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3810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docx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docx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九年级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孙国辉

制作可调节亮度的小台灯

[设计意图]制作可调节亮度的小台灯(或制作可调节转速的小风扇)的实践活动是一项集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甚至涉及到电功率)于一体的综合性制作活动。

通过这项制作活动,可以使学生知道滑动变阻的原理和应用;进一步理解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也为后面电功率知识的学习积累了直接经验。

制作中所用到的材料也是比较易得的,关键是电阻丝材料的选择和滑片滑动效果是这一制作中的难点。

由于这项制作的成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外观形状和内部结构,给出了较大的创造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上的联想创作出可种各样的作品,可以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知识转化为技术的同时,要考虑产品的外观设计、产品使用时是否可靠安全等意识。

[教学目标]

1.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大小的原理制作一个亮度可调节的调光灯。

2.初步形成根据制作产品的功能,选择器材、材料并将有机的结合起来的能力和在制作中将各种技能、技术运用在产品制作中的能力。

3.通过设计、制作产品,体验成功喜悦,享受创造的快乐。

能够体现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电阻丝材料的选择和滑动变阻器的结构、长度以及滑片滑动效果、接触性等。

2.电源电压的选择及起保护作用的定值电阻大小的确定。

3.模型外观、结构的设计及内部电路的布局。

[教具和学具]

[课前准备]为为制作可连续调节亮度的调光灯的模型准备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一、引入

(5分钟)

我们知道在生活中,我

们经常用到亮度可调节的调光灯,我们能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制作一个调光灯呢?

出示几张以往学生制

作的调光灯照片(或模型)

大家看出这些图片有什么感想,如果我们制作调光灯,有什么创意,大家谈谈。

观察。

可以将两个亮度可调

节小灯泡当作猫头鹰的眼睛,使它有时暗,有时亮。

可以制作一个小屋,将调光灯当作屋顶的吊灯,使

屋内的景物时明时暗。

可以制作一个小台灯,

放在小桌上。

学生能

过图片和模型受到启发,激起创造欲,无意间将调光灯应用在他们在生活中见到或喜欢的模型上,符合学生的心理及经验。

二、设计与制作

(30分钟)

刚才同学们在谈的时候已经无意间说明了所制作模型具有的功能了或能够的生的效果。

因此现在请大同学们将模型的名称和具有的功能决定下来。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调节电流大小的?

你准备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滑动变阻器?

设计你的电路图。

对照学生设计的电路图,请相关每组学生答辨:

答辩一:

如果滑片移到了阻值最小处,造成电流过大,烧坏灯怎么办?

你的设计中并没在这方面的安全措施。

这个阻值的大小你如何确定?

此时你的电路经过修改后,其电路图又是如何?

答辩二:

在你的设计中,用了两个小灯泡,那么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应接在什么地方?

答辩三:

在实际制作中,往往滑片不太好滑,与铅笔芯的接触也不是太好,你们组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提供学生一些器材,让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择。

巡视指导。

决定产品名称和应具有的功能。

用滑动变阻器来调节电流大小。

用铅笔芯。

设计电路图。

可以在电路里串联一个阻值适当的定值电阻。

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电压,去掉灯正常工作的电压,剩余的电压就是定值电阻承担的电压,我选择适当长度的电阻丝接在电路里,具体作法是将电压表接在灯的两端,移动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等于小灯泡正常工作的电压值。

修改电路图并展示。

接在干路上。

展示其电路图。

我们组采用两根相同的铅笔芯并排靠紧,将滑片置于两铅笔芯之间,这样既便于滑片移动,又能使滑片与轨道保持良好接触。

同级学生分工,一部分负责连接电路,一部分负责产品的外观设计。

使学生明确设计产品时,明确产品的用途是设计的创造的第一步。

小灯最亮时的电压定为它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在制作的调节中,可采用前面所学的“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与调节方法。

在电路的设计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产品的功能,演变出许多电路,这些电路都是应用原有的电路知识拓展而成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并有所创造的能力。

三、交流与评价

(10分钟)

要求每组将本组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效果并加以解说功能和有所创新的地方。

要求每组课后写出作品功能使用说明。

介绍作品:

例1:

本组红、黄两色玻璃纸蒙在猫头鹰的眼睛上,使其两眼射出红、黄两色的光。

例2:

我们将台灯的灯罩作成凹形,应用了凹面镜会聚光的特点。

例3:

我们将轨道竖直安装,这样滑片上下移动,便于操作,结构合理美观。

培养学生知识转化为技术的同时,要考虑产品的外观设计、产品使用时是否可靠安全等意识。

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

教学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探究自行车的构造和它对应的物理原理。

2、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增强学习物理的动力。

3、让学生亲身参与,将枯燥的知识传授变为有趣的综合实践。

4、结合自行车的构造和交通案例,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找出自行车中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找出自行车中的压强。

难点:

找出自行车中的压强。

引入新课

师: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自行车拥有量最多的国家,是公认的“自行车王国”。

作为一种最普及最方便的代步工具,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就我们中学生而言,也与自行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起骑车,或许我们都会,但要系统、详尽地解释其中的物理知识,未必人人都能够做到。

为了明确这些问题,也为了更好地将物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我们选择此课题作为本节综合实践课的课题。

当然,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很多,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本节课重点针对我们初二物理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现在同学们打开书本和开动脑筋,让我们一起进入探索之旅。

教学过程

认识自行车的基本结构

师:

观察自行车,说说其结构。

生:

(1)车把、前叉、前轮、前轴和后轴、后轮组成执行部分,起导向和行驶的作用。

(2)脚蹬、中轴、链条、飞轮等部件组成传动部分,推动车子前进。

(3)前后闸部件组成控制部分,骑行者可以随时操控车闸,使行驶的自行车减速或停止。

这三部分通过车架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师:

请同学现场演示,并做示范动作。

生:

部分同学现场演示。

二、认识自行车中的摩擦

(1)增大有益的摩擦

师:

自行车中的摩擦很多,有的是有益摩擦,有的是有害摩擦,比如:

轮胎表面的粗糙不平、橡胶紧套车把、刹车系统等等都是有益摩擦,同学们找一找并感受一下。

生:

同学现场演示,并做示范动作,教师在旁边引导为辅,并找出更多的有益摩擦。

要求:

学生能具体指出它的对应部件,并说明它的物理原理

(2)减小有害的摩擦

师:

有害摩擦叶很多比如:

车轮设计成圆形、各转动部件都要加注润滑油等等,请同学们找出更多的有害摩擦并说明它的物理原理。

生:

现场演示,并做示范动作,找出有害摩擦,并说明原理,找出解决方案。

三、认识自行车中的压强

师:

行车中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压强就在自行车中有很多应用和防止,比如:

车座为何设计成宽大的形状?

螺丝和螺栓之间为何要增加垫片?

现在就请同学们找出更多的这方面知识。

(这个问题比较难,要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根据情况要适时给予表扬)

生:

几位同学一组,互相讨论认识自行车中的压强,并说明原理。

四、结合自行车的构造和交通案例,进行安全教育

师:

请同学们找出自行车中有关行驶安全的部件设计

生:

前后车架和脚踏板上的反光镜、车铃、轮胎上的限载标志等等。

师:

结合交通案例、法规让同学们指出自已平时骑车中的不安全因素以及改正的措施。

生:

分组讨论。

五、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

提供一些必需的工具,让学生分组比赛装卸自行车的前后轮等一些简单的部件,将枯燥的知识传授变为有趣的综合实践。

六、师生总结

老师相信通过这次实践,同学们一定会对自行车的构造和原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学习物理有了更大的兴趣。

同学们,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只要你们去留心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你们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的痕迹,当你们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时候,你们会感到很快乐,学习也就更有动力了。

最后,祝同学们学有所成!

制作一个组合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设计制作组合的简单机械。

形成初步的设计和动手能力,体验创造的乐趣。

2.学会拟订科学探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提高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自我评价、听取意见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敢于动手、乐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设计制作组合的简单机械

新课教学:

教师引导

一、导入

师: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为了能够学以致用,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综合实践活动。

设计并制作一个组合的简单机械。

二、实践应用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阅读部分的内容。

了解简单机械的发展史。

2、提问:

吊车实质上是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

你能简述一下它的工作原理吗?

3、探究:

绞车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组合?

你能简述一下它的工作原理吗?

4、提问:

你还知道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简单机械的知识?

三、实践操作

1.要求学生自行探究、设计、制作一个组合的简单机械。

出示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

(1)达到活动的基本要求的程度

(2)模型设计新颖

提升相同质量的物体时的省力情况和机械效率

(3)模型制作的工艺水平

(4)活动成果展示

2.学生小组合作,自由探究

出示活动评价表格:

(1)提问:

你们准备用哪些简单机械进行组合?

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画出设计方案图。

(2)自行设计表格,测出用该机械提升重物所需的拉力与物重之比以及机械效率。

3.班上展示各组的工作成果。

4.根据全班拟定的评价标准,为各组的表现打分。

讨论:

说一说你们小组的设计思路,你们制作的机械模型有什么特点?

还存在什么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作业布置:

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

制作水果电池科技实践活动

 科技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课程组织形态。

让学生从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进行科学方法启蒙。

依据我校的现实条件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具有一定的初中物理学电学基础),本着充分挖掘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切合实际的青少年科学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以下就是某次制作水果电池科技实践活动的报告材料。

【实践目的】

1、请学生收集有关电池的种类、应用、危害、和制作方面的相关材料;

2、让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将不同水果或蔬菜作为实验对象,测量电压,了解它们可当做电池的现象。

3、课内外结合,通过对周围生活世界现象或事件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经验。

培养勇于探索、创新、动手动脑的科学实践能力。

【器材准备】

1、关于电池的种类、应用、危害、和制作方面的相关资料;

2、水果(柑橘、苹果、猕猴桃、土豆、蕃茄、蔬菜等)、铜条(2CM×4.5CM)、锌条或镁条(2CM×4.5CM)、铅笔芯(3-5CM)、电压表(准确到0.01V)、小电珠(额定电压2.5V)、砂纸、电烙铁、松香、焊锡、导线若干、鳄鱼夹2只。

3、教师用:

万用表、电子表、小起子

【实践过程】

1.学生交流对电池的认识

学生C谈电池的种类:

目前我国市场上每年大约销售70亿只电池;所使用的电池种类也越来越多,如铅酸蓄电池、碱锰干电池、碱性干电池和镍氢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镉-氧化银电池、锌-氧化汞电池、燃料电池、钠硫电池、固体电解质电池、热激活电池、水激活电池等等。

我国电池生产的主要产品是锌锰电池和镉镍电池。

学生S谈有关电池的应用领域:

(1)日常生活中:

手电筒,电子表,电动玩具,电视机、VCD、DVD、空调器等电器的遥控器等一般用干电池和纽扣电池;

(2)随身听,复读机,手机中的可充电电池;(3)电动车、汽车、摩托车中的蓄电池等。

(4)用于科学实验,如航空航天中的氢氧燃烧电池。

2.学生制作柑橘电池的实践步骤

1).磨焊

用砂纸将各种金属、导线接头、铅笔芯(石墨)等磨亮去锈;并将一些导线焊接到金属条、铅笔芯上。

2).滚压

先用手掌把一只柑橘在桌面上滚压以破坏其内部组织。

用力要适当,既要达到破坏其内部组织的目的,又不要让柑橘表皮破损以至于汁液渗透出来。

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滚压时的用力感受。

3).插条

将铜条和锌条平行插入柑橘中深约3CM左右,两金属条平行间距小于5mm为宜。

插入动作要慢一些,以避免柑橘汁液大量溢出(插金属条时以斜插入为好)。

4).连接

将电子表串联入学生做好的电池中,让学生们观察电子表的工作情况。

现象:

有的小组的水果电池,使电子表略有数字闪烁,时有时无;而有的小组所制电池,电子表根本不工作。

5).探究

教师:

请大家想一想,电子表数字时有时无,或根本不工作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代表:

原因可能是:

电子表本身有损坏或极性接反;导线焊接不牢或电路中有断路发生;电压不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

是电压不足。

电子表的工作电压一般要1.5V左右。

用电压表测出让电子表数字时有时无的电池,电压是0.92V;而电子表不工作的供电水果电池电压只有0.53V。

(培养勇于探索、创新、动手动脑的科学实践能力。

学生:

那么我们可以用串联电池的方法来解决电压不足问题。

于是学生们很兴奋地进行实践,果然发现用两到三只柑橘电池串联作供电电源后,电子表正常工作起来。

大家顿时情绪激动起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是以质疑、研究、发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或规律为目的的活动。

在参与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安排好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

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

6).应用

用学生制作的其它水果或蔬菜电池,给小灯泡供电。

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和所串联的不同种电池的节数。

(如同学生发现:

小灯泡能较正常的发光,柑橘电池要12个左右串联;苹果电池要15个左右串联)。

7).提高

教师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

用不同的金属条作电极的水果电池,比较各种金属间电极极性有些什么变化。

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科技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科技实践能力作准备。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加重问题的深度,而是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以形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见解为目的。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应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实践思考】

1.选好科技实践课题。

尽可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又紧密与科学知识相联系,并确立与科学、技术、社会关系密切的课题。

如果相当陌生,会因难度太大难于亲手实践失去兴趣而不了了之。

另外,科技实践活动要有意选择一些具有人文精神的课题来研究。

2.充分考虑现实条件。

学校、家庭的相关教育科技资源。

3.形式上要开放。

成员自主组合,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小组讨论与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从"认真听讲"的模式中走出来,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收集资料、亲手实践与调查。

时间上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不宜过长。

组装直流电动机

一.实践目标:

1.认知目标:

初步了解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及其在生产和生

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用具:

能量转化装置一套、U型磁铁、电源、导轨、金属棒、线圈、

铁架台、导线、各种电动机的模型、电风扇

三.教学难、重点:

电动能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

实验与讲述

五.教学过程:

在介绍电动机的知识之前,我们先来讲讲有关能量的知识

由能量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

1.电风扇的转动~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2.小灯泡发光~电能转化成光能和内能

3.喇叭发声~电能转化成声能

4.发电机使灯发光~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又转化成光能和内能

5.磁铁通电后吸引铁板~电能转化成磁能

能量是不能创造的只能是转化而来或转移而来。

那么电动机之所以可以转化是获得了能量即机械能。

它的能量就是由电流具有的电能转化而来的。

电风扇通电后为什么会转呢?

介绍实验装置

1.静止在导轨上的铜棒通电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2.变换磁场的方向,观察铜棒的运动方向.

3.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方向,观察铜棒的运动方向有什么变化?

1.铜棒为什么会运动?

2.铜棒的运动方向为什么发生改变?

3.能否将水平运动转变成转动?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发生运动(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能否让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发生转动?

介绍实验装置将导线做成线圈放在磁场

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发生转动

1.工作原理:

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发生转动

2.电动机是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装置.

3.应用:

由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自制有线电报机与接收机

实践目标:

1.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采用莫尔斯电码进行实际的操作

给你一个电池组、两只灯泡、两个开关和部分导线.

(1)请在图的虚线框内设计并画出一个电路,使甲、乙两同学分别在自己一方按下开关,对方一侧的灯泡就会发光;

(2)按照设计,在图b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图a的电路;

(3)该电路作为“自制有线电报机与接收机”使用,采用莫尔斯电码(如图c),用点(开关接通时间较短)划(开关接通时间较长)组合来表示数字,若与对方约定的电报密码中有“合(2893)”、“主(3703)”、“作(6541)”、“自(2156)”等,甲给乙发来的电报记录为“

”,其译文为“

”两字.

太阳能的利用与探究

一、活动背景: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创新性社会的进程中,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已成为关注的重点、建设的关键。

因为,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上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

传统的燃料能源正在一天天减少,环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

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从小加强学生对能源合理利用的学习、实践、探究,其作用巨大,意义深远。

二、活动目标:

1.经历太阳能开发利用的学习与实践过程,探究其原理,懂得合理、科学使用太阳能的方法以及重要意义。

2.加强对我国能源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基础知识学习研究,加强对能源利用技术等高科技发展信息的了解。

3.在动脑动手参加实践中,设计太阳能利用的器具,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

4.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帮助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科学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三、活动过程

㈠、准备活动:

搜集资料信息

1.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或通过上网查阅太阳能能源的相关资料,了解太阳能这一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

(如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历史;太阳能利用发展史;太阳能的优缺点等等)

2.学生向家长和安装太阳能系列产品的家庭或单位进行调查访问活动,并做好访问咨询中太阳能系列产品的特性及优缺点的记录。

(如太阳能无污染,使用安全,避免了毒、废气体和废渣的产生,可缓解煤、石油、可燃气等能源紧缺状况,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但太阳能要受到夜间和阴雨气候的影响,家用太阳能仅利用在提供热水方面,比较单一等等)

3.归纳整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

㈡、学习活动:

实践探究原理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太阳能装置及使用方法的学习研究活动。

2.多媒体演示太阳能家用集热设备装置,进一步探究其科学原理,掌握有关知识方法。

3.师生共同归纳家用太阳能设备和一些小型太阳能仪器设备的优缺点及使用改进方法。

(如太阳能受夜间和阴雨气候的影响,这是利用太阳能所遇到的最大限制,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限制正在逐步缩小。

目前,一般家庭太阳能热水器,都有储热槽储存热水,高级一点的储热装置,即使连续一二天阴雨,仍能使用前日储存的热水。

还用固体储热和化学储热法。

家用太阳能仅利用在提供热水方面,比较单一,应引进广、电转换技术,开发太阳能解决建筑物的取暖等;还要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和解决冬菊利用太阳能的技术问题,提高整个热水系统的效率等等)。

㈢、操作活动:

创新设计制作

1.科学幻想:

创想太阳能装置的未来发展,让学生通过对未来太阳能仪器设备设计,在动脑动手实践中,提高发展创新能力、审美能力。

2.小组介绍:

创想设计的作品可以是制作模型,也可以绘制设计图,讲解设计思路和科学原理等。

最后通过各自的介绍交流,评选出参加班际交流的作品。

3.班际交流:

各小组代表介绍各自作品的设计思路和科学原理。

4.公正评选:

进行投票评选活动,给每件作品打分(满分5分)评分标准:

①装置注重环保,不污染空气,节约能源。

②装置的造价是否昂贵,是否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③符合大众观念,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能走进千家万户。

④装置设计理念心,科学性强。

⑤作品名称是否有创意,有特色。

5.各抒己见:

你对哪件作品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㈣、拓展延伸:

关注科技发展

1.你还知道哪些利用太阳能的新兴装置、仪器和家用、工业用的产品,你了解她们的工作原理吗?

(让学生了解的科技信息一一介绍,开阔大家视野,增加学生知识面,知道科学技术、能源利用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向和水平)

教师收集信息介绍:

例如太阳屋、利用太阳能养猪、太阳能保鲜集装箱、太阳能空调热水系统、太阳能受机、太阳能电池、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发电;2008北京奥运会召开时,奥运场馆外墙将贴上太阳能电池,场馆周围80%至90%的路灯将利用太阳能技术供电;而奥运会90%的洗浴热水来自太阳能集热技术;神州5号载人卫星也运用了太阳能发电装置等等。

工作原理举例:

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装置及方法是一种新颖的利用太阳能速动空气发电,是利用太阳光能加热空气,使空气气流加速,使装置内部空气产生永久不息的持续性的气流推动发电机组进行发电,它能实现大容量,高效率及低成本的发电,可建造数千千瓦至数万千瓦的电厂。

具有经济、环保、安全等等特点,其主要原料是来自大自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光能及空气。

表明本发明可以取代活力、水力、核能发电,对保护环境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制密度计

一.目的:

观察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漂浮的情况。

二.原理:

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相等,当液体密度不同时密度计排开液体体积的多少不同,浮出液面的高度不等,利用这一道理,可测量液体的密度。

三.材料:

一支带有橡皮头的铅笔、图钉、水、盐水、食用油、烧杯、密度计。

四.简图:

五.制作及实验方法:

1.在橡皮头上沿铅笔的轴向上按上一个图钉,然后放在水中,让铅笔竖直浮在水面。

2.把它放在水、食油和盐水中,在木棒与液面接触处分别划一条细横线。

3.比较三种液体密度的大小。

4.将所制密度计与标准密度计同时放在密度不同的多种液体中,按照标准密度计示值,在空圆珠笔芯上与液面相平的位置划线并注上相应密度值。

第一种:

用较小的玻璃瓶,内装适量砂子,在瓶口处插上一支小竹签,瓶口与竹签之间套着气门心以保持瓶口密封。

在小竹签上标上相应密度值,即可做成一只显示冷、热水密度差别的灵敏密度计

第二种:

取一根表面涂蜡的细木棍,在棍的一端绕上适量的铁丝,使它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