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竞争优势的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702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竞争优势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校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竞争优势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校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竞争优势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校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竞争优势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校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竞争优势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竞争优势的研究.docx

《高校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竞争优势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竞争优势的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竞争优势的研究.docx

高校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竞争优势的研究

高校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竞争优势的研究

 

一.引言

有位学者说过这样一句名言:

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没有硅谷就没有一流的斯坦福大学,一语道出了如今区域经济发展与一流的大学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金高校科技园区通过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多种途径,直接推动着本国经济、科技、管理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这些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基地,而且已经成为知识型企业成长、科技成果转化的摇篮和基地,是各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影响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顺应了这一科技潮流,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大学科技园的萌芽和成长,最深刻的原因是国家现代化事业的需要。

上世纪80年代末,部分大学在积极通过技术转化的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开始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

东北大学率先于1990年创建东北大学科学园。

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纷纷建立科技园;

近十年来,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在转化高校科技结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融资渠道不畅、管理体制不顺、产业领域雷同、成果转化率不高,文化观念上的转变等等,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作为一名大学生,理应对顺应时代的产物有个概念,探求高校科技园区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又有哪些元素在影响着它们的竞争优势,尝试着对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

第二节概括了参考的资料综述和一些相关理论的阐述,第三节将对高校科技园区现状进行评述,第四节为分析影响高校科技园区竞争优势的因素及其内在关联研究,第五节提出在研究中所发现高校科技园区发展所存在的瓶颈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第六节做相关总结。

 

二.相关理论研究

如今,高校科技园区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相关理论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外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学者都有独到的见解。

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别:

第一,高校科技园区园区必须注重产学研工作的结合;

1.教育部党组书记周济在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区工作会议讲话上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均指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事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工作。

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培育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稽征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产业研更加紧密地结合。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着眼点是使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流大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处王兴放教授在《上海高校产学研联合工作的回顾和设想》一文中对于产学研联合解释到:

产学研联合是我国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一种主要途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方通过合作,共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企业科技进步的全过程,高校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科技成果自身的价值。

第二,目前的高校科技园区建设存在着许多瓶颈,详细可参见本文第五节瓶颈问题的分析阐述;

1.中山大学科技处的王喜梅等教授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探讨》中提到在“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方针指引下,根据高效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高效与企业的结合日趋紧密,但目前依旧存

2.与其相得益彰的是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一流大学与科技产业化》中论述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他将其归纳为学校外部和内部因素。

3.《科学研究》期刊的夏劲和涂晶对于在设立大学科技园区标准的论题中提出了高校科技园区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并且对造成高校科技园区建设重形式轻内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专家们讨论指出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中,高校显然只是其中的一环,不能独立完成整个转化工作,需要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需要企业的市场定位,紧密结合区域经济,更需要高校科技管理本身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指导。

第三,参考科研中国和中国财富评比等标准,学者们也针对高校科技园区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展开了一番讨论。

1.浙江省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周元芳教授对浙江省大学科技园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浙江省大学科技园已经初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建设发展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

2.中国财富论坛根据调查与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不谋而合的概括出了影响高校科技园区竞争优势的因素,中国财富2004年度10大高校科技园区评选将科技园区的软硬件条件和社会影响力以及其科技成果孵化能力作为评比的三大标准;而波特理论指出的四个驱动力,即为投入因素市场、需求市场、相关行业支持、公司策略、组织结构和竞争者之间的关联。

而Griliches1998经济模型也类似的指出新产品/服务开发,专利或版权=f(研发经费,专家和工程师人数,科技园区变量——1代表园区企业,0代表非园区企业)在第五节中,将做详细比较论述。

学者们一系列的研究论述表明了如今高校科技园区建设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而从中可以归结出科技园区发展趋势重点将在基于了解影响高校科技园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工作以及解决其存在的瓶颈问题。

在对高校科技园区研究的论述中不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与时俱进的理论阐述:

1.“产业簇群”理论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活动空间和本地化的产业集群相辅相成。

一方面,交通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成功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知识和信息的跨国界流动,减少了其运营的单位成本,使社会财富蕴藏在流动的空间之中。

另一方面,各地争相吸引投资,争夺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区域竞争加剧,集群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

国家和区域的竞争力表现为对各种流动财富的吸引力和利用这些财富创造新价值的能力,集群是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交互作用下的参与竞争的骨干力量。

所谓产业簇群,简单地说,就是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也有叫产业集群等的,含义大体相同。

产业集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区内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

产销量往往以“亿”为单位,令人惊异。

二是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

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在这里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

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量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主机厂(总装厂),而是几个厂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也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

三是分工深化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

集群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创新型集群和低成本型集群。

创新型(高端道路)集群(high-road,innovation-based),以欧洲成功的产业区为典型代表,其基本特征是创新、高质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良好的法规制度下企业间自觉地发展合作关系。

低成本型(低端道路)集群(lowroad,low-cost-based),其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集聚是普遍的现象。

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集聚,会促进企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使厂商能够招聘到有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雇员,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并以较低的价格从政府以及其它公共机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

这些都使区域内的企业降低了成本,使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奠定价格竞争的基础。

作为高校科技园先行者的北大对“产业簇群效应”有独特的理解,他们提出其概念即构筑重量级企业建立辐射效应,同时通过产业合作提高整体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诺丁汉商学院唐那德等人在《大学科技园区在公司层面上对生产力的影响研究》中提到高科技产业簇群应竭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主要商业能力的获得,比如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2.波特钻石模型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教育板块中,波特理论提到国际科技园区优势之比较在于政府政策支持、法律法规、资本市场运作情况、因素成本和其他一些因素促成了这些重要区别。

而波特钻石模型则指投入因素市场(劳动力,研究设备,信息设备,风险资本)、需求市场、相关支持行业(产业簇群)、公司策略、组织结构和竞争者(当地资本投入),换句话来解释即为四个主要驱动力:

1,高质量和专业化的革新投入能力,比如高素质的专家和工程师;2,国内外的对于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3,地方良心竞争带来的成功革新,知识产权,与国际接轨。

4,纵向与横向相关产业关联。

模型中的四个驱动力,不仅彼此密切关联并且与产业簇群相辅相成。

3.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提出“四级跳模式”

建设大学科技园有利于高校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绝大多数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让、产学研结合的主渠道进行转化,走向企业。

高校办产业和科技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一般是四级跳模式:

第一级是创新思想在校内萌芽,经过师生的努力探索,形成科技成果;第二级是科技成果和社会资本结合,在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中积极创业,通过产学研结合孵化科技成果,诞生科技企业;第三级是孵化成长的科技企业进入大学科技园产业化基地或其它工业园中进一步发展;第四级是科技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发展壮大,走向社会成为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

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在大学科技园中进行孵化是四级跳中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一跳。

科技创新成果在这一跳中实现质的变化,通过大学科技园的聚集功能与效应,实现技术资本、智力资本、货币资本、实物资本的结合,初步完成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

4.中山大学科技处的王喜梅等教授提出“二次开发”

目前,多数情况下,产学研合作只是企业发现了潜在的市场需求或是研究人员只进行了初步的r&d活动,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许多关键问题尚未解决,人们容易把小试成功、但批量生产失败的原因归于研发方科技成功的不成熟,而比较少关注“二次开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指一些企业风险意识不够,要求高校的科技成果拿来就能生产,并能带来经济效益,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做风险投资对成功进行转化,导致产研脱节。

而学研单位在合作谈判中总处于不利地位,挫败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四.发展概况

一般认为,高科技园区的概念是在50年代的美国形成的,“硅谷”就是当时的产物。

通常,国外的高科技园区都以高校为依托,以开发高技术和开拓新产业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建立科技园区的宗旨是为了加强大学、科研院所、企业间的联系,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基地。

作为一种与高技术发展共生的社会现象和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型的组织管理形式,它已有40多年的历史。

实践证明,高科技园区已成为20世纪新技术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

按照美国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教授M•卡斯特尔和P•霍尔的分类法,世界高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由建立高技术公司的产业综合体,包括大学、企业、孵化器等组成。

这些综合体把研究与开发和制造联系起来,典型例子是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

第二种类型是科学城。

它通常由政府进行规划与建设,把大批研究机构和科学专家集中在高质量的城市空间,为产生卓越的科学成就而进行协同的研究活动。

如前苏联西伯利亚科学城、韩国的大德和日本的筑波,这种科学城具有行政区域的特点。

第三种类型是技术园区。

它类似于新型的产业行政区划,其目的是在某一划定的地区集中兴建一批高技术产业公司,使该地区在国际竞争和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的条件下增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并不断追求经济的持续增长。

包括政府规划型、混合筹建型和大学倡议兴建三种类型。

如法国的索菲亚—安蒂波里斯和英国的剑桥。

第四种类型与科学城相比具有更加浓厚的政府行为色彩。

将整个高新区的规划设计作为区域发展与产业分散化的手段,如日本的“高技术城”。

这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模式,即在国家边远地区创建一系列全新的科技城,以促进新技术的应用。

下表从几个方面列出了世界一些主要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

通过学者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标准,可以借鉴的是,科技园区的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包括:

科技园区的建设面积及其软硬件设施、科研能力和科研机构数、投资资本和融资规模,然而随着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影响因素也在不断的扩大,可以预见的是政府政策、地方企业支持、经济规模发展等对科技园区的影响。

同样,对于高校科技园区,这些竞争优势影响因素也具有其至关重要的地位。

从下表,可以初步观测目前国际一流科技园区在其发展初期和中期的状况:

 

目前,高校科技园区肩负着孵化新兴企业的重要任务,其孵化流程大致如下:

第一步:

拟进驻企业或孵化项目持有者提出孵化意向

---孵化部负责接待,确定进驻园区的初步意向。

第二步:

了解服务功能和物业基本条件

---孵化部负责介绍园区孵化情况,询问用户需求,初步定出进驻资格及项目可行性的基本印象。

第三步:

企业提交进驻申报材料

---企业按规定填写进驻申报材料,并提供材料所需证明,在商定的时间内交孵化部。

第四步:

对进驻条件进行评估,并提出初审意见

---孵化部根据企业填报材料,得出可行性的初步意见,必要时对孵化项--孵化部根据企业填报材料,得出可行性的初步意见,必要时对孵化项目进行专家评审。

第五步:

签订孵化协议

---企业签订孵化协议,按协议要求实施项目孵化。

第六步:

企业进驻

---孵化部负责日常的跟踪服务工作,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投资等服务,提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基金申报、企业担保贷款、二次融资等孵化服务,促进企业在园区的快速成长与发展。

从实践结果来看,大学科技园建设实现了3个突破:

1.科技园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提供产业平台;

2.科技员缩短了高新技术转化和企业孵化的过程;

3.突破了科技成果转化长期依赖主管部门投资补贴的做法,建立了项目自主开发、自我管理和自负盈亏的良性运行机制。

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方向随着学者的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品牌建设和产业研簇群建设两方面。

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大学科技园已经开始走出单纯依靠基础建设和地域性优惠政策来招商引资的阶段,进一步提升到如何利用品牌化发展战略和全面细致的服务来谋求更广泛的合作。

中国加入WTO的历史机遇更为大学科技园的品牌化战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应该说高校品牌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科技园的独特模式,特别是其依托于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著名学府,在发展校办衍生企业,孵化校内科研成果方面有自身优势,但面对新经济形势,高校科技园应把自己定位在全世界角度去发展,要形成一种特有的模式,加大国际竞争力。

作为高校科技园先行者的北大对此有独特的理解,他们提出“产业簇群效应”的概念,即构筑重量级企业建立辐射效应,同时通过产业合作提高整体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至于簇群模式如何操作还有待研究,但利用名校的地位、品牌优势,建立簇群信誉区已是大学科技园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海高校的产学研工作形成了新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1、 与大企业、大集团强强联合构筑合作新高地。

上海高校与中石化、宝钢、上汽、上海大电气、江南造船集团、上海建工、上海建材、纺织控股、地铁、隧道,深圳华为、中国海尔、江苏仪征著名大集团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基地。

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汽集团工建了5个工程中心,每年从上汽基金会承接十多项研究项目进行前期研究和合作开发。

“液力变矩器生产线关键制造技术及其装备”是别克轿车国产化附件中难度很高的项目,被国家计委、上海市计委列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立了国内第一条年产10万套能力的液力变矩器生产线,2000年7月正式形成向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批量供货能力,每年新增产值11500万元,2001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济大学与上海公交控股、上海城市排水公司、上海环保设备总厂、上海市陆家嘴金融贸易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投资1亿元人民币组建了上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也投资2500万元,成为第一大股东,这种集基地、项目、人才和产业一体化的合作机制,形成了科技成果开发——中试——生产——商品——市场完整的循环系统。

2、 大学科技产业园组成产学研新型集散地。

大学与学校周边的政府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是产学研工作的新的组成部分。

利用大学在科技创新和人才方面的集聚效应在大学周边地区建设科技产业园是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例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就是交大与民营资本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紧密结合的产物,该园区以微电子、光电子以及纳米科技、生命科技等新兴科技领域为主,建设未来高新技术战略产业的基地。

产学研合作紧密话的模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和开放的开发主体吸引了国内外的投资,2003年上半年,园区吸收外资超过2亿美元,一批科技性企业落户园区,美国微软公司、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等企业将在园区投资建设研发企业。

同济大学周围形成了以建筑、装潢为特色的一条街,复旦大学周围构成了计算机、微电子产业服务区。

3、 技术转移中心形成产学研孵化新基地。

技术转移中心是积极探索将学校的科技成果、专利尽快推向社会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平台,也是产学研一个新的重要生长点。

例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国家经贸委、教育部联合授牌的首批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中心设立了国内市场、知识产权、工程设计、环境咨询、国际合作、中试基地6个部,2年来接待各地代表数十批,签订的合作开发或联合开发、技术转让项目近600项,合同额近亿元。

例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立了信息网络,除及时将学校的成果、专利进行筛选、包装上网向地方和企业公布,同时也及时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通过网络向校内教师沟通。

中心还有选择的挑选部分市县科技局共建科技交流中心已成为市县科技局在上海的窗口和技术转移平台。

例复旦大学,积极参与上海各种高新技术平台的建设,牵头成立了上海应用技术物理中心,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参与组建了上海新材料中心,并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参与组建上海生命科学中心,作为主要单位参与组建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

充分发挥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微电子材料和器件微分析中心的作用,与上海最大的芯片制造厂商中芯国际、GSMC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核心技术研发,将开发的几大IP技术转移到工业界,先后参股成立上海华宏集成电路公司、上海复旦微电子公司,上海目前使用的一卡通、身份证、银行卡的芯片技术早期开发工作均在复旦完成后再转移到上海公司实现产业化的。

复旦还为30多家微电子企业提供半导体材料、高纯度化学试剂的检测服务,为90多家微电子设计公司提供器件分析和电路修补方面的技术服务。

4、 海外合作构成产学研新天地。

中外合作为产学研开辟了全新的领域,由于水平高、技术新、并与国际接轨,在产学研活动中带有前沿性示范作用。

例如复旦与阿尔卡特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得易--IBM建立了商务联合实验室,与IBM建立了技术中心,与摩托罗拉建立了应用研究中心,与香港建立了神舟药物研究中心。

例如交大与日本建立了上海安川机器人技术服务中心,与德国建立了汽车技术培训中心,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西根大学建立了工业创新中心,与美国ETA公司建立联合软件开发中心,与瑞士建立CAD/CAE/CAM联合研究室,例如华东师大与日本雅马哈集团建立了YEC软件技术中心,例如东华大学与德国、日本合作建立了上海技术服务中心,与日本NITTA公司建立了新田电力电子研究所。

新形势下,对产学研工作的思考。

1、强强联合,结成战略联盟是产学研工作的主体方向。

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这一点全社会基本已取得共识。

一般而言,大企业、大集团
对市场的影响、对科技的战略需求,对长远的规划,资金的保障,信誉的维护,较之一般小企业要强得多。

调研中发现,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大部分是同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相互从局部到整体将经济利益捆绑在一块,更多的是追求长期利益,企业、集团借助高校的技术智力,高校借助企业的生产营销,高校的科技成果利用企业的规模放大能力、对市场的贴近,借鸡生蛋;企业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解决企业无力解决的技术难题,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继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企业利用好高校的研究力量,高校成为企业的编外研究院所,高校自动的长入经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产学研合作的目的。

2、搭建技术平台,重视孵化培育是产学研向深层次发展的基础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对成熟的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对未成熟的技术成果进行孵化,对技术成果进行商业化评估并进行技术方面的包装,对专利技术标准等知识产权进行管理、许可和申报,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孵化科技成果或组建科技型公司。

这些做法是高校在走向市场,整合力量,缩短科技成果的开发周期,将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的一个非常重要、并且有效的基础性建设。

建立技术中心这样一个平台,也正好弥补了过去高校与企业之间在技术转移方面接口偏软的缺陷,经过孵化的成果,经过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果更符合现代商品经济的理念及游戏规则。

3、与地方政府结合,以大学校园为母体,在其周边地区建立园区,是产学研快捷、低耗、高效的模式。

大学既是一个学习、工作、研究区,同时也是一个生活区、人口密集流动区,过去,大学被围墙紧紧裹着,巨大的能量或者说资源没得到充分的释放,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涌动,大学周边地区的特殊效应也逐渐得到了展现。

如复旦周围渐成的知识经济区,交大周围的计算机软件区,同济周围的建筑装璜区,伴随着这些区域又建立了大学科技园。

上海有很多大学,这些周边地区政府是否可以利用其知识优势,繁荣、造化一方热土,如建立以纺织品、教育、艺术、财经等为各自特色的街区。

4、设立专项基金,增加必要投入,是深化、稳固、扶持产学研合作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推进工作一直是政府想引导的事,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来自体制和非市场方面的问题,需要借助政府行政力量进行协调和解决。

如有些技术攻关项目在招标,若有政府予以组织和引导,就容易激发起企业和高校共同的积极性。

如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技术引进感兴趣,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缺乏信心,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理应有相当领域的科技、工业体系,这些只能靠政府去调控支持。

如产学研在项目启动和风险分担方面还需要借助政府和社会力量予以支持,对科技型新生企业在资金和税收政策方面给予一些优惠和倾斜,对于技术资本和知识人力资本在企业注册资本的比例是否可以考虑适当提高。

还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风险投资的设立,中介机构的扶持,信息网络的建设,法规制度的制订,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形成,这些都是政府和全社会予以关注的问题。


随着科教兴国的不断深化,上海高校的产学研工作不管从内涵还是外延都在发生着变化,产学研不简单局限于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它正朝着多元化、多层面方向发展。

从外部讲,包括学校与商业、事业,与政府、地区,与私营、集体乃至与国外企事业的合作;从内部讲,包括建立研发中心、科技园区、服务窗口等,正朝着做大、做强、规范化方面发展。

本次调研得出的结果也可以看到产学研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政府引导、资金调控、政策规范仍必不可少,人们的理念、工作方式也应随着变化而变化。

综观当今世界强国,一般都拥有世界知名的大学,而这些大学通过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多种途径,直接推动着本国经济、科技、管理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这些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基地,而且已经成为知识型企业成长、科技成果转化的摇篮和基地,是各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影响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世纪之初,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努力实现新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