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3591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23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一年、月、日《年、月、日》···········································2

二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9《三吨的认识》·························································14

四解决问题《连乘连除乘除混合问题》·······························18

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面积和面积单位》·····················25

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31

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35

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实践活动围绿地》·······················43

六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49

六分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发》····························54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57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63

八认识方向《认识东南西北八个方向》······························73《九整理数据》·························································79十数学百花园《比较》·················································88十数学百花园《合理安排时间》······································92十一总复习《年、月、日》············································97十一总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02十一总复习《认识方向》··············································110

年、月、日《年、月、日》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的记住每个月及

平年、闰年的天数。

(2)能判断某月是什么月,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3)能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

想方法

2学情分析

“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学生对现行历法中年月

日的制定有一些了解,但对闰年平年的有关知识比较陌生。

整个设计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

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

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探究,

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交流,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验证、推理、提升,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

成中共同推进课堂,教师起了一个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主地完成形式多样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

3重点难点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

(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猜谜语:

有个宝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有脱一件,年底只剩一张皮。

(年历)

2、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①这时刻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2哪些是我们学过的?

(时、分、秒)

3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

(板书:

年、月、日)

、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年月日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时刻。

(课件出示)

1介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是个伟大的日子,请大家读一读这时间。

2展示申奥成功的图片。

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同学们知道是哪年的7月13日么?

(2001年)

3还有很多有意义的日子,来看看。

出示植树节图片。

(3月12日)六一节(6月1日)

2、学生介绍有意义的日子。

一年中还有哪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

大家一起在年历上标出来。

(人手一张年历,各种不同的年份)学生汇报3、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年历上有这么多有意义的日子呀,其实年历上还可以找到很多信息和知识!

请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下,看看哪组获得的信息多。

4、学生汇报探索到的有关年历的知识。

1一年有12个月。

2每月有31天的是: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大月)

3每月有30天的十:

四、六、九、十一月。

(小月)

4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5一年有365天,366天。

(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用什么方法算好呢?

5、学习大月小月的记忆法。

能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么?

用什么方法记忆的?

(让学生说说,

学生知道让学生来介绍。

1拳头记忆法。

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去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

一边指一边读:

一月大,二月少,三月大,四月小⋯⋯(二月不是小月,

我们为了方便记住它比别的月份都少几天,我们读二月少)

七月大,八月大⋯⋯(七月完是八月,这2个连着的月份都是大

月)⋯⋯

2用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

(腊是十二月,这是帮助记忆大月的歌诀。

这么多记忆的方法,现在考考大家,老师说一个月,看看你们能

不能很快说出这个月的天数?

(最后问到二月,有人说28有人说29)

6、学生质疑,引导解决。

现在同学们对什么问题还有疑问?

引导学生提出(1、到底什么时候是

28天,什么时候是29天呢?

2、为什么要有时28天有时29天呢?

①一起来研究下这特殊的二月。

(每位学生来说下自己手中的年历2月份的天数,课件展示表格)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二月的天数292828282928282829

②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四年一闰)介绍平年和闰年。

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3为什么有时28天,有时29天呢?

观看录像。

4那奥运会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1994年呢?

⑤你们是哪一年出生的?

你们出生的那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7、有关闰年的小练习。

你们过了几个生日了?

小明的生日是1996年2月29日,请问他到现在为止过了几个生日了?

三、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汇报)2、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马上就要下课了啊,时间过得真快。

那我们这节课不仅学到了那么多知识还学到了要珍惜时间!

老师摘录了一些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和大家共勉。

四、扩展练习。

前面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

1949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回去思考一下。

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

一年有365天

每月有31天的是: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大月)

每月有30天的十:

四、六、九、十一月。

(小月)

二月份:

28天平年29天闰年

2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

1教学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经历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理解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感悟运算的价值。

通过本节课在整个乘法运算知识体系中的了解,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悟“基础”的地位作用。

通过一估、二算、三验的运算程序的建立,提高学生一次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乘法口诀、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关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做了课前调研:

1.测试目的:

了解

学生对乘法意义和之前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2.测试题目:

24×12表示什么?

怎么列竖式计算?

说说计算的过程。

24×2=48、24×10=240、288分别表示什么?

3.学生答题情况及分析:

学生能够准确算出结果,也能说出运算过程,而且对各个部分能够做出解释,说明学生理解了算理。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学生掌握较好。

3重点难点

1、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感悟联系、掌握程序。

2、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口算,感悟联系与基础1.抢答下面各题(依次出示),感悟联系

28×100=追问:

怎么算的?

追问:

怎么算的?

 

2.分类建构,感悟联系

(1)本单元学习的是两位数乘法,为什么还要练习一年级学习的100以内的口算?

95-26=

25+37=从本单元的练习脱式计算(25+37)×85中认识100以内口算的重要

(2)

将上述口算题中的一些题目整理如下,边带领学生回忆边建构

600×4=6000×4=

60×40=

两个整十数相乘

(3)为什么现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还要练习上学期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4×4=24×3=使学生直观地从一个竖式中看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实际上是由两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组成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础。

2.解决问题,感悟联系

情境:

学生解决60位教师交每人50元的早餐费问题追问:

多少钱?

怎么算出来的?

50×60=3000为什么用乘法计

算?

活动2【讲授】笔算迁移解决问题,感悟联系学习例题4

求32人的午餐费一共需要多少钱。

抢答结果,不能,感悟:

口算已经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怎么办?

笔算怎样计算?

(1)98×3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用竖式计算

(3)全班交流——板演的学生讲解运算步骤,其余学生补充回答教师在板演处强调进位数的书写

(4)与不进位乘法建构——例题4是新内容,老师没教,怎么就会了呢?

学生畅所欲言后,与例题3不进位的两位数乘法比较

板贴在例题4竖式的左边,比较:

今天学习的例题4与例题3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发现,本节课学习的依然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出示本节课课题。

只是【进位】的问题。

启发学生感悟联系。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

板书:

旧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建立知识体系,感悟联系本单元:

大家看看,本单元共有三部分,口算、笔算、估算。

口算:

例题1:

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例题2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例题3: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例题4: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例题5:

中间或末尾带零的笔算估算:

例题6: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本节课的知识在单元中的地位作用大体系:

阶梯图——表内乘法竖式一位数乘法竖式——两位数乘法竖式——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小数乘法竖式学习笔算程序,提高正确率回到例题4,计算寻求正确的结果是目标,那么怎样提高正确率呢?

启发学生介绍经验。

然后Ppt边小结边演示。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程序的。

计算之前,先估计一下结果的范围,并书写估计值启发学生说说,怎样估计,建议学生把估计的结果写在正确结果的上面,以备对照之用

竖式计算:

启发学生介绍经验。

每步求的是什么,每步一查与估计值对照

用交换因数的位置的方法验算小结程序:

一估、二算、三验(强化验在何时、何处)这样下来,尽管速度慢了些,但能够大大提高一次性正确率。

试一试

男生做:

64×82女生做:

58×76

活动3【测试】评价

小结学习情况:

利用已有经验知识学习了新知五分钟当堂检测:

试一试的2活动4【作业】作业拓展

第14页第2题的前两列

第14页第5题从条件入手分析、从问题入手分析。

进一步体会两位数乘法是两步计算的基础

活动5【导入】小结

1.知识: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乘法

2.方法:

从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乘起,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时候,乘得的积的的末尾要和乘数十位上的数对齐

3.建构:

例4对比,告诉学生,本节课又是后面新知识的基础(三位数乘两位数298×322.98×0.32)。

3吨的认识》

1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2学情分析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

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

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

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难点:

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千克、克的知识。

1上学期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谁还记得?

(克、千克)

2关于他们的知识,你记得什么?

(1千克=1000克克计量较轻的物体质量千克计量一般的物体质量)

3那现在老师就要考考你们了,看看大家对于这两个质量单位所掌握的情况。

我们来看这样几道题。

{对测验结果要进行反馈}1千克=()克8000克=()千

克3千克600克=()克

2.估计教师的体重。

大家看看金老师,你们估计一下老师有多重?

为什么不用克来形容老师体重呢?

{42千克与42000克对比,显然用千克更合适更简单。

}(50千克、45千克、42千克⋯⋯)(因为克太轻了,千克形容体重更合适)

3.情景引入“吨”:

①既然刚才你们把老师的体重猜对了,那我能出一个更难的问题吗?

你们知道动物界,谁是最重的吗?

那我们来看看到底谁是最重的?

答案:

蓝鲸。

你们来猜猜它有多重吧。

答案:

200000千克200吨

(大象、牛、老虎、狮子⋯⋯..)

②引出新的质量单位:

较克和千克大的重量单位——吨。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板书课题:

吨的认识吨用字母“t”表示)

活动2【讲授】二、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揭示进率。

1吨=1000千克①既然蓝鲸的重量既能用千克也能用吨来表示,那吨与千克之间什么关系呢?

出示演示课件。

②在生活中一吨水要装多大的容器里呢,我们来围一围。

③在生活中吨除了表示水的重量,还可以表示什么物体的质量。

(出示生活中用吨做单位的物体图片)

活动3【活动】三、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体验一袋25千克的大米重量,想象一吨的重量。

刚才我们了解了吨的一些知识,那你们想感受一下一吨到底有多重吗?

那我们来体验一下吧。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袋重25千克的大米,每组派2名同学上来搬搬它,并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谈感受。

{课件演示40袋大米到底有多少}

2.说说生活中大约1吨重的物体。

活动4【练习】四、习题

1.做相关练习题。

①既然我们知道了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

小组之间互相说说。

②同桌交流完成书上P22页试一试

2.讲解书上P23例题并做试一试习题。

所以4吨是4000

①4吨=?

千克

(1吨是1000千克4吨是4个1000千克

千克)

②一吨200千克=?

千克

4解决问题《连乘连除乘除混合问题》

1教学目标

知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会用画图的方式表示数量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意。

初步掌握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知道这类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迅速找到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

学会解答先求每份数的两步计算问题,初步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

2学情分析《标准》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定为四大总体目标之一,足以体现了它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从基本图形中,能够提取数学信息,读懂题意,学生思维活跃,能够尝试画实物图、画线段图等方法解决问题,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反思的能力与习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归一”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即先求每份数)。

教学难点:

会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4.1.2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复习旧知、巩固数量关系复习旧知、巩固数量关系

1.出示这3个条件,引导学生哪两个条件能提出一个问题[直接出示3个条件,让学生选择2个有关联的,提出数学问题。

]每个练习本5元

买了4个练习本一共花了20元

2.学生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

预设:

孩子选择了买4个练习本,后边选择的条件不同,提出的问题也就不同,

如果选择了单价,可以求总价,如果选择了总价可以求单价。

小结:

理清数量关系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同一个已知条件,与不同的已知条件搭配,所解答的问题就不同,关键要分析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

课堂伊始,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理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

活动2【讲授】学习新知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例3:

给西服上衣钉扣子,3件一共用了24粒,给15件这样的上衣钉扣子,一共要用多少粒?

[设计意图:

读懂题意,理解题意]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题,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学生找到的数学信息:

3件24粒

15件?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读题,发现数学信息(条件与问题),找出数量关系]

3.请你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数量关系?

(教师巡视,发现有价值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图)

预设:

学生会出现的情况

预设1画图实物图,预设2画线段图预设3倍比法

学生根据理解的数量关系,画出图解

预设1:

我用画图的方法

预设2:

预设3:

3件5个这样的3件为15件,3

件用24粒,5个24多少粒就是15件用的粒数

24粒24

粒24粒24粒24粒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

4.反馈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预设学生会怎样画图?

)充分给学生机会,说出自己对题意的理解教师选取学生的有代表的图形,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画出图解,图形代表衣服,也可有其他图形或者衣物的图样,但可归为一类;预设2归一法线段图;预设3倍比法。

我用画图的方法

小结学生画图理解题意。

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阅读与理解【贴出:

阅读与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画图,表示出数量关系,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想一想,怎样解答呢?

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分析与解答。

【贴出:

分析与解答】

5.分析与解答

(1)要给15件这样的上衣钉扣子,一共要用多少粒?

想一想,怎样解答呢?

请同学们列式解答。

预设学生会出现的不同情况

(2)反馈学生的解答情况。

【追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并结合画图说明】

(1)24÷3=8(粒)

(2)24÷3×15什么不变,(抓不

变的量归一)理解归一法,求出一件的纽扣数,再

8×15=120(粒)=8×15求15件这样

=120(粒)的上衣,你想到了什么?

答:

一共要用120粒.

(3)如果没有倍比法出现,要提前做好准备

15÷3=524×(15÷3)

24×5=120(粒)=24×5学生理解倍比法

结合图意理解会更好。

=120

(粒)求15件上衣用的纽扣,也就是求3件

上衣用纽扣的

答:

一共要用120

粒.几倍?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的思维展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第二步是分析与解答]

6.回顾与反思

想一想,这道题我们怎样解答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我们解答的正确吗?

我们验证一下。

【思考验证方法】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从答案入手,或者从条件在进行算一下。

[设计意图:

学生学会回顾与反思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方法。

]

7.小结:

看一看我们解决问题经历了那几步?

遇到问题我们第一步要读懂题意(阅读与理解)经过分析后,尝试解决问题(分析与解答),得到答案后,学会回头看,(回顾与反思)解决这类问题我们要先求出一份数。

在求这样的几份?

[设计意图:

教会学生回头看,让学生掌握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

活动3【练习】实践应用实践应用

1.买7包打印纸需要多少元?

4包纸共48元

学生经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过程

(1)阅读与理解画出图理解题意并尝试解决问题。

(2)重点理解“不变量”是谁,(每包纸的价钱不变的)。

还可以用倍比法

(3)学生自主列式,订正

(4)先求什么?

在求什么?

为什么要先求?

[设计意图:

运用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

2.张阿姨买了6本笔记本,用了24元,李阿姨买了45个这样的笔记本,需要多少元?

王叔叔带了280元,最多能买多少本?

学生自主读题,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6本24元求出一本的价钱,不变量,再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