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状况及政策建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3645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状况及政策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状况及政策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状况及政策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状况及政策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状况及政策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状况及政策建议.docx

《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状况及政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状况及政策建议.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状况及政策建议.docx

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状况及政策建议

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状况及政策建议

2011年04月22日14:

59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4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魏际刚

【作者简介】魏际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内容提要】自新世纪开始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重点产业呈高增长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重点产业增长冲击很大,但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多数重点产业继续较高速增长。

纺织、轻工、钢铁、船舶等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汽车等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部分高端制造不具国际竞争力。

重点产业还存在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对外资源保障能力不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任务艰巨、部分领域外资控制程度较高等突出问题。

加快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要以加快产业升级及高技术化、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重点产业融合;促进现代服务业与重点产业互动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提升产业集群水平;加快构建循环、低碳、绿色的经济体系;提升产业国际分工层次,打造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推进优势企业国际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相应地,要形成有利于重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我国/重点产业/发展/竞争力/状况/问题/提升/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0670(2010)10-0072-10

    一、重点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自新世纪开始至金融危机爆发前,重点产业呈高增长态势,主要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

    近十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市场化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推进,科技不断进步,相关政策积极支持,相对丰富的要素大规模投入,发达国家部分产业进一步向我国加快转移。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我国重点产业近些年呈高速发展态势。

2003-2008年,石化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20%,轻工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装备制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27.7%,船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56%;2001-2007年,纺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1%;2000-2008年,汽车销售年均增速达21%;2001-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约30%,2008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5%;2001-2008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

2002-2008年,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16.4%。

    主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2008年实现钢50092万吨、乙烯1025万吨、纤维加工量约3500万吨、铜材748万吨、铝材1427万吨、汽车935万辆、彩色电视机9033万台、电冰箱4757万台、房间空调器8231万台、微型电子计算机1.37亿台、手机5.6亿部,造船完工量达2881万吨。

全球近一半左右的手机、PC机、彩电、显示器、程控交换机、数码相机都在我国生产。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重点产业短期增长冲击很大,但在国内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多数重点产业一年多来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冲击。

国际市场需求的低迷使国内重点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为应对危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缓解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短期困难,着力保障产业持续增长后劲,努力解决危机中暴露出的长期性问题。

总体看,有关政策取得了预期的效应,2009年多数重点产业保持了较高速增长,但仍有部分重点产业受到较大影响,同比下降较大。

    石油和化学工业,2009年增加值同比增长10.1%。

其中,化工行业增长15.9%;石油天然气行业增长4.8%;炼油行业增长5.2%。

    钢铁工业,2009年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国内粗钢产量达到56803万吨,同比增长12.9%。

    汽车工业,2009年生产和销售汽车分别达到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30%和46.15%。

    轻工业,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7614.5亿元,同比增长13.5%。

    船舶工业,2009年规模以上船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485亿元,同比增长28.7%。

造船完工量424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7%。

    纺织工业,2009年53110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7979.89亿元,同比增长10.30%。

    装备制造工业,2009年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分别达到10.75万亿元和10.4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7%、16.11%。

    有色工业,2009年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2681万吨,同比增长5.8%。

    电子信息产业,2009年出现新世纪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受冲击最明显的行业,但随着国内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和世界经济逐步回暖,电子信息产业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呈现企稳向好的迹象。

全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305亿元,同比增长0.1%。

    (三)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布局、所有制结构有较大改善

    1.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产业内在素质有所改善

    多数重点产业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创新道路。

伴随着产业高增长,重点产业逐年增加研发投入,壮大研发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出逐年增加,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有所增强。

    石油化学工业拥有了一批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一大批技术先进的大型骨干生产装置、大型有机原料和精细化工装置。

2007年,全行业共有R&D人员11万多人,投入R&D经费超过256亿元。

创新产出逐年有所提高。

新产品实现价值占全行业总产值从不到4%上升到2009年的近6%。

    钢铁工业长期以来依托自身技术实力,在部分引进国外高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装备设计和制造的自主集成与创新,主要装备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部分产品、工艺与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电子信息产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创新战略下,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稳步增强。

自1985年以来信息技术专利申请总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9.0%,集成电路、软件、移动通信、新型元器件、数字视听、计算机等产品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2009年度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合计研发经费超过40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5%。

所获专利总数超过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达1/4以上。

骨干企业日益成为标准战略实施的主体,在TD-SCDMA、WAPI、AVS、闪联等重大标准制定上发挥了主导作用。

    装备制造工业自主知识产权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世界上只有几个国家有能力自主制造钻深6000m陆上、海上系列钻机及相应的采集运设备,还有9000m、12000m全数字化交流变频特深井陆地石油钻机;我国是其中之一。

    船舶工业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以自主开发为主的产品科研发展方针,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设计或与国外联合设计的方式,迅速提升船舶工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加大自主开发力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船舶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

    汽车工业近些年研发投入不断增长,逐步从过去向国外购买、引进技术的单一途径转变为自主开发、引进吸收、购买国外成熟产权技术等多种途径,对技术开发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自主品牌汽车得到较快发展。

    纺织工业近些年连续加大了技术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大力培育自主品牌。

新型纤维、新型材料不断涌现;加工技术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印染业和面料业创造、供应链集成开发和管理、行业质量检测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等均得到较大提高。

    轻工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关键设备、成套装备,加以消化吸收,在造纸、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皮革、照明电器、陶瓷、日用化工、电池等行业具备了较强的集成创新能力。

    有色金属工业依靠技术进步,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成功研究开发了一大批行业共性、关键性的技术并用于生产。

自主研发成功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预焙槽技术、氧气底吹造锍捕金技术、闪速炼铝和熔融铅渣直接还原技术;自主研发并制造的世界首台万吨级油压双驱动铝材挤压机,生产出350公里时速的高速列车铝型材,实现了车体材料全部国产化。

大型浮选设备、电解铝多功能天车机组、氧化铝的隔膜泵等重大关键设备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

    技术进步与创新推动了重点产业内在素质的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出现了一些国际知名自主品牌,部分产品标准已经成为国际标准。

重点产业发展对全球产业链和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

    2.产业布局合理度有所改善,东中西地区初步形成各自优势

    产业发展逐步打破行政体制的约束,按照内在经济联系进行空间布局,东、中、西部的布局合理程度进一步提高,各地区产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产业分工与合作关系不断密切。

近些年,重点产业的空间分布出现新的特点:

一方面是钢铁、化工、船舶、装备制造、汽车等重点产业向沿海和沿江地区聚集;另一方面电子信息、纺织、轻工等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的步伐加快。

    全国形成了大量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产业规模迅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形成了以9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主体的区域产业集群,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区域的劳动力、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均达到80%;培育形成了150多个产业链条完整、产品特色突出的轻工产业集群,年产值约12000亿元、占轻工业总产值的16%左右,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形成了众多相对集中、产品特色明显的纺织集群,尤其是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沿海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上海五省一市聚集了全国3/4的纺织企业、近80%的销售产值;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船舶工业带;形成了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六大汽车主产区等。

    重点产业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步呈现出各自的优势分布。

例如,东部地区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领域有绝对优势,在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有较大优势,在造纸及纸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方面有优势;中部地区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烟草加工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有一定优势;西部地区在烟草加工业有比较优势,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有较大优势,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一定优势;东北地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较大优势,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业有一定优势。

    3.多元所有制结构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重点产业原先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逐步转变成为国有、民营、外资、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企业股权结构日益多元化。

轻工业是市场化最早的领域,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在家电、皮革、五金、家具、陶瓷、羽绒、制笔等领域已经成为主导力量;钢铁工业中的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民企的钢铁产量从21世纪初占全国钢铁产量的10%提高到2008年的41%;汽车产业从以国有企业为主,变成了国有、民营、合资共存的状态;石油和化工领域,国有控股企业仍然是行业发展的主力,2008年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55.6%,销售产值占到全行业的56.0%;船舶工业,2008年列入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企业1242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66个,集体企业83个,外商及港澳台控股企业142个,民营企业800个以上。

有色金属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额中,国有控股占43.9%,集体控股占8.4%,私人控股占37%,港澳台占5.6%,外资占5.1%。

市场主体所有制的多元化,使得重点产业的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产业运行效率有了较大提高。

    (四)重点产业贸易规模迅速增长,贸易结构升级明显

    重点产业的高速增长推动贸易规模迅速增长。

例如,纺织品服装出口从1978年24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756亿美元,相当于增长了73.17倍。

同时,重点产业产品结构的变化带动了贸易结构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点产业实现了从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产品为主的转变。

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9.1%。

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

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已位居世界第二。

1979-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26.8%,比同期全部货物贸易出口年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

    二、不同重点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差别较大

    重点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展,带来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但因在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人力资源、技术积累、盈利水平、创新能力、市场环境、国内外资源获取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重点产业竞争力表现出较大差别。

具体地看:

    

(一)纺织、轻工、钢铁、船舶等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国内外日益增长的巨大市场需求、国内充裕的低价格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市场化程度提高、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快传统产业转移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的纺织、轻工、钢铁、船舶等产业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2008年纺织工业贸易顺差达1709.78亿美元。

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和服装等主要纺织产品生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2009年1-11月,在美国纺织服装进口总额中,中国产品的占比为40.22%,较2008年同期上升了5.10个百分点,增幅明显高于越南、印度等竞争对手国;在日本纺织服装进口总额中,1-11月中国产品的占比为78.45%,较2008年同期亦上升了1.77个百分点。

⑥特别是,纺织工业形成了产业链体系。

它使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纺纱、织造、非织造、针织、染整到服装、家纺、产业用品、配套产品等上下游相互配套,纤维、纤维制品生产与纺织机械制造协调发展。

它具备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整体产业优势。

    我国轻工业2008年出口值为3092.29亿美元,贸易顺差2292.38亿美元。

产品在世界贸易量中已占有相当比重,如小家电占到80%,空调器、微波炉、羽绒服占70%,自行车占65%,日用陶瓷占60%,电冰箱、鞋占50%,洗衣机占45%。

    我国钢铁工业近些年发展迅速。

2008年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7.8%,长期靠进口钢材弥补供给缺口的状况彻底改变。

自2005年起基本实现钢铁产品进出口平衡。

2006年起变成钢铁净出口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净出口国。

2008年净出口折钢4749万吨。

    我国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仅次于韩国和日本,且差距在逐年缩小。

2008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全面超过日本,2009年我国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首次超过韩国。

我国已能设计各类国际先进水平的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形成了一批标准化、系列化船型,有的已成为国际品牌。

    

(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汽车等产业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规模世界第二,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全球第一,形成了产品门类相对齐全、产业链相对完善的生产体系。

彩电、手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数码相机、集成电路等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50%左右,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已显著提高。

但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还处于中、低端环节和外围的地位,在产业创新、产业组织和产业环境方面与美、欧、日等国仍有一定差距。

    我国装备制造工业2006年历史性地从长期逆差转变为贸易顺差,某些重大成套装备如机床、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重型矿山、石化通用、环保装备等实现了部分国产化替代,部分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

2009年,我国首次成为世界机床第一大生产国。

    我国在有色金属方面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生产和消费国。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总体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国内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在对境外优势矿产资源的控制能力方面有所增强,在境外控制了一部分权益资源。

    我国的原油年加工能力位居世界前列,近些年规模迅速扩大,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石油化工行业资源紧缺,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对进口的依赖相对较高,工艺技术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缺乏,实用高效的炼化一体化相关技术还需进一步提高。

从进出口额的比较来看,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口总额大于出口(原油进口占一定比例),而且近年来,贸易逆差逐年扩大,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我国汽车工业近些年生产能力发展迅速,2009年我国跃居世界第一产销大国。

国内市场中,商用车自主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中低端乘用车市场有一定竞争力。

汽车工业出口规模小,占国际出口市场份额低,但近几年出口量呈快速增长势头。

新能源汽车发展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

汽车产业初步具备了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条件,具有潜在的国际竞争力。

    (三)部分高端制造和农产品领域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部分高端制造领域,如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核心石油化工制造装备、数控机床、高端医疗装备、创新药等尚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即使是已经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如纺织、轻工、钢铁、船舶等,也存在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制约。

纺织行业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自主创新投入规模及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

钢铁生产装备中烧结、炼铁和炼钢环节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制浆造纸、乳制品、饮料、肉制品等轻工行业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从国外引进,95%的变频空调压缩机、LED的关键部件芯片、高档手表机芯等依赖进口。

部分重要农产品(如大豆、食用植物油、细羊毛、天然橡胶等)自给率低。

    三、重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要看到,重点产业发展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正变得突出,亟待解决。

    

(一)增长方式粗放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科技、低效益”的特征明显。

单位产值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过大,平均劳动生产率较低。

出口工业品以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

低水平重复投资,落后产能严重过剩。

例如,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资源环境制约力增大;轻工业依赖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大量投入,技术含量低,以加工贸易为主,部分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不高;汽车产业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和固定资产的投入,而靠技术进步带来增长的贡献度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二)结构不合理

    重点产业传统产能相对过剩与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出口主要以低端产品为主。

先进装备及零部件仍依赖进口,出口产品主要是中低档产品。

产品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例如,石油化工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产品基本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高端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等大量依赖进口。

目前,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存在加剧之势;装备制造工业的产品出口层次依然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高,盈利能力较弱;汽车工业领域中外合资企业在乘用车领域占主要地位,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占据了高端乘用车市场,而国内企业集中于中低端产品市场,且面临着中外合资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电子信息产业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大企业不强、小企业缺乏专精特新,增长过度依赖外资,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合理;船舶工业,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比例相对较高,如高新技术船舶产品占手持订单的比例,实力最强的韩国是我国的3.1倍,日本是我国的1.7倍,差距非常明显。

    (三)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

    与产业高速增长的总体态势相比,重点产业创新能力未能有显著提升,创新投入总体不足、研发人员比重过低、产学研脱节、缺乏创新激励机制、核心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产品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自主知识产权少,产品附加值低。

例如,轻工产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2007年轻工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23%;石油化工国内主要企业的研发费用不到销售额的1%,大大低于国外平均水平;汽车工业整车生产企业投入一般仅占年销售收入的1%-2%,而国外企业一般为5%-10%;国内500强零部件企业一年的研发费用总和不到博世公司一年研发投入的17%;国外大汽车公司的研发人员一般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0%左右,我国则不到其一半;装备制造工业大部分产品在性能、工艺、稳定性、可靠性方面与世界高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自主创新的经验积累和人才培育仍然严重滞后;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的比例不高,不少技术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原创性技术和产品较少,重大技术装备仍然过多依赖进口,尤其是在核心基础元器件和软件等关键环节受制于人。

    (四)产业集中度不高

    重点产业多数企业规模偏小,规模经济缺乏,行业集中度很低,产业组织很不合理。

例如,轻工产业的生产集中度总体不高,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规模以下企业占有相当比重。

2008年1-11月轻工产业中大型企业占整个行业的比重约为16%(其中,集中度比较高的家电行业为57%,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为36%,饮料制造为25%);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塑料制造业的集中度仅为11%、16%和6%;汽车工业CR3(前三名企业的总产量占行业产量的百分比)2008年为48.8%,而美国、日本和韩国10年前(1997年)的CR3分别为98.9%、63.1%、97.1%;钢铁工业前五大企业(河北钢铁、宝钢、武钢、鞍本、沙钢)2009年合计产钢1.65亿吨,仅占同期全国钢产量的29%。

    (五)对外资源保障能力不足

    石油化工有10余种原料出现严重短缺,我国成为目前国际化工市场主要的进口大国。

原油进口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由2001年的27.7%增加到2006年的43%,2008年达到50%。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消费国、硫磺进口国。

主要化学矿种资源不足,尤其是钾、磷、硫和硼等的严重不足。

钢铁工业对外部铁矿石资源的依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2008年以铁矿石进口量换算得到的生铁产量占当年生铁总产量的比重超过60%;预计在今后若干年内,铁矿石高度依赖进口的格局仍将继续,或会实际达到60%以上。

有色金属原料大量依赖进口,2008年铜原料对外依存度达到73%,铝原料对外依存度为53%,进口矿产铅、锌原料对外依存度分别为31%和32%,进口镍矿产原料对外依存度达到78%。

纺织品加工过程中的棉花和化纤原料有相当比例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还将进一步加大。

电子信息产业出口依存度已经高达近70%,受外部需求影响波动很大。

    原材料进口依存度不断增长,已经成为重点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部分产业产品出口依存度偏高,产业运行风险增大。

    (六)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装备制造行业整机产品制造所需部分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配套不足。

如大型冶金成套设备用高端轴承、液压件及控制元件,风力发电机用整机控制器、主轴轴承、偏航轴承、变桨轴承、变频器,数控机床用精密轴承、控制系统、直线导轨、滚珠丝杠、直线电机等等一直以来依靠进口解决;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