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治疗脾胃病的现代临床意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3070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建中汤治疗脾胃病的现代临床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建中汤治疗脾胃病的现代临床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建中汤治疗脾胃病的现代临床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建中汤治疗脾胃病的现代临床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建中汤治疗脾胃病的现代临床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建中汤治疗脾胃病的现代临床意义.docx

《小建中汤治疗脾胃病的现代临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建中汤治疗脾胃病的现代临床意义.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建中汤治疗脾胃病的现代临床意义.docx

小建中汤治疗脾胃病的现代临床意义

姓名:

张彬学号:

1532118053专业:

中医内科(脾胃)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建中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摘要:

小建中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中经方之一,既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又能甘温除热,调和阴阳,临床常用于治疗腹痛、虚热、不寐、心悸等病症。

本文参阅近年来相关文献,从小建中汤温补脾胃治疗腹痛;甘温除热治疗阴火;调和阴阳治疗不寐;补益心脾治疗失眠四个方面,浅析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

小建中汤;临床应用

小建中汤是仲景的名方,方由饴糖一升,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组成。

全方阴阳双调,使脾气恢复,中气自立,故名小建中汤[1]。

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共有五条论述了小建中汤[2]:

①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0条)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条)③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13条)④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22条)⑤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8条)。

该方既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又能调和阴阳、柔肝健脾。

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兼伤寒表证,脾虚腹痛兼少阳邪郁证。

通过“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方法,建立起中焦之气,使补益之品达其病所起到温补脾胃,甘温除热,补益心脾,调和阴阳的作用[3]。

在现代临床中,小建中汤不仅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小儿肠痉挛等消化系统疾病,还可治疗失眠、室性早搏等。

结合近年来,国内医家对小建中汤方进行的临床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现对其临床应用总结四点如下。

1温补脾胃治疗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4]。

其病机多由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脉络凝滞所致。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及运化水谷。

若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等,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气机不畅而引发腹痛;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出现腹痛。

治当温补脾胃,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意在以甘平之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味辛性温,有补中益气之功,可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又因其辛能散,温能通,对慢性消化性溃疡尤其久病入络者犹为适宜[5]。

酸苦微寒之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平之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甘苦相须能缓挛急而止腹痛;辛温之生姜与甘温之大枣,可调和营卫,加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

诸药合用,使中气自立,营卫调和,脾胃健运,气血得充,脏腑得以温养,脉络气血流畅,腹痛乃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微寒、味酸,可以缓解因溃疡而引发的疼痛(有研究显示,白芍具有阻止肠道平滑肌收缩的功能)[6];生姜、桂枝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消化和吸收功能;饴糖具有强壮和缓解疼痛作用;甘草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7]。

诸药合用可治疗腹痛及减少腹痛复发率。

现代医学中的消化性溃疡、肠痉挛、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若出现虚寒腹痛症状者,均可参照该法进行辨证论治。

徐震[8]对脾胃虚寒型复发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予加味小建中汤:

胶饴30g,党参15g,桂枝10g,芍药20g,生姜9g,大枣10g,炙甘草6g,冷水煎,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胶囊20mg/d,螺杆菌阳性者加服阿莫西林胶囊0.5g/d。

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达93.33%,高于对照组。

而且1年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剂。

万毓华[9]等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奥美拉唑抑制胃酸、消炎、抗Hp治疗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建中汤辩证加减治疗,泛酸者可去饴糖,加黄连、乌贼骨、炒吴茱萸;胃脘冷痛,里寒较甚者可加理中丸;腹胀明显者可加陈皮、砂仁。

治疗4周后,复查胃镜,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半年后随访,观察患者治疗结束半年后的疾病复发率。

梁超[10]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胃溃疡。

处方:

黄芪60g,党参30g,桂枝15g,白芍药30g,白术20g,干姜10g,茯苓15g,枳壳20g,紫苏叶15g,法半夏15g,槟榔15g,大枣20g,炙甘草10g。

胃溃疡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多由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引起,本例乃因脾胃虚寒所致。

《内经》谓:

“虚则补之。

”故治以温中补虚,投以黄芪建中汤,助脾胃之阳,补虚缓中。

2甘温除热治疗阴火

阴火是指内伤气虚在先而复感邪气在后的发热,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4]。

以起病缓慢,病情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为特征。

其病机多由劳倦内伤,中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甘温除热,即“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是指以甘温之剂治疗发热属于气虚或阳虚的一种治法。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视为甘温除热的先声。

本法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理论,实践于张仲景的小建中汤等方,完善于李东垣的脾胃学说。

脾胃居于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营养人体五脏六腑,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损伤脾胃,致脾胃气虚,健运失职,升降失调,气血生化匮乏,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发热。

治当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小建中汤中饴糖甘温建中,补益虚劳;芍药甘酸,养血敛阴;桂枝辛甘温通;炙甘草、生姜、大枣甘温益气健脾,诸药配伍,以其甘温之性益气健脾,调和阴阳,从根本消除“阴火”之源。

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发热、肿瘤及部分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若出现上述病症者,均可参照本法进行辨证论治。

胡英[11]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人进行了观察,该病以发热、咳嗽、咽痛、痰白质粘、食欲不振为主要临床表现,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40例。

治疗组给予小建中汤加减(饴糖30g,芍药9g,桂枝6g,柴胡6g,枳壳6g,连翘10g,金银花10g,生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治疗,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温服;对照组给予头孢噻肟钠类药物,7天为1疗程,服用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78%;对照组总有效率34%。

李玉清[12]认为白芍与甘草能快速有效缓解疼痛,白芍轻用补血,重用活血,破血、破瘀,从而消除肿大的淋巴结;小建中汤是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药,恢复食欲,增强后天之本。

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补液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建中汤口服治疗,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且复发率明显降低。

鹿秀岭等[13]认为甘温之小建中汤不仅治寒,而重在“建中”,建中就是建后天之本,甘温祛寒,辛温宣通,甘酸缓急化阴,甘温除热,为治疗气虚发热之祖方。

兹以虚劳低热(粟粒性肺结核)病案为例说明之,患者午后低烧,久治不愈,面白,体瘦,食少,精神萎靡,大便干,日一行,脉象沉细无力,舌质淡,苔正常,诊为虚劳。

处方:

小建中汤加党参、黄芪、当归。

2剂后,热退神增,精神转佳。

7天后复诊,仍有低烧,依方继服14剂巩固疗效。

3调和阴阳治疗不寐

不寐,是指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4]。

《类证治裁》:

“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说明失眠乃阴阳不和所致。

其病机为精血不足,阴阳失调,神不安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为人之阴阳的基础。

若虚劳日久,精血不足,阴阳失调,而致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阴虚不受阳纳,阳盛不得入于阴而致阴阳不和,夜难入寐;又若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气虚弱,生化乏源,阴阳不相维系,形成失眠。

治当调和阴阳,益气健脾,养心安神。

若脾胃之气得以复调,中焦阳气得以四运,阴阳之气得以调和,则不寐自除。

《心典》谓:

“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小建中汤的精妙之处在于:

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敛阴之用,方中芍药酸甘敛阴,阴收则阳附也;饴糖甘温建中,中土润则万物生也;两药合用酸甘化阴,调和阴阳;桂枝辛温通阳,与饴糖合用,辛甘化阳;生姜、大枣辛甘相和,健脾益胃,调和营卫;炙甘草益气健脾。

诸药配伍,温中补虚之中,蕴有重建脾胃,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气血生化有源,阴阳协调,则不寐自愈。

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若出现阴阳失和所致不寐者,均可参照本法进行辨证论治。

王伟[14]用建中汤加减治疗失眠:

黄芪45g,桂枝15g,赤芍25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3枚,饴糖1块。

3剂。

后期处小柴胡汤加减调理6剂,诸症均消,痊愈,随访半月未复发。

戴基海等[15]治疗失眠少寐,舌红苔薄或少苔者用建中汤加酸枣仁,远志养阴清热,宁心安神,或合酸枣仁汤(酸枣仁、知母、茯苓、川芎、甘草),如少寐多梦,舌淡或淡红苔薄者,说明血虚,加何首乌,当归,远志,以养血安神。

吕沛宛[16]予以桂枝15g,芍药30g,生姜10g,炙甘草10g,大枣4枚,黄芪15g,党参10g,柴胡8g,黄芩3g,清半夏8g,夜交藤30g,7剂,日1剂水煎,早晚两次温服,服药两剂后,诉寐可,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今用桂枝芍药益阴和阳,调补营卫,柴胡黄芩疏通三焦气道,党参黄芪帅血运行,半夏夜交藤导盛阳之气以交于阴分,养心通络,阴阳和得,而失眠之证愈也。

4补益心脾治疗心悸

心悸,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2]。

其病机多由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所致。

心中悸而烦是本症的特点,然悸与烦证,又有虚实之分,本证即非水气凌心之心悸,亦非热扰胸膈之烦,更不是少阳胆火炽盛之烦悸证,此乃里虚邪扰,气血不足,心无所主则悸,神志不宁则烦。

正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四肢百骸皆赖其输化精微以滋养。

心神赖心血滋养,心血源于脾气,若心脾虚弱,主轴不运,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亏,不能濡养心神,心失所养,加之气虚不能运血,心气虚不能与邪相抗,则心中悸动不安。

治当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小建中汤中,桂枝辛甘温通,温助心阳,通利血脉;白芍敛阴缓急,行血宣痹;饴糖甘温质润,温补心脾;炙甘草益气养心复脉,专补心脾之气。

诸药配伍,共奏温阳通脉,补益心脾之功,中气充则化源足,五脏皆可得养;气血足则邪自除,心室趋于安宁。

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凡属心脾两虚所致心悸者,均可参照本法进行辨证论治。

罗陆一[17]对病毒性心肌炎症见胸闷、脘痞满、困倦肢软、乏力、气短、心悸,少气懒言,神疲,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辩证:

心悸。

表证仍在,但正气不足,脾气虚弱,邪气内传,阴火上炎而致,故用小建中治之。

伤寒论谓: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方用小建中汤:

桂枝15g,白芍20g,黄芪30g,大枣15g,炙甘草15g,饴糖30g,生姜5片。

服上方半日后气短胸痛减轻,3月后症状基本缓解。

郑小伟等[18]认为小建中汤加黄芪侧重于甘温益气,可治疗心悸系中焦虚寒,肝脾失调所致,倍白芍其意在清泄肝木,缓急止痛,滋阴益血。

用此方治疗心悸有阴虚阳浮之假热,下有阳虚生内寒之真寒,五脏皆虚,气血阴阳俱不足,治宜甘温建中,调和阴阳。

药用:

炙黄芪、饴糖(烊)各30g,桂枝、炙甘草各12g,炒白芍24g,生姜3片,红枣12枚。

7剂。

每日1剂,水煎温服。

患者诉服药3剂,即觉心悸、腹痛好转,精力亦较前转佳,恶寒自汗减轻,然仍手足心热,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弱虚。

热明显,于前方加炙鳖甲24g,滋阴清热。

继上方服14剂后,诸症悉除。

5小结

小建中汤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是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方。

其组方严谨,用药精当,配伍灵活,使药物性能在随证理法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堪称理法方药的楷模。

现代医家多集中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然其魅力不仅局限于消化科,其在妇科、儿科等内伤杂病的临床应用也甚为广泛,正所谓:

“有是证,用此方”。

小建中汤在不同疾病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值得我们大力去发掘和研究,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陈庭明.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02):

82-83+87.

[2]刘芳.《伤寒论》“方后注”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3]孟淑辉,刘轲.谈小建中汤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12,27(11):

2353-2355.

[4]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D].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5]李日德,柯俊.小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01):

67-68.

[6]张家鉴.用小建中汤合良附丸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道溃疡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

(2):

304-305.

[7]潘亚亚.不同运动模型诱发应激性胃溃疡及甘草预防的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8]吴国良.加味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复发性消化性溃疡45例[J].河南中医,2010,30

(1):

23-24.

[9]万毓华,付勇.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34):

155-156.

[10]胡业建,梁超.梁超临床应用黄芪建中汤验案举隅[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8):

53-54.

[11]胡英,徐燕.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8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6):

20-21.

[12]李玉清.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8):

122.

[13]鹿秀岭,吕翠霞.小建中汤寒热属性之辨[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4):

292-293.

[14]王伟.建中汤治疗失眠新探[J].北京中医药,2010,29(02):

136.

[15]戴基海,焦颖艳.加味建中汤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0,16(15):

145.

[16]吕沛宛.小建中汤新用验案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3):

537.

[17]罗陆一.《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病毒性心肌炎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01):

26-30.

[18]郑小伟,陆红虎,于纪红.黄芪建中汤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浅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9):

678.

导师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