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0782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ocx

《完整word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ocx

完整word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4监测项目

 

4.1一般规定

 

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纳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联合的方

 

法。

 

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应包含:

 

1支护构造。

 

2地下水状况。

 

3基坑底部及周边土体。

 

4周边建筑。

 

5周边管线及设备。

 

6周边重要的道路。

 

7其余应监测的对象。

 

基坑工程的监测项目应与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相般配。

 

针对监测对象的要点部位,做到要点观察、项目配套并形成有效的、

 

完好的监测系统。

 

4.2仪器监测

 

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应依据表4.2.1进行选择。

 

表建筑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表

 

基坑类型

一级

二级

三级

监测项目

 

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

 

应测

 

应测

 

应测

围护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

应测

应测

应测

 

续表

 

基坑类型

一级

二级

三级

监测项目

深层水平位移

应测

应测

宜测

立柱竖向位移

应测

宜测

宜测

围护墙内力

宜测

可测

可测

支撑内力

应测

宜测

可测

立柱内力

可测

可测

可测

锚杆内力

应测

宜测

可测

土钉内力

宜测

可测

可测

坑底隆起(回弹)

宜测

可测

可测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

宜测

可测

可测

孔隙水压力

宜测

可测

可测

地下水位

应测

应测

应测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宜测

可测

可测

周边地表竖向位移

应测

应测

宜测

竖向位移

应测

应测

应测

周边建筑

倾斜

应测

宜测

可测

水平位移

应测

宜测

可测

周边建筑、地表裂痕

应测

应测

应测

周边管线变形

应测

应测

应测

注:

基坑类其余区分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

GB50202

-2002履行。

 

当基坑周边有地铁、地道或其余对位移有特别要求的建筑及设

 

施时,监测项目应与有关管理部门或单位磋商确立。

 

4.3巡视检查

 

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每日均应由专人进行巡视检查。

 

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宜包含以下内容:

 

1支护构造:

 

1)支护构造成型质量;

 

2)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裂痕出现;

 

3)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

 

4)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

 

5)墙后土体有无裂痕、沉陷及滑移;

 

6)基坑有无涌土、流沙、管涌。

 

2施工工况:

 

1)开挖后裸露的土质状况与岩土勘探报告有无差别;

 

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锚设置能否与设计要求

 

一致;

 

3)场所地表水、地下水放状况能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

 

施能否运行正常;

 

4)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

 

3周边环境:

 

1)周边管道有无损坏、泄露状况;

 

2)周边建筑有无新增裂痕出现;

 

3)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痕、沉陷;

 

4)周边基坑及建筑的施工变化状况。

 

4监测设备:

 

1)基准点、监测点完满状况;

 

2)监测元件的完满及保护状况;

 

3)有无影响观察工作的阻碍物。

 

5依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立的其余巡视检查内容。

 

巡视检查宜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锥、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

 

具以及摄像、拍照等设备进行。

 

4.3.4对自然条件、支护构造、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备等的巡视检查状况应做好记录。

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剖析。

 

4.3.5巡视检查如发现异样和危险状况,应及时通知建设方及其余有关单位。

 

5监测点部署

 

5.1一般规定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部署应能反应监测对象的实质状态及其变

 

化趋向,监测点应部署在内力及变形要点特点点上,并应知足监控要

 

求。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部署应不阻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应减

 

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

 

监测标记应坚固、显然、构造合理,监测点的地点应防止开障

 

碍物,便于观察。

 

5.2基坑及支护构造

 

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易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应沿基坑

 

周边部署,周边中部、阳角处应部署监测点。

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

 

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个。

水平易竖向位移监测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顶或基坑坡顶上。

 

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宜部署在基坑周边的中部、

 

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

监测点水平间距宜为20m~50m,每边监

 

测点数目不该少于1个。

 

用测斜仪观察深层水平位移时,当测斜管埋设在围护墙体内,测

 

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围护墙的深度;当侧斜管埋设在土体中,测斜管长

 

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5倍,并应大于围护墙的深度。

以测斜

 

管底为固定起算点时,管底应嵌入到稳固的土体中。

 

5.2.3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部署在受力、变化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

 

监测点数目和水平间距视详细状况而定。

竖直方向监测点应部署在弯

 

矩极值处,竖向间距宜为2m~4m。

 

支撑内力监测点的部署应切合以下要求:

 

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

 

2每层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该少于3个,各层支撑的监测点地点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

 

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混泥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地点。

 

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目及部署应知足不一样传感器测试要求。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部署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

 

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杆上。

监测点不该少于立柱总根数的5%,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该少于10%,且均不该少于3根。

立柱的内力监测点宜部署在受力较大的立柱上,地点宜设在坑底以上各层立柱下部的

 

1/3部位。

 

锚杆的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地点,基

 

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部署监测点。

每层锚杆

 

的内力监测点数目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其实不该少于3根。

 

层监测点地点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

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宜设置在锚头周边和受力有代表性的地点。

 

土钉的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地点,基

 

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部署监测点。

监测点数目和间距应视详细状况而定,各层监测点地点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

每根土钉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有代表性的受力地点。

 

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点的部署应切合以下要求:

 

1监测点宜按纵向或横向剖面部署,剖面宜选择在基坑的中央以及其余能反应变形特点的地点,剖面数目不该少于2个。

 

2同一剖面上监测点横向间距宜为10m~30m,数目不该少于3

 

个。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部署应切合以下要求:

 

1监测点应部署在受力、土体条件变化较大或其余有代表性的

 

部位。

 

2平面部署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监测点。

竖向部署上监测点间距宜为2m~5m,下部宜加密。

 

3当按土层散布状况布设时,每层应起码布设1个测点,且宜

 

部署在各层土的中部。

 

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部署在基坑受力、变形较大或有代表性

 

的部位。

竖向部署上监测点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散布状况布设,竖向间距宜为2m~5m,数目不宜少于3个。

 

地下水位监测点的部署应切合以下要求:

 

1基坑内陆下水位当采纳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部署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纳轻型井点、发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部署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目应视详细状况确立。

 

2基坑外处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部署,监测点间距宜为20m~50m。

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部署水位监测点;当有止水帷幕时,宜部署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3水位观察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同意地下水位之下3m~5m。

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的承压含水层中。

 

4回灌井点观察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

 

5.3基坑周边环境

 

从基坑边沿之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

 

边环境应作为监测对象。

必需时髦应扩大监测范围。

 

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监测点的部署,尚应

 

知足有关部门的技术要求。

 

建筑竖向位移监测点的部署应切合以下要求:

 

1建筑四角、沿外墙角10m~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侧许多于3个监测点。

 

2不一样地基或基础的分界限处。

 

3不一样构造的分界处。

 

4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双侧。

 

5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的双侧。

 

6高耸修建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修建物不该少于4点。

 

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点应部署在建筑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

 

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痕双侧以及其余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视

 

详细状况而定,一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宜少于3点。

 

建筑倾斜监测点的部署应切合以下要求:

 

1监测点宜部署在建筑角点、变形缝双侧的承重柱或墙上。

 

2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部署在同一竖直线上。

 

3当由基础的差别沉降计算建筑倾斜时,监测点的部署应切合本规范第5.3.3条的规定。

 

建筑裂痕、地表裂痕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痕进行部署,

 

当原有裂痕增大或出现新裂痕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

对需要观察的

 

裂痕,每条裂痕的监测点起码应设2个,且宜设置在裂痕的最宽处及

 

裂痕尾端。

 

管线监测点的部署应切合以下要求:

 

1应依据管线修筑年份、种类、资料、尺寸及现状等状况,确立监测点设置。

 

2监测点宜部署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m~25m,并宜延长至基坑边沿之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管线。

 

3供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没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设置间接监测点。

 

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宜按监测剖面设在坑边中部或

 

其余有代表性的部位。

监测剖面应与坑边垂直,数目视详细状况确立。

 

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5个。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部署在凑近被保护对象且有代表

 

性的部位,数目应视详细状况确立。

在竖向部署上测点宜设置在各层

 

土的界面上,也可等间距设置。

测点深度、测点数目应视详细状况确

 

定。

 

6监测方法及经度要求

 

6.1一般规定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依据基坑类型、设计要求、场所条件、当

 

地经验和方法合用性等要素综合确立,监测方法应合理易行。

 

变形监测网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布设应切合以下要求:

 

1每个基坑工程起码应有3个稳固、靠谱的点作为基准点。

 

2工作基点应选在相对稳固和方便使用的地点。

在通视条件优秀、距离较近、观察项目较少的状况下,可直接将基准点作为工作点。

 

3监测时期,应按期检查工作基点和基准点的稳固性。

 

检测仪器、设备和元件应切合以下规定:

 

1知足观察精度和量程的要求,且应拥有优秀的稳固性和靠谱

 

性。

 

2应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备,并应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使用。

 

3监测过程中应按期进行监测仪器、设备的保护养护、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

 

对同一监测项目,监测时宜切合以下要求:

 

1采纳同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路线。

 

2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3固定观察人员。

 

4在基真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监测项目初始值应在有关施工工序以前测定,并取起码连续

 

观察3次的稳固值的均匀值。

 

地铁、地道等其余基坑周边环境的监测方法和监测精度应符

 

合有关标准的规定以及主管部门的要求。

 

除使用本规范规定的监测方法外,亦可采纳能达到本规范规

 

定精度要求的其余方法。

 

6.2水平位移监测

 

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纳视准线法、小角度法、

 

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随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散布情

 

况,采纳前面交会点、后方交会点、极坐标法等;当测点与基准点无

 

法通视或距离远时,可采纳GPS丈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丈量与基

 

准线法相联合的综合丈量方法。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埋设应切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变形

 

丈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宜设置有强迫对中的观察墩,并宜采

 

用精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偏差不宜大于0.5mm。

 

基坑围护墙(边坡)顶部、基坑周边管线、周边建筑水平位

 

移监测精度应依据其水平位移报警值按表6.2.3确立。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

水平位移

累计值D(mm)

D<20

20≤D<40

40≤D≤60

D>60

报警值

变化速率υD(mm/d)

υD<2

2≤υD<4

4≤υD≤6

υD>6

监测点坐标中偏差

≤0.3

≤1.0

≤1.5

≤3.0

注:

1监测点坐标中偏差,是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偏差,为点

位中偏差的1/√?

 

2当依据累计值和变化速率选择的精度要求不一致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优先按变化速

 

率报警值的要求确立;

 

3本规范以中偏差作为权衡精度的标准。

 

6.3竖向位移监测

 

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纳几何水平或液体静力水平等方法。

 

坑底隆起(回弹)宜经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纳几何水平并

 

配合传达高程的协助设备进行监测,传达高程的金属杆或钢尺等应进

 

行温度。

尺长和拉力等项修正。

 

围护墙(边坡)顶部、立柱、基坑周边地表、管线和周边建

 

筑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依据其竖向位移报警值按表6.3.3确立。

 

竖向位移监测精度要求(

mm)

竖向位移

累计值S(mm)

S<20

20≤S<40

40≤S≤60

S>60

报警值

变化速率υS(mm/d)

υS<2

2≤υS<4

4≤υS≤6

υS>6

监测点测站高差中偏差

≤0.15

≤0.3

≤0.5

≤1.5

注:

监测点测站高差中偏差是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平丈量单程一测站的高差中偏差。

 

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的精度应切合表6.3.4的要求。

 

表6.3.4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的精度要求(

mm)

坑底回弹(隆起)报警值

≤40

40~60

60~80

监测点测站高差中偏差

≤1.0

≤2.0

≤3.0

 

各监测点与水平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构成闭合环路或切合水

 

准路线。

 

6.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宜采纳在墙体或土体中预

 

埋测斜管、经过测斜仪观察各深度处水平位移的方法。

 

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宜低于0.25mm/m,分辨率不宜低于

 

0.02mm/500mm。

 

测斜管应在基坑开挖1周前埋设,埋设时应切合以下要求。

 

1埋设前应检查测斜管质量,测斜管连结时应保证上、下管段

 

的导槽互相瞄准、顺畅,各段接头及管底应保证密封。

 

2测斜管埋设时应保持竖直,防备发生上调、断裂、扭转;测斜管一对导槽的方向应与所需丈量的位移方向保持一致。

 

3当采纳钻孔法埋设时,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的孔隙应填补密实。

 

测斜仪探头置入测斜管底后,应待探头凑近管内温度时再量

 

测,每个监测点均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

 

当以上部管口作为深层水平位移的起算点时,每次监测均应

 

测定管口坐标的变化并修正。

 

6.5倾斜监测

 

建筑倾斜观察应依据现场观察条件和要求,采纳投点法、前

 

方交会法、激光铅直仪法、垂吊法、倾斜仪法和差别沉降法等方法。

 

建筑倾斜观察精度应切合国家现行标准《工程丈量规范》GB

 

50026及《建筑变形丈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

 

6.6裂痕监测

 

裂痕监测应监测裂痕的地点、走向、长度、宽度,必需时髦

 

应监测裂痕深度。

 

基坑开挖前应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痕的散布地点和数目,测

 

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状况,监测标记应拥有可供量测的清晰

 

端面或中心。

 

裂痕监测可采纳一下方法:

 

1裂痕宽度监测宜在裂痕双侧贴埋标记,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也可用裂痕计、粘贴安装千分表量测或拍照量测等。

 

2裂痕长度监测宜采纳直接量测发。

 

3裂痕深度监测宜采纳超声波、凿出法等。

 

裂痕宽胸怀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裂痕长度和深胸怀测精

 

度不宜低于1mm。

 

6.7支护构造内力监测

 

支护构造内力可采纳安装构造内部或表面的应变计或应力进

 

行量测。

 

混泥土构件可采纳钢筋应力计或混泥土应变计等量测,钢构

 

件可采纳轴力计或应变计等量测。

 

内力监测值宜考虑温度变化等要素的影响。

 

应力记或应变计的量程宜为设计值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

 

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内力监测传感器埋设前应进行性能查验和编号。

 

内力监测传感器宜在基坑开挖前起码1周埋设,并取开挖前

 

连续2d获取的稳固测试数据的均匀值作为初始值。

 

6.8土压力监测

 

土压力宜采纳土压力计量测。

 

土压力计的量程应知足被测压力的要求,其上限可取设计压

 

力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土压力埋设可采纳埋入式或界限式。

埋设时应切合以下要求:

 

1受力面与所监测的压力方向垂直并紧贴被监测对象。

 

2埋设过程中应有土压力膜保护举措。

 

3采纳钻孔法埋设时,回填应均匀密实,且回填资料宜与四周岩土体一致。

 

4做好完好的埋设记录。

 

土压力计埋设此后应立刻进行检查测试,基坑开挖前应起码

 

经过1周时间的监测并获得稳固初始值。

 

6.9孔隙水压力监测

 

孔隙水压力宜经过埋设钢弦式或应变式等孔隙水压力计测试。

 

孔隙水压力计应知足一下要求:

量程知足被测压力范围的要

 

求,可取静水压力与超孔隙水压力之和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

 

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可采纳压入法、钻孔法等。

 

孔隙水压力计应事先埋设,埋设前应切合以下要求:

 

1孔隙水压力计浸泡饱和,清除透水石中的气泡。

 

2检查标定数据,记录探头编号,测读初始读数。

 

采纳钻孔法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时,钻孔直径宜为110mm~

 

130mm,不宜使用泥浆护壁成孔,钻孔应圆直、洁净;封口资料宜采

 

用直径10mm~20mm的干燥膨润土球。

 

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后应丈量初始值,且宜每日量测1周以上

 

并获得稳固初始值。

 

应在孔隙水压力监测的同时丈量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地点周边

 

的地下水位。

 

6.10地下水位监测

 

地下水位监测宜经过孔内设置水位管,采纳水位计进行量测。

 

地下水位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

 

潜水水位管应在基坑施工前埋设,滤管长度应知足量测要求;

 

承压水位监测时被测含水层与其余含水层之间应采纳有效的隔水措

 

施。

 

水位管宜在基坑开始降水前起码1周埋设,且宜每日连续观

 

测水位并获得稳固初始值。

 

6.11锚杆及土钉内力监测

 

锚杆和土钉的内力监测采纳专用测力计、钢筋应力计或应变

 

计,当使用钢筋束时宜监测每根钢筋的受力。

 

专用测力计、钢筋应力计和应变计的量程宜为对应设计值的

 

2倍,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锚杆或土钉施工达成后应付专用测力计、应力计或应变计进

 

行检查测试,并取下一层土方开挖前连续2d获取的稳固测试数据的

 

均匀值作为其初始值。

 

6.12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可经过埋设磁环式分层沉降标,采纳分层

 

沉降仪进行量测;或许经过埋设深层沉降标,采纳水平丈量方法进行

 

量测。

 

6.12.2磁环式分层沉降标或深层沉降标应在基坑开挖前起码

1周

 

埋设。

采纳磁环式分层沉降标时,应保证沉降管部署到位后与土层密

 

贴坚固。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的初始值应在磁环式分层沉降标或深层

 

沉降标埋设后量测,稳准时间不该少于1周并获取稳固的初始值。

 

采纳分层沉降仪量测时,每次丈量应重复2次并取其均匀值

 

作为丈量结果,2次读数较差不大于1.5mm,沉降仪的系统精度不宜

 

低于1.5mm;采纳深层沉降标联合水平丈量时,水平监测精度宜参照

 

表6.3.4确立。

 

采纳磁环式分层沉降标监测时,每次监测均应测定沉降管口

 

高程的变化,而后换算出沉降管内各监测点的高程。

 

7监测平率

 

基坑工程监测频次确实定应知足能系统反应监测对象所测项

 

目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辰的要求。

 

基坑工程监测工作应贯串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

 

监测期用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达成为止。

对有特别

 

要求的基坑周边环境的监测应依据需要连续至变形趋于稳固后结束。

 

监测项目的监测频次应综合考虑基坑类型、基坑及地下工程

 

的不一样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和当地经验而确立。

 

当监测值相对稳固是,可适合降低监测频次。

关于应测项目,在无数

 

据异样和事故征兆的状况下,开挖后现场仪器监测频次可按表

 

确立。

 

表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平率

基坑

施工进度

基坑设计深度(m)

类型

≤5

5~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