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理综全国卷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6230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理综全国卷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解析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理综全国卷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解析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理综全国卷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解析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理综全国卷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解析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理综全国卷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理综全国卷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生物试题.docx

《解析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理综全国卷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理综全国卷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生物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理综全国卷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生物试题.docx

解析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理综全国卷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生物试题

广东省东莞市2018年理综全国卷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线粒体的原核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B.无叶绿素的原核细胞不能进行自养代谢

C.原核细胞的核区DNA上无游离的磷酸基团D.原核细胞的细胞质高度区室化、功能专一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自养”的内涵、生物膜系统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硝化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无线粒体和叶绿素,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因此能进行有氧呼吸和自养代谢,A、B错误;原核细胞的核区DNA为环状,其上无游离的磷酸基团,C正确;原核细胞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其细胞质没有被细胞内的生物膜分隔成“小区室”,所以没有高度区室化、功能专一化,D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记准常见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蓝藻)和能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硝化细菌)的代谢特点,并与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功能建立联系。

2.下列关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细胞中含有抑制细胞恶性增殖的抑癌基因

B.抑癌基因突变或丢失是诱发肿瘤的重要因素

C.肿瘤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比正常细胞低

D.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融合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特征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正常细胞中含有抑癌基因,而抑癌基因能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可见,正常细胞中含有抑制细胞恶性增殖的抑癌基因,A正确;抑癌基因突变或丢失,会造成细胞增殖失控,因此是诱发肿瘤的重要因素,B正确;肿瘤细胞能够无限增殖,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比正常细胞高,C错误;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融合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点睛】理清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抑癌基因的作用、癌细胞的特征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菠菜叶片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实验材料,下列相关实验选材正确的是

A.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时可选择新鲜的菠菜叶

B.菠菜叶中含有较多的还原糖,可用于还原糖的鉴定

C.可用菠菜叶下表皮细胞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D.可用菠菜叶上表皮细胞观察叶绿体和细胞的质壁分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其复原、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新鲜的菠菜叶,其叶肉细胞含有的色素较多,层析效果较明显,因此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时可选择新鲜的菠菜叶,A正确;菠菜叶呈现绿色,会对鉴定还原糖时的显色有干扰,不能用于还原糖的鉴定,B错误;菠菜叶的下表皮细胞没有分裂能力,不能用于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C错误;菠菜叶的上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但有大液泡,所以不能用于叶绿体的观察,但可用于细胞的质壁分离的观察,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4.果蝇灰身对黑身为显性,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用A、a表示)的控制。

一对黑身果蝇交配,子代除一只雄果蝇(记作甲)表现为灰身外,其余个体全表现为黑身。

为确定甲表现为灰身的原因,用甲进行测交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若子代全表现为黑身,则甲是受环境影响造成的

B.若子代全表现为灰身,则甲是显性纯合体

C.若子代灰身和黑身的比例为1:

1,则甲是a突变成A导致的

D.若子代灰身和黑身的比例为5:

1,则甲的基因型是Aaa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以“确定变异雄果蝇甲表现为灰身的原因”为情境,主要考查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详解】依题意可知:

若甲是受环境影响造成的,则其基因型为aa,让甲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测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全表现为黑身,A正确;若甲是显性纯合体,则其基因型为AA,让甲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测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全表现为灰身,B正确;若甲是a突变成A导致的,则其基因型为Aa,让甲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测交,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

aa=1:

1,可见,灰身和黑身的比例为1:

1,C正确;若甲的基因型是Aaa,则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a∶a∶A∶aa=2∶2∶1∶1,让甲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测交,子代灰身和黑身的比例为1:

1,D错误。

【点睛】采用“逆向推导、顺向作答”的策略,从每个选项得出的结论出发,结合题意明辨甲的基因型,进而推知甲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测交所得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再将推知的“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与相应选项所描述的“子代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进行对照,即可知其正误。

5.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不同苗期的豌豆幼苗,结果如图所示。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不支持的结论是

A.赤霉素对豌豆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B.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幼苗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C.赤霉素处理幼苗时间越早,其对幼苗的影响越明显

D.苗龄越长,豆苗对赤霉素的敏感性越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赤霉素生理作用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详解】曲线图显示:

随着苗龄的递增,各组苗高的最大值,由大到小依次为:

第3天赤霉素处理的实验组>第6天赤霉素处理的实验组>第9天赤霉素处理的实验组>第3天用清水处理的对照组,据此说明:

赤霉素对豌豆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且赤霉素处理幼苗的时间越早,其对幼苗的影响越明显,同时也说明苗龄越长,豆苗对赤霉素的敏感性越低,A、C、D均正确;图示信息没有涉及到生长素,所以不能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幼苗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B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掌握对比分析几条曲线的方法:

一是要关注每条曲线的变化趋势;二是在相同苗龄时对比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苗高。

通过比较对照组(清水处理组)与实验组的苗高来判断赤霉素对豌豆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而明辨各选项的正误。

6.种植过农作物的土地,闲置数年后被杨树等木本植物覆盖。

该过程中不会发生

A.群落的物种组成逐渐发生改变,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

B.光照、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影响着群落中生物的分布

C.生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环境对多种种群的容纳量增大

D.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逐渐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群落的演替及其空间结构、共同进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种植过农作物的土地,闲置数年后被杨树等木本植物覆盖,这是次生演替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逐渐发生改变,丰富度增加,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A正确;光照、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环境因子影响着群落中生物的分布,B正确;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与环境反间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环境条件得以改善,使得环境对多种种群的容纳量增大,C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不会因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特别是植被的增多,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逐渐增大,D错误。

【点睛】识记和理解群落演替的特点及原因和过程、共同进化的内涵、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7.种子的休眠是植物在系统发育中所形成的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萌发前后的水稻种子进行适当处理,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发现萌发后种子的砖红色沉淀显著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稻种子的萌发与多种激素有关,其中抑制种子萌发的激素主要是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种子外层的稃壳对水稻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稃壳会影响种子呼吸对______的吸收;也有人认为稃壳中含有能抑制种子萌发的水溶性物质,某研究小组用清水处理稃壳并获得浸出液,然后用浸出液和清水分别处理________,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若实验现象为________,则上述观点正确。

【答案】

(1).萌发种子中的还原糖显著増多

(2).脱落酸(3).氧气(4).去除稃壳的水稻种子(5).用浸出液处理的种子萌发迟缓

【解析】

【分析】由题文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脱落酸的生理作用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进行完善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详解】

(1)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

用斐林试剂检测萌发后的水稻种子,发现砖红色沉淀显著增加,说明萌发种子中的还原糖显著増多。

(2)脱落酸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

(3)水稻种子外层的稃壳会影响种子呼吸时对氧气的吸收,因此对水稻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有人认为稃壳中含有能抑制种子萌发的水溶性物质,若通过实验来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则需以去除稃壳的水稻种子为实验材料,将其均分为等量的两组,分别用稃壳浸出液和清水处理,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若实验现象为用浸出液处理的种子萌发迟缓,则上述观点正确。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对(3)题的有关实验方案的解答,应从题意中准确抽提出实验目的——探究水稻稃壳中含有能抑制种子萌发的水溶性物质的假设是否成立。

以此为切入点,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即处理稻种的溶液为稃壳浸出液和清水,种子的萌发情况则为因变量;为了排除无关变量——水稻稃壳的干扰,应以去除稃壳的水稻种子为实验材料,进而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

8.将蚕豆幼苗在含胸腺嘧啶核苷(3H-T)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让3H掺入DNA中,从而使染色体带有放射性。

随后,将幼苗转到含有秋水仙素(可持续发挥作用且不会导致细胞死亡)的普通培养基(2H-T)中培养一段时间,剪取根尖,制片并检测染色体的放射性,结果如图。

请回答:

(1)本实验中,秋水仙素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

在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比例减半的过程中,核DNA经历了__________次复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2)从染色体水平分析,该实验结果证明了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2).2(3).细胞内由1条染色体变为4条染色体推知细胞中的染色体进行了2次复制,故核DNA复制了2次(4).细胞中的染色体进行第二次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中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其中一条具有放射性而另一条不含放射性

【解析】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DNA分子复制过程的掌握情况。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熟记并理解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据此结合题意,分析作答。

【详解】

(1)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蚕豆幼苗的根尖进行有丝分裂,胸腺嘧啶核苷(3H-T)是DNA复制的原料。

依据题意、有丝分裂过程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每个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链,其中一条链含有3H(有放射性),另一条链含有2H(无放射性)。

在第二次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的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其中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3H、一条链含有2H,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的两条链均含2H,即一条染色单体有放射性,另一条染色单体无放射性;当细胞分裂进行到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时,每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此时细胞中有1/2的染色体有放射性。

由此分析图示可知:

细胞内由1条染色体变为4条染色体推知细胞中的染色体进行了2次复制,因此核DNA也复制了2次,即在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比例减半的过程中,核DNA经历了2次复制。

(2)结合对

(1)的分析可知:

细胞中的染色体进行第二次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中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其中一条具有放射性,而另一条不含放射性,所以该实验结果从染色体水平上证明了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细胞分裂和DNA复制相结合的知识以及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理解不透:

染色体是DNA的载体,细胞中每1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H)标记、在非同位素标记(如2H)的环境中复制1次所产生的2个子代DNA分子都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且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因此经过一次有丝分裂、由一条染色体产生的2个子染色体均带放射性。

依此类推,经过二次有丝分裂、由一条染色体产生的2个子染色体,其中之一带放射性。

9.麻醉剂是临床医学上的常用药品,能抑制神经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请回答:

(1)适宜刺激导致神经纤维兴奋时,兴奋部位膜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这种变化主要是由______导致的。

(2)剥离脊蛙(去掉脑保留脊髓的蛙)左下肢的坐骨神经,用0.5%的H2SO4刺激左下肢的足底,脊蛙出现缩腿反射;用某种麻醉剂处理坐骨神经,上述反射活动消失,则该麻醉剂的作用最可能是______。

(3)请利用一只脊蛙设计实验,证明脊髓的完整性是完成缩腿反射的必要条件(请写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与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由正变负

(2).Na+内流(3).抑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4).用0.5%的H2SO4刺激左下肢足底,脊蛙出现缩腿反射;破坏脊髓,重复上述实验,脊蛙的缩腿反射消失

【解析】

【分析】由题文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

明确反射与反射弧的组成、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

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详解】

(1)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因Na+内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可见,神经纤维兴奋时,兴奋部位膜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正变负,这种变化主要是由Na+内流导致的。

(2)依题意可知:

剥离左下肢的坐骨神经的脊蛙,用0.5%的H2SO4刺激其左下肢的足底,该脊蛙出现缩腿反射,说明相关的反射弧结构完整;若用某种麻醉剂处理坐骨神经,则上述反射活动消失,可见,该麻醉剂的作用最可能是抑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3)反射活动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脊髓属于反射弧组成中的神经中枢。

欲证明脊髓的完整性是完成缩腿反射的必要条件,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对照原则,首先需证明脊蛙缩腿反射的反射弧的结构是否完整,可通过是否发生反射活动来加以判断;其次将脊蛙的脊髓破坏,观察是否存在上述的反射活动,若不存在,则说明脊髓的完整性是完成缩腿反射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该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与结果为:

用0.5%的H2SO4刺激左下肢足底,脊蛙出现缩腿反射;破坏脊髓,重复上述实验,脊蛙的缩腿反射消失。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对(3)题的解答。

如果一个动作或者生理过程的完成是在反射弧的五部分结构参与下完成的,那么该过程才叫反射。

没有反射弧的完整性就没有反射。

欲证明反射弧的某一部分结构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只需将该结构破坏后,再给予适宜的刺激,观察是否有相应的反射活动发生即可。

10.某植物种群中的植株有白花、橙花和红花3种花色,受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控制,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白色素转化为橙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橙色素转化为红色素,D基因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隐性等位基因a、b、d没有上述功能。

白花植株甲自交,子代出现白花、橙花和红花3种植株。

请分析作答:

(1)种群中,红花植株的花色基因型有_______种,橙花植株的花色基因型是__________。

(2)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白花植株甲自交,子代中白花、橙花和红花3种植株的数量比理论上为_______;某红花植株的自交子代也出现了上述3种花色,其相应的数量比为_______。

(3)纯种红花植株和纯种白花植株测交,子一代(F1)中除1株(记作乙)开白花外,其余的全开红花。

某同学通过简单的遗传实验证实乙是控制花色的一个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的。

请写出相应的遗传实验思路、预测结果并确定是哪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____________。

【答案】

(1).4

(2).AAbbdd、Aabbdd(3).52:

3:

9(4).4:

3:

9(5).实验思路:

让乙自交,统计其自交子代的花色性状。

预测结果与结论:

若自交子代全开白花,则乙开白花是A基因突变成了a基因(AaBbdd突变成aaBbdd)导致的。

若自交子代出现白花、橙花和红花3种植株,则乙开白花是d基因突变成了D基因(AaBbdd突变成AaBbDd)导致的。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受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控制”可知,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每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在此基础上,以题意中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白花植株甲自交所得F1的表现型为切入点,围绕“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意作答。

【详解】

(1)依题意可知,当A基因和B同时存在、且不含D基因时该植物才开红花,当有A基因存在、且不含B基因和D基因时该植物开橙花,其余情况则开白花,因此红花植株的花色基因型有4种,即AABBdd、AaBBdd、AABbdd、AaBbdd;橙花植株的花色基因型是AAbbdd、Aabbdd。

(2)白花植株甲自交,子代出现白花、橙花和红花3种植株,说明白花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Dd。

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白花植株甲自交,其子代中红花(A_B_dd)所占比例为3/4A_×3/4B_×1/4dd=9/64,橙花(A_bbdd)所占比例为3/4A_×1/4bb×1/4dd=3/64,白花所占比例为1-9/64-3/64=52/64;可见,子代中白花、橙花和红花3种植株的数量比理论上为52∶3∶9。

某红花植株(A_B_dd)的自交子代也出现了上述3种花色,说明该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自交子代中红花(A_B_dd)所占比例为3/4×3/4×1=9/16,橙花(A_bbdd)所占比例为3/4×1/4×1=3/16;白花所占比例为1-9/16-3/16=4/16,因此代中白花、橙花和红花3种植株的数量比理论上为4∶3∶9。

(3)纯种红花植株(AABBdd)和纯种白花植株(aabbdd)测交,理论上F1的基因型均为AaBbdd,全开红花,但却出现了1株开白花的植株乙。

欲通过简单的遗传实验证实乙是控制花色的一个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的,则其遗传实验思路为让乙自交,统计其自交子代的花色性状。

若乙开白花是A基因突变成了a基因(AaBbdd突变成aaBbdd)所致,则乙的基因型为aaBbdd,其自交子代全开白花(aaB_dd、aabbdd);若乙开白花是d基因突变成了D基因(AaBbdd突变成AaBbDd)所导致,则乙的基因型为AaBbDd,结合对

(2)的分析可知,其自交子代会出现白花、橙花和红花3种植株。

【点睛】本题易错点在于不会判断花色与基因组成的关系。

从题意中提取出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如下图所示的关键信息,进而明辨红花为A_B_dd,橙花为A_bbdd,白花为aa____或A___D_,据此可将各种颜色的基因型分析清楚,进而围绕“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进行分析。

11.植酸酶有多种,能分解动物饲料中的植酸,增加对磷的吸收和利用,并降低动物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能分泌植酸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10-1〜10-5梯度浓度的土壤溶液时,先在5支离心管中各加入____________mL的无菌水,然后用移液管移取0.lmL土壤溶液的上清液,注入到第1个离心管中,配成10-1的土壤溶液。

用移液管依次移取0.lmL溶液注入下一支离心管中。

取0.lmL各浓度的土壤溶液并分别接种到5组固体培养基上,这种接种方法为__________。

(2)为筛选能分泌植酸酶的微生物,可用葡萄糖、蛋白胨、NH4N03、琼脂、不溶性的植酸钙(白色)等制备培养基,其中蛋白胨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_________。

培养结束后,可根据________筛选出产植酸酶菌落。

检查发现,酵母菌和霉菌都能产生植酸酶,与酵母菌相比,霉菌菌落的形态特点是__________。

(3)纯化后,对一株酵母菌及一株霉菌分泌的植酸酶进行测定,结果如下表:

菌株

最适pH

37℃时最大酶活力(IU/L)

酵母菌

2.5

430

霉菌

6.5

230

分析表中数据,研究人员认为,产自酵母菌及霉菌的植酸酶不是同一种酶,理由是________;若考虑动物胃内环境,宜用酵母菌作饲料添加剂,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4)植酸酶是一类胞外酶,酵母菌细胞内植酸酶合成与加工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9

(2).稀释涂布平板法(3).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4).透明圈(5).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6).最适pH不同(7).酶活力高并适于胃内酸性环境(8).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解析】

【分析】由题文描述可知:

该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分离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1)配制10-1〜10-5梯度浓度的土壤溶液时,先在5支离心管中各加入0.9mL的无菌水,然后用移液管移取0.lmL土壤溶液的上清液,注入到第1个离心管中,配成10-1的土壤溶液;再用移液管吸取1mL浓度为10-1的土壤溶液注入下一支离心管中,摇匀即为10-2的土壤溶液;同样方法,可依次得到10-3、10-4、10-5的土壤溶液。

取0.lmL各浓度的土壤溶液并分别接种到5组固体培养基上,这种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

(2)为筛选能分泌植酸酶的微生物,在制备的培养基中添加的蛋白胨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

培养基中添加的不溶性的植酸钙(白色),被植酸酶分解后可在平板上产生透明圈,因此培养结束后,可根据透明圈的大小筛选出产植酸酶的菌落。

与酵母菌相比,霉菌菌落的形态特点是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3)表中信息显示:

酵母菌分泌的植酸酶的最适pH为2.5,而霉菌分泌的植酸酶的最适pH为6.5,即二者分泌的植酸酶的最适pH不同,所以产自酵母菌及霉菌的植酸酶不是同一种酶。

与产自霉菌的植酸酶相比,产自酵母菌的植酸酶活力高并适于胃内酸性环境,所以宜用酵母菌作饲料添加剂。

(4)由题意“植酸酶是一类胞外酶”可知:

植酸酶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加工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培养基、纯化微生物的方法、微生物的分离、酶的特性、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过程等相关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此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从题意和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2.研究表明,小鼠SP110基因能够提高动物对结核杆菌的抗性,我国某研究团队利用基因工程成功孕育出带有小鼠SP110基因的转基因牛。

(1)利用PCR技术对SP110基因进行扩增时,所需的原料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