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标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4630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标准.docx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布线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标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标准.docx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标准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智能建筑工程中综合布线工程。

2、材料要求

2.1综合布线材料包括各类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管路及相关的跳线等硬件设备。

2.2工程所用缆线、管路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或合同规定。

2.3各种型材、管材与铁件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

2.4按照有无屏蔽层,双绞线分为屏蔽对绞线电缆(FTP)和非屏蔽对绞线电缆(UTP),按照铜线对数多少分大对数对绞电缆(常为25对或以上)和一般对绞线电缆(为4对8芯)。

2.5对绞铜线的直径一般约为0.1-1mm,绞距为3.81-14cm,相邻对绞线扭绞长度约为1.27cm。

2.6非屏蔽5类4对对绞电缆电气特性

频率

特性阻抗(Ω)

衰减(DB/100m)

近端串扰DB(最差对)

直流电阻

256k

-

1.1

--

9.38Ω

MAX.per

100M@20℃

512k

-

1.5

--

772k

-

1.8

66

1M

85-115

2.1

64

4M

4.3

55

10M

6.6

49

16M

8.2

46

20M

9.2

44

31.25M

11.8

42

62.50M

17.1

37

100M

22.0

34

2.7综合布线系统适用光缆

光缆名称

结构

光纤纤数

基本性能

适用范围

中继光缆

层绞式

小于10

10-200

低损耗及宽带宽

市内、城市间、长途等

带状型

单元型

松套管式

用户(室内)光缆

单元型

小于200

2-2000

高密度,宽带宽,

低中损耗

LAN计算机网络光纤到家庭

带状型

局内光缆

软线

2-28

体积小,重量轻,柔软

局内实验室

带状

单元型

2.8对测试工具的测试精度、测试速度、故障诊断能力、测试类型、最大步长等指标要满足系统测试要求。

测试仪精度最低性能要求

序号

性能参数

1-100(MHz)

序号

性能参数

1-100(MHz)

1

随机噪音最低值

65-15lg(f/100)dB

6

长度精确度

±1m±4%

2

剩余近端串音(next)

55-15lg(f/100)dB

7

回损

15dB

3

平衡输出信号

37-15lg(f/100)dB

8

近端串扰精度

±2dB

4

共模抑制

37-15lg(f/100)dB

9

衰减量精度

±1.0dB

5

动态精确度

±0.75dB

2.9综合布线与其他干扰源的间距

类别

其他干扰源与综合布线接近状况

最小净距(mm)

380V电力电缆<2KVA

与缆线平行敷设

13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70

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10

380V电力电缆2-5KVA

与缆线平行敷设

30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150

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80

380V电力电缆>5KVA

与缆线平行敷设

60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300

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150

荧光灯、氩灯、电子启动器或交感性设备

与缆线接近

150-300

无线电发射设备(如天线、传输线、发射机等)、雷达设备;其他工业设备(如开关电源电磁感应炉、绝缘测试仪等)

与缆线接近

1500

配电箱

与配线设备接近

1000

电梯、变压器

尽量远离

2000

3、主要工具

3.1卡刀、网络测试仪、网线钳、光纤熔接机、光纤研磨机、纵向光纤剥离钳、光纤连接器压接钳、光纤划笔、切割机、锤子、螺丝刀、高登等

4、作业条件

4.1土建工程全部结束且预留孔洞、预埋件符合设计要求,预埋件安装牢固、强度合格。

4.2机房、弱电竖井的施工已结束。

5、操作工艺

工艺流程

 

5.1综合布线安装要求

5.1.1桥架和槽道、管道安装要求

5.1.1.1桥架和线槽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的规定,水平桥架和槽道的左右偏差不应超过50mm。

5.1.1.2水平桥架及线槽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mm。

5.1.1.3垂直桥架及线槽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

5.1.1.4线槽节与节间用接头连接,螺丝应拧紧。

两线槽拼接处水平度偏差不应超过2mm。

5.1.1.5当直线段桥架超过30m或跨越建筑物时,应有伸缩缝。

其连接宜采用伸缩连接板。

5.1.1.6线槽转弯半径不应小于其槽内的线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的最大值。

5.1.1.7线槽盖板应紧固。

5.1.1.8支吊架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无歪斜现象。

5.1.1.9为防止电磁干扰,宜用辫式铜带把线槽连接到其经过的设备间,或楼层配线间的接地装置上,并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

5.1.1.10金属管道暗敷要求:

5.1.1.11管道接头、管道进出箱盒处,要采取严格的防渗措施,以防水泥沙浆或其他建筑材料进入管道或箱盒内。

5.1.1.12管道宜在楼地面垫层内的敷设层面上做临时固定,以防位移。

5.1.1.13预埋在墙体中间暗管的最大管径不宜超过50mm,楼板中暗管的最大管径不宜超过25mm。

5.1.1.14直线布线管每30m处应设置过线盒装置。

5.1.1.15转弯角度应大于90度,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不得多于2个,并不应有S弯出现,而弯头的管段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管线过线盒装置,在有2个弯时,不超过15m应该设置过线盒。

5.1.1.16弯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6倍。

5.1.1.17管口应光滑,并加有护口保护,管口伸出部位宜为25-50mm。

5.1.1.18敷设在混凝土、水泥里的金属管,其地基应坚实、平整、不应有沉陷。

5.1.1.19管孔应对准,接缝应严密,不得有水和泥浆渗入。

管孔对准无错位,以免影响管路的有效管理,保证敷设线缆时穿设顺利。

5.1.1.20金属管道应有不小于0.1%的排水坡度。

5.1.1.21建筑群之间金属管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7m,在人行道下面敷设时,不应小于0.5m。

5.1.1.22金属管内安置牵引线或拉线。

5.1.1.23金属管的两端应有标记,表示建筑物、楼层、房间和长度。

5.1.1.24敷设于潮湿场所的选用镀锌水、煤气钢管,干燥场所可采用电线管。

5.1.1.25管道敷设穿越变形缝时,应采用相应做法。

管道应避免穿越设备基础,管道穿越垫层内的沥青防潮层时,应采用防潮措施。

5.1.1.26金属管道明敷设的要求

5.1.1.27金属管应卡子固定金属的支持点间距,当有要求时,应按照规定,无设计要求时,不应超过3m。

在距接线盒0.3m处,要用管卡将管子固定,在弯头的地方,弯头两边也用管卡固定。

5.1.2缆线施工要求

5.1.2.1缆线的型式、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5.1.2.2缆线的布放应平直自然,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5.1.2.3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表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5.1.2.4缆线布放时应有沉余。

在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富裕长度一般为3-6m,工作区为0.3-0.6m。

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5.1.2.5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a.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

b.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10倍。

c.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5.1.2.6电源线、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

两种缆线间的最小净距离应符合2.10条要求。

5.1.2.7在暗管或线槽中缆线敷设完毕后,宜在通道两端出口处用填充材料进行封堵。

5.1.2.8对绞电缆与其他管线或干扰源的最小净距离应符合2.10条要求。

5.1.2.9布放牵引力应小于缆线允许张力的80%,应慢速而平稳的拉线。

最大拉力不能超过40kg,速度不宜超过15m/min,并应制作合格的牵引拉头。

5.1.2.10在缆线路由中允许转弯,但安装者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转弯。

绝大多数的安装要求少于三个90度转弯。

5.1.2.11根据缆线的传输性能,其弯曲半径是8倍于缆线的直径,应避免下列情况:

a.避免弯曲超过90度;

b避免过紧的缠绕缆线;

c避免损坏缆线的外皮;

d不要切坏线缆的导线;

5.1.2.11剥去线缆护套均不得刮伤绝缘层。

5.1.2.12不要单独的拉或弯曲缆线“对”,去掉电缆的外皮的长度只要够端接即可。

对终接在连接硬件上的线对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非扭绞长度:

3类线必须小于25mm;5类线必须小于13mm;最大暴露对绞长度为4-5cm,最大线间距为4cm。

5.1.3电缆端接要求:

5.1.3.1缆线终端以前必须核对缆线标识内容是否正确。

5.1.3.2缆线中间不允许接头。

5.1.3.3缆线终接处必须牢固。

5.1.3.4缆线终接应符合设计和施工操作规程。

5.1.3.5对绞电缆与插件连接应认准线号、位识标、不得颠倒和接错。

5.1.3.6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5类线不应大于13mm。

5.1.3.7采用卡接工具卡接时应注意:

a.必须采用专制卡接工具进行卡接,卡接中用力要适宜。

b.应按照缆线的色标顺序进行终端。

c.卡接导线后,应立即清除多余线头,不得在接续模块中留存。

并要检查导线是否放准。

5.1.4信息插座端接和跳线要求:

5.1.4.1信息插座的核心部件都是模块化插座孔和内部连接件。

5.1.4.2对绞线在信息插座上进行连接时,必须按缆线的色标、线结组成以及排序进行卡接。

5.1.4.3对绞线与RJ45信息插座采取卡接接续方式时,应按先近后远,先下后上的接线顺序进行卡接。

如与接线模块卡接时,应按设计规定或生产厂家要求进行施工操作。

5.1.4.4当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屏蔽电缆时,将电缆屏蔽层与连接硬件终端处的屏蔽罩应可靠接触,一般是缆线屏蔽层与连接硬件的屏蔽罩形成360度周围的接触,他们之间的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mm。

5.1.4.5各类跳线和接插硬件间必须接触良好,连接正确无误,标志清楚齐全,跳线选用的类型和品种均应符合系统的设计要求。

5.1.4.6各类跳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一般对绞线电缆的长度不应超过5m。

5.1.5设备安装要求

5.1.5.1设备安装完工后,其水平度和垂直度都必须符合生产厂家的规定,若无规定时,要求机架和设备与地面垂直,其前后左右的垂直偏差度均不应大于3mm。

5.1.5.2机架和设备上各种零部件不应该缺少或碰坏,设备内部不应留有线头等杂物,表面漆面如有损坏或脱落,应予以补漆,其颜色应与原来漆色协调一致,各种标志应统一,完整,清晰,醒目。

5.1.5.3机架和设备必须安装牢固可靠,在有抗震要求时应根据设计规定或施工图中防震措施要求进行抗震加固。

各种螺丝必须拧紧,无松动、缺少、损坏或锈蚀等缺陷,机架更不应有摇晃现象。

5.1.5.4为便于施工和维护人员操作,机架和设备前应预留1.5m的空间、机架和设备背面距离墙面应大于0.8m。

相邻机架设备应靠近,同列机架和设备的机面应排列平齐。

5.1.5.5建筑群配线架或建筑物配线架如采用双面配线架的落地安装方式时,应符合以下规定要求:

a.如果缆线从配线架下面走线时,配线架的底座位置应与成端电缆的上线孔相对应,以利于缆线平直引入架上。

b.各个直列上下两端垂直倾斜误差不应大于3mm,底座水平误差每平方米不应大于2mm。

c.跳线环等装置应牢固,其位置横竖、上下、前后均应整齐平直一致。

d.接线端子应按电缆用途划分连接区域,以便连接,且应设置各种标志,以示区别。

e.建筑群配线架或建筑物配线架如采用壁挂式,要求墙壁必须坚固牢靠,能承受机架重量。

其机架底距地面宜为300-800mm,视具体情况决定。

f.在新建的智能建筑中,综合布线系统使用的交接箱或分线设备宜采取暗敷方式,埋装在墙壁内。

箱体的底部距离地面宜为500-1000mm。

g.机架、设备、金属钢管和槽道的接地装置应符合设计和施工及验收标准规定要求,并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

所有与底线连接处应使用接地垫圈,垫圈尖角应对向铁件,刺破其图层。

只允许一次装好,不得将已装过的垫圈取下重复使用,以接地回路畅通无阻。

5.1.5.6接续模块等连接硬件的型号、规格和数量,都必须与设备配套使用。

根据用户需要配置,做到连接硬件正确安装、对号入座完整无缺,缆线连接区域划界分明,标志应完整、正确、齐全、清晰和醒目,以利于维护和管理。

5.1.5.7接续模块等连接硬件要求安装牢固稳定,无松动现象,设备表面的面板应保持在一个水平上,做到整齐美观。

5.1.5.8缆线与接续模块相接时,根据工艺要求,按标准剥除缆线的外护套长度,如是屏蔽电缆时,应将屏蔽层连接妥当,不应中断。

利用接线工具将线对与接续模块卡接,同时,切除多余导线线头。

5.1.6光缆敷设一般要求

5.1.6.1施工前必须对光缆的端别进行判定,产品说明中无端别识别必要的可例外。

5.1.6.2根据现场需要情况,少量的光缆可以从库房分段量截、标志好,再二次包装运到现场。

较大量的将卷装光缆直接运到现场。

直埋光缆的接头位置宜安装在地势平坦、地基稳定、易开挖、易于施工和检修处。

管道式、地沟式敷设应放在检修孔位置。

5.1.6.3在装卸光缆卷盘作业时,应采用叉车或吊车。

采用跳板滚卸时,应注意滚动方向与光缆盘绕方向相反。

并用缆绳牵制,慢慢滚落,不得直接推落到地,且滚落距离在50m之内。

大于50m时,应采用运输工具。

装运光缆盘时,应将光缆盘在车上固定牢固,不得歪斜或平放。

5.1.6.4光缆在安装前应妥善保管,不要堆垛,防止发生塌落撞挤、防火、防化学污染损坏、防止挤伤、压伤。

5.1.6.5采用机械牵引光缆时,牵引力不得大于规定牵引值。

光缆盘转动速度应与光缆布放速度同步,并要求牵引最大速度为15m/min并保持稳定、缓慢加速或减速。

光缆出盘处保持松弛的弧度,留有适当缓冲余量。

避免出现背扣、扭转或打小圈、扭结等。

敷设的光缆必须保证外护套完好无伤,密封性能良好,牵引光缆的转弯处,应有半径达到规定要求。

5.1.6.6光缆的接续技术人员和检测技术人员必须经过严格技术培训,取得合格证才能上岗作业。

5.1.6.7无论在建筑物内或建筑群间敷设光缆,均应单独占用管道管孔,并按规范要求与其他管线保持规定距离。

5.1.6.8多根光缆沿同一管槽敷设时,应处理好缆口的衔接和固定。

弯曲处应保持光缆的转弯半径要求。

5.1.7光纤连接的要求

5.1.7.1在光缆连接施工时,应核对光缆的型号和规格及程式等,是否有完整的质检文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5.1.7.2对光缆的端别必须开头检验识别,要求必须符合规定。

5.1.7.3要对光缆的预留长度进行核实,应根据光缆接续和光缆终端位置比较合理的前提下,要求在光缆接续的两端和光缆终端设备的两侧,预留的光缆长度必须留足,以利于光缆接续或光缆终端。

5.1.7.4在光缆接续或终端前,应检查光缆(在光缆接续时应检查光缆的两端)的光纤和铜导线的质量,在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接续或终端。

5.1.7.5为确保光纤连接后的传输特性良好,对光缆连接时的所在环境必须整齐有序,清洁干净。

5.1.7.6在室外光缆接续工作时,如逢不适宜操作的风、雷、雨、雪等潮湿多尘天气,必须立即停工,以免影响光纤接续质量。

5.1.7.7在光缆连接施工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中规定的工艺要求。

5.1.7.8光纤接续的平均损耗、光缆接头套管的封合安装以及防护措施等都应符合设计要求或标准规定。

5.1.7.9接续作业要与测试作业密切配合,及时检测接续后光纤质量。

5.2桥架和槽道的安装、管道的敷设

 

电缆桥架或线槽安装工艺流程

 

 

 

管道暗敷设工艺流程

5.2.1桥架安装

5.2.1.1桥架安装一般由水平桥架安装和垂直桥架安装。

水平桥架又分为吊装和壁装。

5.2.1.2平桥架由吊装、穿墙和穿楼板安装、转弯进房间安装、分支连接安装、与配线柜连接安装、托臂安装等安装方式。

5.2.1.3吊装一般采用铆击式膨胀螺栓或焊接两根吊杆的方式安装。

注意:

5.2.1.4电缆桥架宜高出地面2.2m以上,桥架顶部距顶棚或其他障碍物不应小于0.3m,桥架内横断面的填充率不应超过50%。

5.2.1.5两线槽连接处水平度偏差不应超过2mm。

5.2.1.6电缆线槽宜高出地面2.2m。

在吊顶内设置时,槽盖开启面应保持80mm的垂直净空。

5.2.1.7桥架盖板上的进出线孔应尽量靠近过线盒,桥架侧面开边孔应无毛刺。

5.2.1.8金属桥架及槽道连接处应连接可靠、美观,并应压接导电连接线。

在靠近地线的地方与地线相连,保证整座建筑的桥架及槽道与大地相通。

5.2.1.9垂直安装桥架及线槽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偏差不应超过3mm。

5.2.2线槽安装

5.2.2.1线槽的安装包括线槽组合安装、金属线槽安装、金属线槽贴墙安装、金属线槽垂直安装、预埋金属线槽、内暗装金属线槽安装等安装方式

5.2.2.2线槽组合安装中如在吊顶内敷设线槽,线槽可以用角钢架支撑,角钢架用膨胀螺栓固定在楼板下方。

5.2.2.3线槽用吊架悬吊安装时,吊杆可以用直径为10的圆钢制成,也可以用40*4镀锌扁钢做吊杆或用不小于直径为8圆钢上部焊在40*4扁钢上,扁钢上部用膨胀螺栓与建筑物结构固定。

当钢结构固定时,可将吊架直接焊在钢结构的固定位置处,也可以使用万能吊具与角钢、槽钢、工字钢等钢结构进行安装。

5.2.2.4金属线槽敷设时,吊点及支持点的距离,应根据工程具体条件确定。

一般在起线段固定间距不应大于3m,在线槽的首端、终端、分支、转角、接头及进出接线盒处不应大于0.5m。

5.2.2.5在建筑物的吊顶内,为了防火的要求,导线出线槽时要穿金属管或金属软管,导线不得有外露部分,同时线槽应采用防火材料制成。

5.2.2.6吊装金属线槽在吊杆安装好以后,进行线槽的组装。

根据不同需要,吊装金属线槽可以开口向下安装或开口向上安装。

5.2.2.7吊顶金属线槽安装时,应先安装干线线槽,后安装支线线槽。

安装时拧开吊装器,把吊装器下半部套入线槽上,使线槽与吊杆之间通过吊装器悬吊在一起,然后再把线槽逐段组装成形。

5.2.2.8金属线槽的连接应无间断,直线段连接应采用连接板,用垫圈、弹簧垫圈、螺栓螺母紧固,连接处间隙应紧密、平起。

在线槽的两个固定点之间,线槽与线槽的起线段连接点,只允许有一个。

5.2.2.9线槽进行转角、分支连接时,应采用弯通、二通、三通、四通或平面二通、平面三通等进行变通连接。

5.2.2.10线槽与盒(箱)连接时,进线和出线口应采用抱脚连接,并用螺丝坚固。

金属线槽的末端应加装封堵。

5.2.2.11轻型金属线槽的吊装可以采用单根吊杆与卡箍相配合或两根吊杆吊顶焊接等方法进行安装。

5.2.2.12金属线槽贴墙安装时,采用膨胀螺栓对线槽穿墙进行加固。

5.2.2.13金属线槽垂直安装可以采用膨胀螺栓直接穿过线槽加固在墙上或用支架加固等方法进行安装。

安装时电缆外护套上应加装布垫后方可夹紧型卡。

电缆卡底座制造长度2-3m,安装时根据金属线槽宽度裁剪合适段长。

5.2.2.14预埋金属线槽与支撑保护时有如下要求:

a.在建筑物中预埋线槽可为不同尺寸,按一层或二层设置,应至少预埋两根以上,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25mm。

b.线槽直埋长度超过6m或在线槽路由交叉,转弯时宜设置过线盒,以便布放电缆和维修。

c.过线盒盖应能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应采取防水措施,应能抗压。

d.线槽宜采用金属管引入分线盒内。

5.2.2.15内暗装金属线槽是将光缆或电缆在经过特制的壁厚为2mm的封闭式矩形金属线槽内,直接敷设在混凝土地面、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预制混凝土楼板的垫层内。

5.2.2.16当暗线槽敷设在现浇混凝土楼板内,楼板厚度不应小于200mm,当敷设在楼板垫层内时,垫层的厚度不应小于70mm,并避免与其他管横向交叉。

5.2.3管道敷设

5.2.3.1管道暗敷设方法

5.2.3.2随墙体(砌块)配管

5.2.3.3实心砌块配合留出沟槽,空心砌块配合砌墙时穿管,引上(引下)管口及箱盒均应临时封堵。

为使箱盒平正、标高准确,可将配管设至离箱盒边100mm左右处,等墙体砌筑到位,再稳住箱盒。

5.2.3.4暗配管在实心砌块沟槽中应采取稳固措施,如沟底铁钉绕丝将管子扎牢。

或每隔500mm处用素混凝土稳固,以防移位。

5.2.3.5在墙体上剔槽敷设的管段,原则上只允许竖向剔墙,不允许横向剔槽或斜向剔槽。

剔槽宽深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墙体刚度,一般以比管外径大5mm左右为宜。

5.2.3.6由楼板引上隔墙的预留管不宜过长,采用PVC管引上时,可用变管支架(或钢筋)挑起,注意管口临时封堵。

5.2.3.7在现浇(或大模)混凝土墙体、柱体中配管:

可将金属箱盒焊接在墙体钢筋上,接着敷设管路,每隔1000mm左右用细铁丝捆扎牢固。

箱盒及管口均应临时封堵。

5.2.3.8在现浇楼板(或梁板)中配管:

暗配管应敷设在两层钢筋之间,且宜沿底筋敷设。

箱盒及捆扎方法见上条要求。

5.2.3.9梁板引下管口应做临时封堵并做好标记。

5.2.3.10墙内敷设方法:

砖混结构墙体内预先把管子与器具盒安装好,在砌筑过程中埋入,墙体配管有在砖墙中间的方式,也有配管在砖墙面层方式,埋入墙体的管子离表面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15mm。

管与盒周围应用砌筑沙浆固定。

5.2.4管道、线槽和桥架变形缝做法:

5.2.4.1综合布线管道、线槽和桥架穿越变形缝(沉降缝、伸缩缝)时必须进行相应补偿。

补偿处理方法分接线盒补偿和金属软管补偿。

安装管道的材料分为钢套管和PVC管过变形缝两种。

5.2.4.2钢筋管补偿:

一种是在变形缝两侧各设一个接线盒做补偿装置,接线盒相邻面穿一短钢管,短钢管一端与接线盒固定,另一端开一长孔,使其活动自如,此长孔不应小于管外径的2倍。

另一种是在变形缝一侧设接线盒作为补偿装置。

5.2.4.3金属软管补偿:

金属软管补偿是用金属软件将变形缝的两端管路连接,其金属软管应留有一定的长度。

5.2.5电缆敷设

5.2.5.1放线:

根据布线作业需要和条件,采用从缆线底板箱中直接向外拉线或使用电缆轴等方法放线。

5.2.5.2缆线牵引:

缆线牵引是用一条拉绳(一般为钢丝)将缆线牵引穿过墙壁管路、地板管路及在槽道或拉过桥架及线槽而完成布线。

5.2.5.3配线电缆敷设:

配线电缆敷设包括顶棚内(或吊顶内)的敷设、地板下或楼板上的敷设、墙壁敷设等方法。

5.2.5.4顶棚或吊顶内敷设是将缆线敷设在顶棚或吊顶内,一般有装线槽的敷设和不装线槽的敷设。

敷设时,结合现场实际条件确定电缆路由。

电缆敷设应采用人工牵引,牵引速度宜慢速。

5.2.5.5向下穿过管路,水平布线子系统的缆线在顶棚或吊顶内敷设后,需将缆线穿放在预埋墙壁或墙柱的管路中,向下牵引至安装的洞孔处。

线缆根数较少且线对数不多时,可直接穿放,线缆根数较多,宜采用牵引绳拉到安装信息插座处。

缆线在工作区处应适当预留长度,一般为0.3-0.6m。

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