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8293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科学社会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科学社会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科学社会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科学社会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docx

《科学社会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社会主义.docx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课程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层次:

学号:

姓名:

专业:

成绩:

一、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现实

  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实现人与社会彻底解放的学说,也是指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重要基础分别是: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16和17世纪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平均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坚实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最终确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及工人运动的空前高涨,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十九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是科学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和直接思想来源。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关键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包含及其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接受实践的检验。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在科学社会主义曲曲折折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其产生了伟大历史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二)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三)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这次飞跃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二)开辟了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形成了苏联模式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实践中发展完善。

这次飞跃的重大意义有:

(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国家化民族化;(三)中国的社会主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为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指示: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社会主义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路。

要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确认识本国社会主义;第三,要处理好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要通过学习借鉴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破除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简单对立起来的思想观念。

第四,要通过发展来体现社会主义的相对优势。

第五,要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所未有的实践也是一项伟大的实验,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以来,不仅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俄国和中国还获得了新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俄国的发展,主要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理论变为现实,形成了列宁主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在中国的发展,则表现为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即一是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二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1、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2、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暴动频发;3、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主要内容有:

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替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在工业方面,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在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主要有: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

列宁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他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他关于社会的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都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

列宁的有关论述,不仅针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而且还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而言的,列宁清醒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它的论述已经从客观上回答了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及其长期性,列宁的经典论述和实践,是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但没有完全搞清楚,列宁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邓小平这里讲的"列宁思路"明确指出"新经济政策"。

就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特点、基本任务,正是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得到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发展,邓小平初级阶段的理论更加全面深刻而具体的论证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特定阶段,回答了中国现实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及这一阶段所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第一、西方分化,外部推动。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土崩瓦解。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

主要手段有:

扶植反共势力;打击基础部分,破坏经济体制;国家机关颠覆体制。

第二、戈尔巴乔夫实施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

第三、原苏联模式积弊太深。

首先,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

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关于理论创新的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

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无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其次,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

再次,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

最后,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

  苏联模式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是:

第一、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

第二、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第三、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最后,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四、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

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

这些制度主要有:

职工参与决策制度;终身雇佣制度;职工持股计划;社会福利制度。

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第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主要表现是:

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主要表现是:

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在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化,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问题上,应当具有科学辨证的态度,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唯物辨证的分析,才能得出经得起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检验的科学结论。

五、如何分清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党国际及其所属社会党的理论旗帜。

作为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改良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早在19世纪初中期的国际工人运动中就存在。

后来,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基础上,欧洲国际建立的工人政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张,同时又自称为"社会民主党"和"社会民主主义者"。

经过上个世纪初期的历史分野,民主社会主义在百年来的发展演变中,与科学社会主义愈行愈远。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待资本主义的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实现对人的解放,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担负着实现这一代替的历史使命。

民主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评主要停留在伦理道德层面,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仅限于对资本主义的改良。

二是在指导思想上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直接行动指南。

共产党及其科学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而民主社会主义则坚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从自己的纲领中排除了出去。

三是追求的制度目标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与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目标是探索出一种更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并最终达到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民主社会主义从最初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目标,逐步变为把社会主义仅仅视为一种价值追求和一项不断追求美好社会的持久运动,目标是通过对现存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不断调整改良,达到一种所谓更民主自由的社会。

四是在社会变革的方式上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可以有两手,在坚持暴力革命是主要斗争形式的同时,也绝不放弃任何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而民主社会主义把通过普选取得议会多数作为取得政权的唯一方式,主张渐进地变革社会,反对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五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态度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取得了政权的无产阶级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有步骤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而民主社会主义否认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主张用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代消灭私有制,实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

  战后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实践,虽然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他们始终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的范围。

民主社会主义的某些观点和一些实践举措,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借鉴意义。

但这种借鉴,是高举我们自己的理论旗帜,不失去自我的借鉴。

我们经由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总结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得出了当代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新结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就是我们的旗帜。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由现代化问题提出来的。

围绕现代化问题,各国都在探索自己的道路。

就不同社会制度而言,有资本主义各国走过的现代化道路,有正在探索的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就不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而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发展中国家正在探索的各种现代化道路。

于是,在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世界上五颜六色,不同国家各显其能。

没有一条对别国来说可以直接照搬照抄的发展道路,更没有一种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

自184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后,就提出了现代化问题,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变法维新,再从变法维新到推翻帝制,再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证明:

只有通过革命铲除"三座大山",才能为现代化打开通道。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逐步选择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这一探索既有显著成绩,也有重大失误。

中国领导人在经历了成功与失误的比较之后,终于认识到: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功,就在于找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根据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条道路作了系统的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以下五大部分组成:

(一)时代特征与发展阶段。

这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坐标。

其横向坐标,即时代特征,它解答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时代特征,也就是邓小平反复指出、并经几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其纵向座标,即发展阶段,它解答的是中国发展的现实位置与历史渊源的关系问题。

发展阶段,也就是邓小平反复指出、并经几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确认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这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核心。

这条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里面有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要始终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务之急是做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第二个要点是: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

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如何坚持?

是固守成规,还是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

这是思想方法问题,是思想路线问题。

我们的基本方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不能违背根本原则,又要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既不能丢掉老祖宗,又要讲新话。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深刻阐述人民民主专政不仅有专政的一面,还包括人民民主方面,是毛泽东的功劳。

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沿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思路,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方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贡献。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这些都是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的新发展。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我们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发展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四个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的现代化,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的现代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发展历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布局。

这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内涵。

在经济建设也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格局。

这主要是: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政治建设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方面,形成了以下发展格局:

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框架是,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人民权利上,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

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发展人民民主上,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在加强法制建设上,加强国家立法和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在文化建设也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方面,形成了以下发展格局: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社会建设也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形成了以下发展格局: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

(四)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和平外交、国防安全、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大业。

这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外延。

在对外开放上,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始终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在和平外交上,"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在国防安全上,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在民族团结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在祖国统一上,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五)中国共产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这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主心骨。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条件,适应领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任务,并逐步形成了总体布局。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是:

坚持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