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大疾病防控或兽医传染病学ppt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4316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农大疾病防控或兽医传染病学ppt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江西农大疾病防控或兽医传染病学ppt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江西农大疾病防控或兽医传染病学ppt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江西农大疾病防控或兽医传染病学ppt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江西农大疾病防控或兽医传染病学ppt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农大疾病防控或兽医传染病学ppt总结.docx

《江西农大疾病防控或兽医传染病学ppt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农大疾病防控或兽医传染病学ppt总结.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农大疾病防控或兽医传染病学ppt总结.docx

江西农大疾病防控或兽医传染病学ppt总结

外源性感染:

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

(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内源性感染:

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

猪肺疫、马腺疫等)。

继发感染:

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例:

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潜伏期:

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该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传染源:

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除体外的动物机体

传染期:

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间接接触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

经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经污染的饲料和水经污染的土壤经活的媒介物经使用的工具、器械

垂直传播的类型:

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饲养管理因素社会因素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净化:

通过采取检疫、消毒、扑杀或淘汰等技术措施,使某一地区或养殖场内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染病在限定时间内逐渐被清除的状态。

微生物学诊断

病料的采集病料的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动物接种实验

免疫学诊断:

血清学实验凝集实验免疫酶技术中和实验免疫荧光实验沉淀实验补体结合实验

消  毒:

是指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畜禽体表及其生存环境中和相关物品中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目的:

消灭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蔓延。

消毒的种类:

1、预防性消毒2、随时性消毒3、终末消毒

消毒的方法

1.机械性清除2.物理消毒法3、化学消毒法4、生物热消毒法

免疫接种:

将制备好的抗原物质(如疫苗、菌苗、类毒素等)接种到动物体内,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动物的一种手段,称为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分为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

预防接种:

为了防患于未然,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潜在疫病病原体的地区,或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威胁的地区,在平时都应有针对性有计划的给健康畜禽进行免疫接种,即预防接种

紧急接种:

当传染病发生时,为迅速控制和终止疾病的流行。

使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畜禽尽快建立起特异性保护所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

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

1、免疫的动物种类和动物生产性能的要求2、免疫生物制品的性能、免疫途径3、动物机体的抗体水平4、动物的饲养管理水平5、免疫程序需根据具体情况,不断随时调整。

疾病分类

1、动物传染病2、动物寄生虫病3、营养代谢病4、中毒病

寄生:

一种动物一生或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或暂时地寄居于其他动物的体表或体内,以获得营养和生活场所来维持生存和繁殖后代的生物间关系。

营养代谢病:

营养物质的绝对和相对缺乏或过多,以及机体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都可引起营养物质的平衡失调,出现新陈代谢和营养障碍,导致机体生长发育迟滞,生产力、生殖能力和抗病能力降低,甚至危及生命。

中毒:

有毒物质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粘膜进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组织器官,产生一系列病理过程,甚至死亡,称为中毒。

毒物:

是指某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侵入途径、剂量及机体抵抗力)侵入机体后,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并能使机体组织器官产生一定的病理变化,这种物质称为毒物。

沙门氏菌病

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动物和人发生传染病的总称。

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易感动物:

各种年龄的动物均感染,幼畜最易感,特别是1~4月龄的仔猪,1月龄前后的犊牛,断乳前后的羊。

传播途径:

主要消化道、呼吸道、伤口等;子宫内感染(垂直传播);内源性感染(带菌现象普遍)

1.猪沙门氏菌病(仔猪副伤寒):

是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其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的坏死性炎症。

多发于幼龄仔猪(1-2月龄小猪),成年猪少见。

本病常发生于4月龄以下的仔猪,以1-2月龄左右猪发生较多。

传染源:

病畜和带菌者。

传染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多发。

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症状

潜伏期一般由2d到数周不等。

*急性型(败血型):

多见于断奶后不久的仔猪。

发热;下痢、粪便恶臭、有时带血,常有腹痛症状、弓背尖叫;耳、腹部、四肢皮肤呈深红色,后期呈青紫色。

*亚急性和慢性:

此型最为常见。

病猪腹泻,粪便恶臭,有时带血和坏死组织碎片,脱水消瘦;皮肤上出现痂样湿疹,有些病例出现咳嗽和呼吸困难。

病理变化

急性型(败血型)

脾脏显著肿大、质地似橡皮球、呈特征性蓝色;全身浆膜、黏膜有出血点。

慢性型(结肠炎型)

盲肠、结肠肠壁增厚,黏膜表面有一层糠麸样坏死假膜,假膜下有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常见到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灶。

防治:

疫苗预防接种:

冻干仔猪副伤寒弱毒苗药物治疗:

痢菌净、硫酸新霉素、恩诺沙星等。

2.禽沙门氏菌病:

是由不同血清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禽类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总称。

1.鸡白痢沙门氏菌-鸡白痢2.鸡伤寒沙门氏菌-禽伤寒3.他有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禽副伤寒。

1)鸡白痢

传播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垂直传播(本菌污染的孵化器等用具是重要传播媒介)

症状

雏鸡:

精神沉郁、昏睡、厌食、拉灰白色稀粪、可黏附在肛门周围,多发生于出壳1~2周龄鸡,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

青年鸡:

主要发生于40—80日龄的鸡。

鸡群中不断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差的鸡和下痢的鸡,病鸡常突然死亡,死亡持续不断,可延续20-30天。

3.病变

雏鸡:

A、卡他性肠炎、盲肠内有白色干酪样物。

B、肝脾肿大(雏鸡大肝病),部分病雏有小出血点和坏死灶。

C、卵黄囊吸收不完全。

D、心肌见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

育成鸡:

肝脏显著肿大,质脆易碎,被膜下散在或密布出血点或灰白色坏死灶;心脏可见肿瘤样物质;脾脏肿大,质脆易碎

成年鸡:

损害母鸡的卵巢和输卵管,公鸡的睾丸.卵泡变形、变色,卵泡外膜增厚,有些卵泡坠入腹腔形成卵黄性腹膜炎,有些卵泡阻塞输卵管。

成年母鸡,最常见的为卵子变形、变性、腹膜炎。

病公鸡辜丸发炎,睾丸萎缩变硬、变小。

预防:

A、严格检疫,培育建立无白痢的种鸡群。

B、严格消毒:

①种蛋消毒:

分别于拣蛋、入孵化器后、18—19日胚龄落盘时3次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出雏达50%左右时,在出雏器内用福尔马林再次熏蒸消毒。

②孵化室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

③育雏舍、育成舍和蛋鸡舍做好地面、用具、饲槽、笼具、饮水器等的清洁消毒定期对鸡群进行带鸡消毒。

④加强维鸡饲养管理,注意药物预防。

在本病流行地区,育雏时可在饲料中交替添加痢特灵、氟哌酸等进行预防。

治疗:

呋喃类、磺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药物对本病都有疗效

2)禽伤寒:

是由禽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青年鸡的一种急性败血病,临床上以发热、贫血、冠苍白皱缩为特征。

临床症状

病初表现饲料消耗量突然下降,精神萎顿,翅下垂并离群呆立一旁,冠与肉髯苍白,羽毛松乱,食欲废绝,口渴,发热,体温升高至43~44℃,排出淡黄绿色或绿色稀粪,沾污肛门周围羽毛。

病理变化

  急性:

肝、脾显著肿大,表面常可见灰白色粟粒状坏死小点,胆囊充满胆汁而膨大。

亚急性或慢性:

肿大的肝脏变成淡绿棕色或古铜色,并且十分脆弱,肝和心肌常可见散在的灰白色小坏死点,脾和肾显著充血肿大。

防制

防治与鸡白痢基本相同,包括定期对种鸡进行检疫,防止传染原引入种鸡场,加强种蛋消毒与孵化管理。

鸡伤寒用来免疫接种鸡伤寒的疫苗有死菌苗和弱毒苗两种,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3)禽副伤寒:

是由多种能运动的沙门氏菌引起的禽的一种传染病。

本病能感染各种家禽和野禽,以鸡和火鸡最常见,常在孵出后2周之内感染发病,6~10天达最高峰。

临床特征 

(1)幼禽 嗜眠呆立、垂头闭眼、两翅下垂、羽毛松乱、显著厌食、饮水增加、水样下痢、肛门粘有粪便,怕冷而靠近热源处或相互拥挤。

病程约1~4天。

雏鸭感染本病常见颤抖、喘息及眼睑肿胀等症状,常猝然倒地而死,故有“猝倒病”之称 

(2)成年禽 

在自然情况下,一般为慢性带菌者,常不出现症状。

病菌存在于内脏器官和肠道中。

急性病例少见,有时可出现水样下痢、精神沉郁、倦怠、两翅下垂、羽毛松乱等症状。

 

病理变化 

(1)鸡 

可能脱水和有明显的肠炎(小肠黏膜有局部坏死性病变)。

肝肿大,卵黄凝固,脾肿大,心包内积有渗出物,肺有炎症。

(2)鸭 

卵黄吸收不全和脐炎。

俗称“大肚脐”。

最特征的变化是盲肠肿胀,呈斑驳状,内有干酪样的团块。

直肠和小肠后段亦有肿胀呈斑驳状。

脾肿大显著,色暗淡。

 

四)防制

药物治疗可以降低禽副伤寒的病死率,并可控制该病的发展和扩散。

治疗方法与鸡白痢同。

但治愈后家禽可成为长期带菌者,因此治愈的幼禽不能留作种用。

大肠杆菌病

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不同疾病或病型的统称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寄生菌,绝大多数血清型不致病,少数血清型引起人、动物致病。

对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磺胺类、链霉素等药物敏感,但易产生耐药菌株。

病畜(禽)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通过粪便排出病菌,当仔畜吮乳、舐舔或饮食时,经消化道而感染。

鸡也可经呼吸道感染。

环境因素是该病的主要诱因。

1.猪大肠杆菌病: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肠道传染病,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三种。

1)仔猪黄痢:

主要发生于1周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

同窝仔猪发病率最高可达100%;

初产母猪所产仔猪发病较为严重;

猪场卫生条件不好、新生仔猪初乳吃的不够或母猪乳汁不足以及产房温度不足、仔猪受凉,都会加剧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潜伏期8~24小时。

仔猪出生数小时突然发病,其他仔猪相继发病。

主症为拉黄色水样粪便,内含凝乳小片,迅速消瘦、脱水、昏迷死亡。

病理变化

尸体严重脱水。

肠道鼓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

颈部、腹部皮下常有水肿;

大部分病死仔猪肾表面有多量点状出血;

肠系膜淋巴结出血。

2)仔猪白痢

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以2~3周发病最多。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突然换料、受凉等各种不良因素都能诱发本病。

本病的发病率高而病死率低。

临床症状

以10~30日龄仔猪排乳白或灰白色带有腥臭的糨糊状粪便为特征。

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乳白色的浆状、糊状粪便,腥臭、黏腻。

病程2-7天,能自行康复,死亡少。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苍白、胃内乳汁凝固不全。

结肠内容物呈乳白色、浆糊状、肠壁变薄。

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3)猪水肿病:

主要发生于断奶后仔猪,特别是断奶后1~2周的仔猪,4月龄以内的猪均可发生。

发病多为营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猪。

发病率低,病死率高,多为散发。

春季和秋季发病较多,特别在气候骤变和阴雨季节更易发病。

临床症状

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和眼睑部水肿为主要特征。

发病突然,体温无明显变化,摇摆和共济失调,有的病猪做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叫,突然前冲;各种刺激或捕捉时,叫声嘶哑,倒地四肢乱动呈游泳状;常见眼睑、结膜、齿龈水肿,有时水肿波及颈、腹皮下;

病程数小时至7天(多为1-2天),致死率可高达90%以上。

病理变化

上下眼睑水肿;

胃大弯和贲门部胃壁水肿,切开水肿部呈胶冻样;

结肠系膜及淋巴结水肿;

小肠粘膜出血,部分病死猪小肠内容物呈红色;

心包、胸腔、腹腔有较多积液,暴露空气后形成胶冻状。

防制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和产房温度。

母猪产前3-4周接种仔猪黄、白痢疫苗。

经药敏试验筛选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进行补液(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口服补液盐)对症治疗。

微生态活菌制剂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2.禽大肠杆菌病:

由多种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不同类型禽病的总称。

病禽和带菌禽是主要的传染源。

最主要的传染途径是呼吸道,但也可通过消化道、蛋壳穿透、交配感染等。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寒冷和气温多变季节多发,同时饲养管理、营养、应激等因素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症状与病理变化

急性:

表现为呆立,缩颈嗜睡,口、眼、鼻孔处常附粘性分泌物,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呼吸困难,食欲下降或废绝,病死率5~10%。

慢性:

表现为长时间的下痢,病程达十余天。

各种病型的解剖病变:

⑴急性败血型:

常见病型,3~7周龄多发,死亡率5~10%。

  病变为肝脏、脾脏肿大数倍;肠浆膜、心外膜、心内膜有明显小出血点;心包腔有积液;部分病例表现为纤维素性浆膜炎。

⑵气囊炎型:

常见病型,幼禽多发。

气囊增厚,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被覆,呈灰白色,由此继发心包炎和肝周炎。

⑶滑膜炎型:

多见于肩、膝关节,关节明显肿大,滑膜囊内有不等量的灰白色或淡红色渗出物,关节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⑷全眼球炎型:

眼结膜充血、出血,眼房液混浊。

⑸卵泡炎、输卵管炎和腹膜炎型:

产蛋期鸡感染时,卵泡坏死、破裂,输卵管增厚,有畸形卵阻滞,卵破裂溢于腹腔内(卵黄性腹膜炎)。

⑹脐炎型:

幼雏脐部受感染时,脐带口发炎,多见于蛋内或刚孵化后感染。

⑺肉芽肿型:

生前无特征性症状,主要以肝、十二指肠、盲肠系膜上出现典型的针头至核桃大小的肉芽肿为特征,其组织学变化与结核病的肉芽肿相似。

4.防制

管理:

降低饲养密度,注意控制温湿度和通风,减少空气中细菌污染,禽舍和用具经常清洗消毒,种禽场应加强种蛋收集、存放和整个孵化过程的卫生消毒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药物预防与治疗:

药物预防有重要意义,一般可在雏禽出壳后开食时,在饮水中投氟哌酸或庆大霉素等饲喂3~5天预防。

病禽可选用敏感药治疗,常用药物有氟哌酸、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磺胺类、氟苯尼考、硫酸新霉素等

巴氏杆菌病

又名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等变化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易感动物:

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最易感动物是猪、家禽、兔,其次是牛、羊、马;禽类中以鸡、火鸡和鸭最易感,鹅、鸽次之。

传播途径:

A、消化道,B、呼吸道飞沫感染。

C、也有通过皮肤、黏膜、创伤、昆虫叮咬感染的报导。

猪巴氏杆菌病(猪肺疫)

潜伏期一般1-14天。

1.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至41℃以上, 

•呼吸高度困难, 

•食欲废绝; 

•咽喉肿胀; 

•病猪口鼻流出泡沫样液体,有的混有血液;

•呈犬坐姿势; 

•常因窒息而死; 

临死前,耳根、颈部、下腹部等处皮肤,变成蓝紫色,有时出现出血斑点。

防治

疫苗预防接种:

   猪肺疫-猪丹毒二联疫苗,仔猪在断奶第2天颈部皮下注射,种猪春秋两季各注射一次。

药物治疗:

病猪隔离治疗,选用链霉素、卡那霉素、氟苯尼考、氟哌酸、磺胺类等药。

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

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鸡、鸭、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急性型表现败血症,慢性型表现多发性关节炎。

1.临床症状

A、体温升高,43~44°C;剧烈腹泻,粪便呈灰黄色或深绿色。

B、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在口鼻中有较多泡沫状黏液。

C、鸭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怕水表现,两脚瘫痪,头不停摆动,称为“摇头瘟”。

2.病理变化

A、肝稍肿大,质地变脆,肝表面有许多散在性灰白色的针尖大小的坏死点。

B、心外膜、心冠脂肪出血,心包增厚,心包内积有多量淡黄色液体。

C、肠道特别是十二指肠严重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肠内容物呈红色。

D、腹膜、皮下组织及腹部脂肪常见小点出血。

4.治疗

5.对常发地区或禽场,最好用疫苗免疫,目前常用的禽霍乱灭活苗,用于二月龄以上禽免疫,免疫期3-5个月。

发病禽全群给药,可选用磺胺类药物、氟苯尼考、庆大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等药之一按量混料或拌水饲喂,均有较好的疗效。

注意:

鸭霍乱易复发。

 

葡萄球菌病

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人和动物多种疾病的总称。

常引起皮肤的化脓性炎症、菌血症、败血症和各内脏器官的严重感染。

该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空气和尘埃中,也是人和动物体表、上呼吸道的常在菌。

1.易感动物:

多种动物和人均有易感性

尤其是禽、兔、仔猪发病较多。

2.传播途径

损伤的皮肤黏膜是葡萄球菌主要的入侵门户,甚至可经汗腺、毛囊进入机体组织:

引起毛囊炎、痈、蜂窝织炎、脓肿以及坏死性皮炎等;

经消化道感染:

可引起食物中毒和胃肠炎;

经呼吸道感染:

可引起气管炎、肺炎。

三.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猪渗出性皮炎

本病由表皮葡萄球菌引起;

多见于哺乳仔猪;

病初首先在眼、耳廓和腹部皮肤上出现红斑,1-2天迅速扩散至全身,渗出的浆液或粘液与皮屑、灰尘等混合,干燥后在体表形成黑色结痂,痂皮脱落后露出鲜红色创面;

病猪逐渐消瘦、死亡,耐过猪生长缓慢;

脏器无明显病理变化。

(二)禽葡萄球菌病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败血型:

40-60日龄鸡多发。

病鸡在翼下出现浮肿,进而扩散到胸、腹,外观呈紫黑色,内含血样渗出液,破溃后流出污秽血水。

关节炎型:

关节肿大(趾、跖关节)。

脐炎型:

雏鸡脐也发炎肿大。

肺型:

全身症状及呼吸障碍。

死亡率10%左右。

败血型:

整个胸、腹部皮下充血、溶血,呈弥漫性紫红色或黑红色,积有大量胶冻样粉红色或黄红色水肿液;肝、脾肿大,淡紫红色,有花纹或驳斑样变化,病程稍长者有白色坏死点;腹腔脂肪、肌胃浆膜等处,有时可见紫红色水肿或出血。

心包积液,呈黄红色半透明。

(三)兔葡萄球菌病

由于吸吮患乳房炎母兔的乳汁引起;

发病率、死亡率高;

病兔肛门松驰,排黄色水样粪便;

剖检可见肠粘膜充血、出血,膀胱极度扩张,内含大量黄色尿液。

药物防治:

磺胺药、青霉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等。

链球菌病

链球菌病是主要由β链球菌引起的多种畜禽、人畜共患病的总称。

(一)猪链球菌病

易感动物:

各种日龄猪均易感。

传染源:

患病或病死猪、带菌猪。

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和受损的皮肤及黏膜感染。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秋季节多发。

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

(1)最急性:

突然发病,往往不见症状或仅停食一、两顿,高热(41~42℃以上),腹下有紫红斑、四肢关节和肌肉疼痛驱赶时尖叫。

突然死亡。

(2)急性:

病程2~4天,体温 41~42℃,眼结膜充血、流泪、有浆液性鼻漏(水样),便秘,少数在病后期皮肤(耳尖、四肢末端、腹下)有出血斑点。

(3)慢性型(关节炎型):

病中后期主要表现为一肢或多肢关节肿痛,病猪跛行。

2)脑膜脑炎型:

多见于哺乳仔猪或断奶仔猪,表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迅速出现神经症状,四肢不协调,磨牙、而后四肢麻痹,侧卧于地上,四肢划动似游泳状,昏迷而死亡。

有的可转为慢性,生长不良,关节肿胀。

3)关节炎型:

表现为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坚硬、疼痛、跛行、行走困难,甚至不能站立。

病理变化

*心包积液并含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喉头、气管充血有大量红色泡沫,肺充血肿胀;

*全身淋巴结充血、出血、肿大;

*心冠脂肪点状出血;

*胃、肠、膀胱浆膜出血,浆膜表面有数量不等的纤维素性丝状物;

*胃肠道粘膜有不同程度充血出血,小肠粘膜有多量白色脓性物;

*脑膜充血出血。

*胆囊、肺、头颈水肿,肠系膜水肿。

*脾肿大1~3倍。

*肿大的关节腔内常有黄色混浊液体。

*心肌软似煮熟样、出血。

防治

接种猪链球菌弱毒菌苗或多价灭活疫苗。

病猪治疗采用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

磺胺类、阿莫西林、头孢类等药物,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口蹄疫

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酸、碱较敏感:

常用酸、碱进行消毒.

易感动物:

可感染多种动物,但以偶蹄动物动物最易感。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口蹄疫的发生没有严格的季节性,它可发生于一年的任何月份。

但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节多发。

(秋季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但夏季也有少量猪可能发生本病)。

口蹄疫病毒的传染性很强,一经发生往往能呈流行性,其传播既有蔓延式的,也有跳跃式的。

临床症状

猪口蹄疫:

潜伏期1—2天。

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不振,部分病猪颤抖;

口、唇、舌、乳头等处皮肤或粘膜形成小水疱或糜烂。

蹄部皮肤出现局部发红,不久逐渐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

严重者蹄壳脱落

部分商品猪突然死亡。

哺乳母猪泌乳量减少,部分怀孕母猪流产。

牛口蹄疫:

潜伏期平均2-4天,最长可达一周左右。

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萎顿;

食欲减退,闭口,流涎;

1-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发生蚕豆至核桃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浅表的红色糜烂。

反刍完全停止。

蹄、乳房皮肤出现水疱。

泌乳量减少,甚至停乳。

部分病牛也出现急性心肌炎死亡。

猪流感

突然发病,迅速扩散至全群;

体温升高(40.5℃以上);

眼、鼻流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加快,部分病猪咳嗽;

7-10天大部分病猪康复,死亡率极低。

病理变化

单纯的猪流感很少引起死亡,无特征性病变;

有些病例可见呼吸道黏膜充血、出血,覆有多量黏液;

肺气肿或有肉样变;颈部和纵隔淋巴结水肿、充血;

胃肠有卡他性炎症。

(二)禽流感

A、鸡流感:

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

咳嗽、气管罗音、鼻腔有粘液性分泌物,部分病鸡张口呼吸;

拉白色或绿色稀粪;

部分病鸡头颈部水肿、鸡冠变黑;

部分病鸡脚鳞片出血;

发病蛋鸡产蛋量迅速下降,软壳蛋、砂壳蛋比例增加;

死亡率与毒株、免疫状况不同差异较大,高致病性毒株引起的禽流感的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4、病理变化

头、颈部皮下胶冻样水肿;

全身脂肪点状出血;

腺胃乳头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泄殖腔粘膜出血,小肠粘膜出血;

气管环出血,肺脏出血;

卵泡充血、出血,部分形成卵黄性腹膜炎。

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

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病毒(PRRSV)引起猪的一种繁殖和呼吸障碍的传染病。

特征:

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木乃伊和死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道症状,死亡率高。

病原:

欧洲基因型美洲基因型(我国主要)

流行病学:

1.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可感染。

2.不同年龄猪的易感性有一定的差异

 -青年猪感染后症状较温和;

 -母猪和仔猪感染后症状较严重。

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

传播途径:

1.带毒猪的引入2.空气

临床症状: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猪感染不同毒株所表现的临诊症状差别很大。

传统蓝耳病临床症状:

母猪:

1)体温升高;2)食欲减少或废绝,尤其是产仔母猪表现产前-产后厌食;3)母猪流产、早产、死产、胎儿木乃伊化,产弱仔(一周内死亡);4)部分母猪表现呼吸道症状;5)部分母猪耳发紫;6)少量母猪出现黄疸现象。

仔猪:

发病仔猪主要表现体温升高;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耳和四肢等处皮肤发绀;腹泻。

死亡率可达80%以上。

育肥猪:

大部分肥猪感染后表现一过性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及轻微的呼吸困难,死亡率较低。

公猪:

感染后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精子质量严重下降。

本病毒主要侵害巨噬细胞系统,从而损害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病猪常因细菌继发感染而使病情加重。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