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优秀案例.docx
《家庭教育优秀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优秀案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优秀案例
注重细节调动情感
——家庭教育的成功关键
五(3)班洪滔家长洪秀东
教育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将孩子社会化的问题。
鲁迅曾经批评一些人只会做孩子之父,不会做人之父。
按照鲁迅的意思,一个孩子呱呱坠地,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人胚;只有这个孩子进入人类社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接受了人类的语言、情感、生活常识、基本文化等),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孩子的社会化化得优还是劣,这和孩子的监护者和教育者密切相关。
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是孩子的起始性长期性的监护者和教育者,是造成孩子社会化优劣的重要因素。
有的父母极不善于教育孩子,对孩子的社会化所起的积极作用很少,所以鲁迅批评他们只会做孩子之父,不会做人之父。
人的社会化是有层次的。
学会在社会中生活与交往所需的基本语言、情感、礼貌、生活常识、文化知识等,这种社会化层次可称为“基层次”;在基层次基础上,还历练了但任县乡领导、经营中小企业、协调小范围人事关系的较好素质,这种社会化层次可称为“中层次”;在基层次和中层次基础上,还造就了担任省、部、军团领导、经营大型企业、战略性协调大范围人事关系的基本素质,这种社会化层次可称为“高层次”;在高层次的基础上,更生升华了能引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向前进的领袖性智慧、人格、气质等,这种社会化层次可称为“顶层次”。
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帮助孩子实现基层次社会化的重要人物是父母。
在帮助孩子实现基层社会化这件事上,不一定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比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做的好。
因为基层次社会化的内容是一般社会成员都能具备的,而从父母具备引起孩子具备,需要的不是父母具有很高的文化程度,而是父母具有对孩子的良好的感染力、引导力和细致的行动。
在这里,成功的关键是注重细节、调动感情,即善于从细节上培养孩子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从调动孩子的积极情感上加速孩子的社会化。
请看两位农家母亲与自己的孩子的相处状态:
母亲甲带着四岁的儿子小敏洗菜、做饭、用餐。
整个过程从坐在庭院里剥豆荚开始。
母亲说:
“小敏,你拿条小凳来给妈妈坐,妈妈的脚蹲痛了。
”“噢,我去拿。
”“妈妈,给你!
”“哦,谢谢小敏,小敏真乖。
”“妈妈,我也来剥豆荚!
”“好的。
”“哇,小敏剥了一个这么大的豆荚呀!
这么大,里面有几颗豆子呀?
”“妈妈,有五颗。
”“哦,小敏能干,能数五颗豆子了。
”“妈妈,这个豆荚这么小呢!
”“哦,这么小,里面有几颗豆子呀!
”“妈妈,二颗。
”“噢,大豆荚包着五颗,小豆荚里包着二颗,五颗多还是二颗多呀?
”------菜烧好摆到桌子上,小敏爬到凳子要去舀菜吃,母亲说:
“小敏,今天你舅舅要到我们家来吃饭的,舅舅是客人,应该等客人来了一起吃,这是礼貌。
”“懂礼貌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吗妈妈?
”“是,小敏真聪明,小敏是世界最聪明的孩子!
”
母亲乙带着四岁的女儿小慧洗衣、做饭、用餐。
整个过程从站在洗衣池边洗衣服开始。
小慧拿过一只袜子学着妈妈擦肥皂洗起来,母亲历声说:
“别动!
你去玩!
”小慧放下袜子呆了一会走开了,用一根棒子去拨大盆子里的小鸡。
“别动!
揍死你!
”母亲又严厉的说。
小慧放下棒子走到洗衣水流出的水池口去玩水,一会儿就把裤子玩湿了。
“你一下犯这样一下犯那样!
看,裤子全弄湿了!
”母亲走过来“啪”的一巴掌,脖子上一把抓把小慧拎起来放到空地上。
不声不响的小慧这时“哇——”的一声赖在地上哭起来,大而单调的哭声在这个庭院里孤零零的响了半晌。
母亲却感到自在,其中或骂一句:
“死哭!
”并不怎么理会他。
饭还有烧好,两碗菜上桌,小慧便爬上凳子一人吃起菜来了。
吃得桌子上沾了许多菜汤菜碎,待父带着客人回家吃饭,桌子上已“半边席散”。
在这里,母亲甲能在细节上利用许多机会教育孩子,能把孩子的积极情感较好的调动起来。
这样,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健康感情的培养就会比较容易,既孩子的社会化就会化得较优,较快。
而母亲乙只图自己干活自在,把孩子遣在一边就算没事了,结果孩子可能因不能参加感兴趣的洗袜活动而失去了一个智力发展的机会;因受到母亲不恰当的呵诉而情感受到压仰和扭曲,萌发一定程度的反感、敌视、怪癖心理;因受到吃菜的放纵而增添了对事物与礼貌的违昧。
这样,孩子的社会化就化得劣、化得慢了。
中国家庭教育网,J9F)x+dgSvB
孩子从小随父母生活,父母会有很多机会感染和说孩子。
做父子的积极情感,以帮助孩子较快的接受作为一个“人”所必须的基本语言、基本感情、基本礼貌、基本生活常识和基本文化知识,较好的完成基层次社会化。
父母在家里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要作出有序、有理、有情、有乐的安排,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给予耐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一个和谐快乐的、能解决许多问题的、既有自由又不可妄为的小天地。
家庭教育所做的工程,是造“人”的奠基工程,这项工程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父母要做好这项工程,必须的并不是自己具有很高的文化程度,而是自己具有如下四项素质:
健康善良的人类心理、积极向上的公民生活态度、充满热情的爱子之心和强烈的家庭教育观念(意识到家庭的言言、事事、物物、态态都是对孩子构成教育的)。
这四项素质,是一般公民都能达到的。
望子成才的父母们,只要好好盘点和充实自己的这四项素质,持之以恒付诸行动地重视家庭教育,在教育中做到“注重细节,调动情感”,那么,其成功度相信一定不小。
养成良好习惯完善美好人生
五(4)班程丹琳家长程红东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今天你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来习惯会来养你;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最多只能拥有一份工作,而如果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他拥有的是一个系统、一个模式。
工作只能亲力亲为,而模式则能自动工作。
中国家庭教育网L,XB(h|a6|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每个家长都使出浑身解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而我的心得是:
要从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的生活由一点一滴的小事组成,那就从点滴小事做起,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
1、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要求女儿每天晚上8:
30前必须睡觉,早上7:
00前起床,从而保证充足的睡眠,这个习惯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换衣,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
3、养成有计划花钱的习惯。
女儿每周可得零花钱10元,但必须在专用记帐本上记录收支情况,比如每次花钱必须记录清楚用途,金额,结余额。
4、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现在的孩子偏食现象非常严重,女儿也不例外,通过不断强化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日三餐按时按量进餐,尽量不挑食,控制零食,不买不吃路边摊上的三无食品,少吃垃圾食品。
5、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倒垃圾,买酱油等。
最近正在教女儿洗衣,洗碗,从洗袜子短裤开始学习。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是一时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终身的,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的取得则是水到渠成的。
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反复,以及与女儿的不断沟通,从去年开始与女儿达成一致意见,制定出每周的学习计划,计划实施的前阶段,女儿会经常忘记,而我经常督促,这个学习计划,女儿一直坚持到现在,并已基本形成女儿每天放学回家首先必做之事,形成了习惯。
这个学习计划是:
1、每天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练习1-2页钢笔字;听读英语20分钟;写日记一篇。
2、周六下午:
练习毛笔字2-3张;练习素描一幅。
每周根据完成情况,给予奖励或惩罚,完成好奖励一本书,完成不好则扣零花钱5元。
正是因为逐步养成的学习习惯,五一带女儿游景点,女儿带着纸和笔,将沿途景点一一记录,为她完成长假日记提供良好素材。
在学校老师、我们家长及女儿的共同努力下,女儿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这些良好习惯将会伴她一生,让她受益匪浅。
但女儿还有很多不好的习惯,需女儿去改变,家长去帮助,老师去指导。
习惯成自然,改变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只想让女儿知道并记住:
每天改变一点点,那就是成功的开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就是成功的象征;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完善美好的人生。
49篇优秀家庭教育论文集之二十四
挣脱安逸——“牛胜虎”的启示
----谈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
六(4)班李成家长李伟新
《人民日报》曾以“挣脱安逸——‘牛胜虎’的启示”为题讲述了发生在哈尔滨“东北虎林园”里的一件离奇事。
占地100万平方米的“东北虎林园”建立的目的,是要把老虎从笼子里放出来,逐步变人工喂养为野外捕食,提高老虎的生存能力,最终将老虎放回大自然。
一天,参加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的老总和摄影记者们兴致勃勃地来林园摄影。
然而,令这些摄影高手失望的是,当一头小牛犊被送进林园之后,他们没能拍摄到预想的“群虎噬牛图”,一场惊心动魄的牛虎争斗,结果以貌似强大的东北虎失败而告终。
两只东北虎使尽浑身解数,仍抵不住小牛犊的本能抵抗,最后只得灰溜溜地落荒而逃。
细细一想,也在情理之中。
虽然林园给了老虎广阔的活动空间,和一般动物园不一样,但在喂养方法上却完全相同,即定时把切好的肉端到老虎面前。
既然能饭来张口,不用出力就有美餐填饱肚子,老虎也乐得坐享其成。
过惯了安逸舒适的日子,以凶猛著称的兽中王便变得徒有其表了。
而小牛犊则是本能地感到危在旦夕,奋力拼搏。
牛虎相斗,终以牛胜。
前不久有报载:
一位成绩优秀的北大学生,因为生活不能自理,除了读书,吃饭之外什么都不会的学生,最后退学了。
学习成绩是孩子优秀的具体表现,但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并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我们家长的共同目的都是希望培养出具备优良心理素质、热爱学习又能自立自强的孩子。
现在在我们的家庭中,孩子多为独生子女。
有些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百般溺爱,生怕孩子吃苦,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去面对社会和生活呢?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呢?
1.自立,从小抓起
(1)自立,他可以!
父母在相信孩子有自立的能力同时,父母也要让孩子明白,他是可以自立的。
因为自身工作时间的原因,我在下午四点半以前往往不能按时去学校接孩子,因此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不得不“狠心”地教会了小孩自己独自坐公交车回家。
记得在小孩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当时第一次让小孩子自已坐车回家,说实话自己确实有些提心吊胆,一是怕孩子坐车不安全,二是怕孩子坐车错过了车站,但是自已下午有教学任务,肯定不能按时去接孩子的,只能狠一狠心让他自己回家。
因为怕小孩错过车站,我就在孩子的衣服里放了四块钱,与他说好了,万一车子坐过了头,可以用另外二块钱坐回来,没有坐错的话,那二块钱就作为奖励。
那天当我忐忑不安上完课回到办公室的时候,小孩正兴高采烈地在办公室里与同事在玩,我不由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表扬了儿子的能干。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孩子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因父母的溺爱剥夺了他们自立的能力。
我们应该鼓励他,相信他,因为他的能力和潜力是很大的,一定是你没有想到的。
(2)自立,从自理开始。
俗话说: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同样,不能自理,何以自立?
所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应该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
我在培养小孩的自理能力时,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在前一天晚上提醒他自己整理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
我认为小学阶段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每次考试100分都更重要,学会整理自已的学习用品和作好第二天的上课准备是培养小孩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我一直都比较注意帮助孩子养成这方面的习惯。
在整理时,我仅是起提醒和监督作用,一般不会去代劳,时间长了,孩子自然知道第二天上学前应作哪些准备。
二是父母都比较忙的时候学会照顾好自己。
许多父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
其实,有时候,父母没必要什么事都去管,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
比如,天冷的时候,父母们不要先对孩子说“该穿大衣了”,而要让孩子自己在感受中学会加衣服。
孩子长大了,迟早将脱离父母的羽翼去独立生活,因此在小孩成长的道路上早些教会孩子自己照顾自已非常重要,家长应逐步放手让小孩学会照顾好自己。
2.自立要从小事做起。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遇到这样的情况:
当一对夫妇要他们的孩子收拾起摊在桌上的书本、玩具时,有的孩子借口:
“我马上……知道了……我现在还不想……我过会儿再收……我太累了……妈,你替我收拾吧”。
这时,有的家长就退让了,殊不知,这一退让却让孩子失去了责任感,产生下一次反正爸爸妈妈会替我做的依赖思想。
所以在给孩子交待任务之后,做家长的一定要克制替孩子做事的欲望。
3.自立要适当地找“苦”给孩子吃。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古人云:
“自古英雄多磨难。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少年时代都是在贫困中度过的。
贫贱忧戚的生活,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经千锤百炼,终有所成。
少年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培养高尚品行情操和良好气质的关键时期。
贫贱忧戚,固然不是我们故意追求的东西,但它确实可使有志气的青少年产生强烈的危机感,懂得如何勤奋努力、创造未来;而养尊处优,把享受寄托在他人的劳动之上,就会缺乏危机感,不思进取。
建议家长能适当找“苦”给孩子们吃,避免他们染上“富贵病”。
而经历过艰难困苦环境锻炼之后,人不仅有坚强的意志、实干的本领,而且还会产生尊重他人、珍惜时光、爱护财物等优秀品质,其生存能力和竞争意识都会加强,这对于他们适应社会,有所建树,将会大有裨益。
细细想一想作为家长真的很辛苦,但孩子的自立自强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长自己必须做个有心人,制定计划,持之以恒。
家长的责任是做足球场上的教练,而不是上场为孩子踢球,更不是要孩子把球踢进你的球门。
49篇优秀家庭教育论文集之二十五
对家庭教育认识的几个误区与对策
一(5)班梅一枝家长梅建伟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性格、习惯、能力等各方面无不受到家长的影响。
由于家长的年龄层次及文化、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待孩子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也各不相同。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关注,并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循循善诱,引导自己的孩子快乐地参与各项活动。
但也有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关爱不等于溺爱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这是孩子的思维特征。
但是,有些家长对这种情况没有把握“尺度”。
事事顺从孩子,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在家长的“翅膀”下,这些孩子逐渐形成“我想要什么,就一定能得到”的思维逻辑,这种越来越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同伴渐渐远离了她。
如果长期缺少同伴交流,这些孩子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会遇到一定的障碍。
从表面上看,家长很爱孩子,但从终身发展来看,其实是害了孩子。
中国家庭教育网'\q)N,[]mgZ
比如: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跳蚤市场上发生了这样的一幕:
小昕小朋友带来了许多自己的玩具、童话书等,还邀请了妈妈来参加活动。
活动开始了,小昕和妈妈带着自己的物品去活动了。
小昕喜欢上了小晴的一个洋娃娃,一定要,小晴提出要小昕用玩具交换,小昕不肯,小晴也不愿意。
小昕得不到洋娃娃便大哭,妈妈无奈,便与小晴商量,到小晴这儿买下了洋娃娃。
小昕得到了洋娃娃,破涕为笑。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妈妈又帮助小昕买来了机器人、小汽车……小昕护着买来的玩具不让别人碰,渐渐地,小朋友都远远地离开了小昕,小昕自己带来的玩具一件也没有交换掉。
对策:
1、给孩子一个空间。
家长是作为孩子同伴交往的管理存在者,并不是保护者、救生员,不能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什么都管,什么都干预,代替孩子解决人际冲突。
家长应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孩子发生困难时,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2、塑造宽广的心灵。
可通过故事、诗歌等形式激发孩子的同情心,帮助孩子了解别人的心理感受。
家长要做好榜样,让孩子明辨是非,让他们知道耍赖哭闹是没有用的,好的玩具应该与小朋友分享。
3、授孩子一种技能。
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与朋友交往的机会,教会孩子一些交往语言,如需要别人手中的玩具时,可以这样说:
“借给我玩玩好吗?
”“我用这个和你交换行吗?
”
二、严格不等于专制
有些家长认为,我是一家之主,孩子应该唯命侍从,孩子有一点不合家长的意思就横加指责,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
比如在一次一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中:
家长观摩孩子上课时,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很开心,到了实践操作的时候,小朋友都纷纷动起手来了。
有的拿尺子,有的拿小棒、铅笔开始测量了。
这时,豪豪小朋友正埋着头,还没有动手。
他妈妈坐不住了,立马从教室后头冲到了教室最前面(豪豪坐在第一位),上来就打孩子的手,边打边指责:
“你在干什么?
别的小朋友都开始了,你还不快点!
你的手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豪豪一紧张,就更不知所措。
从上面的例子看出,豪豪的妈妈的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从豪豪的表现可以看出,妈妈平时比较重视知识灌输,而缺少动手能力的培养。
其实家庭教育并不局限于教会孩子认字、背古诗或算数学题,如果家长们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智能发展水平,一味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塑造孩子,这种不当的期望与要求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妨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使孩子缺乏自信,养成不良性格和习惯,达不到家庭教育的真正效果。
对策:
1、了解孩子。
家长应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解放孩子。
从书本上走出来,家长可以利用饭后休息散步或带孩子外出旅游的机会,引导孩子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商店里的商品、田野里的花草树木及季节气候变化等自然现象,让孩子在实际的观察体验中扩大眼界,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3、锻炼孩子。
家长鼓励支持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思考,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所谓心灵手巧,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孩子的多种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放手不等于放任
有部分家长受到家庭教育思想的片面影响,认为从小要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可以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将来长大了自然会有出息。
或者有部分家长认为,我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管孩子。
所以,这部分家长就采取放任自由的方式。
其实,这也是不科学的。
比如:
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活动,活动通知家长在下午1:
00左右到公园门口接孩子。
到了下午1:
30的时候,只剩下小强一个小朋友没接走。
他左顾右盼,显得有些着急,他还告诉老师:
“爸爸说要来接我的”。
老师耐心地和小强又等了半个小时,他的爸爸还没有来接。
小强急哭了。
老师边安慰小强,边电话联系他爸爸。
过了许久,才接电话,小强爸爸在电话中回答老师:
“我在撮麻将,很忙,没时间接小强,你让他自己回家吧。
”老师听后,无可奈何,只能告诉他:
“我送小强回家吧。
”
确实有这样一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其实,家庭教育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
儿童时期的教育其程度和重要性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进入学校之后,教育孩子仞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事,双方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家长要为孩子作好表率,同时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孩子。
对策:
1、转变观念。
家长可以看看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杂志书籍,与老师多沟通多交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增加交流。
组织家庭聚会、亲子活动,家长在与其他家庭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解决自己的困惑,学习他人良好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3、现场学习。
学校开办的家长学校、观摩教学等活动,要积极参加。
要去了解活动的目的、内容,看看老师和别的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教育孩子。
49篇优秀家庭教育论文集之二十六
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二(3)班刘妍家长刘建华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曾说过,孩子五岁以前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今生,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不合拍,使我们产生了许多困惑:
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
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
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
为什么有的孩子说什么道理都好象知道但就是自控能力很差呢?
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整天口口声声说要珍惜父母血汗钱,但一进校门就大肆挥霍钱财糟蹋浪费衣物和饭菜呢?
笔者结合长期观察,并翻阅大量资料进行实践研究,对此提出以下观点,以求教各位家长。
一、家庭教育现状和分析。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
然而,老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甚至难以抵制家长朋友的一句消极的话语呢。
现状之一:
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
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
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
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
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
“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
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
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
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p
(二)“顺其自然”型。
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
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
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从而不闻不问不管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
具体表现为:
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
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
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
“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
长辈们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
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
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
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
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
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
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
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
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
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
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现状之二:
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
崇拜金钱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