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民间美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3428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州民间美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滨州民间美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滨州民间美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滨州民间美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滨州民间美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滨州民间美术.docx

《滨州民间美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州民间美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滨州民间美术.docx

滨州民间美术

韵香味厚,粗犷淳朴的乡土美术

——留住滨州的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在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它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其品种浩繁。

民间美术由于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创造,所以,民间美术作品质朴纯真地倾注着劳动群众个人的感情信仰和随心所欲的个性,随意性的艺术风采是其艺术特点。

民间美术是生活文化,多从属于民俗,与传统手工技艺、民俗融为一体。

民间美术是民众创造的一种表现方式,大量反映了农耕、游牧、渔猎文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和民众审美理想,包括民间信仰和功利意愿,内容十分丰富,用途十分广泛。

在现实生活中,民间美术形态繁复,题材多样,应不同的需要而被创作和传播,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于相应的环境和场合。

其中一类是广泛存在于农村的乡土美术,在这里,制作者使用材料大都是身边的自然物,如泥土、草木、砖石、羽毛、纸和布等,制作的技术含量不高,但地域性鲜明和情感色彩强烈;不求精致,但求神采,作品多为民俗用品或表现了一种生活文化。

制作者很少是专业艺人,大都是乡间的普通百姓,农忙时干活,农闲时为之。

其作品是广大百姓自娱的艺术和生活情感的载体,只是偶尔也会拿到集市上换些零钱或以物易物罢了。

滨州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滨州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决定了滨州的民间美术继承了黄河流域的文化遗风,充分展现了鲁北民众的勤劳、智慧和纯朴憨厚的性格与情趣,具有粗犷豪放、雅朴浑厚的风格。

广泛流传于滨州地区的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木版年画、面塑、泥塑、布老虎、印花布、棉絮鸡、彩灯、木雕、葫芦雕刻、布贴画、线贴画、纸塑戏剧脸谱、民间歌舞的服饰道具以及造型各异的草柳编制品,无不显示出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滨州宝贵的文化遗产。

滨州的民间美术品大都具有色彩鲜艳,造型夸张大方,构图饱满和简朴,粗犷古拙,强烈、浑厚、率真的气质,体现了滨州人质朴的性格。

民间剪纸

滨州地区的民间剪纸分布广泛,无论是城市还是广大乡村集镇,无论是分布在文化广场、公交候车亭的雕塑还是园林小区的花墙,无论是大型演出的舞台设计还是频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造型设计,无论是从人生礼仪到岁时节令还是从自身的装饰到居家的美化,剪纸艺术的身影无处不在。

而创造这些无处不在的剪纸艺术的也正是那些无处不在的普通百姓。

这些普通百姓大都是从小看着奶奶、妈妈剪窗花、刺绣,耳闻目濡,从感兴趣到动手学剪,很快就掌握了剪纸技艺,熟能生巧,见什么剪什么,稍加构思就能剪出漂亮的作品,有些心灵手巧的人脱颖而出,成为出色的民间剪纸艺人。

民间艺人们的剪纸作品种类繁多,样式多变,多具构图简单、造型夸张、装饰性强的特点,常见的有:

春节贴的门笺、窗花、;元霄节的灯彩、纸扎纹饰;装饰新屋的顶棚花、墙围花;纸糊容器的笸箩花、面斗花;刺绣用的各种剪纸花样。

她(他)们有的剪技熟练、剪法讲究、精细工整、玲珑剔透;有的下剪大胆、粗犷简练、生动传神;有的不用画稿,信手剪来,充分反映出他们热爱生活的真实感受。

不仅能剪出传统的民间剪纸纹样,还能运用传统的剪法和风格创作一些新的剪纸作品。

她(他)们的一些作品剪的是自己的生活经历、劳动场面,是有感而发,把心里想象的样子剪出来,剪的就是她(他)们自己,作品细腻,栩栩如生,充满乡土气息。

比如刘根英的剪纸作品《棉区农家乐》是以亲身经历创作的,由“广阔天地”、“拾棉花”、“纺棉线”、“剪窗花”组成,表现了棉区农村妇女下地耕作、拾棉花、纺棉线,闲暇时间拿起剪刀剪纸的场面。

又如刘桂兰在五十年代初的成套剪纸作品《老区人民支前忙》,剪出了革命根据地老渤海区的男人去支前,妇女、老人和儿童在大后方从事农业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前线的画面;带着瓜皮帽、身穿对襟袄的老年人,挽着发纂儿、穿着蓝印花袄、扎着裤脚的小脚妇女在拉犁耕地、推独轮车、推磨、车水,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过门笺”,是民间剪纸的一种重要形式,又称“门笺”、“罗门钱”、“骡马钱”。

“过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当各家各户的过门笺都迎风飘舞着的时候,年便真的来到了。

门笺一门有五张,结构为黄金律似的长方形,由膛子(中心花纹),边框(上、左、右)和穗子(俗称牙子)三部分组成。

门笺的膛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膛子由花、鸟、龙、凤、鹿等纹样组成;再一类,门笺由图案衬托着吉祥的文字组成。

如“万象(春)更新”,“欢度(福)新春”“吉庆(福)有余”等。

由于门笺悬挂在门楣下,要承受一定的拉力,因此门笺和边框、穗子之间必须像网络样紧密相连。

再加上构思巧妙,衔接自然,就使得门笺形成了富于线条韵律装饰特点的艺术风格。

五色纸门笺通常为大红、绿、黄、粉红、蓝紫(或蓝)。

贴门笺时,这顺序可是不能乱的,有喜事全贴红的,有丧事全贴蓝的,灶上方贴黄的,牲口槽、水磨上贴蓝紫不贴红的。

即“头红二绿三黄,四小红,五子(紫)登科”。

门笺制作工具很简单,只有四件:

色纸、木板(腊盘)、刻刀(凿子)、模具。

具体制作方法是:

将已准备好的五色油光纸(大红、粉红、黄、绿、蓝),剪切长方形,将其放在垫板上,并将刻好的模具放在上面固定,然后用刻刀按模具的图案刻制完成。

其垫板是特制的腊盘,为了防止崩坏刻刀的刃口,另外是便于在刻制门笺时能准确把握分寸。

木版年画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一种运用木版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清河镇木版年画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是由王姓始祖王画三从天津蓟县经由河北枣强带来清河镇的,在以后的几十年间带动了清河镇的其他姓氏年画爱好者,经过多年的发展,使其成为深受鲁北地区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年画是按照当时农民的思想追求、风俗信仰、审美观念、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逐步丰富表现内容的。

它植根于民间的土壤之中,起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愿望、美化人民节日气氛的作用。

其题材内容广泛,有山水、人物、花鸟等。

从表现的题材内容上可归纳为:

避邪纳福、瑞祥吉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曲和瑞兽祥禽等。

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印制分为起稿、刻版、印黑、套色、施彩等工序。

起稿是年画的第一道工序,画师们从庙堂神像、传统戏剧、神话传说、风俗人情、历史故事以及自然界万物中发现题材进行构思,然后用木炭条勾画出轮廓,再用墨线勾勒定稿,交于雕刻师进行设计刻版。

刻版是经过刻工的适刀,转折顿挫,起伏轻重,转换自如,得心应手的加工,刻出物象的主要轮廓线,再按设计计划分成几块色版以备套印。

雕刻多用杜木、梨木。

雕刻的方法一般采用反正刀、开心法、阳刻、阴刻等雕刻风格,不拘一格或粗犷、或精细,待刻好后先印墨(也叫线版),在此基础上分出红、黄、绿、紫、兰、粉红等色版再进行雕刻色版。

清河镇木版年画具有立意简明扼要、主题鲜明、寓意深远、造型美观,兼具有夸张、变形的特点,且线型凝炼流畅,坚实有力或大刀阔斧见长等特点。

清河镇木版年画色彩鲜明,对比强烈,配色和谐多变,画师们多采用红、黄、绿、兰、紫、粉红等色套印,而且追求乡土风味,韵香味厚,粗犷淳朴。

莲花灯

“莲花灯”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传承至今。

它古朴典雅,色彩鲜明,主要运用红、黄、绿三色,充分体现节日的喜庆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莲花灯”制作融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俗于一体。

起先是用白纸刷上红、黄、绿颜色,再用专用工具推成皱纹纸并剪成花瓣,后来使用红、黄、绿三色纸张来制作。

传统的做法是:

用木制工具将纸压制成为皱纹纸,将皱纹纸剪成花瓣状备用;用竹子扎成灯笼的框架,下部粘上纸成为“纸杯”状;用黄、绿纸剪灯穗,将灯穗分层粘贴到框架的底部,轻轻打匀;将花瓣自下向上一层一层叠加、交叉着粘贴到框架的“纸杯”上,粘成倒置的“莲花座”;将花瓣粘贴到框架上部的圆盘上,形成一个双层花瓣的莲花盘;将花瓣一层一层交叉着粘贴到高粱杆上,做成盛开的莲花和含苞欲放的花蕾(根据需要有时也做出白色莲花);用绿色皱纹纸,固定到已缠绕绿纸的高粱杆上,带柄荷叶就成型了,再用类似的方法做成莲蓬;将莲花、花蕾、莲蓬与荷叶固定到框架上部,稍加整理即成为一盏美丽的莲花灯。

“莲花灯”上下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荷叶、莲蓬和红、白莲花的组合,第二层是双层花瓣组成的鲜花圈,第三层是由红色花瓣向下组成的莲花。

这种“莲花灯”最受生意人和结婚多时还没有孩子的家庭欢迎,荷叶寓意“和和美美”,莲藕代表“财运连连”,莲蓬和里面的莲子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而红白两色花代表男孩和女孩,刚好凑成一个‘好’字,代表儿孙满堂,堪称民间艺术一绝。

虎头鞋

虎头鞋是滨州地区农村妇女为儿童缝制鞋靴时,用各种样式的布料或是各色丝线缝制鞋头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术品。

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

虎头鞋既具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

做虎头鞋,人们既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又寄予了父母对孩子虎头虎脑地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做虎头鞋须先打袼褙,就是用旧破布料一层层的用玉米面浆子粘起来,晒干后备用。

袼褙打好后就根据鞋样子剪下来做鞋底和鞋帮的内衬。

鞋帮做好后,就另找块布,剪成虎头的样子,在上面绣上嘴、眼、鼻子和胡须等,绱在鞋帮的前面,两边再用布缝个耳朵,就基本成型了,有的虎头上用黑线绣一个“王”字,就更加生动。

虎头鞋样式较多,既有用简单的几色布料缝制而成的,也有的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描织的,做工复杂。

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虎鼻、虎眼等常用较粗的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也有的用兔毛将鞋口、虎耳、虎眼镶边,红、黄、白间杂,轮廓清晰,孩子穿上虎头鞋蹒跚学步,兔毛随脚步飘动,使得虎头栩栩如生,有了动态感。

穿虎头鞋的时间,多是在孩子一岁左右的冬天。

此时的孩子正是穿着连脚的棉裤跃跃欲试想要走路的时候。

所以,虎头鞋需要做的肥大、厚实,像老虎一样的健壮。

这样有利于孩子脚扎实地、稳重,不摔跤。

更重要的是,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驱除邪恶,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健康成长。

在很多村庄中,还有小猪鞋、小狗鞋等等,都与当地民情风俗有关。

女孩子的鞋子造型与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绣花图案取吉祥、欢快、饰以含有寓意的花鸟图案。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意识有了很大的变化,虎头鞋虽然经济适用,但却并不美观,在城区基本难以见到穿虎头鞋的孩子了,农村孩子也很少穿了,因此,缝制虎头鞋的人们也越来越少,只有位数不多的农村老太太还恋恋不舍这种手工艺品,做上几双摆在集市的地摊上,为集市添一道古朴的风景。

长出立体字的葫芦

葫芦,因和“福禄”谐音,又有驱灾避邪之神奇传说,人称“宝葫芦”,自古至今受到世人的宠爱。

传统的葫芦加工工艺有刻、烙、画等,近年来又发展到用绳、模造型,以及染色、砑花、多葫芦拼型等工艺。

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探索出一种既有人为加工,又有自然长成的艺术效果的方法——让葫芦“长”出立体字。

凭着扎实的书法功底,他用特制的刻刀,选择最佳雕刻期,在葫芦上刻上几个字或简单的图案,雕刻后葫芦分泌出汁液来愈合创伤导致凸起立体效果,几天后字和画凸出葫芦表面,有鲜明的立体感,葫芦成熟后经去皮、防霉、干燥、装饰等一系列处理,一只只立体雕刻工艺葫芦就做成了。

立体雕刻工艺葫芦式样新颖,自然长成,巧夺天工。

通过把祝福语、警句或图案雕刻到葫芦上,使其自然生长成立体字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还可以按照收藏者的要求,在上面刻上收藏者自己的名字,长成后在世上应是独一无二的,极具收藏价值。

三彩棉絮鸡

三彩棉絮鸡造型别致、小巧美观,以高梁秸杆、棉絮、豆粒、鸡毛等为原料,可以说取材方便、成本低廉,而且主色以红、黄、蓝三色为主,不算复杂。

但就是这简单的材料、色调,经过民间艺人的手,却变成了色彩鲜艳、质朴大方、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棉絮鸡,越显示出了制作工艺的独特、艺术价值的可贵,越体现出了鲁北民间艺术的质朴、浑厚。

大吉大利、喜庆祥和是三彩棉絮鸡的主题,它折射出农耕文明和现实生活中的期盼和诉求,是当地民俗文化的载体。

三彩棉絮鸡制作简单,材料便利可得,制作材料主要有:

棉絮、秸秆、鸡毛、豆粒等。

制作工具主要有:

剪子、刀子、竹片、毛笔、浆糊、颜色等。

三彩棉絮鸡的制作过程:

将秸秆分解成皮和瓤、把秸秆切成段、插胸腹、插底座、插头尾、扎鸡尾、绕尾巴、绕身体、粘眼睛、搭身体、按鸡冠、装吊架。

泥塑

惠民县河南张泥塑相传源于清代初,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自古家家户户加工泥塑,曾经盛行一时。

农闲时节,手工艺人们抽空制作泥坯,冬闲及春节期间,就涂粉上色,制成成品到集市出售。

河南张泥塑有两大类:

泥塑类、扳不倒类,各类品种繁多,造型古朴,有戏剧故事、各种娃娃、动植物等。

河南张泥塑所表现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戏曲故事,如“梁祝”、“牛郎织女”、“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有各种形式的娃娃,如“躺躺孩”、“座孩”(坐在莲花上抱着鱼、桃、石榴之类)等;有动物,如老虎、对狮、摇猴、鸣鸡、金鱼、青蛙、秋蝉等;还有动物和人物在一起的,如“骑马人”、“武松打虎”、“麒麟送子”等。

另外,还有果实类,如:

桃、柿、杏等。

艺人就是通过这些优美、喜庆、吉利的题材,借题抒发,以物寄情,寓意其中,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对爱情的歌颂,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民俗角度看,河南张泥塑与当地“栓娃娃”等民俗紧相联系在一起;泥塑作品“小上坟”、“错上错”等品种是当地民俗、民俗心理在泥塑上的具体体现。

在彩绘方面,河南张泥塑的彩绘富有装饰性,用笔流畅,线条简练,强调热烈火爆、鲜明,多用大红、桃红、绿、黄、紫等单色或间色,另少加墨、金。

先涂带胶的白粉再着色,他们不主张画真色,而重在美化,从而取得五彩缤纷,协调绚丽的效果。

在造型方面,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突出传神,强调刻画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这些彩绘和造型的处理方法,是泥塑艺人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

传说原来的泥塑是面面俱到全涂颜色,后来觉得这样没有必要,于是,逐步改为正面涂色,背面从简或不涂色,这样使形象更集中更突出了。

民间刺绣

刺绣,俗称“绣花”,是在已经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

刺绣有多种绣法,有彩绣、包梗绣、雕绣、贴布绣、钉线绣、十字绣、绚带绣、戳纱绣等,在无棣县境内流行的有钉线绣、绚带绣、十字绣和“剟花”—绒绣。

绣花工具有绣花缯子、绣花针、各种五颜六色的线、图纸、棉布、绣花剪刀等

无棣流行的刺绣,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

民间服饰:

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

妇女服装刺绣中,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花样。

“腕袖”(上衣袖口),通常情况下多饰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连续图案。

“领口”,刺绣中大多是如意云,饰以花卉图案。

“裙子”,是古今妇女常用的衣服,前后各一片,常常嵌边、绣花,而颜色多为黑、蓝、红色的底。

“上衣”,绣花多在胸口,常用图案有鱼戏莲、牡丹花等。

“顶子”,常在上面堆绣蝴蝶、莲花等图案。

“鞋”帮子上,多绣以蝶恋花、蟾宫折桂等图案。

农村儿童的“兜肚”,多是红色镶边的绣花,一般饰有莲生贵子、富贵长春等寓意吉祥、繁衍的图案;也有绣五毒虫,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

男孩子身上的“围嘴”,常绣有双虎对头、双狮对头、五福捧寿的图案。

女孩身上的“围嘴”,则绣以五蝶捧花、五莲坐子、五鱼戏莲等图案。

冬天护耳的耳套,以桃形较多,常绣有吉祥动物花鸟纹饰。

“童鞋”,男孩多为老虎鞋、前为虎头、侧有虎足、后有虎尾,向上翘起。

在前面绣一绿色蟾蜍的名为蟾鞋,含有“蟾宫折桂金钱落地”的意思。

生活用品:

常见的有枕头花、虎枕头。

虎枕头里又有双头虎、人面头虎、虎头鱼尾等,还有蛤蟆枕头。

这些枕头缝制精湛,纹饰、造型别致。

既是幼儿枕头,又是儿童玩具。

另外还有鞋垫、荷包、针敝、香袋、靠枕、门(轿)帘等

祭献物品:

这一类绣制品,常常用于祭扫礼仪的灵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帏、神龛帷幔等饰有龙凤仙鹤、福禄寿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绣物。

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在滨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门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的技艺。

蓝印花布是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抹子”把防染浆刮入花纹空隙漏印于布面,干后浸染靛蓝,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显现出蓝白花纹。

染成的花布蓝白二色,色彩深沉明快,图案纯真朴素、典雅大方、自然和谐,具有浓厚的乡土味。

按用途,蓝印花布可分为供人们剪裁、缝制衣服或作他用的通用花布和按褥面、包袱等特定形状印成的专用花布。

蓝印花布的图案纹样极多:

植物类有梅花、牡丹、菊花、菱花等;动物类有凤、喜鹊、蝙蝠、鲤鱼、龙、蝴蝶等;器物类有果篮、花瓶、绣球、古钱、金锭等;几何图案有鱼鳞、太阳、月牙、波纹、云头、冰裂纹、三角纹、锯齿纹、龟背纹、方块、五角纹、挽不断(回纹)、等;还有吉祥文字福、寿、双喜、长命富贵等等。

蓝印花布制作分为制做花版和印染两部分(一般的染坊只能印染):

蓝印花版制做:

工具器具:

不同规格的刻刀、“砸板子”、蜡盘、刷桐油用的“栓”等。

制版工序:

图案设计、镂刻花版、整平、上桐油。

蓝印花布印染:

工具器具:

刮板、案板、染缸、“翘”(架在缸上用来拧布的木制工具)、“笊”(放在缸内用来隔离染料水与沉淀的粉浆)、“嘬葫芦”(用来吸出缸底沉淀粉浆)、锅、晾晒竹竿架、刮刀等。

印染工序:

选布、刮防染浆、染色、晾晒、刮白、清洗。

蓝印花布选用乡村老式布机织出的土布,质朴淳厚,加上其特殊的加工工艺,更加重了蓝印花布独特的民间气息。

相比其他纺织物,蓝印花布的颜色总显得格外纯净单纯,落落大方的格调,让它始终清秀却永远不会落入凡俗。

白和蓝这两种看似单调的颜色碰撞在一起,无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色彩深沉明快,图案朴实典雅,令人赏心悦目。

近百年来,在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潮流中,我国民间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传统格局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传统文化形态的民间美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破坏性的冲击。

乡土民间美术遇到的挑战与农村的变革息息相关,与之紧密相关的,还有乡村生活方式急剧改变,传统民俗的快速消退等等。

民间美术是生活文化,多从属于民俗,当民俗瓦解,相关文化随即消泯。

生活的艺术依赖着生活的应用,许多民间文化就是在它失去了应用功能时立即消亡的。

如果不去管它,任其自生自灭,它就会一大部分灭亡,很小一部分挤入市场。

而挤进市场的又一定是被商品变异了的,实际上也失掉了它原有的真实的文化生命。

民间美术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也是中华民族美术生存发展的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对我国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艺术有着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

然而今天,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文化殖民势力,对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构成更加严重的破坏,大量的民间美术濒临灭绝。

为此,保护中国民间美术迫在眉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