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每天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0713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25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每天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乡镇每天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乡镇每天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乡镇每天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乡镇每天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镇每天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设计说明.docx

《乡镇每天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每天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设计说明.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镇每天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设计说明.docx

乡镇每天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设计说明

前言

xx位于xx省xx市xx区西部,距xx市43公里。

南邻xx森林公园和xx区xx乡,西交xx区xx乡,东北与xx区xx镇和xx县的xx乡、xx镇接壤。

xx集镇位于xx中部,集镇范围包含xx居委会、xx居委会、xx村和xx村四个居委会(村)的用地。

xx集镇作为xx风景区二级旅游镇,距xx市区43公里,区域条件优越,集镇内各种土家风情旅游项目、坡地酒店及特色商业发展迅猛,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人日益增多。

然而,受经济技术条件制约,集镇内各种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生活污水排放矛盾尤为突出,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现象随处可见,排放口附近环境卫生差、蚊蝇滋生,给集镇环境卫生带来严重影响。

而且,集镇内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河流水系污染日益严重,水体发黑发臭,损害xx集镇旅游形象。

因此,有必要对xx集镇内的生活污水进行综合治理,做到有组织收集,处理后达标排放。

xx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近期为2000m3/d,远期为4000m3/d,使全部外排废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彻底解决xx集镇水污染问题。

为使该工程顺利实施,并为下一步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受建设方委托,我院承担了本工程的初步设计工作。

 

1概述

1.1项目简介

1.1.1项目名称、地点及业主

·项目名称:

xx区xx集镇污水处理厂工程

·项目地点:

xx区xx集镇

·项目业主:

xx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项目规模:

近期(2020年)2000m3/d,远期(2030年)4000m3/d

1.1.2污水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工艺:

改良A²/O+绿狐尾藻生态湿地工艺。

1.1.3设计进出水水质

xx集镇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采用参照法来预测污水厂进水水质如下:

表1-1xx集镇污水厂设计进水水质(mg/L)

污染物

CODcr

BOD5

SS

NH3-N

TN

TP

进水水质

250

100

180

30

35

2.5

污水厂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处理后排入中湖河。

1.1.4污水处理厂址及用地

污水厂选址在集镇西南部原养殖场,污水厂占地约6亩,厂区设计高程为371.0-372.0米。

1.1.5服务范围与人口

本工程服务范围与《xx区xx集镇总体规划(2014-2030年)》规划范围保持一致,西起xx村鱼家堰,东至xx区xx景区门票站,北至xx村的幺房组,南至xx居委会的西峪,建设地面积不超过106.55公顷。

近期(2020年)集镇人口规模为2.0万人(常住人口0.5万人,集镇旅游住宿人口1.5万人);远期(2030年)集镇人口规模为3.5万人(常住人口0.7万人,旅游住宿人口2.8万人)。

1.2设计依据及主要标准、规范

1.2.1主要设计依据

(1)《xx区xx集镇排水专项规划(2016-2030年)》(2016.06);

(2)《xx区xx集镇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2016.12);

(3)《xx区xx集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6.12);

(4)关于《xx区xx集镇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张武发改投资[2017]18号】(2017.07);

(5)关于《xx区xx集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张武发改投资[2017]19号】(2017.07;)

(6)《xx市贯彻落实实施细则》(张政发[2015]17号);

(7)《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年)》(2013.07);

(8)《xx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08);

(9)《xx区xx旅游镇总体规划(2005-2020年)》(2014.05);

(10)《xx区xx集镇总体规划(2014-2030年)》(2016.03);

(11)《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03);

(12)《xx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0年)》(2010.12);

(13)《xx区xx集镇污水处理厂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2016.06);

(14)《关于对xx区xx集镇污水处理厂工程环境影响报告的批复》(2016.06);

(15)xx区xx集镇地形图(1:

500);

(16)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1.2.2主要规范和标准

(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

(3)《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

(4)《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3-2008)

(5)《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4-2008)

(6)《xx省用水定额》(DB43/T388-2014)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9)《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

(10)《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导则》(RISN-TG006-2009)

(11)《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

(12)《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48-2010)

(13)《城镇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设备设计标准》(CJJ31-89)

(1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2011年2016年修改)

(15)《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

(16)《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17)《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18)《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4-2002)

(19)《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

(20)《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2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23)《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24)《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2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7)《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2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30)《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31)《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32)《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HB50053-2013)

(3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3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35)《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3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37)《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2011)

(38)《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50034-2013)

(39)《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40)《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1)

(41)《自动化仪表选型规定》(HG/T20507-2014)

(42)《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HG/T20512-2014)

(43)《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范》(HG/T20513-2014)

(44)《控制室设计规定》(HG/T20508-2014)

(45)《仪表供电设计规定》(HG/T20509-2014)

(46)《分散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定》(HG/T20573-2012)

(47)《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2012)

(48)《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2013)

(49)《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T17167-2006)

(50)《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

(51)《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建标[2007]164号)

(52)《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1.3城市概况与自然条件

1.3.1地理位置

xx位于xx省xx市xx区西部,距xx市43公里。

南邻xx森林公园和xx区xx乡,西交xx区xx乡,东北与xx区xx镇和xx县的xx乡、xx镇接壤。

xx集镇位于xx中部,集镇范围包含xx居委会、xx居委会、xx村和xx村四个居委会(村)的用地。

集镇主要对外道路为020县道。

图1-1xx集镇区域位置图

1.3.2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

xx属于亚热带山原形季风性湿润气候,受地形影响,形成山地气候特色,冬暖夏凉,四季分明。

冬少严寒,夏无酷热,风光旖旎,宜游宜居。

年温差、日温差较小。

全乡年气温平均14℃—16℃,全年无霜期265天。

年平均降水量1359mm上下,季节分配不均。

春夏两季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其中五、六两月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50%。

冬季北风盛行,夏季东南风盛行。

(2)地形地貌

中湖集镇位于xx中部,呈人字形,集镇内沿河地势较为平坦,东部为xx景区,风景秀丽。

其他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xx居委会、xx居委会、xx村和xx村的部分地方。

整体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典形盆地地形;集镇南部为高山,西南部地势最低。

集镇内有香芷溪、石家峪溪和薅子溪等5条河流,在中湖坪汇聚成中湖河。

(3)水资源

xx境内无大河,受地形影响,全乡由数条山涧并集形成薅子溪、石河峪溪、香芷溪、石家峪溪、三家峪溪、鱼泉峪溪6条水系。

除鱼泉峪溪外,其他5条溪河均在集镇规划范围内,在中湖坪汇合成中湖河,最后汇入茅溪水库,为澧水在xx境内北岸的一条重要支流。

1.3.3行政区划

xx是xx市xx区辖乡,1949年为康中乡,1953年改名xx,1958年并入群力公社,1961年成立中湖公社,1984年置乡。

xx集镇范围包含xx居委会、xx居委会、xx村和xx村四个村的用地。

1.3.4规划概况

(1)《xx区xx集镇总体规划(2014-2030年)》

规划范围:

西起xx村鱼家堰,东至xx区xx景区门票站,北至xx村的幺房组,南至xx居委会的西峪,总用地面积370.20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06.55公顷。

集镇性质:

xx风景名胜区内的二级旅游镇,是xx风景名胜区的西入口,xx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依托并服务于xx风景名胜区的休闲、度假中心。

集镇规模:

近期(2020年)集镇人口规模为0.7万人;其中,常住人口0.5万人,集镇旅游住宿人口0.2万人(xx旅游住宿总人口为0.4万人);远期(2030年)集镇人口规模为1.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0.7万人,旅游住宿人口0.5万人(xx旅游住宿总人口为0.8万人)。

集镇职能:

服务设施完善的xx西大门小镇,游客集散中心;体现土家文化和当地原生态风光的休闲度假、康体娱乐、自助游憩的“慢游”地;还承担着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职能。

规划结构:

“一心、两轴、四区”的功能结构。

一心:

旅游服务中心—位于集镇中心,处于集镇内交通要道相交的区位,规划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发展集镇旅游服务的综合服务中心。

两轴:

经济发展轴线—指集镇内沿主要道路形成的一纵一横的两条经济拓展轴线,该轴线将成为集镇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与主体。

四区:

综合服务区、居住配套区、特色商业区和土家风情区。

污水规划:

规划区内生活污水量为4101m3/d,包括xx集镇的生活污水和旅游开发的生活污水;规划在集镇的西南部原养殖场处新建1处污水处理站,占地面积0.46公顷。

(2)《xx区xx旅游镇总体规划(2005-2020年)》

旅游镇性质:

是xx景区的二级旅游镇,是xx风景区的西入口,

是依托并服务xx风景区的康体、休闲、度假中心。

旅游镇职能:

为人们在xx世界自然遗产地和xx风景名胜区内开展科学研究、审美、启智和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带动xx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同时对xx进行行政管理。

人口规模:

2020年,集镇常住人口0.7万人,其中旅游人口0.2万人,规划旅游住宿床位3000张。

(3)《xx区xx集镇排水专项规划(2016-2030年)》

污水收集处理率:

近期(2020年)90%,远期(2030年)95%。

污水处理规模:

近期(2020年)2000m³/d,远期(2030年)4000m³/d。

污水处理工艺:

A2/O+绿狐尾藻湿地。

污水厂选址:

选址在中湖河下游南岸的原养殖场,X020县道旁,近期(2020年)占地面积6亩,远期(2030年)占地面积10亩。

1.4排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1污水排放现状

目前,xx区xx集镇规模相对较小,属典型的湘西土家族旅游小镇,现状集镇建设呈带状发展,主要沿中湖河、香芷溪、X020县道两侧而建,分别形成了xx、白鹤坪、老集镇及张家湾等4处居民聚集点。

集镇内主要的企事业单位有xx卫生院、中湖中学、xx区二中、xx政府、国家电网xx供电营业厅及xx敬老院,其余则为居民建筑、小型客栈及居民生活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集镇现状常住人口约4000余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约50.4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16平方米。

图1-2xx集镇现状示意图

xx区xx集镇现状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收集系统极不完善,雨水和生活污水经简易明沟或暗渠收集后就近直接排放自然水体(中湖河、香芷溪等),简易明沟收集的混合污水在夏天散发阵阵恶臭,严重影响xx集镇旅游形象。

集镇内现状无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大多居民建筑和依河而建的吊脚楼未设置化粪池等污水三级处理单元,仅有少数企事业单位或新建的客栈建有化粪池。

由于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导致集镇内的自然水体水环境质量逐年下降,中湖河和香芷溪两条主要水系污染较为严重,局部河段出现富营养化,藻类生长繁殖过快,鱼虾死亡,水体透明度下降,容易形成黑臭水体。

1.4.2存在的问题

(1)污水收集系统不健全,影响环境卫生

xx集镇现状污水收集系统缺乏合理组织,局部区域内生活污水甚至处于无组织排放状态。

日常生活中,集镇居民生活污水排入排水沟渠后,部分沟渠直接接入集镇内的自然水体,部分无法接入自然水体的沟渠靠自然蒸发或渗入地下,部分吊脚楼的生活污水则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

因此,集镇内的污水收集系统未形成完整而规范的体系,已严重影响到集镇的环境卫生。

(2)污水处理设施缺失,污染水环境质量

本可研编写小组现场调查发现,xx集镇内部分企事业单位、居民建筑及酒店污水排放量较大,由于集镇现状无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自然水体,造成集镇内的河流水系受到严重污染,水环境质量逐年下降,水生态遭到破坏。

加之,集镇内的主要河流水系(中湖河、香芷溪等)集雨面积不大、径流量小,水系环境容量较小,不能容纳生活污排放的污染物。

总之,xx集镇内主要河流水系受到生活污水的污染,直接损害了xx集镇的旅游形象,成为制约xx集镇旅游经济发展的瓶颈,与xx集镇打造康体、休闲和度假中心的发展目标格格不入。

(3)排水管理不严,滋生集镇污水无序排放

近年来,xx集镇内修建了大量的吊脚楼,大多依河而建。

由于集镇污水排放系统本来就不完善,吊脚楼污水无去路,加之建设管理未出台控制措施,导致这些建筑的污水直接排放集镇自然水系。

(4)资金投入不足,制约集镇排水设施建设

xx作为xx区下辖乡镇,面积和人口规模较小,财政收入主要依托于旅游产业,经济条件有限。

自建制以来,xx集镇未曾有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仍以X020县道为主,排水设施建设也只是在原有简易沟渠的基础上进行修补。

因此,造成中湖集镇排水设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

1.5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5.1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需要

2015年4月,国务院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明确提出:

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

其中,第一条指出应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针对城镇污染物来源提出了减排措施;第七条指出加强水环境管理,深化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各类环境风险,全面推行排污许可。

xx风景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区域水环境治理尤为重要,故很有必要建设xx区xx集镇污水处理厂工程。

 

1.5.2落实国家小城镇建设政策的需要

2016年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发办[2016]8号),要求推进小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开展小城镇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以及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强化河湖水系整治。

xx区xx集镇作为土家旅游特色小镇和xx风景区二级旅游镇,是xx区重点建设的小城镇之一,区域内环境治理已纳入xx区重点建设领域。

因此,必须抓住契机,加快解决集镇污水处理问题以适应xx旅游产业发展已成为xx集镇建设的当务之急。

1.5.3实施xx集镇相关规划的需要

《xx区xx集镇总体规划(2014-2030年)》的开发时序要求,近期建设重点是xx安置小区以北设置二类居住用地,集中连片设置安置小区;对xx、白鹤坪等集中居民点进行保留,逐步引导改造为土家特色山寨,同时,进行前庭后院整治,增加绿化和配套,改善居住环境。

xx集镇近期开发建设,势必需要配套建设相应的市政基础设施,而集镇污水处理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势在必行。

《xx区xx旅游镇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将xx区xx集镇规划为xx风景区内的二级旅游镇,xx风景区的西入口,依托并服务于xx风景区的康体、休闲、度假中心;同时也明确在集镇区内修建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收集处理后,达到一级A标后再排入自然水体。

《xx区xx集镇排水专项规划(2016-2030年)》提出污水治理目标,集镇近期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均需达到90%以上,污水经处理后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排放。

为实现这一目标,xx必须启动集镇的污水处理工程,包括集镇内的污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综合上述,为实施上述规划提出的有关设想和目标,很有必要实施xx去xx集镇污水处理工程。

1.5.4改善xx集镇旅游形象的需要

xx集镇作为xx风景区二级旅游镇,距xx市区43公里,区域条件优越,集镇内各种土家风情旅游项目、坡地酒店及特色商业发展迅猛,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人日益增多。

然而,受经济技术条件制约,集镇内各种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生活污水排放矛盾尤为突出,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现象随处可见,排放口附近环境卫生差、蚊蝇滋生,给集镇环境卫生带来严重影响。

而且,集镇内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河流水系污染日益严重,水体发黑发臭,损害xx集镇旅游形象。

因此,有必要对xx集镇内的生活污水进行综合治理,做到有组织收集,处理后达标排放。

1.5.5解决xx集镇现状排水存在问题的需要

xx区xx集镇存在污水收集系统不健全、污水处理设施缺失、排水管理不严以及排水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要彻底解决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建设xx区xx集镇污水处理厂工程很有必要且刻不容缓,同时还需通过多种融资渠道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完善集镇排水管理制度和排水许可制度。

2设计总则

2.1设计原则

(1)遵守国家对环境保护及环境治理的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2)污水治理工程必须符合保护水体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总体目标。

(3)服从集镇总体规划的原则和要求,并与集镇道路、给水、防洪、环保、

电力、电信,近期建设等工程规划相协调。

(4)认真贯彻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精心编制,做到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5)根据统一规划,分期、分阶段建设的原则,统筹兼顾近、远期工程内容,

以近期为主,考虑远期的发展。

(6)因地制宜的根据客观实际,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尽量节省工程投

资,节省用地、节省能源,并降低运行成本。

(7)积极稳妥地引进、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新材料,提高运转的可靠

性,适当提高自动化程度,尽可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日常维护检修工作量。

(8)尽可能减少污泥等污染物在收集、输送、处理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

影响,防止二次污染。

(9)污水厂建设必须与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相配合。

2.2工程服务范围

2.2.1工程服务年限

考虑工程建设进度情况,确定工程服务年限为:

近期服务年限:

2020年;

远期服务年限:

2030年。

2.2.2工程服务范围

本工程服务范围与《xx区xx集镇总体规划(2014-2030年)》规划范围保持一致,西起xx村鱼家堰,东至xx区xx景区门票站,北至xx村的幺房组,南至xx居委会的西峪,建设地面积不超过106.55公顷。

2.3设计范围、规模、原水水质及排放标准

2.3.1设计范围

本项目设计范围主要是对xx集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初步设计,设计内容为xx集镇污水处理厂工程(含污水处理厂围墙范围内的构、建筑物设计及供配电、进厂道路)设计。

2.3.2设计规模

(1)污水量预测

生活污水量一般是根据用水量来进行预测。

在进行城镇给排水工程设计时,一般采用城镇(集镇)单位人口综合指标法、分项指标法和单位用地指标法等三种方法对需水量进行预测。

在确定单位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时,需考虑居住用地内的建筑层数和容积率等指标,规范推荐值是以高层住宅建筑为主的情况。

xx集镇的建设用地性质主要是安置性居住用地、特色商业和配套服务用地,容积率和建筑层数一般不会很高,若采用单位用地指标法预测用水量时会存在较大偏差,故单位用地指标法并不适合于xx集镇用水量预测,而建议采用分项指标法和单位人口综合指标法,并相互校核。

1)居民生活用水量指标

xx集镇现状共有1座给水厂,无供水统计资料,无法获取人均供水量,因此本设计通过参照《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范》(CJJ123-2008)和《xx省集镇供排水工程专规划设计技术导引》(2016年修改)取值范围,并结合xx集镇居民建筑内给排水设施条件,确定集镇人均用水量指标,表2-1和表2-2分别列出以上资料的取值范围:

表2-1镇(乡)村生活用水定额

给水设备类型

社区类型

最高日用水量(L/人.天)

时变化系数

从集中给水龙头取水

村庄

20-50

3.5-2.0

镇(乡)区

20-60

2.5-2.0

户内有给水龙头,无卫生设备

村庄

30-70

3.0-1.8

镇(乡)区

40-90

2.0-1.8

户内有给排水设备,无淋雨设备

村庄

40-100

2.5-1.5

镇(乡)区

85-130

1.8-1.5

户内有给排水设备,有淋雨设备

村庄

130-190

2.0-1.4

镇(乡)区

130-190

1.7-1.4

表2-2居民生活用水量指标

供水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