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例研讨计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6265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课例研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科学课例研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科学课例研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科学课例研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科学课例研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课例研讨计划.docx

《科学课例研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课例研讨计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课例研讨计划.docx

科学课例研讨计划

科学课例研讨计划

科学课例研讨计划

科学课例研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小学探究型课程应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探究型课程指南》(征求意见稿)有这样的叙述:

“学生完成一项课题研究,其学习的基本流程一般为三个阶段:

选题立题阶段、研究实施阶段和总结表达交流阶段。

教师应充分注意把握好各阶段的重点要求,并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实施具体而有效的指导。

”小学生探究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不是像科学家那样探究深层次的、尖端的问题,而是学生研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确保小学生探究活动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我们要重视小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二、研究组织机构领导小组:

组长:

孙富

指导小组:

组长:

胡艳华

组员:

杨振文汤义泉安志清万玲玲姜磊郭东颖

领导小组职责:

全面负责研究工作,制定学校研究计划,指导督促学科组制定实施方案,协调小组工作,检查验收研究成果。

指导小组职责:

负责实施小组方案的制定与具体研究过程的指导与督促,全程参与并组织相关理论学习。

二、时间安排202*202*学年度

(1)教案实录研究:

考察教师的教案填写中项目齐全、教学环节完备,重难点是否突出、教学材料处理灵活等方面,根据教学目标,教师作出反思和改进。

对教学实录进行观察讨论,发现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和学生学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紧紧围绕案例主题的要求,从课堂教学实录中选择相应内容,并解决发现的问题,重新编写改进教学案例。

(2)理论学习:

个人学习和集体讨论学习相结合,聘请专家指导。

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兼顾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

(3)教研讨论:

对具体的实施方案,教学案例实录、资料收集等进行研讨,对发现的具体问题集体讨论,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4、

实施步骤

202*年9月:

制定学校课例研究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分解工作职责。

202*年10月202*年11月:

组织实施研究工作,加强过程管理。

202*年12月:

组织对研究成果的鉴定与验收。

科学课例研讨活动总结

小学科学专项课题研讨会,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老师的热情参与下,在试验教师的精心准备下,由倪杖子中心小学主办,二道沟小学承办的小学科学专项课题研讨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这次研讨会我们的整个操作的程序规范,操作的模式完整,操作的内容有效,操作的目的明确,操作的效果明显,符合校本教研的基本要求。

专题的制定,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它来源于教师们的教学工作实际,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对新型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

让学生参主动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所研究的内容非常现实,具备很大的可操作性,研究内容侧重于教师对教学情景设定的研究,对合作学习的探讨。

今天的试验课,我们的试验教师的课堂教学紧紧围绕了本次教学研讨的主题,他们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辅助了自己的教学,精心创设了各种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从今天的课堂,让我们明确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教学中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

1、给学生提供有效的问题情景。

有效的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师的教学意图,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营造有效的思维空间。

2、给学生创设各种趣味性的科学活动。

趣味性的科学活动的创设,符合新课标对新课堂教学的要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能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和学习激情。

3、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最好体现,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放下教师施加的压力,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只有在这种教学情景中才能够做到想说、愿说、敢说,他们所有的思维才能够得到激发和升华。

4、利用各种非智力因素来辅助教学。

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不可能是一张紧绷的弦,利用各种非智力因素,可以有效的缓解学生的思维压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老师的笑脸,一句贴心的话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心灵感应。

他们会教师的帮助下用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打造了一节新型的小学科学课堂,当然绝非我们简单的从以上几个方面所能概括的,它所覆盖和隐藏的内涵非常广泛,它所评价的标准也非常复杂,它不是单一的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和概括。

但通过今天的专项课题研讨活动,我们认为,我们的活动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找到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方法和途径,基本上解决了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了教师的科学课堂教学。

当然,学术研究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我们对课题的研究,绝不能止步于目前的状况,因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不同的教师和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解决的方法和手段虽是相通的,又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仅仅对新授课的概念性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下一个阶段,我们的科学课题研究组将对科学教学中的其它领域进行研究。

我们力图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难题,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效性,打造农村小学的新型科学课堂,使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能够在二道沟村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我们相信我们的校本教研一定能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校本教研的蓝图一定会在我们的手中绘成一幅绝美的画卷。

今天的课例专项课题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科学课例研讨记录

202*年9月:

9月2日定学校课例研究计划、实施方案,9月6日明确任务目标,分解工作职责。

202*年10月:

10月9日组织实施研究工作,加强过程管理。

11月8日集体备课11月10日多次试讲202*年12月:

12月8日组织对研究成果的鉴定与验收。

扩展阅读:

科学课例研讨电子

科学学科主题研讨第一次课例研讨

组织研讨说明:

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教师的专业成长永无尽头,探索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是每一位科学教师的职责,开展校本教研,进行教学课例研讨是大家共同学习提高的最好方式。

本学期,科学教研组加人了新的教学力量,鉴于教师在此学科教学方面的困惑,我们开展科学学科教学研讨活动。

研讨目的:

通过课例展示,使教师进一步明晰科学常态课教学流程及课堂教学策略。

了解科学常态课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校本策略,改进学科教学。

课例提供:

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执教:

郭建辉讲课时间:

202*.3.21地点:

图书室

听课与研讨人员:

李丽、刘淑青、于虹、刘秀芝、巩丽敏、李小静、牛静、

角银哲、刘春玲

第二次课例研讨

基于第一次研讨中大家共同提出的课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决定进行第二次课例研讨活动。

由于建辉老师的《蚕变了新模样》一课在同年级其他班级已经讲过,于是选取了新的一课为进行新一轮研讨提供课例。

课例:

《蛹变成了什么》执教:

郭建辉讲课地点:

三一班教室

参加听课及研讨人员:

科学组教师于虹、刘秀芝、李丽校长、刘淑青主任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

古冶区第二实验小学

郭建辉202*、3

教学内容:

《蚕变了新模样》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内容。

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有适当调整,由原来的“观察蚕茧”的实物观察,改为通过观看短片观察,来了解蚕茧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既是观察课又是科学探究课。

本课内容主要分“观察蚕蛹”和“观察蚕茧和蚕丝”两部分,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蚕蛹与幼虫时期的蚕一样是有生命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

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2.估计蚕丝的长度。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2.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3.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

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学难点:

观察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桑蚕生活史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

桑蚕生活史标本,小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图片导入

2.导言

师:

回忆上节课内容蚕从卵开始,直至孵出到逐渐长大,经过4次蜕皮完成它的幼虫期;蚕的外形、分部;当身体发黄、发亮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呢?

(教学意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本课自然衔接。

二、新课教学

1.师提问,生猜测。

师:

请同学们仔细看一下,蚕的周围出现了些什么?

(生1)通过观察发现蚕周围有些细丝。

(生2)直接说出“蚕吐丝了”。

师:

对了,蚕开始吐丝了。

蚕在五末期,开始不吃不喝,就是在为吐丝结茧作准备(教师让每小组观察桑蚕生活史食物标本)。

蚕不断吐出的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

师:

请每组同学观察、思考、在本组讨论、提问并把问题写到纸上。

(出示课件)问题:

(1).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

(2).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

(3)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

师:

希望学生们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师可提示查书、看课件、小组讨论等)

小组进行总结并汇报结果。

(生)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等。

让学生通过猜测、观看后自然就把蚕幼虫与蚕蛹作进一步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蚕幼虫的变化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2.课件展示蚕变蛹:

师:

既然大家的猜测不一样,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到底蚕宝宝变成什么样。

师:

我们来看一枚结茧后第一天的蚕茧,和一枚结茧后第四天的蚕茧。

看一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师:

蚕在茧中变了一个新模样,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种

形态。

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吧。

师板书课题:

蚕变了新模样

(1)请每组同学观察、思考、在本组讨论、提问并把问题写到纸上。

(出示课件)

①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②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

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③蛹会动吗?

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④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⑤其他发现。

(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2)小组观察、讨论: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好奇心。

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观察蚕蛹的,学生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可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了解蚕蛹的特征。

(3)观察后讨论汇报、小结。

师在生汇报后,分步出示课件小结:

①蛹有蚕的幼虫阶段和成虫阶段。

蛹体形粗短,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很小,身体缩短,为深褐色。

②头部有复眼;还出现了触角的原始体;胸足。

③蛹会动.胸部长有胸足和翅;腹足尾足消失.腹部有9个体节。

侧面有气门。

从盾片生出两对翅。

④里面有些硬硬的东西:

可能是蚕蜕皮时留下的。

⑤蚕蛹的身体变成纺锤形。

颜色由白色变成了深褐色。

(教学意图)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蚕幼虫变成了蚕蛹是蚕的变态,蚕蛹是蚕的又一种生命形式。

(4)推理蛹的变化。

师:

请同学推测一下,蛹还会变化吗?

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呢?

(生)

(教学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让大家回去好好观察《蛹变成了什么》,下节课要研究。

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总结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4.观察蚕茧和蚕丝

(1)观察蚕茧

师:

看图片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导小组交流汇报学生:

汇报观察结果及发现。

师:

蚕幼虫在一段时间受饿或受凉。

长大后就瘦小,吐丝较少,也不白。

结的茧也就不规则、花生形。

(教学意图)通过图片欣赏学生知道了天然的蚕茧颜色是有限的,为后面的内容埋下伏笔。

学生:

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教学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学生看到蚕丝很细、很长,却不容易断,更加惊叹蚕对人类作出的贡献。

(2)观察短片拉蚕丝的方法

师讲解拉蚕丝的方法:

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3)小节:

师:

科研人员利用科技手段能养出彩色的蚕,进而吐出彩色的丝,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三、总结并拓展延伸

、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绸缎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1.了解蚕丝制品及其历史.

(1)蚕丝制品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喜爱?

(2)了解我国丝织业的起源和发展和关于养蚕抽丝的意义。

2.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己来谈谈收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拓展延伸上让学生讨论蚕丝制品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而且在无形中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板书设计:

蚕变了新模样

蚕蛹:

纺锤形,深褐色,分头、胸、腹三部分,身体缩短蚕茧:

椭圆形,颜色多样,大约两厘米长蚕丝:

很细,

很长,不易断,用途:

(大)教学反思:

优点:

教学思路好,准备充分,思想教育到位,充实,思路清晰、结构好,课件好,细致、小组合作探究好。

不足:

找拉蚕丝拓展资料,及蚕丝作用的拓展资料,标本需要是再拿出,讲完蚕蛹就把标本收上来,学生画的蚕蛹可以打到大屏幕上(实物投影),全班同学总结一下(颜色、形状、大小),抽丝估计长度(绕在纸板上)、蚕丝的好处(用途的图片),课堂组织下工夫,小组成员可以男女搽者,关注学生,调动孩子积极性,教学重点、难点明确,各个环节呈现一定明确,知

识点循序渐进,推拉黑板写板书。

二实小科学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备课组长记录人集体备课过程备注教师备课做到四备:

备教材、备学社、备教法、备学法。

3.19于虹于虹地点参加人员备课内容办公室年级及学科三年级科学于虹、郭建辉、刘秀芝《蚕变了新模样》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具准备四、教学过程(引入新授总结并扩展)于虹老师:

1、导入很好,能简明扼要、直入主题。

但这个“新阶段”的名称是什么,是否能此处点明?

2、提到“五龄末期蚕在为吐丝结茧做准备”时,“蚕茧”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个新奇物品,这里可否让学生先从外形上观察一下?

3、“请同学们思考问题”(出示课件)这里不知能否改为由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教师归纳提升后板书。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

4、“又要观察五个问题”感觉学生还是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推理蛹的变化培养了学生推理能力。

刘秀芝老师:

学生不知道什么地方是盾片。

科学教研组课后研讨记录课型:

新授时间参加人202*.3.20地点图书室记录人郭建辉《蚕变了新模样》主持人刘淑青科学组、微机组于虹、巩丽敏研讨内容(讲课教师及课题)研讨过程郭建辉老师做反思。

设计挺好,操作不顺利,讲课有点嗦。

下午第三节上课学生注意力不太好。

刘秀芝老师:

讲得挺好,教学思路好,准备充分,思想教育到位。

于虹老师:

备课充分、充实,思路、导入好,扩展很清晰,学生感兴趣。

老师是否把教材适当发放,观察时,是否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印象,“蛹”字学生是否认识,出示幻灯时再出示材料(生长过程)。

看到蚕茧想到什么问题安排好。

“画蛹”后是否可以出示学生观看。

观察顺序安排好,板书出示是否阶段出示更好,“蛹”的概念不清,抽丝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课件)历史向学生介绍。

巩丽敏老师:

课安排结构好,课件好,直观,学生配合不好。

角银哲老师:

内容充实,学生配合,男女生分开。

李小静老师:

课题吸引人,内容充实,学生好奇心强。

研讨过程备注刘淑青主任:

1、组织课堂,看到学生注意力不高,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注意关注学生。

2、表扬、鼓励表现好的同学,应有板书,要突出重点、难点。

3、要体现出每个环节,循序渐进。

4、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结论。

小组合作解决,发挥自主合作,汇报交流环节没有。

李丽校长:

准备充分,各个环节呈现有些不清楚,小资料等没起作用,自己提问题为什么3个,感兴趣的先说再写,没交流环节,蛹的观察标本没用上,可用实物投影,板书不能用大屏幕。

抽丝方法找大屏幕扩展,蚕的用途找实物,组织课堂上下功夫。

《蛹变成了什么》教学设计

古冶区第二实验小学

郭建辉202*、3

《蛹变成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蚕蛹经过10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

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2、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2、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教学难点】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教学准备]桑蚕生活史标本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

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的我们新发现?

[板书]蛹变成了什么二、学习新课

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学生分组讨论,师生总结)

(1)“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

”(这只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不是呢?

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来回答。

)(说明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

相信学生会做出合理的回答:

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

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2)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2、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师生总结)

(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

(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

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

)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板书]一蚕蛾的形态特征:

1.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2.头上有一对触角3.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

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

”。

(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

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板书]蚕蛾的行为:

1.交配2.产卵

(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结构(用书上的图片学生分组讨论,师生总结)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

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

用韦恩图总结

蚕蛾与蚕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板书]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结构1.相同点:

身上有环节;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眼2.不同点:

蚕蛾头上有触角,蚕蛹头上没触角;蚕蛾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蚕蛹胸部无三对足、两对翅

(4)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

(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

)出示桑蚕生活史标本,学生轮流观察,之后师生讨论总结。

(5)“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

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

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总结)3、画蚕蛾和蛹的图(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的结果。

)4、蚕蛾是什么

是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总结)

[板书]蚕蛾是什么昆虫小结:

同板书

巩固:

让学生判断蜜蜂、蝴蝶、蜈蚣等是否是昆虫。

作业:

继续养蚕反思:

效果很好。

科学教研组课后研讨记录课型:

新授时间参加人任、科学组教师研讨内容(讲课教师及课题)研讨过程于虹老师:

这是一节非常好的常态课,环节设计完整,课堂有“提纲复习预习新授看书”环节很好,整理气泡,复习概念,预习下一课,每一步都很扎实,值得学习,在观察雌雄卵时每组发一盒材料每人看30秒后向后传,室内能安静下来,但若分小组一起看,一起交流给全班交流打基础会更好,次堂课气氛安静,比较蛹和蛾形态时,依照板书,分析透彻,感觉很好。

通过预习,课后复习,看书环节培养了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很扎实的常态课。

刘淑青主任:

与第一次课例相比在环节设置、教师组织方面有很大改进,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讲蛹和蛾的共同点和区别时,采用了维恩图形式板书,直观,突出本课重、难点。

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老师,通过以后的培养、锻炼,相信会得到不断提升,会成为优秀教师。

李丽校长:

和上节课相比,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观察事物,蚕蛾形态利用标本盒使学生直观,注重了学习习惯、方法的培养、总结等,如果在本节课中加入蚕的用途、扩宽知识面更好些。

郭建辉《蚕蛹变成了什么》202*.3.26地点科学办公室记录人主持人刘淑青李丽校长、刘淑青主于虹、巩丽敏研讨过程备注刘秀芝老师:

引入自然,提示到位,看标本时学生练习的机会多。

扎实开展好《科学》常态课教学

常态课就是研究自己平时是怎么上的课。

常态课教学研究就是研究怎样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上好常态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为教学的根基在常态课,学生的发展也在常态课。

相对于公开课而言,常态课应该是真实高效的课,它不求花、不作秀、不奢华、不拖堂,重视研究在有效时间内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常态课不求花,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

家常便饭最养人,教学也是这样。

常态课不必追求热闹,“花拳绣腿”、拐弯抹角、故作神秘,甚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会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导致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华而不实。

常态课要求实而不花,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严谨性。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

1、课的引入要直截了当。

切忌走了“八千里路云和月”,方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现象,能很快地让学生明确知道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或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有目标、有任务,探究活动自然就围绕着主题展开。

课的引入能根据教材意图、研究主题来设计,主要形式有:

(1)复习引入:

如《种子的萌发》一课,问:

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远处?

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

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开始本课的探究。

(2)课题引入:

如《地球的卫星月球》,问:

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它不停地围绕着谁运动?

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教师自然地出示本课的学习课题。

(3)图片引入:

如《我们来造环形山》,出示环形山图片:

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4)实验引入:

如《电路出故障了》,课的开头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提问:

小灯泡为什么不亮?

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5)生活现象引入:

如《铁生锈了》一课,举例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

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

铁为什么会生锈?

(6)猜谜游戏引入:

如《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师:

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

为什么能这么快猜出来?

今天我们就抓住特征用猜猜说说的游戏来认识岩石。

2、问题设计要合理严谨。

切忌提出的问题多而细碎或模棱两可,能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科学、合理、严谨、有效的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可太大或带有随意性,要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好问题。

3、实验指导要细致到位。

包括实验方案指导到位、实验方法指导到位、实验记录指导到位。

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

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

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

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

4、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若学生的探究活动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