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 第四章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5546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 第四章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 第四章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 第四章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 第四章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 第四章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 第四章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 第四章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 第四章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 第四章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四章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

2013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

第四章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

一、选择题

很多科学家认为,北极周围形成的大量参差不齐的冰将在2030年夏季完全消失(甲图)。

科学家借助卫星图证实,南极一巨大冰川从冰架上断裂入海(乙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

C.冰川运动D.全球变暖

2.针对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人类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植树造林 ②控制酸性气体排放 ③发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 ④减少氟氯烃等对臭氧层的破坏 ⑤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②③④D.③④⑤

解析:

第1题,冰川消融和冰川断裂入海均是全球变暖导致的结果。

第2题,针对全球变暖应采取的措施可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对温室气体吸收,发展新技术新能源等方面考虑。

答案:

1.D 2.B

3.下图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C.冷暖干湿交替D.气候变化周期稳定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变化规律。

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气温冷暖交替,降水有增加也有减少,气候变化周期也不一致。

答案:

C

(2012·北京重点中学调研)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所示,碳排放量消费大大超过生产的有(  )

A.巴西、原欧盟十五国、墨西哥

B.加拿大、俄罗斯、美国

C.日本、原欧盟十五国、美国

D.中国、印度、南非

5.有关我国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

B.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小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

C.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出口产品所产生的

D.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出口到他国被消费掉

6.人均消费碳排放量(  )

A.印度多于俄罗斯B.美国最多

C.原欧盟十五国多于加拿大D.日本多于美国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日本、原欧盟十五国、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碳排放量消费大大超过生产。

第5题,由图可知,我国生产的碳排放总量较大,但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和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之和较小,说明我国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出口到他国被消费掉了。

第6题,由图可知,美国碳排放量远大于中国、印度等人口数量较多的国家,也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巴西、加拿大、墨西哥等人口少于美国的国家,故美国的人均消费碳排放量是最大的。

答案:

4.C 5.D 6.B

二、综合题

7.(2012·延安模拟)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中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

材料2:

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

(1)材料1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材料2反映了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温度地带?

(3)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会造成什么后果?

(4)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

试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原因。

(5)有哪些措施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

(1)题,根据图示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题,结合图示分析即可作答。

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第(4)题,CO2浓度升高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两方面有关。

第(5)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举措。

答案:

(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

(4)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大气中CO2消耗减少。

(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2·北京重点中学调研)下图为受到不同程度的海平面升高影响的孟加拉国土地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有(  )

①酸性气体排放量增加 ②臭氧层的被破坏 ③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 ④海水受热膨胀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2.海平面上升使孟加拉国沿海地带(  )

A.更适于港口的建设

B.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

C.气候趋于温和湿润

D.土壤中水分增多,肥力增强

解析:

由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温室效应越来越强,全球变暖使极冰融化、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会使海水对孟加拉国沿海地区的影响加剧,使土壤中盐分的含量增大,即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

答案:

1.D 2.B

3.(2010·广东高考)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约20%,主要原因是(  )

A.冰雪融水增加B.冻土面积扩大

C.青藏高原抬升D.湖面蒸发增加

解析: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上的冰雪融水增加,使流入湖泊的水增多,湖面扩大。

答案:

A

“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

30~21:

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

我们只有通过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才能减轻这一威胁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据此完成4~5题。

4.过量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有很多,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人为原因包括

(  )

①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②开发利用冰川 ③毁损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④空调的广泛使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5.据报道,由于全球变暖,两极的冰川、雪山和太平洋海岛危在旦夕,不少人想趁最后的机会造访它们。

因此,所谓的“末日旅游”近年呈上升趋势。

下列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成为濒危景点的有(  )

①乞力马扎罗山雪峰 ②澳大利亚大堡礁 ③大兴安岭森林 ④西湖风光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第4题,燃烧矿物燃料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

第5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因此乞力马扎罗山雪峰雪线会上升,澳大利亚大堡礁也有可能被淹没,故选A。

答案:

4.C 5.A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7.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D.气候变干

解析:

第6题,据图等值线数值的特征可知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

与历史时期相比,艾丁湖湖区范围在缩小,所以艾丁湖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

第7题,艾丁湖1万多年来的变迁,主要表现为湖区萎缩,湖面缩小。

如此变迁有人为原因在内,但主要还是自然原因所致,气候变干是主要的自然原因。

答案:

6.A 7.D

(2012·宁波十校联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将会使泥沙的侵蚀动态、输送过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沉积带中泥沙的沉积速率。

下图为“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计算公式:

某一时期大水次数×2/(同一时期大水次数+大旱次数)]和下游河道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读图,完成8~9题。

8.最能反映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的时间段是(  )

A.公元100~300年B.公元600~1100年

C.公元1100~1300年D.公元1300~1800年

9.关于该图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越剧烈,沉积速率的变化也越剧烈

B.下游河道沉积速率的波动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后果

C.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在公元1100年后的波动上升是植树造林导致的

D.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基本呈现负相关

解析:

第8题,公元600~1100年,气候的湿润指标下降幅度大,沉积速率上升,可推断该时段内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重退化。

第9题,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沉积速率的高低,下游河道沉积速率的波动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后果。

答案:

8.B 9.B

碳排放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下图反映了1995~2005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的变动趋势。

读图完成10~11题。

10.以下有关1995~2005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1995年以来持续向南移动

B.总体有向西南移动的趋势

C.1998年以后移动速度较快

D.1998年至2000年有西移趋势

11.这10年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变动的原因可能是(  )

A.西部大开发使西部的能源消费增加

B.振兴东北使东北能源消费增加

C.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增长幅度加快

D.西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95~2005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总体有向西南移动的趋势。

第11题,注意移动的方向是向西南。

答案:

10.B 11.A

12.“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

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乙中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③

B.近8000年来海平面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

解析:

依据海平面的变化可推知③为“新仙女木”事件,之前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而之后则持续上升。

近2万年来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近8000年来保持平稳。

答案:

C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1:

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本世纪会继续变暖。

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6.4℃。

材料2:

下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下列选项填入表格中(4分)

A.极冰融化B.毁林

C.沿海低地被淹D.燃烧矿物燃料

(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4分)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6分)

(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6分)

解析:

(1)题,注意前后因果关系自左向右D、B、A、C。

(2)题,我国能源消耗量大,如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CO2排放量大。

第(3)题,预防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可修建防波大堤等工程,另外还要疏浚河流以防内涝。

第(4)题,减少碳的排放,抑制全球变暖。

一是推广节能技术,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三是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

答案:

(1)(自左向右)DBAC

(2)原因:

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

(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加高加固防波大堤;整理疏浚河流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

(4)①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1:

德国气象局2011年7月26日在柏林发布报告说,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

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德国到2100年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至4摄氏度。

材料2:

“可怕的全球变暖。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5分)

(2)根据材料2,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

(5分)

(3)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5分)

(4)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可采取的措施。

(5分)

解析:

(1)题,全球变暖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题,从图中可知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第(3)题,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影响不同,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影响,高纬地区可提高农作物产量;使积温增加,生产期延长;而低纬地区蒸发增加,干旱程度加重,农业减产。

第(4)题,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实施措施主要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答案:

(1)自然因素:

太阳的异常活动等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

(2)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3)有利影响:

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

不利影响:

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

(4)意义:

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

可采取的措施:

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或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或使用清洁能源);②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④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或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