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8483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cx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cx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中语文

Word解析版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识记本文中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等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领悟作者的观点;重点学习第1、2、3、7则选文。

3.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仁”的现代价值。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论语》补注

自独尊儒术的西汉起,《论语》便成为知识分子和仕宦阶层置之案头的重要典籍,也是当时学校的传统教材。

尤其是宋元以后,科举考试必取“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的语句命题,因此它更加受到重视。

现代人,虽然目的与古人大不相同,但要想研究孔子,研究儒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论语》是必须阅读的。

当然,《论语》的内容也有消极成分,如重视等级名分、轻视生产劳动、过分强调礼让孝道等,在读的过程中,这些都是需要批判的。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皋陶(ɡāoyáo) 伊尹(yīyǐn) 恕(shù) 取譬(pì)

2.一词多义

(1)克

(2)请

(3)归

(4)欲

(5)达

3.掌握通假

(1)问知(知通“智”)

(2)举直错诸枉(错通“措”)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

4.词类活用

(1)己欲立而立人(使动用法,使……立)

(2)己欲达而达人(使动用法,使……达)

(3)我欲仁,斯仁至矣(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到仁)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克己复礼为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倒装句

汤有天下,选于众。

(介词结构后置)

富哉言乎!

(主谓倒装)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这八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其中却包含着很深的道理。

以国来说,哪一国都不愿意受到侵略和剥削,你也就不要去侵略和剥削别国;以家来说,谁家都不愿意幸福和美满受到破坏,你就不能去破坏别家的幸福和美满;以人来说,你当然不愿意自己在任何方面被伤害,那你就不能去做任何有可能伤害别人的事。

可以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我国人民传统的道德标准之一,所以一直流传至今,而且还会流传下去。

2.在选文第1~3则中,针对不同弟子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的?

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哪一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针对颜渊的提问,孔子强调“仁”是“克己复礼”;对仲弓,他则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樊迟时,孔子说:

“爱人。

这三则选文集中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3.如何理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曾子这句话非常有名。

曾子所指的“士”是对读书人的统称。

他认为一个读书人应该胸襟宽大,气度宽宏,眼光远大而刚毅决断,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这样的责任沉重而久远,这是由读书人实践仁的理想决定的。

孔子所讲的仁,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他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救世救人的责任。

这种责任在人生的道路上,在历史的道路上,没有停止的时候,要一直到死。

所以读书人必须对此做好准备,也以此作为自己学问修养的目的。

4.如何理解第9节中“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仁者安仁”,仁者能安处仁道。

不管在穷困中,还是在富贵中,仁者能“贫而乐,富而好礼”,仁者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仁者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仁者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仁者的内心充足,安贫乐道。

所以,仁者能安仁。

知者就不同了,“知者利仁”,智者知道“仁”对他有利,所以便去行仁道。

仁者智者,一个以“仁”为本,一个以“仁”为用。

仁者是自发的,智者是自觉的。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仁者有内部动机,智者靠外部激励。

仁者、智者,如果二合为一,那人生修养就完美了。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1.根据选文,谈谈孔子的理想人格“仁”的内涵是什么?

孔子的理想人格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具有仁德。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

弟子们多次提出过这一问题,孔子也做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

选文第1则是颜渊和孔子的问答。

“颜渊问仁”,“问仁”就是请教什么是仁。

孔子回【详细解答】“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仁。

礼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要不然就不会克制自己才能回复到礼。

但是礼是社会人生所必需的。

孔子认为,放任人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社会从个人到整体就都会乱了套。

荀子在《性恶》篇中说: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然则性而已,则悖乱而已。

”所以,人必须克制自己而回复到礼。

“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仁从某个基本面上说,是礼的内在化和自觉。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说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归”犹“与”,意思是赞许。

这句话延续了“克己复礼”的意思,却更加落实。

其中“一日”两个字值得反复体味。

张岱在《四书遇》中评论说:

“‘一日’字最可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矣。

百事都始于‘一日’,况为仁乎?

”这个评价很有启发意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是说,要做到仁,要拥有仁德,关键在自己。

自己不追求,自己不努力,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

那么要想做到仁,具体说来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这就是颜渊接下来的问题,所谓“请问其目”,“目”就是条目。

孔子是这样回答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意思是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一切行为,均依照礼的准则。

颜渊表示: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不敏”指资质愚钝。

“事”指从事、实行。

既然仁不是嘴上的功夫,不是玄想,而要落实在视听言动所有的行为当中,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了。

2.孔子对“仁”还有哪些重要界说?

孔子对于仁还有一些重要的界说。

选文第2则:

“仲弓问仁”,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

孔子回【详细解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从字面上看,这几句话很好理解。

意思是说:

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古人非常看重祭祀,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左传·成公十三年》)。

“邦”是指诸侯国。

“家”跟“邦”并提,指的是大夫的家族。

仲弓表示: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句话,跟颜回所说的一样。

孔子对仲弓的回答最根本的是八个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又曾经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恕”。

选文第4则:

子贡问: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这个问题十分有趣。

“一言”是指一个字,而不是指一句话。

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果真有这样的字吗?

看孔子怎么回答。

他说: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是大概、也许的意思。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可以拿终生去实践,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世间一般人都习惯于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强加给别人。

要想做到仁或恕的话,就不能这样做了。

在古代社会,仁或恕就意味着,不愿意儿子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父亲;不愿意臣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君上;不愿意弟弟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兄长;不愿意朋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朋友。

3.孔子“仁”的思想精华是什么?

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

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

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

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

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4.孔子的“仁”和“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就孔子与颜回的这些问答来看,仁和礼应该是一致的。

只不过礼主要是外在的规范,而仁则主要是对这种规范的内在自觉而已。

可是二者又有不一致的地方。

这在孔子对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的评价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按照孔子的想法,诸侯在大门内可以建有照壁,诸侯献酬饮酒后可以把空杯子反放到坫台上(坫台是古代设于厅堂前部两柱间的土台子),可是大夫在大门口只能用帘子遮挡而已,其厅堂两柱间也不能有放置酒杯的坫台。

管仲怎么样呢?

管仲家既设有照壁,又设有坫台。

所以孔子很生气地说: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另一方面,孔子十分推许管仲的仁德,因为他辅佐齐桓公跟其他诸侯会盟,图谋共存,而不使用武力。

《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这样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如,犹乃)。

”这样说来,克己复礼固然是仁,但是仁又不限于克己复礼(那只是仁的基本面)。

5.选文在措辞上有何特点?

请举例作简要说明。

平淡之中见真知。

文中的很多措辞看上去很平常,而实际上可谓意蕴丰富。

如“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当中的“一日”,就大有深意。

人世间所有的事业都以这“一日”为着重处,实践仁也是这样。

荒废或舍弃了这一个“一日”,就永远没有成功的时候。

G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认识和态度。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有“爱人”是“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怃然(wǔ)   孝悌(dì)   樊迟(fán)

B.饥馑(jǐn)   讪笑(shàn)  皋陶(gāoyáo)

C.窗牖(yǒu)  盗跖(zhí)  弘(hónɡ)毅

D.曲肱(ɡōnɡ)  谆谆(zhūn)  三省吾身(xǐnɡ)

【详细解答】 悌: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A.举直错诸枉    B.不仁者远矣

C.请事斯语矣 D.所谓立之斯立

【详细解答】 都是使动用法

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D )

A.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

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B.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我虽资质愚钝,愿照此办理。

C.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

【详细解答】 一言:

一个字。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

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叫“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详细解答】 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纵观全文,孔子对“仁”的内涵的阐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克己复礼;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孔子对仲弓关于“仁”的回答,与对子贡关于“仁”的回答,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只是一个是从否定的方面阐述,一个是从肯定的方面阐述。

C.孔子列举舜、汤的事例,就是要具体阐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内涵。

D.孔子对志士仁人是极力推崇的,因为这些人能“杀身成仁”,决不苟且偷生。

【详细解答】 依据文章相关信息,是子夏列举舜汤的事例来向樊迟阐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含义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问知。

子曰:

“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

“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6.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富哉言乎(含义深广)B.举伊尹(提拔)

C.樊迟未达(到达)D.举直错诸枉(兼词,“之于”的合音)

【详细解答】 达:

明白,理解

7.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问知B.举直错诸枉

C.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D.能使枉者直

【详细解答】 A知—智,B错—措,C乡—向。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举直错诸枉

C.不仁者远矣 D.能使枉者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材料一: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子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材料三:

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9.请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详细解答】 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养民以礼,反对用刑罚来整顿百姓。

10.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的理由。

【详细解答】 

(1)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如材料一所讲,孔子反对惩罚性的行为,“怀刑”同前面的“怀德”也对应不上。

真正心里想的是“刑”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而“怀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不像一般百姓一样只关注物质功利的现实世界,而是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

(2)反对萧民元先生的观点,这里的“怀刑”意思是“君子关怀刑罚当否”,能够同后面的“小人关怀利益足够否”对应;义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要尊重经典文本,不能随意篡改。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承大祭(jì)  勿施(shī)于人  雍(yīnɡ)虽不敏

B.樊(fán)迟  错诸枉(wǎnɡ)  举皋陶(táo)

C.举伊(yī)尹  其恕(shù)乎  能济(jì)众

D.近取譬(bì)  弘毅(yì)  长处(chǔ)乐

【详细解答】 A.雍:

yōnɡ,B.陶:

yáo,D.譬:

2.下列句子中的“请”字,和“请问其目”的“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B.仪封人请见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D.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详细解答】 题干和A都是“请允许我……”的意思,B、D请求,C.请你……

3.下列句子中的“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C )

A.(樊迟)问知

B.子曰:

“知人。

C.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D.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详细解答】 AC都是同“智”,B.了解,D.掌管

4.下列句子中的“其”字,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

子曰:

“其‘恕’乎”

A.请问其目B.尧舜其犹病诸;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详细解答】 都是语气副词,大概

5.下列句子中的“博”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B.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详细解答】 B是使动用法,使……广博,其他都是正常用法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D )

A.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仁者安仁,知者利仁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详细解答】 A形作名,B使动,C意动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征辟: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B.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C.国子监: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D.祭酒:

古代掌管祭祀的官员。

【详细解答】 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

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按礼行事,不做不合乎礼的事情就是“仁”,如果放任自己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社会从个人到整体就都会乱套。

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那么天下就都归附到仁的境地了。

由此可见,个人对社会的巨大作用。

C.“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个反问句意思在强调要做到人,要拥有仁,关键在自己。

自己不追求,自己不努力,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

D.“非礼勿礼,……非礼勿动”,这是“为仁”的具体做法,也就是说,一切行动都要符合礼。

【详细解答】 这句话的意思是:

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二、文本精品

阅读选文,回答文后各题。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做,实践)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加)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帮助,接济)

D.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扬)

【详细解答】 弘:

广大。

10.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详细解答】 ①中“以”,介词,“用来”;②中“以”,连词,相当于“而”。

③④中“而”,连词,表并列。

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详细解答】 D项为一般句式。

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

12.下列各项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孔子告诉子贡,看到别人的错误应该终身“恕”,这里的“恕”是指宽恕。

B.孔子认为:

仁,就是推己及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

C.曾子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但他又认为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道路却很遥远。

D.“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详细解答】 “恕”,不是宽恕,而是从自己出发,去推想别人。

三、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

子贡自井望见之,不说,以为窃食也。

入问孔子曰:

“仁人廉士穷改节乎?

”孔子曰:

“改节即何取于仁廉哉?

”子贡曰:

“若回也,其不改节乎?

”子曰:

“然。

”子贡以所见告孔子,子曰:

“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女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

女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

“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

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

”对曰:

“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

不可祭也。

”孔子曰:

“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

“吾之信回,非待今日也!

”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子路问于孔子曰:

“君子亦有忧乎?

”子曰:

“无也。

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也,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

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

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

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选自《孔子家语》)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孔子厄于陈蔡          厄:

穷困,灾难

B.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赍:

携带

C.子贡自井望见之,不说,以为窃食也说:

陈述,解说

D.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患:

担忧,忧虑

【详细解答】 “说”通“悦”。

14.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

B.

C.

D.

【详细解答】 D项,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其:

代词,他/代词,修行。

B项,然:

动词,表示应答时肯定对方,是的/代词,这样。

C项,以:

介词,把/连词,因此。

15.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颜回在做饭的时候,见到灰尘落入饭中,便把黏着灰尘的米粒捡出来吃了。

B.子贡嫉妒颜回的贤能,便把颜回偷吃米饭的事报告给孔子,并讲了颜回的坏话。

C.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