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总报告查永军 扬州大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7751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总报告查永军 扬州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总报告查永军 扬州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总报告查永军 扬州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总报告查永军 扬州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总报告查永军 扬州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总报告查永军 扬州大学.docx

《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总报告查永军 扬州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总报告查永军 扬州大学.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总报告查永军 扬州大学.docx

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总报告查永军扬州大学

课题名称:

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

课题批准号:

EIB030498

课题类别:

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课题拨付经费:

1万元

学科分类:

高等教育

课题鉴定时间:

2009年4月

课题负责人:

查永军扬州大学

主要成员:

王军、陆军、吕冰、严长杰、生永明、周信勇

一、简介部分

1.标题:

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

2.序言

“教”和“学”是学校的主要活动,是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

教学是大学的主要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职能。

但是,“教”和“学”两者不能划等号,不能彼此替代,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学习才是教学活动的本真追求,这也与构建学习化社会这一趋势相合拍。

在“教”向“学”发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参与是关键,通过参与实现学生行为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使得学习成为主体的自觉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参与是人们满足自身生存、发展、表现欲望的基本途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参与是形成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创造教学活动的行为基础,没有师生关系的教学活动,一切教育、教学都将是抽象的。

所以,参与式学习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理念。

3.摘要

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有着特定的价值和基本特征,是一种致力于学生发展为目标追求的学习理念,然而在我国大学教学和学习活动中却难以被广泛接受和推广,主要受制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条件、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以及学科的差异等。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经验理论、从做中学、以及儿童中心论均有着很强的参与式学习思想,此外,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性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信任学生,主张自我教育,给予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积极培养学生参与的兴趣等均为参与式学习理念的实施有重要参考价值。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越来越认识到参与式学习有着层次差异,从不同角度切入,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区分,具体包括,实质性参与和形式性参与,认知性参与、情感性参与以及行动性参与,短暂性参与和持久性参与等,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参与学习的实际程度,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学生,将学习引向深入。

如何在实践层面为参与式学习的开展提供操作性的建议是一线教师最为期盼的,然而,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质课程等均决定了很难提出非常具体的策略,只能提出一些理论性的建议,由各学科教师联系自己所承担课程、所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更灵活的处理。

在培养学生参与式学习习惯和能力的过程中应遵循几个基本的原则,即,实践对象的全体性和全面性,实践过程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实践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等。

笔者具体从理念更新,制度变革,物质保证以及技术落实四个方面入手,为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提供策略。

4.内容结构图

1)参与式学习的特征及价值诉求

2)大学生参与式学习学习能力养成的制约因素

3)参与式学习的理论支撑

4)农科大学生参与式学习刍议

5)大学生参与式学习的层次性及启示

6)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策略研究

二、主体部分

1.研究问题: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

研究目的:

期望通过该课题研究,能够对参与式学习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将参与式学习的价值和特征等揭示出来。

同时,通过对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调查,把握大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将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出来,引发大学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的观念、学习的观念转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更主动、自觉地给予学术参与的机会,甚至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还让教师认识到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对教师新的更高的要求。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反应在两个大的方面,即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是实践意义,这是一个立足于实际问题解决的研究课题,是针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实际活动而开展调查、思考的工作,努力为提高教和学的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研究,其现实针对性较强,相关的研究成果能够直接指导教和学方面的活动。

其次是该研究的理论意义,一项以现实问题解决为出发点的研究,同时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撑,为问题产生提供必要的理论解释,而且对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抽象分析能够为教育教学理论的丰富做出一定的贡献。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教学论、学习论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研究假设:

参与式学习有着凸现大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热情的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功能;

实际教学过程中之所以难以推进参与式学习是因为教师、学生以及现实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不足。

要使得参与式学习理念转变为教学现实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尤其要发挥教师这一主体的激发、导引作用。

核心概念:

参与式学习是强调以人为本,学生积极投入,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及个性发展,通过让学生积极投身到教学中与教师双向交流,师生的思想互相沟通、碰撞,展示自己,提出真知灼见,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学习理念。

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个性突出、独立性强的人有着更强烈的需求。

这给高校培养的人才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需要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师生关系等诸多方面重新进行审视,并因时而动,及时做出改革。

积极开展参与式学习是一种在实践中将大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的理念,对传统师生关系也是一种突破。

所以,开展参与式学习是社会、时代对人才新要求背景下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当代大学生更加自信,更强调个性张扬的表现。

社会的呼唤和大学生自我的需求决定了参与式学习的必然性。

创新已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时代主题。

在大学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其创造力,必须在人才培养的观念、方法和模式方面进行革新。

而主体的参与式学习非常有利于这种革新。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参与式学习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

他们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平等性,强调在参与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

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学术期刊,参与课堂讨论以及撰写论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汇报各自的学习情况以及相应的研究成果,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促进,使大学生从知识运用、技能训练、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诸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和表现。

可见,参与式学习研究非常重视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大学生作为较高层次的群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学习的效果更好。

应引起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

笔者以为创设条件引导、培养大学生的参与式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但国内具体就大学生参与式学习理论研究不够,在实际应用方面(或具体操作方面)也是欠缺的。

笔者在文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对有本课题有关文献做如下综述。

一是就参与式学习研究地比较多的是偏重中小学和成人培训工作,对大学阶段学生的参与式学习关注较少。

已经有几篇硕士学位论文专门研究中小学有关课程参与式学习,如西北师范大学祁丽娟做了“参与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林峰开展了“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这些学位论文重点提及参与式学习的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其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对中小学学科、课程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有着参考借鉴意义。

另外,参与式学习被一些学者引进到对成人的教育培训活动中,因为成人的独特身份、知识储备、工作生活经历,因而,运用参与式学习、培训方式对他们更对适用,成效亦更为显著。

北京大学的陈向明教授在参与式学习、培训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她提出“参与式学习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培训者所使用,包括远程教育的教师和培训者。

”并且“针对参与式学习的特点,对直观手段的类型、作用、理论基础、学习方法和使用要求做了探讨。

”曾琦,杜蕾在对参与式学习理念思考的基础上觉得“在实践过程中,培训者却发现参与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也就是怎样才能让这种学习方式更好地适应中国学习者和培训者的特点和学习习惯,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的问题。

”他们“从文化适应、参与者适应、培训者适应三个方面探讨了参与式学习的本土化问题。

二就大学生参与式学习的现有资料分析而言,论及参与式学习的必要性、可能性、价值的较多,对参与式学习比较难开展以及如何开展尤其是在具体学科、专业、课程方面如何实施谈及较少。

陈昌贵撰文讨论了参与式学习的内涵、特点和提倡参与式学习的理论依据,并对高校如何实现参与式学习提出了初步设想和建议。

彭海蕾 宋生涛专门对参与式学习活动做了界定,认为,参与式学习活动的理念是学习者以发展为中心,在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以分组活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自由的学习行为、自主的探究精神、合作的学习态度,体验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发现成功的途径与自我价值。

陈宁宁认为,参与式学习能够克服现行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应该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李晓华则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探讨和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观点,认为参与式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重要体现形式,进而提出实施参与式学习的教学方略。

就参与式学习实施的策略而言,韦东洲强调,良好的知识与结构是参与学习能力的基础,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样非常关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有了一些学者逐渐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并且撰文呼吁,并尝试着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以及成人教育培训中养成参与式学习的习惯,不过对这一课题还没有非常系统的研究和关注。

这是笔者积极开展该项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期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对参与式学习的理论和实际做出极可能全面的把握和解释。

另外,笔者查阅了“六五”至“九五”期间已有课题情况,发现尚没有人具体研究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方面研究工作。

有鉴于此,想进行尝试,努力形成一些理论性成果,争取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做一些工作。

3.研究程序:

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研究设计:

由参与式学习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提升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实效分析开始,强调积极开展参与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然后回到现实,把握大学生现实学习现状和存在问题,尤其关键的是把握大学生参与式学习的困难及制约因素,将制约参与式学习能力养成的因素做出透彻和全面的分析,为后续措施建议的提出打下基础。

最后联系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管理学知识以及实际教学和学习经验体会,提出对大教师教学引导和学生学习有指导意义和操作性的策略。

研究对象:

高校在校本科生

研究方法:

文献法、访谈法

技术路线:

遵循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总体思路。

4.研究发现或结论

研究发现,参与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社会化。

这是学生被动学习难以具备的价值。

参与式学习有着多方面的价值,但是,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参与式学习能力却较难培养,主要是因为四个方面限制因素的存在,即教师的传统观念和综合素质条件,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现行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学科的差异等。

研究还发现,杜威、皮亚杰和苏霍姆林斯基等学者提出的经验理论、儿童中心说、从做中学、认知结构发展的同化顺化平衡说、信任、自我教育等均可以为参与式学习提供理论支撑。

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式学习有着层次性差异。

笔者将研究的主要发现或结论详细归结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参与式学习的特征及价值诉求。

该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参与式学习的基本特征,参与式学习的目标期盼,以及参与式学习的必要前提。

(一)参与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1、学习者身份的主体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动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

关注并激发学生的知、情、意、行是教育行为的目标追求。

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所以,有必要倡导并践行参与式学习。

参与式学习实现了一次革命,即,将学生由活动的客体变成了主体,使学生由教学过程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知识的探求者。

但强调学生身份的主体性并不否定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参与式学习理念指导下,教师承担起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接受咨询者的角色。

2、学习过程的互动性

参与本身即意味着行动,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是应有之意,这种持续不断的互动非常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成果的产生。

参与式学习置学生于学习的主体位置,极大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学生在学习的各环节能与同学教师相互质疑、争论。

这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产生极大促进作用。

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养成较强的实践和科研能力,教师在互动中能知不足而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

3、教与学主体间的平等性

主体之间只有平等才能对话,只有民主才能自由沟通。

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往往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作用,学生更多地处于被支配、服从地位。

此情境中的两类主体不是处于一个平等位置上。

参与式学习方式一改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只不过闻道有先后而已,况且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了大量的甚至超过教师所拥有的信息和知识。

所以,教师同样需要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来促进自身的提高。

这种变革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创造了条件。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合作者,方法的指导者,是师长更应是朋友和伙伴。

4、学习方法的启发性

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是成功教学必须使用的方法,在强调教师权威的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设疑、提问,但是,这种启发往往留于表面,局限于提问,注重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表达。

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方法,不再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强调设疑、诱导、探究。

参与式学习具备了启发式教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在此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准备、积极思维、主动表达、付诸行动。

这一方式对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提高智力水平和综合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习者自己思考,尊重学习者的不同观点,哪怕是奇思怪想甚至是错误的结论,允许学生自由争论,有意识地表扬那些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切忌急于下结论,把标准套于学习者,以便形成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5、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教无定法,同样,学也无定法。

学习效果的提高是我们的追求,采用什么样的途径、手段要服从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参与式学习灵活性很强,尤其是学习方式的灵活性更为突出。

学习方式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方式的多样性上,它包括课堂上的积极讨论;课前的大量查阅资料、积极思考,课后的归纳总结;师生之间的沟通、探索;学生之间的相互争论;课堂上参与研讨;实验、实习场所的理论付诸实际,以及课后的及时沟通等,方式可谓多种多样。

6、学习价值的创新性

参与式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革命。

传统教学方式更注重于集中思维(求同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师等为标准、依据,对学生的学习、思维都起到一定程度的固化作用。

而参与式学习强调学习的主体性、开放性、灵活性,因而,学生的思维较少受到各种模式的限制,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学习的氛围比较宽松、自由、民主和平等,这种状况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

(二)参与式学习的目标期盼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凸现学生的主人意识。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教育理论界对他们自各的地位问题已进行了多年的争论。

传统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主体地位和作用。

而以杜威等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流派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一切活动应围绕学生来进行。

在现今的教学改革中,杜威的观点更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以及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获取能力应是当今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与式学习方式对该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参与式学习强调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权、方法的建议权、师生关系的平等权以及信息的知情权等。

这些权利的享有可使得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

其次,形成宽松、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

学习的氛围(环境)对学习兴趣的养成,动力的激发,学习效果的提高等有较大的影响。

传统教育氛围注重权威、效率、秩序性,现代教育更应关注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主体性,以及宽松的氛围。

参与式学习对传统那种单向灌输方式进行了突破,努力创设一种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能自主、自觉、自由的与教师及其同学进行对话,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环境是宽松、和谐和民主的。

第三,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不同社会制度以及相同社会制度的不同历史时期,曾存在过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

如在我国封建社会强调师道尊严,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典型的金钱型师生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应着力培育的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但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非常少,而且在师生共处的有限时间内他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如果教师能转变观念,进行引导并认真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式学习能力,情况会发生很大变化。

参与式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师生之间是一种主体间的、平等的关系。

参与式学习不仅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认知交流,而且情感等非认知交流也必然增多,久而久之,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自然形成,教学的效果也会得以提高。

2、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一,增强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

思维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间接的概括和反映。

根据思维过程中探索答案的指向性不同,可以分为集中型思维和发散型思维。

集中型思维是指思考中信息朝向一个方向聚集前进,从而形成单一而确定的答案,又称为求同思维。

发散型思维是指思考中信息朝多个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的合乎条件的解答,其主要功能是求异,又称求异思维。

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在内,已经习惯于培养学生的集中型思维能力而对发散型思维的培养不够,这可以从考试中客观题数量过大,统一设定标准答案等做法中窥见一斑,这种集中思维固然需要培养,需要加强大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但应注意到高校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场所,其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包括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因而对大学生的创新性、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为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师,不盲从权威,敢于突破传统习惯的思维定势。

在课堂上,在实习中,在论文设计及写作等环节上,通过自己的参与、思索、假设、验证,提出相应的观点,久而久之,能养成主动思维敢于突破的良好习惯,最终能使得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第二,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和思考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支配地位和作用,更强调教学内容单向传递的效率。

因而在单位时间内留给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很少。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应将学与思结合起来。

参与式学习置学生于学习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强调教学计划灵活性、时间的相对自主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自由的去思考,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更主动的探索,发现问题,更自觉地动手实践,来检验相关知识、理论,培养自己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全面发展自我。

第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股强大的动力。

它使人产生冲动,催人发奋,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不满足于肤浅的了解,总是寻根究底地去追寻深刻的东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已为众人所熟知。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多少人能真正意识到并在实践中注意培养的呢?

可谓寥寥无几。

兴趣的养成是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包括学习内容的价值、学习环境、教师以及方法等等。

笔者认为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习参与学习,共同探讨、分析问题,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应有重要作用。

3、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种发展过程,是在个人和他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学生之间通过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时间占单位时间的比重是比较高的。

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相互之间是否能融洽的、持续的相互作用对个体的社会化影响重大。

具体表现在:

一是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

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责任感毫无疑问是我们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或追求。

影响责任感的因素很多,有宏观的、有微观的。

我们认为在校内的教学环节上同样要认真考虑责任感的培养,如道德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等以增强其主体意识,相互之间进行多样的讨论学习活动等。

而参与式学习为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和交流创造了机会。

如果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学习氛围融洽,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乃至于忧患意识会培养得更好。

其次,参与式学习有助于合群性和合作精神的养成。

参与式学习的重要性是参与和合作,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通过分工、协作,相互质疑、辩论等互动方式来辨是非,明事理。

合作精神是21世纪主体所必备的一个重要品质,缺乏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是很难有大成就的。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应积极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最后,参与式学习还有助于学生社交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主体参与是建立在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之上的,社交技能就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学生在主体参与的频繁交往中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其社交技能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参与式学习的必要前提

1、师生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支配人们的行为。

参与式学习实现了教学理念、方式的一次变革。

这一变革要获得成功,取决于教学主体(即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

主要反映在这几个方面观念的转变,一是教学重心观念的转变。

教学涉及到两类行为,即“教”和“学”,传统的教学活动的重心落在“教”上,“学”处于从属地位,“学”取决于“教”。

而参与式学习理念强调的是把“学”作为重心,“教”应取决于“学”,最终的效果应体现在“学”上,通过对“学”的评定来认定“教”的价值。

二是师生关系观念的转变,参与式学习的有效进行是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平等、自由、民主。

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轻松、自由、便捷地学习和研讨。

2、学生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参与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是学生的一种自觉活动。

但是这种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建立在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上的,也就是,学习者的学习要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知识、能力结构。

如果学习者缺乏对学习内容基本的认识、储备,参与式学习必然会流于形式,不可能促进学习者学习质量的提高,甚至都不能称为是学习活动。

因而,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教师的基础知识的传授,疑难问题的解析,基本理论的强化是不容忽视的。

在学习过程中,不可一味强求学生的完全自由、自主,而应该实现教师积极引导、讲授、解析和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效结合,该教师登台时就及时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学生以学习主人身份出现时就让学生进行自由、自主的学习。

3、兴趣的培养至为关键

在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学习会给学习者过大的压力,从而导致疲惫、沮丧等消极情绪,最终使得学习的效果受到影响。

如何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也就是学习既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本身,到了这样的境界,学习就既是自觉的,又是愉悦的促进人和谐发展的活动。

如何才能使得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涉及到很多的方面,需要学校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提高其学术性和社会需要的适应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学校的良好发展态势和长远发展战略能从更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上下同心协力,领导者领导有方,教师兢兢业业,学生勤奋向上这种良好的学校精神面貌和校风、学风等能潜移默化的激励学生,从而视学习为己任。

教师作为学校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学生培养的关键力量,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异常突出,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及时而投入的人生引导等等对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学习认同感的产生和强化有着重要价值。

第二部分,参与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能够为参与式学习提供理论支撑的有很多方面,前些年讨论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