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要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7214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要求.docx

《浅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要求.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要求.docx

浅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要求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

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呢?

  一、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

课改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转变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遵循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

1.宽广的服务意识。

宽广的教育观涵盖两层意思:

一是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条件,对身体素质好、聪明、有灵气、成绩好的学生与身体素质差、迟钝、调皮、成绩差的学生应一视同仁,对学生的关爱不感情用事,更不能掺杂个人好恶。

二是对学生的情感、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2.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尝试,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长进能力。

教学过程中,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弘扬,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正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3.注重个性、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不主张使每个都做到全面发展,但是应该鼓励学生发现和发扬自己的长处,不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优劣,鼓励学生向自己能够成功的方向努力。

因此,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不但不应当嘲笑,还应当反思自己的责任。

注重个性、因材施教,还需要教师有正确的“人才”观。

新时期的人才观,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他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为了完成这个宏大的任务,我们必须矫正自己的人才观,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己任,不拘一格育人才。

  二、要有多元的知识结构

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

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

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

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为此,教师在博览群书之外,还要做有心人,通过下面两种途径获取知识与经验:

一是向同事学习,二是向学生学习。

信息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成员获得的信息渠道多元化、即时化。

在当今时代,教师真正需要的是虚怀若谷的态度,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和经历方面的欠缺,虚心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

  三、要有广泛的合作意识

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具有合作性,表现为:

1.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合作。

教师所担负的教学活动,是依据教学大纲,在学校领导管理之下进行的。

校长调控教师的任课情况,监督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给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假如校长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予支持,教学任务的完成就失去了可靠的保障。

教师对校长安排的教学任务不予接受,教学工作也无从谈起,只有二者密切合作,建立起一种“管理”与“服从”的合作关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教师之间的合作。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小学与中学教师之间乃至与大学教师之间,都存在着有形与无形的合作关系,比如,中学各课教师之间只有合作,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一个较“完整”的人,也只有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在班集体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师生之间的合作。

师生之间的合作是形成良好班集体的重要因素。

学生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会合作的理念。

只有把合作的观念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才能使教学产生活力,具有凝聚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教师高大,学生矮小,应蹲下来与他们交流。

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内容很多,需要教师具有一种谦虚合作态度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创新校本教研工作新模式,以整体推进,常态发展,理论深化,专题突破,人人参与为整体推进策略,使我校新课程改革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整体推进要求:

1、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继续组织好新课程改革的培训与学习。

采取多种形式搞好新课程改革培训工作,强化校本培训,特别是要做好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

继续贯彻我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策略:

整体推进,常态发展,理论深化,专题突破,人人参与。

整体推进:

就是全区所有小学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全区小学一年级用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新课改的思想实施教学,二、三、四、五各年级使用新课程标准或现行教学大纲、现行教材,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方式方法实施教学。

常态发展:

一是要经常,长期进行,而不是一时的行为;二是要自然提高,以学校现有的师资水平,现有的学生水平,现有的教学设施等各种课程资源为基础,经过深入学习,转变观念,开展深入扎实校本教研活动,从而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教师状态大改观,课堂面貌大改观,学生学习兴趣大改观,教学质量大提高。

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整个新课程改革,不定高不可攀的目标,不搞作秀课,不摆花架子。

理论深化: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区教研室的有关精神,按照区教育局的新课程改革的部署,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确定实施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及教学策略,作为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撑,以此为指导,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专题突破:

对于各学科的教研专题,各教研组教师,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研究,寻求解决办法,力争出一批经验性研究成果。

人人参与:

干部教师,一个也不能少,校长、主任、教研员、老师,人人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之中去,所有学科,每一节课,都要以新课程的思想为指导去实施教学,实现人人达标。

2、搞好校本教研工作,

把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学习方式的有效手段来看待。

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开展好校本教研工作。

适时组织校本教研的学习、培训活动,建立并完善校本教研的机制,营造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及时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加强教育科研课题建设

要加强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不断增强科研意识,尤其要强化向科研要思路,向科研要典型,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人才的意识,走以科研促教研,教研、科研有机结合的路子。

要引导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通过反思发现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整理形成研究专题,实验教师要人人承担科研或教研课题,要把教、科研课题的研究与新课程改革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

要坚决克服重立项,轻实验,重结题,轻过程的功利主义倾向,加强对已经立项的科研课题的管理及中期检查、指导,努力争取再出一批新的成果,并注意在面上推广,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三、具体安排:

(1)新课程有关理论的学习。

重点学习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认真学习专家关于新课程理念的有关文章,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弄清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教研专题的研究。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广大教师进行讨论、反思,总结以往教学的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形成教研专题,通过校本教研为依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不断反思、总结。

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学习~实践”的反复进行,全面提高我区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3)学校要努力形成教师教学研究的风气。

鼓励教师互相听课,共同研究,形成校本教研的良好机制,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成败,关键在能否形成高效的校本教研机制。

(4)校领导要经常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第一线,广泛听取教师、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本校的校本教研、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手资料,随时修订、完善推进方法,使新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5)制定新课程改革检查、评估机制,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用制度对新课程改革实验给予指导与支持,真正起到“专业引领,水平提升,制度保障”的功能。

面对新课改,教师观念的转变

我提6点供大家参考,这些基本不是我的发明,我只是发挥一下而已。

第一,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观念转变一下。

真要感谢“灵魂工程师”这个称谓的发明者,一下就把教师这个职业抬高到了一个不能犯错误的高度。

其实我们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这个观点是工业革命的制造业思想,是一种批量生产的标准意识。

我们为什么要预先去设计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呢?

教师就是传承文化的使者,我们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唯物论讲物质决定意识,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

我喜欢一句老话来形容: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

不知你们有不有体会:

5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抓德育,为什么总感觉效果好像越来越差呢。

可能就是太想去塑造学生的灵魂了。

其实我们就是个教练,教练就是教人怎么去练,而不是由我们来把人做成个什么样。

第二,将“权威和导师”的观念转变一下。

本来,在学生面前,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方面,应该是个权威,应该是个导师。

问题是我们有的老师端起了这个架子就下不来了。

权威的包袱压得自己不敢出差错,不承认自己的差错,结果,权威就成了学霸、成了学阀。

探究性学习开拓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必然涉足到很多我们老师感到陌生的前沿和边缘。

我们怎么办?

只有学习,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研究。

当老师的,要学会说自己不懂什么,这是一种大家风范,是一种境界,是真正取信于学生的绝招。

那么,我们的长处在哪里呢?

在我们比学生多学习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我们有经验、有教训、有方法。

所以我最喜欢跟学生说,我是你们的学长,我可以教会你们以方法,我可以帮助你们少走弯路。

老师们,共勉一句:

千万不要当标准答案,千万不要当绝对权威,千万不要作真理的化身。

第三,将“一桶水”的观念转变一下。

我们说老师的合格,喜欢说这样一句话: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这个观点,你我大家认同了几十年。

对不对呢?

不能算错,但已经不够了,这是信息社会、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的忠告。

在农业社会,一个学有所成的先生,他的学问可以够他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社会,一个学有所成的教师,他就只能他在自己的那个专业中生存了;到了现代社会,一个学有所成的教师,如果没有继续学习,大约就只能够对付5-10年。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10年前,我们谁懂电脑,谁懂互联网?

谁懂多媒体?

在大学我们都没有学过,都是我们后来充的电。

就是充了这些电我们才继续运转在今天。

所以说,不要满足于一桶水,而应该是一条河,或者是一个水库,有容量、有水源补充、才有生命和活力。

第四,将“蜡烛”的观念转变一下。

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这也是老生常谈了。

我一直认为,春蚕也好,蜡烛也罢,作为一种赞美可以,作为一种要求不合适;作为诗歌散文可以;作为科研论文和严谨的说明文,则不行。

奉献给客体的同时毁灭主体,谁把教师这个职业搞得这么悲壮?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人格完善的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完善自己的学识修养,完善自己的职业光辉和事业追求,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

只有如此,才有我们这次课改的成功。

其实说到底了,教育就是社会的一个行业,教师就是社会的一门职业,不必把他搞得光芒四射,不堪负重。

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为社会奉献,向社会索取,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这就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第五,将“园丁”的观念转变一下。

和蜡烛一样,和灵魂工程师一样,比喻一下可以,不能认真琢磨。

什么是园丁?

你就想一想,什么是盆景、什么是树桩。

树桩盆景花卉的美,就是植物的扭曲。

一个优秀的园丁就是以扭曲的花卉盆景取悦于观众。

我可能钻进了牛角尖,但我希望引起争议。

我们不要象园丁那样,用我们的刀剪,按我们的主观意志,去任意剪裁我们的学生。

一个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一定要进清华,进地质大学行不行?

进海洋大学行不行?

进农业大学行不行?

就说农业,中国的科学家,我还不知道有什么人物能超过了袁隆平。

我们真不缺少天才,我们缺少的是奇才、怪才、偏才、狂才。

园丁和幼苗,都已经把师生人与人的关系,弄成了人与物的关系了,还谈什么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呢?

第六,将“知识输出者”的观念转变一下。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就是知识源泉,而且还似乎是取之不尽的。

于是,就形成了一条单向的传输链:

老师教学生。

所以我们过去虽然也讲教学相长,但总是停留在这么一个范围和水平:

就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于是,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然后,由于学生过分地依赖于老师,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缺乏互动,都在等着老师发信息。

新的课改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向学生输送信息,而且要与学生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

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

所以我说课堂应该成为一个信息平台、课堂应该成为一个信息交换中心,教师只是其中的一个主要交换者。

我还强调一句,我们这么说,不是一个谦虚不谦虚的问题了,也不是一个不耻下问高风亮节的问题,而是尊重一种事实,并把它说了出来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现新课程教育目的的核心理念、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和载体。

新课程走进课堂中快近四个年头了,虽在探索中取得了一些零散的所谓的经验,但更多应该是思考如何把新理念转化成我们的需要的教学行为。

一.构筑坚实的梯队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推出新课标及新教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操作平台,因此,我校全体教师都对本次课改寄以很大的希望,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把新课改看作是提升学校及教师专业成长的又一次机遇。

为保证我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以教学副主任为组长的新课改领导小组,同时安排师德高尚、本领过硬、富有教改热情的青年教师担任课改年级各科教学。

并逐步组建课改梯队,从而保证了新课改理念的贯彻执行和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提供有力的保障近四年来,为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我校在上级的支持下不断充实硬件和完善软件。

首先,及时为办公室安装了计算机,根据所需及时订购、购买有关课程改革的书籍、杂志,完善了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硬件设施设备。

同时,安排专职网络管理人员加强管理,提高各种设备的使用效率。

保证多媒体使用率达90%以上,课件制作达60%。

充实所需的各种教学软件及教学资料,同时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为新课改提供最有力的软件保障。

其次,积极组织相关教师积极参加中心校、区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开阔教师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同时高效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

我校坚持书写课改手册活动(教师10000字;年级组长20000字;骨干教师20000字;教管人员20000字)同时从去年开始我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还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空间书写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课改的各年级每学期初都积极参加有中心校组织的集体备课,几年来,课改年级教师人均整理了几万字的理论资料。

通过这些培训、教研大大提高了这些教师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如每个学期的骨干教师献课活动;每个学期的《阅读、积累、写作》展示活动等。

这些培训、学习为新课改中教师的理论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和教师素质保障。

三.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新课改的实施,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善。

首先表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上,教师对师生角色的最新认识和更准确的定位,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日益向新课标靠拢。

其次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现在是教材牵引着教师,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尤其是老师在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都贯穿了新课改理念,少了以往的机械操练,多了活动设置;少了被动,多了主动。

老师普遍地采用开放式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善,进一步改善了课堂生态,为学生的健康和全面成长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环境,为促进和谐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新课改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学生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机遇,为学生全方位、高素质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和保证,课堂成为了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舞台。

学生已逐渐养成自主、合作、讨论、交流式的学习方式,课堂“乱”而有序,学生发言“散”而归根。

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深刻巩固。

如五年级“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方面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师就要求孩子在教师的帮助下,真正的用所学知识帮学校计算学校教学楼内部的粉刷墙壁面积,亲自体验“学为所用”的乐趣。

英语教师要求每天早晨、晚上同学之间要用英语问好、道别,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新的学习观念,学习原来与生活联系如此紧密,无怪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耳乎。

”四.遇到的问题及困惑

(一)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我们的老师遇到一些困惑,如,注重实践性研究是培养了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但由于缺少了一定程度的机械操练,使得一些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够扎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学生的两极分化。

由于教育部门考试的试卷不变,指挥棒依旧,学生的作业机械型重复状况依旧,研究性、动手性、趣味性,这些新型作业的布置尚未形成,未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

导致学生的考试成绩出现退步的表象。

(二)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如何把握对学生的“放”与“收”的度问题成为最大的难点,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因此在分组教学过程中就很难把握好放的“度”,从而影响了课时内容的完成。

(三)从各学科来讲,也各自存在一些具有学科特点的问题、难点。

比如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把握。

教师很难做很好地协调二者,着重了人文性,工具性又有所削弱,而偏了工具性,人文性又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教师们觉得比较迷茫。

语感、语文素养这些提法过于模糊教师们觉得也比较难以把握。

就英语来讲现时的教材改动较大,现在的教材更强调情境教学、强调生活英语,教师们也很难把握,再加上考试又离不开单词和句型的训练。

数学当中生活数学和模糊数学的引进在增加了数学的实践性,灵活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操作的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继续增加教师校本培训的强度和密度,注重“师徒结对”的引导作用;补充教师相关教学的素材,课例等。

通过每周例会前两位教师谈课改的小讲座进行全校性的经验交流、同时也呼吁教育部门改革考试的方式、方法、试卷,使之科学化,能和现行改革有效结合等有效措施,来保证课改的进一步推进。

并相应启动教师和学生评价机制的改革,从而为课改提供较好的外部生存环境,使评价不再是课改的绊脚石,而成为教师和学生成长的推动器。

从实施三年多来的新课程改革的摸索过程中,我们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还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进而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