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经济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79494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卫生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卫生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卫生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卫生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经济学.docx

《卫生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经济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经济学.docx

卫生经济学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需求(Demand):

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物品或服务(卫生服务)数量。

需求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

购买愿望+支付能力

卫生服务需要(HealthServiceNeed):

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

医疗服务消费的特点: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information)

卫生服务需需要测量指标:

1、疾病的频度:

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

2、疾病严重程度:

两周活动受限人数、两周卧床天数、两周休工(休学)天数

卫生服务需求测量指标:

1、卫生服利用情况:

门诊(两周就诊率、就诊天数)、住院(住院率、天数)、预防保健(妇幼保健、产前保健、儿童疫苗接种率)

边际效用MU(MarginalUtility)物品的边际效用,是指该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减)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量。

边际替代率(marginalsubstitution)在维持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可以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单位。

补偿机制:

财政补贴:

人员成本(政策性亏损)

市场:

(价格、自费、保险)

价格结构:

药品:

价格>成本

服务:

价格<成本

第三章卫生服务供给

卫生服务供给的特点

1即时性(生产消费时空统一)2不确定性(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质量管理难度大)3专业性和技术性(存在一定进入障碍,信息不对称

)4垄断性5无误性和高质量性6供给者的主导性7效益外在性8非抗争性和非排他性服务供给的短缺性

边际产量(MarginalProduct)MP:

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引起的总产量增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marginalrateoftechnicalsubstitution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

指一定经济资源因用于某种特定用途而放弃了该资源在其他用途使用中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利润最大化原则——两个条件:

第一是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MR=AR=P)

第二是损失最小化原则(进行生产)AR>AVC(短期)P≥AC(长期)

第四章卫生服务市场

价格的功能与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

⏹第一、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传递信息、提供刺激,并决定收入分配。

⏹第二、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

⏹第三、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需求。

⏹第四、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供给。

⏹第五、价格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第六、促进技术进步,降低社会平均生产成本

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在现实中,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价格调节并不一定能达到理论上的完善境地。

而且,从经济的角度看,也许价格的调节能达到那种理论上完善的境地,但从社会或其他角度看,不一定是最好的。

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失灵”

格的本质与特征1.同一性2.波动性3.综合性4.相关性5.利益调节性6.社会性

医疗服务价格的影响因素

1市场价格:

生产成本需求水平需求弹性市场性质医疗保险与价格信息与价格(信息不对称弱化提供者间竞争价格↑诱导需求与价格)

2政府管制价格最高限价(限制价格)最低限价(支持价格)绝对控制双面管制

3补贴与税收政策政府支持,最低限价、补贴政策

补贴政策:

降低了成本,价格市场调节。

最低限价:

价格干预,弱化市场机制。

政府限制,最高限价、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

提高了成本,价格市场调节。

最高限价:

价格干预,弱化市场机制。

以成本为中心的定价方法:

1、成本加成定价法

2、目标收益定价法资产报酬定价法:

(步骤)

先:

按照卫生服务提供者投资的总额确定一个目标收益率

再:

按目标收益率计算出目标利润额。

后:

根据总成本、计划销售量及目标利润额计算出产品价格

3、利润最大化定价法

以需求为中心的定价准则:

1、理解价值定价法

关键点:

准确估价消费者对“价值”的认知程度,准确测定市场可销价格。

市场可销价格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来确定:

(1)主观评价法:

即组织本单位内部的相关人员进行评估;

(2)客观评价法:

即组织单位外部的相关进行评估;

(3)实销评估法:

即在预想的消费者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消费对象,进行实地销售,以征求消费者的意见

理解价格:

就是顾客观念上所认同的价值,即顾客认为产品值多少钱,顾客可接受的格是多少

2、差别定价法

以竞争为中心的定价准则:

1、随行就市定价法

2、盈亏平衡定价法

3、变动成本定价法

边际贡献:

就是单位产品价格减去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余额

医疗卫生机构调价程序:

搜集和准备材料:

供求、竞争、成本、质量、弹性、政策等。

拟定调价方案:

依据目的、范围、差价调整原则标准、幅度、时间等。

审批

下达执行

检查

第五章政府在卫生领域的作用

市场的五要素:

商品交换场所

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

市场需求和供给

以价格为核心的各种市场信号

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

市场机制(marketmechanism)各市场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内在机理,即所谓的市场机制,它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种调节作用的总称。

包含了供求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

市场经济:

是一种与计划经济相对的社会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方式,它是就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的基本特征而言的,是与计划经济完全不同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与协调形式和资源配置手段。

当社会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是由市场机制起基础性调节作用时,则称为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

(一)价格信号的灵敏性    

(二)完备的市场体系  

(三)经济主体具有充分的经营决策权    

(四)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五)供求双方处于基本平衡和平等地位 

   

政府干预失灵:

政府干预不仅不能弥补市场失灵,反而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恶化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称之为政府干预失灵。

主要表现:

过剩或短缺、信息缺乏、产生官僚主义、缺乏市场激励、政策变化频繁。

通过规划、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法规来起到政府的主导作用。

卫生领域中的政府作用  

(1)提高效率。

反垄断策略、为公众提供或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消除外部影响的措施如征税津贴等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促进市场信息正确传递。

(2)促进公平。

税收政策调节收入不平等现象、社会福利政策转移支付调节收入不平等现象。

  (3)确保稳定。

财政政策(收入、支出)、货币政策(供应量、利息率)、收入政策(工资、物价)。

政府的作用干预具体手段    

(1)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投入。

(2)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包括制定各种准入制度以控制进入市场医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制定药品管理法、食品法等保护消费者利益。

(3)直接投资和管理医院,以实现政府的社会目标。

(4)通过财政政策进行转移支付,包括对需方的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以及对供方的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

(5)医疗服务的价格管制。

第六章卫生筹资及总费用

卫生筹资渠道和使用

(一)政府卫生筹资

在我国,政府卫生筹资是指各级政府用于卫生保健事业的财政预算拨款。

1.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政府投入到卫生服务提供方的资金)

(1)卫生事业费:

    

是评价政府对卫生工作投人的重要指标。

医疗机构的经费补贴、卫生院经费补贴、防治防疫部门经费补贴、妇幼保健经费等。

(2)中医事业费:

指卫生部门所属的中医医院的补助经费。

(3)计划生育事业费(4)高等医学教育经费(5)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6)医学科研经费(7)卫生行政管理费(8)政府其它部门卫生支出

2.公费医疗经费(政府投入到卫生服务需方的资金)

(二)社会卫生筹资  

 在我国,社会卫生筹资是指来自于政府预算外社会各界投入到卫生事业的资金,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和重视程度。

  1.行政事业单位卫生支出

  2.企业卫生支出

  3.乡村集体经济卫生支出

  4.私人办医卫生支出

5.其它卫生支出

(三)个人卫生筹资  

个人卫生筹资是指居民利用自己可支配收入支付各项医疗卫生费用和各项医疗保险费用。

包括城市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和农村居民个人卫生支出。

1.城市居民个人卫生支出

(1)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费支出。

 

(2)城镇职工按规定个人缴纳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的保险费。

 (3)城市居民参加各种商业医疗保险所支付的保险费。

2.农村居民个人卫生支出

 

(1)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费支出。

 

(2)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缴纳的费用。

 (3)农村居民参加各种商业医疗保险所支付的保险费。

(四)健康保险  健康保险是指保险机构以某种方式相途径,向企业或消费者个人筹集资金,以解决投保人或其赡养者医疗保健费的一种措施和制度。

健康保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政府雇员医疗卫生保险

2.企业职工医疗保险

3.社会商业保险

健康保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风险分担,把一个时期内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风险分散开,减少由疾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风险损失

  其二,健康保险是重要的筹资形式,它使卫生筹资形式多样化,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集资行为,是卫生部门资金投入重要来源之一。

卫生总费用(TotalExpenditureonHealth)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卫生事业的货币总和,卫生总费用的核算期通常为一年。

反映卫生筹资水平。

是衡量一个国家卫生部门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卫生筹资总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从全社会筹集到的卫生资金总额。

卫生总费用的影响因素

1.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  

2.物价上涨因素

3.疾病谱发生改变    

4.医疗科学技术进步和新药的应用    

5.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    

6.管理体制方面某些弊端  

第七章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optimalresourceallocation)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指卫生资源的配置适应居民对不同层次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使卫生资源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产生最佳的功能和效益

有效性,指卫生机构所提供的卫生服务确实能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使患者得到良好的医疗照顾。

经济性,指卫生机构在提供卫生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同时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具体表现为医疗费用较低、卫生资源利用效果好

区域卫生规划:

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地理、生态环境、居民的主要卫生问题和不同的医疗卫生需要(或需求)等因素,确定区域的卫生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优化模式及相应的政策措施,从而统筹规划和配置卫生资源,进行医疗卫生各要素的调配、组合及结构调整,通过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干预和均衡发展战略,改善和提高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平、有效、经济的卫生服务,以增进人群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个目标可以用国际上公认的三大准则:

“公平、效率、效果”来概括。

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

编制综合性卫生规划的过程为:

形势分析  

确定问题与重点  

制定目标与指标  

选择策略(即活动项目)  

制定实施计划  

编制预算  

评价与计划的调整

第八章疾病经济负担

疾病经济负担(economicburdenofdisease)疾病费用疾病成本(costofillness)  

是指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以及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由于预防治疗疾病所消耗的经济资源

病人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  

l.病人人口学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

2.疾病情况:

 包括疾病的诊断及诊断难度,疾病的分型,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治疗手段及效果等。

3.病人患病后是否利用卫生服务。

4.病人利用卫生服务的地点。

5.病人利用卫生服务的机构。

6.病人是第几次利用卫生服务。

7.病人的医疗保障形式。

8.病人对卫生服务效果的预期。

疾病经济负担的研究意义

1.有助于了解不同疾病和伤害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不同疾病和伤害引起的社会经济损失,确定卫生规划或卫生活动的重点

3.有助于了解各种疾病给病人生活带来的影响并且采取有关措施 

4.确定卫生项目的效益并且对各种卫生措施进行经济学评价

5.为医疗保险行业提供相关依据

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内容:

1)是指在卫生保健部门所消耗的经济资源:

包括病人在医院就诊住院等的费用,在药店购买药品的费用,国家财政和社会(包括企业)对医疗机构、防保机构和康复机构等的投入等各个方面。

2)是指在非卫生保健部门所消耗的经济资源:

包括有关社会服务费用、和疾病有关的科学研究费用、退休金或津贴、病人的额外营养费用、病人由于就医所花费的交通费用等。

间接疾病经济负担指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和社会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间接疾病经济负担具体包括:

(1)因疾病、伤残和过早死亡所损失的工作时间。

  

(2)由于疾病和伤残导致个人工作能力降低而造成的损失。

(3)病人的陪护人员损失的工作时间。

 

(4)疾病和伤残对于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所造成的沉重的精神负担等。

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

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两部分,是综合评价各种非致死性健康结果(包括各种伤残状态)与早死的效用指标。

第九章医疗机构成本核算及分析

混合成本(MixedCost)卫生服务中有些成本兼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特性,属于部分固定、部分变动的成本,称为混合成本。

计算:

混合成本的分解:

1、最大最小值法:

例1某医院6个月住院床日数和水电费支出

单位变动成本=(1000-700)/(100000-50000)=0.006

  那么:

5月的变动成本=业务量×单位变动成本=88000×0.006=528元

     5月的固定成本=5月混合成本-5月变动成本=910-528=382元

  再如:

2月的变动成本=业务量×单位变动成本=75000×0.006=450元

     2月的固定成本=2月混合成本-2月变动成本=870-450=420元

2、阶梯分摊法

某医院科室成本分摊资料,请计算一下成本分摊完毕后业务科室的完全成本。

确定分摊系数:

院办成本分摊按人员:

洗衣房=2/30,内科=10/30,儿科=7/30,眼科=4/30,皮肤科=7/30

洗衣房成本分摊按材料:

内科=28000/68100,儿科=12500/68100,眼科=5000/68100,皮肤科=22600/68100"

本-量-利"(CVP)分析(cost-volume-profitanalysis)

收支平衡分析是用于研究医疗服务成本、医疗服务量和收益关系的分析方法

根据成本特点,将成本分别归类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后,就可以进行收支平衡分析,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盈亏临界分析

  这种分析方法是将盈利定为零,然后求解产量。

业务收入+经费补贴=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结余①

业务收入=单位服务收入×业务量②

变动成本=单位服务变动成本×业务量③

      固定成本-经费补贴+结余

业务量=---------------- ④

    单位服务收入-单位服务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经费补贴

保本业务量=----------------

       单位服务收入-单位服务变动成本

保本业务收入=保本业务量×单位服务收入

边际贡献是指单位服务业务收入与单位服务变动成本之差额。

其意义在于当边际贡献能够补偿医疗机构的固定成本时,即可达到收支平衡,超出部分即为结余。

边际贡献=单位服务业务收入-单位服务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经费补贴

保本业务量 = ------------

           边际贡献

(二)边际贡献法

  边际贡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医疗机构保本经营的重要依据。

  边际贡献与单位业务收入之比为边际贡献率,它是指增加每一单位的业务收入所获得的收益,则:

            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率 = --------------

          单位服务业务收入

∵保本业务收入 = 保本业务量×单位服务收入

        固定成本-经费补贴

∴保本业务收入 = ------------

           边际贡献率

第十章卫生经济学评价

计算:

1、成本-效果分析:

假设治疗某种疾病可以使用4种方案,各种方案所花费的成本及治愈的病人数不尽相同(见表10-4)。

试对4种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选择一个最佳治疗方案。

解:

此题的目的是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从该疾病的4个治疗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从表10-4中可以看出,4个治疗方案都可以治愈一定例数的病人,都可以产生效果。

将4个方案按照成本的高低进行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方案2,方案4,方案1和方案3,其中方案1和方案3的成本相同,都是10万元。

首先在方案1和方案3中进行选择,花费的成本相同,方案1可以治愈30例病人,而方案3可以治愈40例病人,因此首先排除方案1。

在剩下的三个方案中,虽然各个方案成本不同,但是可以看出方案2和方案3的效果相同,都是治愈40例病人。

根据成本效果分析的步骤,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排除成本比较高的方案。

方案2的成本高于方案3,因此排除方案2。

目前只剩下方案3和方案4,两个方案的成本和效果都不相同,计算取得单位效果的平均成本:

方案3治愈1例病人平均所需要的成本=100000/40=2500.0元

方案4治愈1例病人平均所需要的成本=120000/45=2666.7元

根据成本效果分析步骤,排除平均成本比较高的方案,方案4取得单位效果的平均成本高于方案3,因此排除方案4。

通过成本效果分析,该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为方案3。

2、成本-效益分析评价:

净现值法:

公式:

3、成本效用分析:

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

例:

例:

某地有两个卫生规划方案:

方案1是抢救脑卒中患者,平均每年花费100万元可以抢救60个患者,患者抢救成功后平均可活10年,假定生活状态为Ⅴ级伤残且中度痛苦;

方案2是抢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平均每年花费80万元可以抢救100个患者,患者抢救成功后平均可活40年,假定生活状态为无伤残且轻度痛苦。

试用成本-效用分析评价两个方案。

(贴现率为6%)

解:

(1)生命作为指标

方案1:

平均抢救每条生命的成本

      =100/60=1.7万元

方案2:

平均抢救每条生命的成本

      =80/100=0.8万元

应优选方案2

(2)生命年作为指标

1平均每条生命存活年数的现值=

=7.36年

计算过程:

1条生命的存活年数现值为

F=1(条生命)n=存活年数 i=0.06

存活年数

存活年数现值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0

0.9434

0.8900

0.8396

0.7921

0.7473

0.7050

0.6651

0.6274

0.5919

0.5584

7.3602

②该方案保护的生命年现值

 =7.36×60=441.6生命年

③平均保护每一生命年的成本

 =100/441.6=0.23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