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两首园地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5657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古诗两首园地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9古诗两首园地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9古诗两首园地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9古诗两首园地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9古诗两首园地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古诗两首园地三.docx

《9古诗两首园地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古诗两首园地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古诗两首园地三.docx

9古诗两首园地三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设计意图]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你了解他吗?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写)

(2)“所见”呢?

(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

谁来说一下?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

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

听到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

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

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

(师随机板书:

见:

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

寒声)

[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

(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

(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

(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

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                          

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

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

(课件

出示全诗)

8.师:

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

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

“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

”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

(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

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

读书,你们想家吗?

你想起了谁呀?

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

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

(板书:

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

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

     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并让新莞人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

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呢?

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

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

在这里想问一问:

“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

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

(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

(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指名说)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

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

(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

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

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

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

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

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

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

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

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

人离开亲人的心境?

(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

(根据学生质疑,板书)(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

“九

月九日”:

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

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

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

(“倍思亲”。

“倍”:

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

(“每逢佳节”,“逢”:

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

“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

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

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

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

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

(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

(标出字:

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

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

,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

(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4、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10风筝

一、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

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四、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风筝》,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说得很清楚,那么再回想一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是由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来写的呢?

3、引入课文:

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

(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现在就让我们和这群孩子一起去做风筝吧!

(二)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感悟做风筝的快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快活,相机处理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你很会读课文。

那么,在做风筝的时候,大家的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畅谈。

)是啊,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憧憬”。

(出示词语并贴到黑板上。

)你知道“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①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

你能猜测一下“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②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

怎么办?

对了,我们可以查词典,查词典是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同学应该熟练掌握。

下面,就请拿出词典,查查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查词典,汇报,用“憧憬”说一句话。

③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向往,齐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虽然我们都在憧憬着,可是做好后的风筝却什么也不像了。

但“我们”——依然快乐。

(出示词语“依然”),“依然”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所以,“依然”的意思就是——“仍然”、“依旧”、“仍旧”。

看,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4)是啊,即使什么也不像了,风筝却依然美丽,我们也依然快活,因为那是我们的——幸福鸟。

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自己再去读一读第2自然段吧!

指名读。

齐读。

★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和丢风筝的着急。

1、风筝做好了,此时大家最想干什么?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

(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

)看,你都看到了什么?

谁愿意来放风筝,给我们读一读第3自然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

“我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听了这位同学朗读,再看一看文中放风筝的这幅插图,谁来告诉大家,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快活。

)谁愿意站起来给我们大家读一读这一段中,你认为最快乐的地方?

3、学生汇报,相机处理句子:

(1)“一个人用手托着,……,渐渐高过树梢了。

”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确是一件非常快活的事情。

(2)“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这句话里,你觉得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的快乐心情?

(出示:

“拼命”、“翩翩飞舞”两个词语。

①(出示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

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

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

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②完成填空:

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       也飞起来了!

(快乐、希望、自豪、幸福……)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就让我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齐读“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

再读。

③孩子们,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能告诉我,你们在快乐地喊叫着什么吗?

(指名回答。

)那么,我们就一起快活地喊一喊吧!

师读:

“风筝越飞越高,……,我们快活地喊叫着:

——(全班起立大喊。

④多么开心啊!

就让我们开心地站着,快快乐乐地齐读第3自然段吧!

(3)拓展:

同学们,看着此情此景,听着此声此音,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跟放风筝有关的。

你想起来了吗?

谁愿意站起来背一下?

(4)借着这首诗,让我们沐浴在凉爽的秋风中,再来体会一下放风筝的快乐吧!

师引生读第3自然段。

(配音乐。

4、师范读:

我们放风筝的快乐还不仅如此呢,还有更快乐的呢!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教师转换音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

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风筝突然飞走了,此时,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着急。

)从哪些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们此刻的心情?

你能用笔在书中圈出这些词语吗?

(学生汇报。

(2)什么是“大惊失色”?

(拆字组词理解词语,比如“随意”,随便任意。

(3)什么是“千呼万唤”?

在汉语中,还有许多“千呼万唤”这样组合方式的词,你能再说几个吗?

今天又学了一个“千呼万唤”。

(4)此时,孩子们在千呼万唤着什么?

千万次地呼唤,唤回来了吗?

多么着急,伤心啊!

你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

“忽然……”)

(5)本来我们的心还随着风筝飞在高高的云端呢,可是突然之间断了线,我们的心也掉落了下来,这是多么大的情感变化啊!

让我们男女生来对比读,读出心情的变化。

★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过渡:

我们的幸福鸟就这样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指一句学生接着往下读第5自然段,教师适时出示词语“垂头丧气”)。

我们都哭了,我们都垂头丧气的,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2、这只寄托了我们这么多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

(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幸福鸟找到了吗?

课文至此用一个省略号结束了。

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

3、那么你们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吗?

在动笔写之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呢?

看:

做风筝时,我们的心情是“快活”的,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更是“快活”的,我们“拼命”地奔跑,风筝“翩翩飞舞”着;丢风筝、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是“着急”的、“伤心”的,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

用前面这些词语,就可以表达出我们那时那刻的心情,要表达出这些心情,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些词语和句子。

4、那么,平时你还积累了哪些表达心情的词语呢?

谁愿意说一说呢?

5、下面,你就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

比一比,看谁不仅写出了找的心情,而且还运用上了许多可以具体表达出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开始吧!

6、全班汇报交流,其他同学仔细听:

他是否写出了找风筝的心情,都运用了哪些词语?

(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

7、不管最后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孩子们一定可以找到的是什么?

是的,他们对于快乐、幸福的追寻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三)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最后,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吧!

(配乐读。

2、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名字吧,齐读课题——风筝!

 

11秋天的雨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识字、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

2、重视读中积累好词好句。

3、自主合作探究,多种语文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组交流,探究发现。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教学中出示的诗、词语、句子、动物过冬图片、秋天景物的图片)。

2、《秋日私语》音乐录音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分解目标〗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结合重点词句,学习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小诗,但是需要你们帮我填完整,填好了就送给大家,好吗?

出示:

秋天的颜色。

谷子说:

“秋天是()的。

高粱说:

“秋天是()的。

棉花说:

“秋天是()的。

松树说:

“秋天是()的。

土地说:

“秋天是()的。

小朋友说:

“秋天是()的。

大家一起来读读吧!

师:

秋天的色彩真多呀!

你们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出来吗?

(学生用所学习的词语来表达,教师肯定他们的回答。

有位朋友告诉我:

“秋天是五彩缤纷的。

”想不想去看看?

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雨》。

(板书课题)

在填诗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秋天的景物,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同时也为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作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

2、初读课文

1、老师考考你们,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吗?

(课件出示每段第一句话)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要来了。

 4、请同学们在第一自然段中找找关于秋雨的特点的词。

并指根据秋雨的“温柔、清凉”两个特点,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时要带着温柔,舒缓的语气读。

(个别读、分组读)

 2、检查字词

二、品析第二自然段,感受秋色

过渡:

秋天的雨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它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现在你最想看什么?

(秋天的色彩)

1、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同学们闭上眼睛专心听,看看你眼前是否形成一幅美丽的秋天图?

你又仿佛看到哪些颜色?

2、学生汇报。

3、这些漂亮的颜色分别给了谁呢?

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

(注意把话讲完整:

秋天的雨把什么颜色给了谁?

4、学生汇说出句子,师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感情。

(1)重点指导读好银杏叶的句子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①师:

这一句里有一种修辞手法,你能从哪一个字里找到它吗?

师:

你们真厉害,你们能把它用一句话说出来嘛?

(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这把小扇子给你什么感觉?

生:

让我感到很凉爽,很舒服。

      师:

这些扇子都好可爱,谁能用可爱的语气读读呢?

(指名读、分小组读、分男女读)

③师:

(出示一片银杏叶)瞧,这就是银杏叶,它真的像(扇子)。

④(课件出示整棵银杏树)满树的银杏叶都黄了,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里的“一把把”能换成“一把”吗?

这说明了银杏树叶什么特点?

(多)

⑤自由朗读,再指名读。

⑥全班齐读。

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想象银杏叶,把扇哪扇哪读好了,整个句子都读活了,读出了它的活泼可爱。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写枫叶的句子(出示描写枫叶的句子)。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瓢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5、句子对比(出示句子)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书,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象一枚枚邮票,(飘哇瓢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中的一些词去掉,(扇哪扇哪,飘哇飘哇)读读好不好,为什么?

6、学生继续汇报关于颜色的句子,教师做适当指导。

例如:

(1)田野和果树

①感受田野丰收的景象。

②感受果子的丰收,体会果子的可爱。

生:

橙红色是给……人们去摘呢?

师:

果园也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丰收了)你从那个词知道的?

(“你挤我碰”)

师:

从“你挤我碰”这个词中,你能看出什么?

生:

说明有好多水果。

师:

水果会你挤我碰吗?

(不会)什么才会?

(人)哦!

原来课文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水果写得像人一样了,真有趣。

(2)菊花仙子

①指导了解省略号。

菊花仙子的颜色可多了,课文有一个标点符号告诉了我们。

(省略号)

师:

这省略号告诉我菊花仙子的颜色(很多),你还想到哪些颜色?

②展开想象。

7、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五彩缤纷”。

8、仿说句子。

(出示)

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       像       。

(紫色、金黄色、稻谷、葡萄、金黄金黄的稻谷、一串串葡萄、闪着光的金子、紫色的玛瑙)

9、师:

秋天对于农民伯伯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

   生:

一个丰收的季节。

   师:

嗯,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我们可以吃到很多的水果,下一节课我们去果园看看到底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三、作业设计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的美景数不尽,道不完,如果你想留住这美好的景色,你可以在课后:

把秋天的美景画出来。

七、板书设计

 11.秋天的雨

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     

颜料(看到五彩缤纷)

气味(闻到)

消息(听到)                     

                

12听听,秋的声音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一边读一边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秋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她不仅带来了缤纷的色彩,还带来了奇妙的声音,一位诗人在听到秋天奇妙的声音后,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

孩子们,你们想听吗?

  (板书课题:

听听,秋的声音。

  二、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范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学生评价、正音。

  三、品读想象,交流体会。

  1、自由读1~3节。

思考:

诗人听到了秋天什么声音?

  2、交流、小结。

  3、开展想象活动,出示小黑板:

  大树抖拌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