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6250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大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大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大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大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大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大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

《人大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大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大版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

人大版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4—5个):

私人部门:

是“公共部门”的对称,是指个人、家庭和私人所拥有的企事业单位。

公共部门:

是指负责提供公共产品或进行公共管理,致力于增进公共利益的各种组织和机构,最典型的公共部门是政府部门,它以公共权力为基础,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其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对社会与公众负责,不以营利为根本目的,不偏向于任何集团的私利。

公共产品:

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一是非竞争性。

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例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小孩或出国一个人而发生变化。

  二是非排他性。

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例如,消除空气中的污染是一项能为人们带来好处的服务,它使所有人能够生活在新鲜的空气中,要让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鲜空气的好处是不可能的。

公共需要:

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财政:

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活动及其形成的分配关系。

基础设施:

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基础设施的特点:

1、先行性和基础性

  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所有的商品与服务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若缺少这些公共服务,其他商品与服务(主要指直接生产经营活动)便难以生产或提供。

2、不可贸易性

  绝大部分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几乎是不能通过贸易进口的。

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融资和引进技术设备,但要从国外直接整体引进机场、公路、水厂是难以想象的。

  3、整体不可分性

  通常情况下,基础设施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提供服务或有效的提供服务,象公路、机场、港口、电信、水厂等这样的行业,小规模的投资是不能发挥作用的。

如电站大坝不能只建到河中间、机场跑道不能留半截不修完、连接两城市的轻轨不能只建一半等等。

  4、准公共物品性

  有一部分的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具有相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类似于公共物品。

  非竞争性是指:

一部分人对基础设施的消费或使用不影响他人的消费或使用。

比如公路,每个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同时使用而不受影响。

  非排他性是指:

不可能禁止他人使用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或要在花费很高的成本后才能禁止,对这样的服务,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另外的人排除在外。

BOT:

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为“建设-经营-转让”,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

我国一般称其为“特许权”,是指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私人企业来承担该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与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这个私人企业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来回收项目的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政府部门则拥有对这一基础设施的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届满,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或有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TOT:

是英文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移交——经营——移交。

TOT方式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通常是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的一定期限的产权或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约定的期限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并得到合理的回报,双方合约期满之后,投资人再将该项目交还政府部门或原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

社会保障:

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又称老年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

所谓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国家基本养老保险:

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按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强制实施的为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

它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

由社会保险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办法,职工个人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情况,按规定缴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

医疗福利:

医疗保险:

是指为被保险人的治疗疾病时发生的医疗费用提供保险保障的保险。

职工因疾病、负伤、生育时,由社会或企业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或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

医疗保险的类型

 1、自愿保险模式

  个人自愿向社会保险机构投保,国家不作强制规定,以美国和瑞典为代表。

  2、社会保险模式

  国家以法律制度强制就业者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个人以受雇机构或组织为单位,集体参加保险,绝大多数国家实行这一种医疗保险模式。

  3、全面保险模式

  国家强制全体社会成员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以英国和欧洲一些福利国家为代表。

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

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财政收入所包括的内容,主要包括:

  

(1)各项税收:

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2)专项收入:

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

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

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税收的概念:

指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对个人或组织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的总称

税收的特征:

 

(一)税收的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参与社会物品的分配是依据国家的政治权力,而不是财产权力,即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没有关系。

税收的强制性具体表现在税收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定的,而税收法律作为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对不同的所有者都是普遍适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不依法纳税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税收的强制性说明,依法纳税是人们不应回避的法律义务。

我国宪法就明确规定,我国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正因为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所以它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普遍、最可靠的一种形式。

  

(二)税收的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就具体的征税过程来说的,表现为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并不存在对纳税人的偿还问题。

  税收的无偿性是相对的。

对具体的纳税人来说,纳税后并未获得任何报酬。

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不具有偿还性或返还性。

但若从财政活动的整体来看问题,税收是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成本的补偿,这里又反映出有偿性的一面。

特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税收具有马克思所说的“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谋福利”的性质,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当然,就某一具体的纳税人来说,他所缴纳的税款与他从公共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利益并不一定是对称的。

  (三)税收的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课税对象及每一单位课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数额是相对固定的,而且是以法律形式事先规定的,只能按预定标准征收,而不能无限度地征收。

纳税人取得了应纳税的收入或发生了应纳税的行为,也必须按预定标准如数缴纳,而不能改变这个标准。

同样,对税收的固定性也不能绝对化,以为标准确定后永远不能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具体的征税标准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国家可以修订税法,调高或调低税率等,但这只是变动征收标准,而不是取消征收标准。

所以,这与税收的固定性是并不矛盾的。

 

税收制度:

它是国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的总和,反映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国家财政制度的主要内容。

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有:

课税权主体,课税主体,课税对象,税率,计税单位,课税环节,税制结构。

税率:

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关系,是指课税的尺度。

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也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累进税率:

指征收比例随着计税依据数额增加而逐级提高的税率。

税制结构(注意和税收制度的区别):

是指构成税制的各税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分布状况及相互之间的比重关系。

国债:

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国债的各种衡量指标:

分为绝对额指标和相对额指标

绝对额指标:

历年累积债务余额:

历年国债发行额之和扣除以偿还本金后的余额。

当年国债发行总额:

某财政年度国债发行额。

相对额指标:

国债负担率:

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这一指标着眼于国债存量,反映了整个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

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国债偿债率:

是指一国国债的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规定的10%的警戒线。

中央偿债率15—20%我国到1998年达到最高水平46%,中央政府的偿债能力越来越弱。

国债依存度:

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或财政支出的比率该比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赖发行国债筹措资金的指标。

当国债发行规模过大、债务依存度过高时,表明财政支出过多依赖债务收入,财政状况脆弱。

国际上关于国债依存度公认的警戒线是20%。

财政政策:

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私人产品:

是指那些具有效用上的可分割性,消费上的竞争性和受益上的排他性的产品。

1、所谓效用上的可分割性(divisibility),是指产品可以分割为许多能够买卖的单位,而且其效用只能对为其付款的人提供。

  2、所谓竞争性(rivalry),是指一种状态,即如果某个人消费了某种产品,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产品。

3、所谓排他性(excludability),是指排除那些没有付费的人消费该产品的能力。

混合产品:

准公共产品亦称为“混合产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

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现收现付:

就是用当代劳动者缴纳的养老费支付退休劳动者的养老待遇,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完毕,不做任何积累。

完全累进式:

是以养老者在退休养老前自我积累养老基金,根据长时期收支总平衡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即在预测未来时期养老保障支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养老期内收支平衡的总平均收费率进行先期积累的一种方式。

部分累进式:

即将投保人的整个投保期分为若干阶段,政府根据每一阶段的社会保险来确定该阶段的保险费率。

这种做法的特点是:

就每一阶段来看实行的是完全积累制,但由于不同阶段的保险费率会因支付的变化而调整,所以,在整个时期来看又具有现收现付的性质。

外债规模的衡量指标:

外债偿债率:

是指本年度还本付息额与商品劳务出口收汇总额之比。

国际警戒线为20--25%

外债负债率:

一国的外债余额与经济总规模(GNP或GDP)的比率,用于测度一国经济增长对外债的依赖程度,或一国外债的整体风险。

国际公认的标准是负债率应该控制在2O%以下,即2O%是所谓的“警戒线水平”。

外债债务率:

外债债务率是指年末债务余额占当年出口收入与非贸易收入之和的比例。

国际上通常认为其警戒线为100%,即年末外债余额不应大于当年出口收入和非外贸收入之和,否则可能发生偿债困难。

简述题(4—5个):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两者平衡发展)

市场失灵:

第一类市场失灵:

(1)竞争失灵(competitionfailure):

现实市场的某些领域中存在着垄断(monopoly)和寡头(oligopoly),因而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理想目标。

(2)公共产品(publicgoods):

而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产品,在消费中使公众共同受益,效益显著外部。

(3)外部效应(externality):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效应,即产品或服务对生产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分为两种:

①外部效益(externalbenefit或positiveexternality),即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的好处。

②外部成本(externalcost或negativeexternality),即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所带来的损害

(4)信息失灵(informationfailure)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

显然现实的市场不具备这一条件,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可能发生信息失灵。

(5)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现实的市场中,交易总是有成本的。

维护产权,寻找交易对象,签订交易合同都会发生成本。

生产结构的调整也会耗费资源。

这种情况显然于完全竞争所要求的条件不相符。

(6)宏观失衡:

现实市场中由于存在价格刚性,预期以及非市场因素的影响造成经济萧条与经济过热的情况交替出现,并且在短期内不能自行调整。

第二类市场失灵:

(1)偏好不合理

个人偏好的合理性是市场竞争结果合理性的前提条件,因为市场就是按所有个人的偏好来配置资源的。

现实市场中的某些人在某些时候对某些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偏好可能不合理.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优值品(meritgoods),把消费者的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劣值品(demeritgoods)。

(2)收入分配不公

由于各人所拥有的体力、智力、天赋和资本在质和量上会有很大差别,按市场规则进行分配会造成贫富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又会成为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原因。

政府失灵:

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活动的结果未必能校正市场失灵,政府活动本身也许就有问题,甚至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

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决策的无效率(选举程序)、政府机构运转(缺乏竞争)的无效率和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2.财政的职能(缩减PPT)

资源配置:

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杠杆,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体。

因为,在经济体系中,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数量有时是过度的,有时是不足的,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表现在对市场提供过度的商品和劳务数量进行校正,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经济稳定职能:

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平衡国际收支是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的三个方面。

要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就必须采取相应抉择政策,即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即时变动财政收入政策。

经济发展职能: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特别是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市场欠发达,经济结构亟待调整,资本相对匮乏,企业家阶层尚未形成,促进经济发展是财政无法推卸的责任。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有效的财政政策,加快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

3.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意义

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以此可分析政府预算政策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和选择,以及政府对市场运行干预的广度、深度。

4.瓦格纳法则

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这一思想是瓦格纳提出的,又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

5.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政局的稳定性、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人口因素、文化背景。

6.财政支出公平的含义

概括地说就是规则公平(又称为经济公平)、起点公平(又称为机会均等)和结果公平(又称为社会公平)。

规则公平:

即认为经济活动是所有社会成员进行交换,交换的规则必须公平。

从规则公平来看,公平的含义仅在于所有社会成员都按统一的竞争规则行事,每个人所取得的收入与他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完全对应。

起点公平:

它是规则公平的补充。

不仅竞争过程中规则要公平,而且对于所有社会成员来说,竞争的起点也应是公平的。

起点公平强调在起点一致的条件下的规则公平。

起点公平主张消除由天然禀赋所造成的分配结果差别,但承认和肯定因偏好和选择所产生的收入分配差别。

起点公平强调在起点一致条件下的规则公平。

结果公平,强调分配结果的均等,强调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的收入份额相等。

从结果公平的观念看,贫富差距就是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就促进了公平,而理想的公平则是平等分配。

显然,结果公平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不管一个人的贡献大小,他的收入份额应与他人相等,至少差距不能过大。

7.财政支出效率的含义

效率实质上是指劳动生产率。

即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把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以获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经济活动也是人参与的活动,只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才能实现高效率。

效率原则是经济生活中一条最重要、最普遍的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效率是以投入产出比来计量的。

8.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对一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减轻贫困,促进公平。

第三,调节经济紧缩。

第四,拉动经济增长,并增加就业。

9.基础设施的筹资模式

(1)国内资本市场筹资;

(2)引进外资,其目的是:

①弥补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不足;②引入新的技术;③引入竞争,促进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3)设立融资项目,如BOT,TOT

(4)政府采购

10.基础设施与政府垄断(含义和建议)

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干预应该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政府通过控制市场准入来减少自然垄断行业中的企业数目,限制自由竞争;另一方面,在对自然垄断行业实施行业准入的同时,政府还必须管制垄断企业的价格和服务质量,否则垄断企业有可能滥用其垄断权利,通过提高价格降低质量、限制潜在竞争对手等方式损害消费者利益。

要解决基础设施领域的问题,仅仅依靠市场制度或者政府都是行不通的。

合理的解决办法是:

在政府的适当干预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这是弥补市场缺陷的最佳选择。

建议:

第一,政府首先应该承担基础设施的发展前景预测和总体布局规划,并制订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计划,消除市场机制的盲目性,为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打下基础

第二,对于不符合基础设施投资中长期计划,而且必然导致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的基础设施项目,政府应该运用其超经济的权力及时制止。

第三,对于符合基础设施中长期投资计划的项目,应该尽可能地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其中,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经济效益好的基础设施项目比较容易吸引到民间资本的参与。

无利可图的项目也可以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吸引到民间资本。

一个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提供一定期限的经营特许权,并确定服务价格。

该期限与价格的组合应该使民间投资有适当的利润。

第四,政府必须对基础设施领域的自然垄断实施管制,防止垄断者滥用垄断权利损害消费者权益。

11.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原因

(1)弥补市场缺陷。

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成员一些正常的需要必须得到满足。

而商业保险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在年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涉及面非常广,对社会经济影响也非常大的项目上,还是需要政府出面,发挥主导作用。

(2)减少成本。

政府介入社会保险可以减少实施成本,增强抗拒风险的能力。

(3)加强宏观调控。

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可以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由于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必然覆盖到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能够确保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且可以有效避免贫富悬殊局面的出现,因此通常被视为市场经济社会的“安全网”、“稳定器”或“减震阀”。

12.养老模式政府干预医疗保险政府干预医疗保险的原因

(1)促进收入平等和社会公平

(2)医疗市场非竞争性

(3)信息失灵“过度提供”问题

(4)“道德危机”问题

13.世界社会保障支出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各国的财政实践来看,社会保障制度一般都是伴随着工业化国的兴起和阶段矛盾的激化而产生的。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养老、失业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在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时期,个人、企业或地方政府都没有能力对失去工作的人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各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尽相机同,但它们的发展变化有以下共同特点:

(1)社会保障的范围逐步扩大,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

(2)老年保险支出急剧增长。

(3)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的标准与工资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挂钩

14.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基础性制约,一国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

生产效率提高,GDP增长较快

经济效果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

(2)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即纸币发行过多,造成流通中实际货币量超过客观必要量,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减少,从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升,形成通货膨胀。

从宏观上分析通货膨胀是由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两条渠道共同形成的。

当通胀由财政赤字引起的时候,“国家财政就会通过财政赤字从GDP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在GDP只有因物价上升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

如果通胀主要是由信用膨胀造成的,则"财政在再分配中有得有失,而且可能是所失大于所得,即财政收入实际下降"

(3)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现行财政收入制度:

以累进所得税为主的税制;以比例税率为主的税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