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6098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谟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望谟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望谟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望谟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望谟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谟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docx

《望谟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谟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望谟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docx

望谟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

望谟县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试行)

望谟县教研室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目录

1、课程管理…………………………………………………1

2、教学计划…………………………………………………1

3、备课………………………………………………………2

4、上课………………………………………………………5

5、作业布置与批改…………………………………………6

6、辅导………………………………………………………8

7、听、评课…………………………………………………9

8、质量监测与评价…………………………………………10

9、实践活动…………………………………………………11

10、检查与总结……………………………………………11

11、附表一…………………………………………………12

12、附表一…………………………………………………13

 

望谟县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是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机制,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这一中心,认真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和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我县教学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特制定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要求如下:

一、课程管理

落实课程计划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一)严格按照《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意见》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坚决纠正随意停课、调课、增减课时等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课程的实施。

《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意见》见附表一

(二)加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建设,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建立学科间横向整合、学科内纵向联系、校内外有效沟通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

(三)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解读,提高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和有效落实,为制定教学计划、确立教学进度、开展质量监测等工作提供依据。

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包括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导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教师个人教学计划。

所有计划均按学期制定,应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富有可操作性,学校教学计划于开学之前完成,教师个人计划于开学后一周内完成,计划制定后,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

教导处要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解决。

(一)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目标和教学质量要求,具体规定教学工作的内容、进程、措施与方法等。

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拟定,经学校行政会议和各教研组讨论通过后再组织实施。

要在开学一周前印发至所有教研组及任课教师。

(二)教研组工作计划由教研组长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导工作计划的要求制定。

要在认真分析上学期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本学期的工作目标,确定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按周安排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制定校本教研工作的具体措施,工作目标、任务要明确,活动安排要具体,有研究课题或教研专题,具体措施,教研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要落实到人。

要重点研究教研组内均衡发展的问题,可以采取师徒结对、捆绑式评价等方式促进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不断提升,以团队建设促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教师制定个人学期教学计划之前,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教材内容、编排体系、单元训练重点以及各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要求是:

⒈班级情况分析。

了解上学期期末考试各档成绩人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尤其是优秀生和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了解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和需要、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特点以及个性差异,做到心中有数。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各有所得的要求,精心设计教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⒉教材分析。

对本学期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列出教学进度计划表,写明单元(或章节)课题所需课时、起讫时间,安排好课外辅导、学科竞赛、考试考查、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等活动。

⒊教学措施。

主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办法,抓两头带中间,针对学生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三、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电子备课与文本备课相结合,避免把写教案视为应付检查的形式性工作,避免简单的重复,切实保证备课的质量。

(一)撰写教案要有不同的要求。

教龄在15年以下的教师原则上必须撰写详案,尤其是新教师和年轻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可有适当的简案,但必须有一半以上的教案是详案,特别是第一次任教本册教材的应有80%以上详案。

学科骨干教师每周应有三分之一以上详细教案,教学经验特别丰富的教师经学校同意后可以写简案。

兼课两门以上的教师,所教学科都必须认真备课,但撰写教案可有所侧重。

(二)教案可以电子教案和文本教案相结合的形式呈现。

电子教案不能完全复制他人的成果,可在借鉴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思考与修改,修改部分用红色等其他颜色予以标注。

文本教案采用备课本的形式。

教案必须注明上课日期(年、月、日)

(三)提倡超前一周备课,至少提前一天备课,不能临教临备,更不能教后补备。

备课时要及时吸收新的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鼓励原创。

允许借鉴参考优秀教案。

(四)每篇教案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必须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3)课型、教学时数;(4)教学重点、难点;(5)教学准备(如课前活动安排,教具、学具,媒体的选用等);(6)教学过程(要详细、具体);(7)作业及板书设计;(8)教学反思或后记,总结本课时或本单元教学的得失。

(五)撰写教案。

教案要分课时、按上述八方面的要求撰写。

有条件的教师可用电脑打印教案,但必须纸质文本与电子文档并存。

教案不能过于简单,教学程序在150字以内的不算教案,不许用旧教案,不能以在课本、资料上写评注圈点为由而不写教案。

(六)课时备课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

⒈熟悉教材

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标,明确学科教学指导思想、学科性质和地位,详细查阅有关教学参考书和资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选取适当的教学媒体;编写教案。

⒉制定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要坚持面向全体,因人而宜,分层设计,合理定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不同状态学生的学习需求。

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体系,使教学目标既有高度又不虚化,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

⒊开发资源

要根据课程管理和课程设置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实践和反思,把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按照学生实际需求加以组织、整合,实现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⒋设计过程

①导入环节:

教案中应明显体现创设的情境、导入的语言及提出的问题,以适当内容或简短语言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问题设计:

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反映在教案上,以防止提问的随意性。

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具体、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切忌“满堂问”或“以问代讲”。

③教法学法:

突出师生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的安排以及对重难点的处理,呈现给学生知识的结构、前后的联系以及重难点的提示,对学生在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对策,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的关系,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④练习设计:

练习内容要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有针对性和适当的梯度。

围绕教学重难点,使练习真正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

⑤板书设计:

课时板书设计包括分板书和整体板书,要突出学科特点,充分体现教学重点和活动主线。

板书设计要做到巧妙、精炼、准确、条理清楚,布局要合理、美观,力求多样化。

⒌上课准备

根据现有条件恰当选用教具,并依据教学活动需要布置(检查)学生准备相应的学具,应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对于必要的演示、操作、实验,教师要提前试做,保证教学效果。

⒍教学反思

提倡进行主题式反思,教学反思具体可关注:

课堂气氛、学生反应、教学效果、时间分配、目标达成、作业反馈、教具运用、难点突破、学生问题、得意片断、不良感觉等。

重点写教学过程的得与失,教后的体会与认识,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避免应付式的空话、套话,注重质量。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不要求每节课都写。

提倡青年教师反思数量不少于全学期备课时量的1/3,骨干教师反思不少于1/4。

(六)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主持,要做到“四定、五议、六统一”。

“四定”:

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五议”:

议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议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议本册教材在整个学段的地位和作用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议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单元、各章节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议教学中应运用的授课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以及教后体会等。

“六统一”:

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难点,统一作业,统一测试。

集体备课要达到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一节课。

备课组长要做好记录,内容为:

时间、地点、研究课题、参加人员、中心发言人、研究内容、独特见解(记录每位组员发言内容)等。

具体流程如下:

⒈课前准备。

每次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要提前一周将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要求通知相关教师,确定中心发言人(主讲教师)。

中心发言人提前做好准备,写好说课稿,要既说教材,又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的安排及依据。

所有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都要独立备课,找出自己的困惑(问题),写成简要条目。

组长要归类整理,筛选出主要问题,作为讨论时的中心议题。

⒉中心发言人说课。

中心发言人说课应讲述,不要念讲稿(或教案),可灵活补充讲稿上没有的内容。

如果说课内容是单元中某一节(或课时),需要首先讲述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学习目标,这一课与完成单元目标的关系及前后内容的联系。

⒊讨论议课。

中心发言人说完课后,备课组长组织讨论议课。

参与备课的教师要有“备”而来,踊跃提出问题,组长则注意筛选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

在研讨、交流中集思广益,解决独立备课时遇到的问题。

⒋小结。

备课组长应对备课情况进行小结,内容包括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及下一次活动的安排等。

活动结束后,组长将上述内容写成简单的小结。

其他教师取长补短,凝聚众人智慧,写出或修改好自己的备课教案。

四、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

基本要求是: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准备好教学用具(课件、挂图、实验仪器、电教设备、体育器材等),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2、严格按课表上课,未经教导处同意,不得随意调课,更不准随便缺课。

上课不得迟到、早退,不得中途离开教室,不得拖堂,上课期间不得接待学生家长或客人,不得接、打电话,

3、课前1分钟到教室候课,目视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同时清点学生人数,弄清学生缺席情况,对非正常缺席学生应及时报告班主任。

上课开始和结束,师生应相互问候致礼。

4、坚持探究式、合作式和讨论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实效。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及时反馈、及时补偿,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获得成功感,尽可能减少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缺漏。

5、课堂练习设计要典型精当,有利增强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运用掌握,既要防止题海战术,盲目地多练,又要防止老师包办,缺少学生的自主练习与实际体验,真正做到精讲精练。

6、教师上课要讲普通话,语言要精炼、准确、生动、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声音要响亮;板书要干净、整洁,布局结构合理,能体现出讲课重点,字迹工整,大小适当,用字规范;教师要举止文明,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衣着得体,不准穿短裤、背心、拖鞋进入教室,不化浓妆,不准在教室内抽烟,不坐着讲课(因身体原因不能站立上课的必须先向学校领导说明情况),不带小孩进教室上课。

体育教师穿运动服、运动鞋上课。

严禁酒后上课。

7、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羞辱学生。

上课时教师不得把学生赶出教室。

同时应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课堂内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的,应由任课教师负责在课后处理。

8、重视教学卫生,注意纠正学生坐、写姿势,随堂教师要负责督促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9、活动课要纳入课堂教学,其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当地实际,并相对稳定,形成特色;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符合以学生为主,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

10、检查教师上课情况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每学期都必须认真抓好课堂教学常规检查,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检查形式有:

学校领导推门听课检查;教导处、教研组定期普查或不定期抽查;学校组织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

五、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批改作业是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业原则上应该“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讲,有错必纠”。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针对性,做到精心布置,细心批改,反馈及时,方法有效。

(一)作业要求

作业包括口头、书面、动手制作、上网搜寻资料、阅读文章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相关的作业形式。

书面作业要在课堂小结、巩固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侧重于知识运用的能力题和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问题。

布置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注意作业的实用性。

作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巩固程度,应以实用和高效为原则,避免机械训练,更不是为了应付检查。

⒉注意作业的层次性。

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分层布置作业,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

⒊注意作业的多样性。

既有巩固性的书面作业,也应有一些实践性、活动性、探究性作业。

不仅布置读、写、算的作业,还要布置画、唱、操作、实验、调查、考察、观察等实践性作业。

坚决杜绝惩罚性作业、随意性作业、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

⒋注意合理的作业量和适宜的难度。

精心设计作业,数量要适当,尽量在课内完成;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中高年级所有学科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

作业次数要求:

作文每学期不少于8篇,语文、数学每周不少于4次(含单元检测),英语及其他学科每周不少于一次。

批语具体,注明日期,并有作业批改记录(作业批改记录见附表二)。

(二)批改要求

1、批改作业要及时,不积压;批改要认真细致,写好批改标记和适宜的批改评语,批语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和激励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以作业压学生,罚学生,不撕毁学生作业;要注明批改日期以及作业订正的要求,重在找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和学的要求;布置的课内、课外书面作业要全批全改,无漏批、批错现象,杜绝只批不改;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但不允许用学生批改来代替教师批改,不允许以集体评讲代替教师批改,不允许以张贴答案代替教师批改,不允许以家长签字代替教师批改,提倡当天的作业当天批改(除作文外)。

2、批改作业要统一使用批改符号,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的批改意图,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一律用红笔批阅,字迹要工整。

统一批改符号:

正确“√”;错误“X”;错别字“○”;删除号“○~”;漏字、词、句“Ⅴ(∧)”记在漏字、词、句处的上方或下方。

语病“”等。

3、鼓励在作业布置和批改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可适当布置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作业。

但不得以教改为名不布置或不批改作业。

4、实行百分制或等级制加评语的评价方法。

低年级可用带有激励性的标志(如小红花、五角星、笑脸图、大拇指等)进行评价。

等级、评语和批改日期要书写规范。

评语要实事求是,多用鼓励性的评语,肯定学生的成绩,遇到问题,要委婉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的作业评价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5、做好学生作业情况的记录与分析,特别是对作业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错误或独特性见解的应予详细记录,作为讲评和辅导的依据。

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建立学生“错题库”,并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库”,便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批改作业后,应区分情况及时讲评作业,并及时督促学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或不规范的问题。

采用集体讲评和个别反馈相结合。

共性的错误要引起重视,详细分析,找出根源,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

个别学生出现的个性问题应考虑单独解决,尽量进行个别辅导。

提倡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整理作业中的独特、创新见解,建立“创新册”,学生作业中独创的方法要及时推广,成果共享;对作业特别好或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当众表扬鼓励。

定期进行作业展评,通过相互欣赏比较,发挥榜样的激励引领作用,使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5、教研组每月检查一次作业批改情况,学校不定期抽查与检查相结合,并将结果公布。

学校每学年要组织不少于一次的各年级各学科优秀作业展评。

六、辅导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基本要求是:

(一)坚持“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要将课内辅导与课外辅导、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

(二)注意辅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启发性。

一定阶段教学结束后,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辅导。

辅导内容应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和学生不容易理解与掌握的内容,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不得因辅导而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不得以“培优辅差”为名加重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更不能变个别辅导为集体上课。

(三)关心、辅导和转化学困生。

要建“档”设“卡”,即分学科建立学困生档案和学困生学习成绩跟踪卡。

人数不少于30%。

帮助找出学困原因,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信心。

除了授课、提问、设计练习、布置和批改作业等环节关注、照顾学困生之外,还要充分利用自习课等时间加强个别辅导。

鼓励为主,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其点滴优点和进步要充分肯定,对其缺点和存在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地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教育、纠正和辅导。

(四)正确对待成绩优良的学生。

不能过于溺爱和迁就,滋长其骄傲情绪,教育其虚心学习,在班级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热情帮助学困生共同进步。

可采取适当布置提高性作业,向其推介课外补充读物,让其参加兴趣小组等办法,帮助优秀生扩大知识面,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扬长避短,争取新的进步。

(五)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上的问题,更要关心其心理感受,多一份关爱,多提供读书、思考、答问、演练的机会,教会其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师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七、听、评课

听评课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人教学经验,对比查找教学差异,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听课要求:

一般教师听课评课10节以上;学校校长和中层以上干部,每学期听课评课20节以上。

听课时,必须有听课笔记和评议记录。

基本要求是:

(一)听评课要有一定的主题,不能漫无目的,流于形式,不能为了追求数量而弄虚作假。

(二)听评课要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以评促改,以评促教。

(三)听评课要有问题意识,每个学期要着重解决几个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通过听评课,授课者和听课者要反思个人的教学行为,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

八、质量检测与评价

质量检测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便于研究改进教学。

考核科目分考试科目和考查科目。

小学的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

考查科目有思品、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

(一)严格控制测验次数。

考试科目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两次检测,考查科目随机监测。

各科可进行单元检测,但不得占用课外时间,各学科平时考核,可由教研组长负责。

(二)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难易适度,灵活变化,考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要着重考查学生“四基”达标情况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教学实际,防止出“偏、怪、难”题。

可按7:

2:

1的比例,即基础题占70%,小综合题占20%,难度较大的题占10%的原则组织命题。

(三)加强考试方法的改革和探索,注重口试和笔试、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相结合,重视实验操作评价、综合性学习考查等多种考评方式,提倡学生、家长、同行、学校、社会共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努力构建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与考试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对不及格的学生进行补偿教学后,要给予再次测评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登记成绩。

要让学生看到进一步努力学习的价值,鼓起继续学习的勇气。

加强对学生考风考纪的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品质,严肃考试纪律。

(四)认真组织阅卷工作,正确掌握评分标准,客观、科学地进行评分。

试卷原则上密封装订,严格按评分标准阅卷,提倡流水批阅试卷(作文批阅至少两人以上),以确保学生成绩的客观公正。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等级制、批语制。

严禁按考试成绩将学生排队。

(五)认真做好质量分析。

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要做好试卷分析、学生成绩分析以及教学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试卷分析包括:

试题的题型、主体知识覆盖面、试题分值合理程度、试题难度、试题的主要优缺点等。

学校教导处应对各学科命题情况进行分析。

学生成绩分析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

定量分析“二率”(即优秀率、合格率),这是反映学生成绩的基本数据。

教师在进行必要的数据统计后,应结合对所教班级的情况做出定性方面的描述,期末在教学质量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全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并按时上交。

教学分析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查找教学工作的得与失,制定整改措施。

九、实践活动

(一)学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内容、实施方式、教师安排、资源建设、师资培训、活动评价、学分认定、管理模式等方面工作做整体规划和具体说明。

(二)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统筹规划好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充分体现办学特色。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选题,制定活动规划,组织活动实施,开展成果展示交流等活动,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出评价。

(三)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

提倡高年级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实践活动成果展评。

(四)开展好日常的课外活动,包括学科兴趣活动、竞赛、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

学校要编制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每学期提供校本课程选修目录与课程介绍供学生选课,课程门类基本满足学生选修需求,每位学生每年至少选修一门校本课程。

由教导处确定辅导教师,负责各校本课程的组织和指导工作,至少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

辅导教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做到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

活动内容要健康有益,形式多样,尽量为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以扩大知识面,加强学生间交流,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十、检查与总结

(一)学校应定期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主要查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