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发的机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6834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头发的机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白头发的机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白头发的机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白头发的机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白头发的机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头发的机理.docx

《白头发的机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头发的机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头发的机理.docx

白头发的机理

白头发机理

理论:

肾之华在发,血之荣以发,发为血之余。

肾主脑,脑为髓之海,发者脑之华,故肾衰则发堕,肾盛则发长,脑髓减则发白,气血衰则发白而落。

发白主气血衰,肝肾阴虚,气虚血亏;青少年白发而兼见肾虚症状者,乃肾精不足之征,若伴有心虚症状者,是劳心、耗神伤血之症。

全身性毛发变白,多见于白化病;局限性片状白发,多见于白癫风。

血不足者发黄。

头发稀疏多因血虚风燥。

头发脱落见于血燥,脂溢性皮炎、斑秃、伤寒、麻风病、肝硬化、恶性肿瘤等。

头发一般地联结起来如穗状,主血衰、小儿疳积、营养不良症。

肥胖者头发稀少,提示患动脉硬化症、高血压、冠心病、秃顶,瘦者发长,将会耗气血、影响智力。

“手三针”、“足三针”疗法机理与临床探讨(摘要)

张显臣

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牙痛等疑难痛症大多能在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痊愈。

手三针:

后溪、中渚、间谷(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穴连线的中点,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以上三个穴位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理想。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握拳少虚为度。

足三针:

太冲、内庭、足临泣。

适应症:

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疑难痛症有突出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

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

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

1、针前准备:

患者握成虎拳,稍松驰一点,过紧进针不畅利,会加重疼痛;太松针感差。

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

2、针具常规消毒,快速针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

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针体刺入到一定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至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

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患处。

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

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

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

5、取穴原则:

手三针、足三针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则,一是循经取穴,二是经验取穴。

一般的讲,巅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他督脉经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督脉)。

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

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

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可三针同取,亦可以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

6、特点:

进针快、手法快、得气快、收效快。

进针的速度快如闪电,一般不超过1秒。

针如闪电般进入穴内,手法“疾风飞箭”。

从进针到手法完成只需几秒钟。

手法到时也便得气,酸麻胀应针而至。

入针即效,患者顿感疼痛减轻。

手三针、足三针是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

特别是腰腿痛足胕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

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穴。

病例用穴:

1、颈椎病:

一般取双侧后溪。

2、肩痛:

一般取间谷、中渚。

3、肘痛:

一般用手三针治疗。

4、手指麻木:

用手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外关是常用的一个配穴。

5、腰疼腿痛:

针中渚、后溪。

6、尾骨痛:

针左右后溪。

7、腰椎骨质增生症:

用手三针、足三针治颈、腰、足跟部骨质增生,效果理想,特别是消除疼痛和麻痹则疗效尤为突出。

8、骶骼关节、髋关节疼痛:

先取一支3.5寸的针全部刺入右内庭,透涌泉直达足跟之前缘,另一针针刺入左内庭,同右针一样直达足跟之前缘,再先行右侧,速提速进,在足底形成“↑”,再行左侧之针如右一样,然后让患者带针自己抬腿。

9、手颤抖:

后溪有“手足拘挛战掉眩”和“中渚有“战振踡挛力不加”,即给后溪一针,每日针一次,针后溪3次后。

再针中渚3次。

以后中渚、后溪交替针刺。

10、肋胁痛:

中渚治胁肋痛,有效者多,若无效,出针后再针痛侧之支沟穴,大多数可应手而愈。

在入针后能让患者深深吸气并咳嗽出声音来,这样效果就更好。

一次不行,可连连两三次,这个让患者深吸气,用力咳的动作,在治疗其他痛症时也常常配合而增强其疗效,如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等。

11、大腿内侧疼痛拘急:

针太冲,行针得气后即提针皮下,针尖偏向内侧,向第一跖骨后下方再针一针。

12、足底发热疼胀症:

《证治要诀·脚气》肾虚湿著,命门火衰,失于温煦敷布所致。

足心热痛的病症,多系女性,针灸涌泉疗效较好。

从内庭入针透过涌泉直抵足跟前下缘,提针皮下,再向两侧刺入呈“↑”形而出针。

13、三叉神经痛:

针同侧后溪治疗三叉神经痛,多能立竿见影,若不能立即止痛者可配合同侧翳风穴,多可立即生效。

附翳风穴之针法:

第一支三叉神经痛,直刺得气后提针至皮下再将针尖向上斜刺;第二支直刺;第三支直刺得气后提针皮下,再偏向下斜刺。

14、顽固性头痛头昏:

针后溪治头痛头昏或眩晕疗效甚好,先针一侧,右侧痛针右后溪,左侧痛针左后溪,前额、正中、枕后可针双侧。

疗效仍不显著可先针双后溪再针哑门,怕针哑门有危险者针大椎亦可。

后溪配外关、足临泣治疗腰腿痛

后溪是治疗腰腿痛的主要穴位,配合外关或足临泣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均有很显著的疗效。

针后溪配外关或足临泣治疗腰腿痛,要掌握以下几点:

1、入针快速。

快如飞箭;手法疾驰,疾如闪电。

2、得气后立即让患者带针运动,令做针前所不能做或勉强可做的各种动作或姿势。

3、从进行到出针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一分钟左右为宜。

“足诊三脉”辨安危决生死

足诊法:

即按压足部的经络穴位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足诊三脉”的名称、位置:

1、冲阳胃脉:

在足背第二、三跖骨间,伸趾长肌腱外侧,足背最高点,解溪穴下1.5寸处,足背动脉凹陷中取穴。

针刺时应避开动脉,但作为切诊应按到动脉应手处,下同。

2、太溪肾脉:

在足内侧,足内踝最高点与跟腱之间动脉凹陷中取穴。

3、太冲肝脉:

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动脉凹陷中取穴。

二、“足诊三脉动”的原理:

脏腑经络学说认为:

1、胃是后天之本,化生血液之源,脉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冲阳是足阳明胃经原穴,可候胃气有无。

2、肾是先天之本,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十二经脉之根本,是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太溪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原穴,可候肾气有无。

3、肝藏血主疏泄,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对维持人体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正常的机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协调作用。

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可候肝气有无。

4、脉贵有神,心主血脉而藏神。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所谓“脉神”就是脉来柔和。

“望神”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明医张景岳根据《内经》的精神和临床经验,具体提出以病人的形态、动静、面目表情、言语气息等作为望诊的标准。

形正言之:

目光精彩、言语清亮、神思不乱、肌肉不削、气息如常、大小便不脱。

若此者,虽其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神在也。

若目暗睛迷、形羸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止,或通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循衣摸床,或无邪而言语失论……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烦躁,昏不知人,或一时卒倒,即眼闭口开,手撒遗尿,此为失神。

虽其脉无凶候,亦属十分危重之证。

三、“足诊三脉”怎样辨安危决生死?

1、上述三脉不衰,病虽危笃可生;三脉已绝,病虽轻必危。

2、“六脉”全绝,肺呼吸停止,心脏跳动停止,两眼闭合无神,这四条具备,为死亡之征(“六脉”指上述足部三脉加上腕部“寸、关、尺”三脉)。

3、注意“四诊合参”,不能单凭脉诊遽(ju急)下结论,不要被“回光返照”、“残灯复明”等假象所迷惑。

高立山之针灸心扉(摘要)

经验配穴摘要:

镇静六穴:

分轻镇、中镇、重镇,其中以中镇方最为常用。

其穴位是:

轻镇:

天柱、神门、足三里;中镇:

迎香、神门、足三里、耳穴心肺神门;重镇:

合谷、太冲、气海、血海、膻中、膈俞、承浆、风府、印堂、筋缩。

胃十针:

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七个穴共十针。

肾六针:

肾俞、京门、太溪。

湿四穴:

公孙、丰隆、天枢、脾俞。

面瘫十二针:

阳白、四白、攒竹、丝竹空、翳风、风池、地仓、颊车俱患侧,合谷、足三里俱双侧,一共十二针。

任脉病(喘咳、胃痛、痛经等):

加任脉十二针(从天突至曲骨分十二等分处)。

上肢病(痿、痹、不遂)加上五穴(肩髃、曲池、合谷、大陵、太渊)。

肢不举加:

乱刺三关、六点五。

手背浮肿加:

八邪、外关。

下肢病(痿、痹、不遂)加:

下五穴(风市、阴市、足三里、太冲、太溪)。

督脉病:

脑、颈椎病、腰椎病:

督脉十二针(由大椎到骶骨尖分十二等分处)。

针刺方向、气至病所:

针刺膀胱经腧穴,要注意其传导情况,掌握这一传导情况,以求行针时能使气至病所。

1、头顶部穴位:

病在前针尖向前刺,病在后针尖向后刺。

2、攒竹穴:

口眼斜:

平刺;腰痛:

直刺;目疾:

向下斜刺。

3、背部穴:

向脊椎方向斜刺,针感常向下,沿膀胱经传或向两侧胸胁传串行,治两胸胁病向两侧传,治腰痛向下传。

4、臀部穴:

向下传至足。

5、秩边:

治腿痿痹症,针感向下传至足。

治阳痿、痛经:

针感传到小腹或阴茎。

6、足部穴:

多在局部,传导较差。

常用补泻法:

补法:

可鼓舞人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

泻法:

疏散体内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

虚实明显时大补大泻,若不明显时小补小泻。

1、大补大泻的补泻:

①、把迎随、呼吸、提(退)插(进)、开合结合起来运用(多在四肢)。

补法:

随经刺,呼气插针(进针)吸气提针(退针),出针急按其孔。

泻法:

迎经刺,呼气提针(退针),吸气插针(进针)出针摇大针孔。

②、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子午流注纳子法)。

2、小补小泻的补泻:

①、补法:

得气后插入豆许为补。

泻法:

得气后提起豆许为泻。

②、在本经的原穴或本穴进行或补或泻(提插)。

经验穴:

1、攒竹——急性腰背痛。

主治:

风寒引起腰腿疼痛(痹症、坐骨神经痛)。

方法:

直刺流泪效果好。

或针尖向百会方向入穴1~2分至骨,有酸胀感觉后,反复提插(幅度很小),点刺3~5分钟,要求达到流出眼泪,再留针20~30分钟。

留针期间可让患者活动腰背。

针刺取效的三个要点:

①、先让病人活动腰背,做出最痛时身体受限制的姿势,进行针刺;②、在进针至骨有针感后,要继续提插点刺,不要拘于3~5分钟,而要使针感由轻渐重,直至泪出为度。

2、通天穴——鼻塞通。

主治:

外感鼻塞不通,前额痛;慢性鼻窦炎配上星、迎香、合谷。

方法:

平刺针尖向前。

3、天柱、神门、足三里-——和胃安神治失眠。

主治:

胃气不和,经常失眠。

方法:

小补小泻。

4、秩边、委中、承山、昆仑,专治痹证坐骨神经痛。

主治:

痹症(痛痹)坐骨神经痛。

方法:

直刺1~2寸。

经验:

①、秩边针后跺脚,治腰腿痛好。

②、委中仰卧直腿抬起速刺治坐骨神经痛。

③、承山针可祛湿又可通络,增进饮食。

④、连接配穴为通关接气。

5、秩边直刺,阳萎痛经。

主治:

痛经、阳萎。

方法:

直刺2~3寸。

经验:

①、行经腹痛难忍,直刺秩边顿停。

②、阳萎举而不坚,针感直达阴茎。

③、俯卧两足跟向外,针时针感腹阴茎。

6、至阴——艾灸矫正胎位。

主治:

胎位不正。

方法:

灸至阴穴。

经验:

①、灸后矫正胎位,灸至阴温通膀胱经气。

②、灸至阴有腰部发热者,此肾阳得助,故灸此可治肾虚腰病。

7、秩边灸之,热至足心。

主治:

肾虚痹症,腰腿疼痛。

方法:

艾条灸秩边,热感至足根。

经验:

先灸健侧找出相应点(热可下行之点在秩边附近)再灸患侧热可下行,不下行者效差。

8、八髎——局部痛及妇女经带病。

主治:

腰骶酸痛,妇女经带。

方法:

腰骶酸痛,直刺1~1.5寸加灸妇女经带,单刺不灸。

经验:

①、次髎对白带过多效果较好。

②、针刺平刺近入骶后孔内效好。

取穴:

为取准穴位,《标幽赋》记载: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阴部郄腘之间,动脉相应。

头面腹背手足,横用横尺寸,直用直尺寸,横法不可以准直,直法不可以准横。

诸穴有眉、发、筋、骨、约纹、陷下、肉际者,即取之,不必度之。

操作:

进针要求:

①、左右手配合:

《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之,不痛之因”。

②、必须要“得气”。

③、要施行补泻:

出针:

双手配合,慢慢出针。

起针时必持针下沉紧消失方可起针,急需时也要先捻动使针下松驰方可退出。

出针后应施行补泻方法。

防止出血(要求放血者例外)。

针刺大陵穴为何止痛效果较好:

1、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疼痛关乎心火,心不受邪,心包代之。

2、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3、体重节痛而俞居。

大陵乃心包经之输穴。

凡身体重着,四肢疼痛的疾患,可取受病该经或相关经的输穴治疗。

肝左侧主升,肺右侧主降。

男女在传导方向与针刺手法之捻转正好相反:

男:

患者针刺感觉上传,医者施术拇指向前;患者针刺感觉下传,医者施术拇指向后。

女:

患者针刺感觉上传,医者施术拇指身后;患者针刺感觉下传,医者施术拇指向前。

五脏实火针刺治疗

一、五脏实火:

1、肝火:

主证:

头目胀痛、巅顶疼痛、头目眩晕、目赤肿痛、心烦不寐、脉弦有力、苔黄。

病机:

肝气郁而化火。

治则:

清泄肝胆之火。

取穴:

风池、行间、百会、悬颅、侠溪。

2、心火:

主证:

口舌生疮、木舌、重舌、咽痛口苦、口喝咽干、小便赤少、吐血、脉数、舌赤苔藓黄。

病机:

心火亢盛。

治则:

导赤清心。

取穴:

内关、中冲、少泽、气海、太冲、合谷。

痰火蒙心,证见神昏谵语、惊狂不寐、壮热面赤、舌赤且干裂、苔黄、脉象滑数。

治以泄火清心开窍。

穴用:

大陵、曲池、泻心包和阳明之热,水沟、少商、隐白、风府醒脑开窍,丰隆和胃降痰,手十井出血以泻脏腑热火。

3、脾火:

主证:

身重困倦、口腻而黏、不思饮食、口中泛甜、吐痰涎、尿黄、苔黄、消谷善饥、牙齿肿痛。

病机:

脾经湿热。

治则:

祛湿清热泻火。

取穴:

足三里、阴陵泉、大肠俞、天枢、承山。

4、肺火:

主证:

咳吐黄痰、气喘痰鸣、胸痛胸闷、身热口渴、鼻渊、鼻衄、喉痛、舌干、苔黄、脉数。

病机:

肺经实火。

治则:

清泻肺热。

取穴:

肺俞、列缺、合谷,清降肺气。

少商、尺泽,清泻肺热。

5、肾火:

主证:

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尿黄、烦躁、失眠、脉数。

病机:

肾经实火。

治则:

清泻肾火。

取穴:

风池、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神门、肾俞、太冲、阳陵泉。

二、治火体验:

1、实则泻其子,某经热用其子穴来泻,如肺经热,肺属金,其子穴是水穴即尺泽。

多用于本经初起之热证。

2、荥之所治,皆主身热。

若属实火,可泻该经荥穴、合穴。

多用于热向火转化时。

3、手十二井、十宣放血,用于高热而神昏。

4、泻实火大法:

⑴、通大便:

天枢、丰隆、支沟、阳陵泉。

⑵、利小便:

气海、阴陵泉、三阴交、列缺。

⑶、发汗:

大椎、风池、后溪、合谷、复溜。

⑷、放血:

手十二井、十宣、大椎。

“三镇法”简介:

1、轻镇法:

穴位:

天柱、神门、足三里。

功能:

和胃、安神、镇逆。

主治:

失眠、头晕、头乱。

应用:

①、失眠为主,而有肠胃症状者。

②、天柱用泻法,其他平补平泻。

2、中镇法:

穴位:

耳肺穴、耳心穴、耳神门,迎香、神门、足三里。

功能:

清肺、和胃、安神镇静。

主治:

戒烟、失眠、面部痉挛、神志病(神志病加丰隆)。

应用:

①、肺胃有热,心神不安烦躁者。

②、均用平补平泻。

3、重镇法:

穴位:

合谷、太冲、气海、血海、膻中、膈俞、承浆、风府、印堂、筋缩。

功能:

调营卫、和气血、重镇安神。

主治:

痛症(对头面部疼痛——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神经衰弱性头痛,效果更佳)、失眠、风疹、癫狂痉厥等。

加减法:

在三镇法基础上,也可依下情况加穴应用。

①、按五脏七情:

若因七情、五脏方面的病症较重可按以下加穴。

病在肝,患者多怒:

加太冲、肝俞。

病在心,患者过喜:

加神门、心俞。

病在脾,患者多思:

加太白、脾俞。

病在肺,患者多悲:

加太渊、肺俞。

病在肾,患者多恐:

加太溪、肾俞。

②、病在头、脑、有语言、神志症状明显加:

百会、四神聪。

③、因火、热内盛,即脏腑内热壅盛加:

十宣放血,曲泽、委中(二穴针刺留针或点刺放血)。

④、因痰、因湿内盛,蒙心攻脑者加:

中脘、足三里、间使、公孙、丰隆。

⑤、剧烈疼痛,神志不安者加:

大陵、间使、龙眼穴放血。

在使用三镇法时也要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的原则,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胃十针”

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疾病。

其组成穴位:

三脘(上、中、下)、天枢双、气海、内关双、足三里双,共十个穴位。

临床应用:

①、用于治疗心悸:

心脾两虚,气血两亏所致。

用“胃十针”振奋脾胃之气,化生气血,使心有所养则心悸可除。

可随证加减别的穴位。

②、用于治疗气血亏虚之头痛:

随证加减别的穴位。

③、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失眠,也可用于治疗痰热内扰之失眠。

随证加减别的穴位。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阳针男歌

午前要知寒与热,左捻为补右为泻,

提针为热插为寒,此是神仙真妙决。

阴针女歌

午后要知寒与热,右捻为补左为泻,

插针为热提为寒,女人反此须分别。

脾胃常见症状示意图解:

脾胃主要症状示意图解:

脾胃病证之治图解:

高立山之针灸心悟(摘要)

迎随法:

常与呼吸、疾徐有关。

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

欲泻之时,气入针入,气出针出。

疾徐之理,乃持针出入法,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常用补泻手法种类小结:

捻转补泻:

大指进前,食指退后为补;大指退后,食指进前为泻。

呼吸补泻:

呼气进针,吸气出针为补;吸气进针,呼气出针为泻。

开合补泻:

出针后,急按针孔为补;出针后,不按针孔为泻。

疾徐补泻:

徐入针,疾出针为补;疾入针,徐出针为泻。

提插补泻:

指力偏重于插为补;指力偏重于提为泻。

迎随补泻:

随着经脉去向取穴或针刺为补;逆着经脉去向取穴或针刺为泻。

平补平泻:

轻缓的前后旋捻,用力均匀。

泻血法:

用三棱针刺井穴或络出血为泻。

古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的损伤方法较好,古之信其针者信其左,不信其针者信其右的告诫。

常用经验穴搜集

眼炎穴:

治疗各种外眼炎症(麦粒肿、结膜炎、角膜炎等)。

取穴:

位于小指末端关节横纹尺侧尽端处。

红箭头所指部位。

操作方法:

①、循患者手部小鱼际至小指指尖,反复揉按推数次,以局部微微发红为度;

②、用三棱针针剌“眼炎穴”,放血数滴,直至血色由黯红变为浅红或红色为止;

③、一般左眼炎症针刺右手,右眼炎症针刺左手。

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两眼就同刺。

攒竹穴治急性腰扭伤痛:

直刺,留针30分钟,五分钟运针一分钟;针刺以泪出效果较好。

针灸减烟:

中镇六穴。

龙眼穴:

位于手太阳小肠经,在手小指侧,弯曲手指时,穴在由小指尖向手掌方向数第二纹头尽处。

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经验穴(放血),尤其对疱疹引起的疼痛效果很好。

点刺龙眼穴出血可清泄心火,以挤出10余滴血为佳。

风火牙痛:

承浆、风府,针入止痛,行针后留针1小时。

玉龙歌:

“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痛病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肩痛:

针健侧外关。

心律不整(结、代脉):

内关。

心动过缓(迟脉):

素髎。

心动过速(数脉):

间使。

行经腹痛:

秩边。

腰痛不能咳嗽:

阳陵泉。

上牙痛:

下关、内庭。

下牙痛:

颊车、合谷。

急性咽喉肿痛:

少商、商阳,点刺出血加合谷。

慢性咽喉肿痛:

列缺、照海、天突。

喉痛:

鱼际。

带状疱疹:

龙眼穴、大陵,可随证加减(疱疹所生何经处)。

红眼病(结膜炎、外伤、流行性)与肝火、心火、肺火有关。

治疗:

耳后静脉放血(同病眼侧)、耳尖放血。

失眠:

①、神门、三阴交、印堂、风池,可养心健脾,镇静安神。

②、太溪、神门、肾俞、心俞,均能交通心肾而治失眠。

③、天柱、神门、足三里,可和胃安神治失眠。

④、少冲,清心除烦安神。

⑤、中成药:

人参健脾丸:

养心健脾。

心跳、肢倦而失眠者可服。

朱砂安神丸:

养血安神。

因心血不足不易入睡,或常心慌、心跳、易惊者可用。

枕中丹:

镇静安神。

失音:

取穴:

腘窝处的红点(左边七粒,右边八粒)

手法:

用三棱针把腘窝部的红点,一个一个刺破即愈。

脚底痛:

取穴:

脚部阿是穴。

手法:

在脚底疼痛处,用毫针直刺,捻转进针3~5分。

用强刺激法,留针30~60分钟。

附注:

患处红肿时,加刺解溪、太溪穴。

 

杨甲三取穴经验(摘要)

列缺:

桡骨茎突的起点。

少海:

屈肘横纹的尺侧纹头尽头。

经渠:

在桡骨茎突的高点掌面骨边。

神门:

豌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取神门、阴郄、通里、灵道四个穴。

每个穴相距5分。

天池:

在乳外旁1寸。

郄门:

掌后第一横纹上5寸。

间使:

掌后第一横纹上3寸。

内关:

掌后第一横纹上2寸。

大陵:

掌后第一横纹上。

大陵、内关、间使、郄门四穴都在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中冲:

中指尖端。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