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考试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07597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考试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考试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考试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考试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考试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考试知识点.docx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考试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考试知识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考试知识点.docx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考试知识点

2020年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考试知识点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

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

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

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

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

(注意:

a、配平b、条件c、箭号)

  3、含义以\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或原子)个数比(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

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

提供氧的物质

  还原剂:

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

H2、C、CO)

  3、中和反应: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

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

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结晶水合物:

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

Na2co3.10H2O、CUSO4.5H2O、FeSO4.7H2O

  3.潮解:

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

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4.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5.燃烧:

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

“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

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

“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

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

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

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

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

溶质的溶剂溶液(如:

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判断方法:

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

①加水②降温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

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

加溶质、蒸发溶剂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

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

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

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

①条件:

一定温度②标准:

100g溶剂③状态:

达到饱和④质量:

单位: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A溶解度是80g。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

  (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

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

分离可溶物+难溶物

  

(2)结晶法:

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分离:

KCl和MnO2方法为过滤,步骤:

溶解、过滤、蒸发,

  NaCl和KNO3方法为结晶,步骤:

溶解、冷却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aCl)。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KNO3、CuSO4)

  冷却饱和CuSO4溶液析出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

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

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

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1.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

A+B=AB

  ②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

AB=A+B

  ③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

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

AB+CD=AD+CB

  2.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

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

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3.催化剂:

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4.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5.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

溶剂和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6.固体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

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

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

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

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

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

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

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

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