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8100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啤酒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啤酒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啤酒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国啤酒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国啤酒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啤酒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中国啤酒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啤酒行业分析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啤酒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中国啤酒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中国啤酒行业

分析报告

 

2018年9月

 

一、啤酒商业模式:

快消博弈论

啤酒行业因其产业链长、且涉及的渠道模式和终端体系较为复杂,从产商间、产商与渠道间、产商与终端等多层关系看,啤酒行业各参与方的竞争与合作,都可谓是博弈论在消费品行业体现最充分的实践。

1.1从行业各参与方看啤酒商业模式

啤酒行业各参与方:

➢啤酒产商之间的博弈:

从合纵春秋到硝烟战国。

中国啤酒行业从1980年代起至今经历30多年发展,初期各啤酒产商快速放量,95年起出现大量的兼并收购,05年前可称为“春秋”时期,形成几大霸主。

05年至今可称为“战国”时期,基本形成了华润、百威、青啤、燕京和嘉士伯五强割据的状态,五大霸主不断博弈拉锯,且各自形成了基地市场、优势渠道和核心价格带。

➢产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博弈:

渠道杠杆,相生共赢,周转为王。

啤酒行业属于快消行业,快速周转是商业模式的核心。

啤酒产商通过渠道杠杆共同开发各家主要产商渠道体系模式各不相同。

雪花采用典型深度分销模式,直控二批商;青啤在南方市场采用大商模式,而在北方市场更多采用深度分销模式,当前更加因地制宜;百威和嘉士伯作为外企代表,各地和各渠道操作模式不尽相同,既有采用深度分销制,也有大商模式,市场开拓由经销商主导;燕京沿承其起家及壮大的深度分销模式。

当然,经销商对于产商而言存在着被对手翻盘的风险,而产商和经销商之间长期稳定合作的核心在于周转流畅,相生共赢。

➢产商-经销商与终端之间的博弈:

前沿战线,步步为营。

啤酒在现饮渠道对餐饮终端的依赖度较高,产商-经销商与终端之间的议价权牢牢被后者掌握,除给餐饮渠道高额的价差之外,锁店(排他性销售)、瓶盖费等众多方式均是各啤酒产商为争夺终端的高投入方式,在非现饮渠道亦是激烈的终端抢夺。

终端作为各家产商最微观的操作前沿,步步为营,依靠不断积累打下市场基础。

图1:

啤酒行业模式示意图

1.2啤酒商业模式分析三大维度

啤酒行业区域市场、价格带结构和渠道体系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我们认为,分析啤酒行业的三大维度:

即是从区域市场结构、价格带结构及渠道结构进行分析。

分析过程中三大维度层层相扣,需要结合考虑。

另外从全产业链视角而言,生产端成本结构和产能效率等要点亦需要关注。

1.维度一:

区域市场割据,利润池市场举足轻重

中国啤酒行业具有明显的区域市场割据特征。

中国啤酒行业中各企业均具有优势基地市场,全国视角下看行业呈现区域市场格局特征,其原因在于啤酒当前受限于运输距离。

这一方面在于包装(玻璃)重,造成单位运输成本高,在销售价格带低的情况下还面临回瓶问题,造成了销售半径的瓶颈,另一方面在于保鲜度要求,鲜啤酒(保质期7天以内)运输半径明显受到限制,而熟啤酒(巴氏杀菌)一般保质期可达6-12个月,此外纯生啤酒保证口感前提下,延长了保质期,但业内还有1个月的保鲜期指标,这是影响行业运输距离的重要原因。

基地市场贡献主要利润,对企业整体利润举足轻重。

华润啤酒在四川、辽宁和安徽等市场市占率均达到60%以上,作为其利润池市场;青啤在山东、陕西;百威在福建和黑龙江;燕京在北京、内蒙和广西;嘉士伯在新疆、宁夏、重庆、云南即是如此。

利润池市场形成需具备两点:

一是市场容量足够大(100万千升以上),二是区域市场龙头市占率足够高(至少40%以上)。

全国产销量最大的山东市场即是青啤最典型的利润池市场,预计山东市场规模300万千升以上,青啤市占率达到75%以上,贡献青啤主要利润;而四川对于华润也即是如此.

表1:

中国各啤酒产商主要利润池划分

2.维度二:

价格带呈现“圣诞树”形,升级大势初起

价格带是分析啤酒格局另一重要维度,当前中国啤酒价格带基本呈现出圣诞树形结构。

根据广泛草根调研总结,当前中国啤酒行业高档和超高档产品(终端价格10元以上)占比仅为10%,中高端产品(终端价格带6-10元)占比20%,主流价格带(终端价格3-5元)占比55-60%,基础低端产品(价格带3元以下)占比10-15%。

➢高端及超高端(10元以上):

此价格带被百威英博、嘉士伯和喜力等外资旗下品牌牢牢掌握。

内资华润近年推出脸谱,青啤推出奥古特、鸿运当头等产品剑指此价格带,但外资在高端的品牌和渠道体系运作上更为成熟,内资品牌仍需磨砺。

➢中高端(6-10元):

未来主要升级价格带。

当前各国内啤酒产商合力推动行业中高端化,6-10元价格带是主要发力方向。

细分来看,6-8元是中端价格带,主要参与品牌包括华润的勇闯天涯,青啤的经典,燕京的清爽、鲜啤,嘉士伯的乐堡等;而8-10元作为中高端的头部价格带,作为重点卡位价格带,除各家产商推出的纯生产品(部分终端价格定位在10元以上),华润18年强势推出勇闯天涯SuperX,青啤的经典1903,燕京推出的帝道和漓泉1998,百威英博旗下的哈啤冰纯,均体现各家企业对此价格带的重视,也指明未来行业的主要升级方向。

➢主流价格带(3-5元):

当前主力价格带,已替代多数低端产品。

此价格带作为当前主力价格带,百威英博旗下的哈啤清爽、华润的清爽、青岛大优、重啤88和重啤66等均处于此价格带,各家产商将继续推动产品价格带上移,未来行业结构有望形成橄榄型的结构。

➢低端(3元以下):

已被大幅替代,当前占比小。

低端产品主要是各区域性定位低端品牌,前期被主流价格带不断升级替代,当前此价格带占比已经非常小。

从酿造工艺看啤酒价格带:

德式工艺VS美式工艺。

就工业啤酒的产品工艺而言,德式工艺由于发酵时间更长,啤酒花及麦芽浓度更高,成本相应更高,对应更高端产品价格带,青岛啤酒即是德式工艺典型代表,而美式工艺发酵时间较短,口感更为淡爽,消费人群更普及,燕京啤酒是美式工艺典型代表。

图2:

中国啤酒行业当前产品结构

3.维度三:

销售渠道体系反映行业议价权

由于啤酒行业同时涉及流通和直饮,渠道和终端依赖程度较高,分析啤酒商业模式的第一大重要维度即是深入分析其渠道结构体系。

行业渠道结构:

即饮和流通渠道各占一半。

啤酒行业由于同时涉及到现饮(餐饮和娱乐等)和非现饮(流通现代和传统渠道等)多个渠道,销售渠道体系在食品饮料乃至整体整体快消品行业都可谓最为复杂。

结合各家主要产商渠道结构,行业销售餐饮渠道占比达到约40%、娱乐等其他现饮渠道占比约10%,现饮渠道总计占比约50%;流通渠道占比剩下的50%,其中KA渠道占比约10%,传统渠道占比达约40%。

图3:

啤酒行业渠道结构占比

产业链价值分配,终端高利润:

餐饮终端高依赖,决定终端在产业链中获得高利润,获得一半以上的利润。

由于啤酒现饮(餐饮、KTV、夜场等)渠道的终端抢占成为各家啤酒产商竞争的战线前沿,产商、渠道和终端的议价权在餐饮渠道基本由终端主导,除去产商和经销商支付的锁店等费用外,终端可获得产业链一半以上的利润。

而在流通渠道,终端加价率在30%左右。

一般经销商层面毛利率水平在10-15%(各家产商和各种产品或有一定差别),商业模式主要依靠周转效率。

图4:

啤酒行业销售链各环节毛利占比(餐饮和流通)

总结:

以上所述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和渠道结构是分析啤酒行业商业模式最为重要的三大维度,也是分析各家企业利润率提升的衡量指标,我们认为行业利润率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综合的系统结果:

稳定的利润池市场、高端化的产品结构和理性的渠道开发投放(产商具有一定议价权)。

4.其他要点:

包材占成本比重高,产能利用率影响盈利

啤酒包装成本占比高,青啤包装占比达一半。

啤酒行业的成本构成中,以青啤为例,包材成本占据约一半,大麦、啤酒花、大米和水等原材料占比约20%,制造费用占比同样约20%,人工及其他成本占据10%。

相较青啤,燕京的包装成本预计在1/3,原因在于燕京的产品结构中低端占比更多,回瓶和塑筐循环使用,而高端纸箱啤酒则不需要回瓶和回箱。

由于啤酒包材占成本比重高,包材成本变动对啤酒行业成本压力的影响,近两年包材、燃料、大麦等普遍上涨,成为本次行业提价的直接推动诱因。

图5:

青岛啤酒成本占比

图6:

2017年以来包装材料及原材料价格波动情况

产能利用率提升是行业利润改善的一大关键。

啤酒受限于运输半径,在市场周边建立产能必不可少,属重资产行业。

产能利用率关系折旧、人工费用等摊销,一般单一30-40万吨产能固定成本高达8000万-1亿元。

行业产能利用率在11年后连续下降,当前仅在60%多。

由于涉及到员工安置、税收等因素,关厂并非易事,前几年主要啤酒产商并未实施明显关厂(华润在17年整合7家产能),仅有市场化机制的嘉士伯前几年连续关闭产能。

若未来能够推进产能优化,产能利用率提升将会带来盈利的提升(不过会存在短期的一次性费用影响)。

未来行业的产能优化进度有望推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高端啤酒占比提升,影响运费和回瓶等成本制约因素减少,辐射全国的百万吨级别的大厂有望不断投产,附近小厂关闭带来的产能整合也有望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而且高端产品的淡旺季区别相对更小,对产能利用率的整体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图7:

主要啤酒上市公司产能利用率

二、一杯沧海:

拐点已至,升级驱动

2.1拐点已至:

4500万千升消费量见顶回落

横向对比:

中国啤酒产量已是世界最大,接近世界啤酒产量25%。

中国啤酒行业从1990年代快速放量,于1999年超过2000万千升,在各家啤酒企业产商以份额争夺和放量为主导的诉求下,2008年超过4000万千升,2017年全球啤酒产量约1.8亿千升,中国产量占世界产量24%,成为全球最大啤酒生产国。

其他主要啤酒生产国包括美国(产量约2200万千升)、巴西(产量约1300万千升)、德国(产量接近1000万千升)等。

拐点已至:

13年前20年快速放量,中国啤酒产量13年触及4500万千升后见顶回落。

在经历行业发展前期和整合初期的快速量增,中国啤酒产量从90年代初不足1000万千升,增长至2013年达到了5000万千升,之后数年逐步回落,17年产量4402万千升,在消费复苏大背景下跌幅收窄,产量逐步企稳。

关于啤酒产量在13年之后回落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三点:

(1)啤酒消费习惯的改变,消费者饮酒习惯从豪饮逐步向品质追求变化,供给继续放量无法获得有效地需求承接,品质追求过程与中国人口结构相关;

(2)替代性饮品推陈出新,近年来预调鸡尾酒的兴起、以及酒精替代饮料的创新不断加速,对年轻消费者的啤酒消费产生分流;(3)13年之后数年消费低迷,在经济换挡期,消费增速连续放缓,消费端的低迷给啤酒消费带来一定压力,叠加供给侧改革等因素影响,产量连续收缩。

图8:

中国啤酒历年产量

图9:

啤酒及其替代性品类近年增速

图10:

近年来中国消费指数在17年反弹

对标成熟市场:

全球主要市场啤酒人均消费量均出现过拐点。

纵观全球主要啤酒消费市场啤酒人均消费量历史趋势可以发现,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前后,啤酒人均消费量均出现回落,行业增长逻辑主要由“量增”转为“质升”(日本在1981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数年仍有明显提升,与1986-1991年“平成景气”资本泡沫化期间消费刺激有明显关系)。

但9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啤酒市场总体发展均开始徘徊不前,人均消费量冲高回落。

中国啤酒人均消费量当前约33kg,在当前人口拐点及消费习惯改变背景下,我们预计中国人均啤酒消费量拐点已经接开始演绎。

图11:

全球其他国家人均啤酒消费量均出现过拐点(Kg/人)

中国啤酒消费量未来展望:

未来数年维持在4000-4500万千升区间。

结合上述中国啤酒行业现状和国际对比国际,我们认为中国啤酒行业量增的时代已经过去。

除以上阐述各点之外,当前各家主要产商在逐步增加利润诉求导向下,低利用率产能关闭和整合也会造成行业产量的进一步回落。

消费端小瓶化趋势渐显,特别是在南方福建、广东等南方市场,330ml和310ml的小瓶装酒已开始逐步替代500ml标准瓶,听装酒消费也将逐步成为趋势(需要注意听装啤酒的盈利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啤酒),这均将造成啤酒消费量逐步回落。

但是,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是长期逐步的过程,预计短期内人均啤酒消费量趋稳,人口基数稳定背景下,啤酒产量预计料将大幅下滑。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中国啤酒产量在未来数年将维持在4000-4500万千升区间。

2.2升级驱动:

价格带提升是未来行业增长的主动力

结构升级驱动增长:

中高端时代开启,价格带提升将是未来数年行业空间打开的主要逻辑。

中国啤酒行业近年来消费量连续下滑,但结构升级却在不断推进,成为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一方面是消费端在消费习惯改变,当前进入产品结构加速往上提升时代,中高端啤酒增速明显快于整体,另一方面是啤酒产商在存量博弈中,多年低价抢量拉锯在成本推动下难以为继,竞争策略开始变化,主要发力推动产品结构升级。

根据数据统计,中国中高档啤酒(Euromonitor终端统计价格7元及以上/L)占比已从2003年的30%提升至2017年的60.9%。

未来在消费者中高档消费偏好加速,以及啤酒产商主推下,我们预计中高档啤酒的占比仍将进一步提升。

图12:

中国啤酒分价格带终端销售额占比

中国吨酒价格:

当前仅接近3000元/千升,具有充足提升空间。

根据主要啤酒产商收入及产量测算,中国啤酒行业当前出厂吨酒价格仅3000元/千升不到(测算额为2900多元/千升),对比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吨酒价格达到8000元/千升,日本吨酒价格更是达到了10000元/千升以上,仅以亚太地区整体来看,吨酒价格也达到4300元/千升。

结合中国当前啤酒消费习惯中高端化加速进程,以及各家啤酒产商的大力推动,中国啤酒行业吨酒价格具备明显提升空间。

图13:

中国与世界主要市场及邻国吨酒终端价格对比(美元/吨)

2.3行业空间:

有望看2000亿元,未来十年5%左右复合增长

行业规模测算:

出厂口径约1200亿元,结构升级带动有望达2000亿元。

在当前吨酒价格不足3000元/千升,及产量4400万千升背景下,中国啤酒行业当前行业规模预计在1200亿元左右。

中国当前中低档啤酒(终端价格5元以下)占比仍达60%以上,在中高端化明显加速的过程中,未来行业产品结构有望逐步从“圣诞树型”向“橄榄球型”转变,推动吨酒价格的提升,进而成为行业扩容的主要推动力。

对于行业空间测算,我们按以下进行分析:

(1)行业未来5-8年吨酒价格提升至4000元/千升,行业消费量按照4000万千升测算,行业空间达到1600亿元,行业未来5-8年CAGR为4-6%。

(2)在乐观预期下,行业未来10年有望对标百威英博目前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吨酒价格5000元/千升,行业消费量逐步回落至4000万千升左右,行业空间有望达到2000亿元。

按此测算,行业未来10年CAGR为5%结合当前行业消费升级趋势及测算,我们认为行业未来增速将在5%左右,十年后有望逐步达到2000亿左右市场规模。

图14:

中高端化升级后的啤酒行业价格结构将呈现橄榄型

表2:

中国啤酒行业市场空间测算表(亿元)

三、啤酒战国策:

大浪淘沙,合纵连横

本部分从中国啤酒行业整体格局和企业微观运营两方面互为印证,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相互借鉴学习的历史,有助于理解行业竞争现状及未来态势。

3.1中国啤酒演进史:

从春秋到战国

中国啤酒行业从1980年代各地方和县大量兴建啤酒厂开始,整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05年以前是春秋时期,05年至今是战国时期,其中两个时期各自又可细分为前后期。

我国啤酒行业成长期始自1990年,之前10年是导入期,大众消费者开始有机会喝到啤酒,90年代则是产能热投时期,包括外资啤酒在内都大力开拓中国市场,其中又以93年青岛啤酒香港上市、97年燕京啤酒深圳上市引起资本市场关注。

成长阶段上,我们认为中国啤酒业走过成长中段,以2005年为分界,前半阶段是春秋时期,青啤、燕京、雪花相继称霸,后半阶段是战国时期,尤其放眼全球视角在英博收购A-B(百威母公司)后,战国争雄之势更为明显,这一时期的竞争也不仅限于单纯的敌对性竞争,而是更为微妙的竞合。

至于1980年改革开放以前的啤酒历史,我们认为基本可以划为萌芽阶段,并未形成规模工业化生产,中国啤酒历史研究基本以1980年代为起点即可。

➢第一阶段(1980-1995年):

春秋初期,诸侯并起。

1980年代全国各地开始兴建啤酒厂,90年代燕京啤酒定位大众消费者,创新产品,采取市场化销售模式,迅猛发展,1996年超越青啤夺得第一,并保持到2000年。

➢第二阶段(1996-2005年):

春秋五霸形成,资本运作扩张。

1996年青啤被燕京超越所刺激,调整人事,彭作义展开全国性大规模收购布局,2000年重回第一,但受累债务负担和收购子公司亏损严重,金志国上任后不得不将战略从扩张转型为整合,第一位置保持到2006年。

华润集团与SAB实现合资,从沈阳开始全国扩张,2002年前实行多品牌策略,2002年后进行品牌整合,着力打造雪花品牌,2006年超越青啤成为销量第一并保持至今。

另外,2005年前后行业并购达到高潮,百万千升级企业哈尔滨啤酒、雪津啤酒先后被AB、英博高价收购。

➢第三阶段(2006-2016年):

战国割据,CR5拉锯。

2005年之后,金星、重啤、珠江、金威等区域市场龙头地位受到侵扰,开始对外新建扩张,市场集中度提高到新阶段,战国争雄之势已现,第一和第二集团格局清晰。

从10年开始,嘉士伯连续三次增持重庆啤酒,将重庆啤酒完全控股;另外,华润雪花13年斥资54亿元收购金威啤酒。

随着行业整合深度进行,CR5市占率加速提升至80%以上,原属于第二集团的金星和珠江空间不断被CR5挤压,行业进入CR5拉锯时期。

➢第四阶段(2017至今):

整合末期,短中期先看净利率改善,终极格局仍在推演。

当前看行业入场券已由CR5瓜分完毕,经历了前面数年的持续拉锯之后,存量博弈下,成本推动各家产商低价抢量的策略难以为继,由“量增”的诉求改向“利升”转变,行业高端化驱动,及主要产商关厂思路打开,行业的常态有望从过去低盈利的“旧均衡”转向成为盈利能力恢复的“新均衡”。

行业最终格局的形成,在CR5之间并购期待性不高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仍需要时间推演,未来5-10年有望逐步形成。

表3:

中国啤酒发展历史阶段划分

图15:

中国啤酒行业格局:

CR5接近80%

3.2战国七雄:

CR5+2的前世今生

(1)雪花:

资本运作与管理整合高手

1993-2002:

低调扩张,蘑菇战略,曾被认为是第二个中策。

华润雪花在外资汹涌而入又迅速退潮的时期进入啤酒市场,曾被市场认为是又一个香港中策(曾在90年代初通过连续收购中国啤酒厂,在百慕大注册“中国啤酒控股公司”,并在加拿大多伦多招股上市成功,后又退出啤酒行业),但SAB也在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下与华润签订了唯一一个不控股的合作项目。

资本优势和行业经验具有先发优势,使华润雪花已开始就做好了全面布局的规划,又有足够的投入攻打目标市场。

作为一个成立晚又没有品牌的企业,公司在该阶段在前董事长王群的带领下,一直低调地进行扩张,用蘑菇状发展的思路,收购并强力扶持当地品牌做到区域第一。

2002-2007:

品牌整合,聚猫成虎。

自2002年起,公司开始对旗下品牌加强整合,重点打造全国性品牌雪花,在央视及各地方投放大量广告,并在子公司纷纷建造专产雪花的生产线,逐步替换当地品牌,甚至在四川基础很好的蓝剑品牌都舍得雪藏。

公司在区域控制的基础上,有效的实现了雪花品牌的打造,其占总产量的比例应经从03年的33%提高到85%,2007年雪花甚至超越百威budlight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单品,公司也实现了聚区域的猫成长为凶猛的虎,2006年一举超越青啤成为产销量全国第一。

2008至今:

行业霸主,剥离聚焦。

华润进一步通过并购扩大自己的版图,12年销量达到1000万千升级别,13年进一步斥资54亿收购金威,在行业销量拐点期,公司的兼并布局也告一段落。

15年华润创业下的非酒精业务(包装饮用水怡宝、零售、食品等)剥离,上市平台聚焦啤酒业务,更名华润啤酒。

16年初,由于百威英博收购SABMiller,华润集团回购SAB旗下雪花啤酒49%股权。

2018年联手喜力,强强联合。

2018年8月,华润啤酒直接控股股东华润集团(啤酒)有限公司(简称CBL,为华润创业全资子公司)公告,已与喜力集团签订主要条款清单,以约243.5亿港元对价向喜力集团配售发行40%股份,同时华润创业以4.64亿欧元购买喜力集团0.9%股权。

战略框架合作包括:

喜力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商标许可权与华润融合协议,以及支持雪花品牌的国际化,并对喜力集团的其他高端品牌使用权作出规定。

本次华润啤酒与喜力集团在此层面达成战略合作,意义更大于前期收购喜力中国业务的传闻,此举将加速华润高端化进程,也将加速完善华润产品体系和国际化进程,对中国啤酒行业高端化进程和整合亦将产生推动。

图16:

华润啤酒销量06年超过青岛啤酒

战略总结:

资本与整合是雪花持续的竞争优势,品牌升级之困加速突围。

华润雪花凭借资本和整合优势,雪花啤酒一直定位在“周转箱酒的高端和纸箱酒的低端”,实际则更低,与不少区域性中小品牌均处在2元/瓶的价位。

公司于10年前后在低端市场已经取得良好的品牌形象,却也将自己桎梏在这一层次。

2009年公司推出雪花纯生、雪花特级啤酒,正式向高端进军,同时成立高端产品营销团队,渠道独立运作,在优势区域展开。

公司的一系列措施可说是相当到位,但品牌升级需要一定时间,不过雪花强力的推广战术使其在近年中高端产品占比不断提升。

14年试水推出超高端脸谱系列,主攻15元价格带,在资源集中推动下取得一定增长,但超高端价格带品牌拉力仍需观察。

18年聚集资源推出勇闯天涯SuperX主攻8-10元价格带,方向更加清晰和务实。

当前华润与喜力合作,我们认为将大幅助力华润在高端产品中的市场竞争。

(2)百威英博:

全球霸主,外资品牌扛旗者

AB英博: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市场布局。

自2008年底英博收购AB后,AB英博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达到25%,在中国权益产量也达到616万千升,在出售青啤27%的股权后,其权益产量仍排在第三位,当前权益产量预计在750万吨。

1)连续布局及收购东北、南方等优势市场。

英博在08年收购前基本布局在江浙沪长三角至广东珠三角的沿海一线发达地区,早在1990年代,英特布尔(06年与美洲饮料整合到英博前)已经布局南京金陵啤酒和KK啤酒,之后02年投入1.6亿元持有珠江啤酒24%股份,后又多次增持,在08年AB英博持有珠江啤酒股份已达25.6%,15年通过定增增持至29.99%,保持在要约收购30%比例之下。

此外,英博06年58.9亿高价收购雪津啤酒100%股权,奠定东南优势地位。

AB则布点武汉,百威啤酒覆盖在主要发达城市,并于04年收购东北哈啤,区域上具有互补性。

08年AB纳入英博系后,14年收购吉林金士百啤酒,全国市场布局及产品体系完善。

2)全产品线竞争模式基本确立。

08年并购后高端以50%份额的百威为主导,引入科罗娜、时代等,百威在武汉、佛山、唐山的产能分别达到40万吨,福建莆田150万吨超大产能18年开始运营。

主流则以哈尔滨啤酒为全国品牌,加大广告和地面投入,东北以外的产能由百威的工厂生产,原英博扶持的雪津品牌则被放至东南地区性品牌,其他地区性品牌则要逐步整合。

全球体系整合突出,高端产品绝对霸主地位。

在08年英博收购百威阶段,英博为偿还收购AB的债务,采取一系列成本节约的手段并在全球出售部分业务,人事变动和文化整合波动较大。

但百威英博进一步于13年收购墨西哥最大啤酒产商莫德罗(旗下拥有知名科罗娜品牌)和15年收购SABMiller后,全球霸主地位奠定,产品系列全球整合突出能力进一步体现,国内全国性品牌(百威、哈尔滨啤酒)和地区性品牌(雪津、金士百等)外,进口的科罗娜、教士和福佳白等品牌在国内高速增长。

但百威英博的企业文化能否深耕于中国销售环境,是百威体系的一大不确定因素。

(3)青啤:

从做强做大到沿黄战略

1996-2001:

恍然梦醒,奋起追赶。

青啤成立于1903年,作为中国高端啤酒代表,出口美国市场比定位大众的AB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