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5481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复习要点.docx

《最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复习要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复习要点.docx

最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复习要点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复习要点总结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道德的一般分析

▲ 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关于利害人群的应该如何的规范。

马克思伦理学认为:

道德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道德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2)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3)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

4)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 道德的一般本质 

所谓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

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

 

4)我们对道德一般本质的理解又必须是辨证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承认道德总是一定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产物的同时,也要承认道德又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存在规则和发展规律。

道德的这种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既可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阴滞或促退作用。

 

▲ 道德的特殊本质 

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道德是一种由原则、规范、意识、信念和行为习惯构成的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具有特殊的规范性。

1)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

3)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第二,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1)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

2)道德是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

同时,道德又不仅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

3)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律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第三,道德是一种必要的“恶”。

两害相争取其轻。

牺牲一部分利益换来更大的利益;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 道德的特点。

1) 道德的规范性。

2)广泛的渗透性。

3)独特的多层次性。

4)更高的稳定性。

5)更大的自律性。

 

▲ 道德的基本功能。

1)道德的调节功能。

2)道德的论证功能。

3)道德的教育功能。

4)道德的导向功能。

第二节  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 

▲ 职业。

 职业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负有特定社会责任、具有专门业务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 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形成和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品质。

 

▲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最高标准)(为什么?

经常考) 

在我国,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为: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 

2)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 

3)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

 

▲ 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又叫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

我国目前已形成什么样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

)——简答或论述题(主要内容)(经常考) 

所谓职业道德规范,是在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整人们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1)要爱岗敬业,勤于职守;2)要尽职尽责,奉献社会;3)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4)要文明竞争,友好协作;5)要勤奋学习,熟练业务。

 

第二章  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  教育劳动的特点 

▲ 教育劳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特殊性 

1)教育劳动的目的是培养人;2)教育劳动产品具有社会性。

▲ 教育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2)劳动对象的向师性 

①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 

②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

③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

④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这种“向师性”具有不同的特征; 

⑤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罚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⑥教育对象的这种向师性,要求教师必须从育人高度注意身体劳动的示范性。

 

3)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

①教育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有思想、有主动性的人; 

②广大青少年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即客体)而出现,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的; 

③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作为主体的一方,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操有某种“主动权”; 

④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作用特点; 

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体以其知识、思想品质作用于学生,那么学生作为客体,也随时以其思想、情感、见解、态度等,影响乃至改变着教师和教师的劳动。

 

▲ 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 

1)教育必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 

2)教育教学的内容必须具有创造性。

 

3)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育教学内容再创造; 

4)教育教学的方法必须不断创新。

 

▲ 教育劳动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1)关系众多,组成复杂。

2)网络教育与新型师生关系。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

 

2)教师职业道德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

3)教师职业道德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

 

第三章  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  大学精神的一般分析 

▲ 什么是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凝练而成的、为大学人所普遍认可并共同追求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一般有,学术自由的精神、独立自治的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开拓创新教师、理性批判的精神等。

▲ 大学精神的内涵(须作稍加阐述) 

概念——大学精神(见上) 

1)学术自由的精神:

是大学精神的核心。

它根源于思想自由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自由。

它具体包括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两个方面。

 

2)独立自治的精神:

是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不受国家、教会及任何其他势力的控制和干预,有权自由、自主地决策和处理学校内部的所有事务。

高等教育体现了国家意志。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是在科学研究中凝练和提示出来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升华。

其核心就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4)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育的本质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大学的开拓创新的精神,一是指向科学研究;二是指向人才的培养;三是指向社会发展。

 

5)理性批判的精神:

大学是一个充满理性和批判精神的场所。

大学的批判精神实质上所体现的是大学不断追求超越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它期望引导社会的发展,期望自己永远是社会精神的源泉。

 

第二节  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有什么意义?

 概念阐述:

大学精神、职业道德(见上部分) 

意义:

1)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

2)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

3)树立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 

4)具有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

 

第四章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 教书育人原则 

1.确立依据 

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2)教书育人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 

3)教书育人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的需求

2.贯彻该原则的要求 

1)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2)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 

3)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

 

▲ 为人师表原则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效法的楷模。

1.确立依据 

1)为人师表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 

2)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 

3)为人师表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2.贯彻该原则的要求 

1)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是为人师表的基础)  

2)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3)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4)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 教育公正原则 

1.确立依据 

1)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   

2)教育公正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   

3)教育公正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

 

2.贯彻该原则的要求 

1)爱无差别,一视同仁;  

2)实事求是,赏罚分明   

3)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4)面向全体学生,点面结合。

 

▲ 依法教育原则 

▲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该题可能考案例分析——黑龙江教师收钱事件(用教育公正、为人师表原则分析) 

第五章  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 

第一节  师生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 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1)高校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2)高校师生关系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

其主要差异在于他们各自所拥有的知识、能力、阅历、地位、身心等方面; 

3)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 

4)高校师生关系在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

第二节  高校师生关系矛盾冲突的原因 

1)对专业或课程不同的理解与要求;

2)教育教学方式运用不当;

3)缺少必要的沟通;

4)“代沟”和“心理差距”的存在;

5)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

6)来自学生方面的不当行为。

第三节  协调高校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 

1.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

教师是担任教育责任,具有主导性的一方主体,而学生是教师教育活动的承受主体。

学生的学习活动,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不仅仅限于课堂上、校园里,他同时主动地或被动地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学习的主动权完完全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的教育活动起了重要的外因作用,但决定学生能否学好的,是他自身的内因。

没有内因的响应,就达不到教育活动的目的。

 

1)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2)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 

1)自尊心是大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渴望受尊重是每一个人的一种正常的普遍心理需求; 

2)尊重学生是教师有效实现教育教学的需求; 

3)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 

4)对学生的尊重,不仅表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还表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上。

 

3.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 

1)对教育对象予以充分的关注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2)关心学生不仅是教育的需求,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   

3)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客观需要; 

4)途径:

首先,教师要扩大与学生的交往范围,积极参与他们的各项活动,在交往中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其次,教师应遵循师德规范的要求深入了解学生,公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