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检验项目一览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3979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4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验科检验项目一览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检验科检验项目一览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检验科检验项目一览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检验科检验项目一览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检验科检验项目一览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检验科检验项目一览表.docx

《检验科检验项目一览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科检验项目一览表.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检验科检验项目一览表.docx

检验科检验项目一览表

检验科检验项目一览表

血液检查

浆膜腔积液检验

前列腺液检查

肝脏功能检查

电解质检查

免疫 检测

尿液检查

关节腔积液检验

精液常规检查

心脏功能检查

葡萄糖检查

乙肝五项模式

粪便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

脑脊液检查

肾脏功能检查

血脂 检查

血库配血项目

 

检测项目

标本采集

标本量

检验时间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血液检查

红细胞计数

(redbloodcellcountRBC)

 

末梢血

微量

急诊检验

成年

男:

4~5.5×1012/L

女:

3.5~5×1012/L

新生儿:

6~7×1012/L

增加:

生理性:

1、年龄与性别的差异2、精神因素:

感情重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均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高。

3、剧烈休力运动和劳动4、气压降低5、妊娠中、后期。

病理性: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减少:

1、急性、慢性红细胞丧失过多:

如各种原因的出血,见于消化性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

2、红细胞寿命缩短:

如各种原因的溶血,见于输血不合溶血反应等。

3、造血原料的不足:

如慢性失血者对铁的重新利用率减速少,铁供给或吸收不足。

造血原料的不足引起的贫血也见于某些药物如异烟肼、硫唑嘌呤、酒精、铅中毒、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白血病、甲亢、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4、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药物如抗肿瘤药物、磺胺药物、保泰松、有机砷、马利兰等,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物理因素如X线的长期照射均可抑制骨髓。

再生障碍性贫血常有全血细胞的减少。

医学决定水平:

1、高于6.8×1012/L应采取相应的冶疗措施。

2、低于3.5×1012/L为诊断贫血的界限。

3、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

血红蛋白浓度

〔hemoglobinHGB〕

末梢血

微量

急诊检验

成年

男:

120~160g/L

女:

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老年(70岁以上)

男:

120~160g/L

女:

110~150g/L

1、  年龄随年龄增长Hb可以增高或降低,这种生理变化和红细胞相似。

2、  时间上午7时出现高峰,随后下降,机制尚未阐明。

3、  临床应用血红蛋白在诊断贫血上优于红细胞计数。

需要注意的是〔1〕在某些病理性况下,Hb和RBC的浓度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全身RBC总容量的多少。

大量失血时,在补液体之前,循环血液最重要的变化是血容量的缩小,但此时血浓度很少变化,以致从血红蛋白浓度等数值来看,很难反映出贫血的存在。

当休内发生水潴留时,血浆容量增大,此时即时使红细胞容量是正常的,但血液浓度已相对降低,因此从外表看来,存在贫轿;相反,失水时,血浆容量缩小,血液浓度偏高,红细胞容量即使减少、但根据血红蛋白浓度等测定值,贫血仍可有明显。

〔2〕发生大细胸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不成比例。

大细胞性贫血的Hb浓度相对偏高,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HB虽低于正常而红红细胞计数可正常。

血细胞比容

〔hematocritHCT〕

末梢血

微量

急诊检验

 

增高:

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

减少:

各类型贫血随红细胞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红细胞分布宽度〔redbloodcellvolumedistributionwidthRDW〕

末梢血

微量

急诊检验

成人11.6%-14.6%

反应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的指标,增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

贫血类型

MCV/RDW特征

常见原因或疾病

小细胞均一性       

 

小细胞不均一性

 

正常体积均一性

 

 

正常体积不均一性

 

大细胞均一性

 

大细胞不均一

MCV减少,RDW正常

 

MCV减少,RDW增高

 

MCV减少,RDW均正常

 

MCV正常,RDW增高

 

 

MCV增大,RDW正常

 

MCV、RDW均增高

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某些继发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H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某些慢性肝病、肾性贫血、急性失血后、长期或大剂量化学治疗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混合型营养缺乏性贫血、部分早期铁缺乏〔尚未无贫血细胞〕、血红蛋白病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铁粒幼细胞贫血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部分肝病性贫血、某些肾病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某些肝病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corpuscularvolumeMCV)

末梢血

微量

急诊检验

80-92fl

用作贫血和形态学分类

平均值MCH〔pg〕MCV〔fl〕MCHC〔g/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concentrationMCHC)

末梢血

微量

急诊检验

320-360g/L

正常      27~31     80~92     320~360

 

大细胞贫血    >27~31     >80~92    正常

 

正常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27~31 <80~92  <320~360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7~31  <80~92    <320~360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MCH)

 

末梢血

微量

急诊检验

27-34pg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末梢血

微量

急诊检验

显微镜计数法

或〔25-75×109/L〕

增加:

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各型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

多见于:

1、

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时由于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Ret可增至6%-8%或以上,急性溶血时,可达20%左右,严重者可在50%以上,绝对值常超过100*109/L急性失血后5d-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

2、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后,造血恢复时,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说明检测测幼稚Ret的变化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

3、红系无效造血时,骨髓检查表现红系增生活跃,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仅轻度增高。

减少:

再障、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时。

典型再障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计数常低于0.005,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为其诊断标准之一。

可用于观察贫血疗效

红细胞沉率(ESR)

抗凝血:

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是1:

4,即抗凝剂0.4ml(8滴)加静脉血1.6ml立即混匀。

即时送检

2ml

每天

魏氏法

<50岁: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50岁:

男性0-20mm/h,女性0-30mm/h

>85岁:

男性0-30mm/h,女性0-42mm/h

儿童:

0-10mm/h

1、增快

〔1〕生理性:

女性高于男性。

妇女经期、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老年人,特别是70岁以上的高龄者,多因纤维蛋白原增高而血沉增快。

〔2〕病理性:

1〕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的最常见的原因。

严重感染时ESR可大于100mm/h.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由于血中急性期反应物增多,包括α-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C反应蛋白、转铁蛋白、纷纷蛋白原等。

这些物质均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红细胞聚集,故在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炎症,如结核病、结缔组织炎风湿热等,于活动期常见增快,病性好转时减速慢,非活动期血沉可正常,故ESR测定可动态观察这些患者的病情变化。

2〕组织损伤及坏死:

范围较大的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常致ERS增快,假设无合并症,一般2—3周内恢复正常;心肌梗死时,于发病后顾之忧—3天可见ESR增快,并持续1—3周,机而且心绞痛时ESR多正常,故ESR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

3)恶性肿瘤:

通常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ESR增快可能与α2巨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及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贫血等因素有关;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或治疗较彻底,ESR可趋于正常,复发或转移时(ESR可>100mm/h)又可增快。

4〕高球蛋白质血症:

多种因素导致的免疫球蛋白增高可见于ESR增快,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亚急性心内膜炎、肝硬化、慢性肾炎。

5〕贫血:

贫血患者Hb低于90g/L,血沉可轻度增快,并随贫血加重而增快。

但严重贫血时两者不成正比。

6、高胆固醇血症:

如动脉粥样硬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粘液性水肿、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ESR常增快。

2、血沉减慢一般临床意义较小,主要见于红细胞明增多、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时。

白细胞计数

(whitebloodcellcountWBC)

末梢血

微量

急诊检验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月-2岁:

11~12×109/L

外周中性粒细胞增高减低的常见原因:

〔1〕暂时性白细胞增高:

常见于严寒或暴热刺激后其白细胞增多是由于边缘 池细胞释放循环池所致。

〔2〕持续性白细胞增高:

见于化脓性感染或晚期肿瘤〔常伴有坏死、继发感染〕其WBC增多是有关趋化因子吸引贮备池粒细胞入血所致;而慢性白血病时的白细胞增高则与核分裂池增大及细胞周期延长、血中运转时间延长有关。

〔3〕暂时性白细胞减低:

见于伤寒感染时,可能于细菌内素素抑制骨髓释放成熟粒细胞入血有关。

〔4〕持续性白细胞减低:

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由于骨髓粒细胞生成不足所致;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患者则因粒细胞破坏过多所致。

1、中性粒细胞增多:

〔2〕生理性增多:

年龄:

新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

通常在3-4d后降至10*109/L,约保持之以3个月然后逐渐减低至成人水平。

新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以中粒细胞占绝对优势,变化范围〔6-28〕*109/L。

约在一周内降至5*109/L,到第6-9天逐渐降至与淋巴细胞相等,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可达70%。

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减低,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到4-5岁两者以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确实次交叉,至青春期时与成人基本相同。

日间变化:

安静时WBC较低,活动时较高;早晨较低,下午高;一日之间最高与最低可相差一倍。

运动、疼痛和情绪的影响:

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

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

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妊娠与分娩:

妊娠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动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

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

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其他:

吸烟者平均白细胞计数可高于非吸烟者30%。

〔2〕病理性增多:

1〕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原因的应激反应,发动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可见于:

①急性感染: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

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②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

在较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急性心肌梗死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

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这些可能与心肌损伤和手术创伤等所产生的蛋白分解产生及急性溶血所导致的相对缺氧等,促进骨髓贮备池增加释放有关。

  ③急性大出血:

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

其增多的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

④急性中毒:

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

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⑤肿瘤性增多:

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增高的主要机制为白血病细胞失控地无限增殖;白血病细胞的周期延长;血中转运时间延长〔正常白细胞约为10h,白血病细胞平均为33~38h〕。

恶性肿瘤时白细胞增多的机理为某些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恶性肿瘤坏死分解产物促进内骨髓贮备池释放;恶性肿瘤伴有骨髓转移而将骨髓内粒细胞〔甚至较幼稚的粒的细胞,并可伴有幼红细胞〕排挤释放入血。

⑥急性溶血:

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的相对缺氧以及红细胞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也可使白细胞和中性分叶核细胞增高。

⑦其他原因:

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及严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激素、氯化锂等。

2〕异常增生性增多:

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如白血病细胞〕的原始或幼稚粒细胞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

可见于:

①白血病:

A〕:

急性白血病:

以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如急性髓性白血病〔AML〕、ALL,骨髓中,病理性原始细胞大量屉异常增生〔但外周血中出现白细胞数增高的患者不到50%〕,一般增至〔10-50〕*109/L;其余患者白细胞数可在正常范围或减低,甚至显著减低。

B〕:

慢性白血病:

以成熟的白血病细胞增高为主,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达〔100-600〕*109/L,早期无症状患者可在50*109/L以下。

周围血中粒细胞在90%以上,可见到各发育阶段的粒细胞。

C〕:

类白血病反应:

指机体在有明确病因刺激下,出现白细胞数中度增高〔大多<100*109/L〕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②骨髓增生性疾病:

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症等。

白细胞总数常在10-30*109/L。

2、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1〕。

某些感染:

某些革兰多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如无并发症,白细胞当选均减少,甚至可低到2×109/L以下,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的白细胞亦减少,可能是由于在细菌素及病毒作用下使贴壁的即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导致循环池中粒细胞减少所致,也可能与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关。

 2〕某些血液病:

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

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109/L以下,分类时几乎无均为淋巴细胞,乃因中性细胞严重减少所致的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小部分急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称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micleukemia〕,其白细胞可<1×109/L,分类时亦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只有骨髓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3〕慢性理、化损伤:

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故于接触和应用期间每周应作一次白细胞计数。

  4〕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

  5〕脾功能亢进:

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胞;肿大脾分泌了过多的脾素,而此种体液因子能灭活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中性分叶粒细胞(neutrophilN)

末梢血

微量

急诊检验

百分率(%)/绝对值109/L

中性粒细胞增加:

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铅中毒。

嗜酸性粒细胞:

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术后、烧伤。

嗜碱性粒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中毒。

淋巴细胞增多〔lymphocytosis〕:

生理性增多:

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粒细胞占65%。

6-9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两种细胞比例大致相等。

至2-3岁后,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

粒细胞比例增高,逐渐达正常人水平。

此为儿童期的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

病理性增多:

1)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百日咳时淋巴细胞常明显增多。

2〕某些慢性感染:

如结核病时淋巴细胞也增多,但白细胞总数一般仍在正常范围内,须借助白细胞分类来识别。

3〕肾移植术后:

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

4〕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白细胞总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

 5〕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称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白细胞总数是减低的。

〔2〕淋巴细胞减少〔lymphopenia〕:

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在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减低,但计算其绝对值,淋巴细胞数量仍在正常范围。

单核细胞增多〔monocytosis〕:

指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超过0.8*109/L的一种征象。

生理性增多: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或更多。

妊娠时,生理性的增高与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相平行。

1〕某些感染:

如亚急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刀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在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粟粒性结核时,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甚至呈单核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占总数常达20×109/L以上,分类时单核细胞可达30%以上,以成熟型为主,但亦可见少数幼单核细胞。

  2〕某些血液病:

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增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之外。

白细胞分类时常见核细胞增多。

单核细胞减少:

意义不大从略。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指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浓度绝对值超过参考值的上限〔>0.05*109/L〕的一种征象。

过敏性疾病或炎症性疾病:

如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

骨髓性增生性疾病:

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纤维化。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为罕见的白血病类型,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本来很少,减低与否很难发觉,且多属幼稚型。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1)过敏性疾患:

如在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血精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在某些钩虫病患者,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南昌周到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分类中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而呈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但其嗜酸性粒细胞均属成熟型,随驱虫彻底及感染消除而血象逐渐恢复正常。

  〔2〕某些传染病:

一般急性传染病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反而增高,现已知这可能因该病病原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产生的酶能活公补体成分,继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所致。

  〔3〕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此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有幼稚型。

罕见的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其白血病性嗜酸粒细胞可达90%以上,以幼稚型居多,且其嗜性颗粒大小不均,着色不一,分布紊乱,并风气见空泡等形态学改变。

某些恶性肿瘤,特别是淋巴系统恶性疾病。

如堆霍奇金病及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时,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在10%左右。

  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此质激素后。

50-70/(2-7)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stabgranulocyteNst)

1-5/(0.04-0.5)

淋巴细胞(L)

末梢血

微量

 

急诊检验

(20-40)/(0.8-4)

单核细胞(M)

末梢血

微量

急诊检验

(3-8)/(0.12-0.8)

嗜酸性细胞(E)

末梢血

微量

急诊检验

(0.5-5)/(0.05-0.5)

嗜碱性细胞(B)

末梢血

微量

急诊检验

(0-1)/(0-1)

淋巴细胞群(LYMF)

 

微量

急诊检验

绝对值109/L/百分率(%)

 

 

微量

急诊检验

本参数指细胞体积在35-90fl之间的小细胞区,主要分布的是淋巴细胞

中间细胞群(MID)

 

微量

急诊检验

本参数指细胞体积在90-160fl之间的中间细胞区,主要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核左移的各阶段幼稚细胞或白血病时白血细胞。

粒细胞群(granulocyteGRAM)

 

微量

急诊检验

本参数指细胞体积在160fl以上的大细胞区,主要分布的是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PLT)

末梢血

微量

急诊检验

100~300×109/l

1、  生理性正常人血小板数随时间和生理状态变化:

如一天之内可增减6%-10%,午后略高于早晨;春季较冬季低;平原居民较高原居民低;月经前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即减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体息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静脉血血小板计数比毛细血管血高10%。

2、病理性

〔1〕临床上,血小板减低是引起出常见原因。

当血小板在20*109/L-50*109/L时,可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症状;当低于20*109/L,可有较严重的出血;低于5*109/L时,常严重出血。

常见疾病有: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②血小板破坏过多,如ITP、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③血小板消耗增多,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2〕血小增多〔血小板超过400*109/L〕:

〕;①骨髓增生性疾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约中住院患者的1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②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③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约中住院患者的31%);④近期外科手术、尤其是脾切手术后(约中住院患者的19%)。

⑤其他疾病:

心脏疾病肝硬化、慢性胰腺炎、烧伤、肾功能衰竭、先兆子痫、低温。

⑥值的注意的是:

在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增高标本中,约有50%来自恶性疾病患者。

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plateletvolumeMPV)

末梢血

微量

急诊检验

1、鉴别血小板减低的病因:

MPV增高,见于外周血血小板破坏过多导致的血小板减低;MPV减低见于骨髓病变引起的血小板减低。

2、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性况:

局部炎症时,骨髓造血受到抑制,MPV正常;败血症时,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MPV减低;白血病缓解时,MPV增高,为骨髓恢复的标志;如MPV持续减低,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