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 灵感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0374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 灵感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 灵感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 灵感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 灵感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 灵感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 灵感篇.docx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 灵感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 灵感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 灵感篇.docx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灵感篇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灵感篇

[作家寄语]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宋)陆游

但肯寻常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清)袁枚

灵感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萧殷

灵感,是对顽强劳动的奖赏。

——(俄)列宾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俄)列夫·托尔斯泰

只有在对现实的观察和体验中,作家才能找到本质,诗人才能找到灵感。

——(古巴)何塞·马蒂

[写作故事一]七岁咏鹅

唐代诗人骆宾王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在呀呀学语时,祖父便教他念诗识字。

到四、五岁时,小宾王已经能背诵很多诗赋文章了。

他七岁那年,祖父有一位友人远道来访。

祖父在不经意间就夸起自己的小孙子来。

客人望着这个毛头小孩,半信半疑。

饭后客人有意拉小宾王出去游玩,想测测他到底有多少能耐。

他俩不知不觉来到了骆家桥边,客人要小宾王写诗记景。

小宾王望着潺潺的流水,还有那对对戏水的白鹅,刹时灵感涌上心头,他用清悦的童声朗诵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短短十八字,把白鹅戏水的图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博得了客人的大声喝彩。

这首小诗很快传开了,骆宾王成了闻名遐迩的“神童”。

启示录:

神童的“灵感”其实并不神秘。

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文化的熏陶,如果没有背诵那么多诗赋文章,灵感会从天而降吗?

[写作故事二]七步成诗

三国时著名作家曹植很有才华,南朝诗人谢灵运说: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结果招致了兄长曹丕的嫉妒。

曹丕称帝后,多次迫害兄弟。

有一次,他威逼曹植在踱七步之内必须要作好一首诗,否则就得治罪。

怀才不遇的忧郁,手足相残的悲愤,让诗人灵感迸发了,他不到七步就吟出一首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中以豆萁相煎,比喻骨肉相残。

诗人不是在保命,而是在愤怒地控诉!

曹丕心下惭愧,又一次打消了杀害兄弟的念头。

启示录:

强烈的情感是孕育灵感的温床。

正是由于曹植满怀悲愤难倾诉,一腔热血付东流,所以在他受到兄长的迫害时,灵感从天而降,拯救了一代才子的性命,也留下了一首千古奇诗。

[写作故事三]千古孤独

唐代诗人陈子昂少年时代喜爱郊游,轻财好施。

他17岁才立志读书,不数年就博览经史,精通文学。

21岁他独闯京城,四年后考中了进士,还受到了武则天的召见。

他在朝廷做官了,可他的政治主张和军事策略并没有被采用。

十多年的官场生活,使他深感世道险恶和壮志难酬。

他怀着巨大的失落感登上了幽州台,他的面前一片空旷。

在悠悠天地之中,他像一个历史巨人,沿着时间的轴线放眼看去:

向前看,开天辟地的祖先已经远去,周秦汉魏的精英也不可见到;向后看,英才尚未诞生,繁华何时到来?

他仰望上苍,纵览大地,他想施展抱负,沟通古今;可是苍天无眼,大地无门。

巨大的孤独感化作了诗人的灵光一闪,他仰天大笑,哭出了一首千古绝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启示录:

作家的思想是何等的深邃,他们目睹时弊,心忧天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陈子昂在俯仰无愧天地,浮想贯通古今之际,历史的责任感赋予了他最好的馈赠——灵感。

灵感在宽广的胸怀中升华,就是不朽的诗篇。

[写作故事四]寻找“铁流”

苏联作家绥拉菲维奇出生于一个哥萨克军人家庭,七岁时就跟随父亲经历了三个月的行军生活。

嘈杂的人流,成为了作家心中永难磨灭的印象。

后来作家带着儿子访问高加索山区,目睹了“可怜的农夫”的苦难。

高加索山脉和大海的雄伟景色在他眼前燃起了动人心魄的幻象,他有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愿望,可又觉得还缺少一种“魄力”。

他在等待着。

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让作家产生了空前的创作冲动,在他眼前,“又出现了像草原一样的蓝色的林麓,耀眼欲眩的远方的雪山顶峰,无边无际的草原和浩瀚的蔚蓝色大海。

”他四处搜寻、打听、记录各种美妙的故事。

当他听到三个达曼人讲述的一群贫民在黑海边行军的故事时,他兴奋极了:

等待多年的“铁流”终于找到了。

这时作家的儿子在前线牺牲了,他想起了带着儿子经过高加索山的情景。

在悲痛中,作家的创作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著名长篇小说《铁流》就这样诞生了。

启示录:

灵感是作家心灵流程的浪花,是在与生活的暗礁的碰撞中产生的。

它是作家长期寻觅的结果,也是作家更为艰辛的创造性劳动的开端。

[写作故事五]夕阳中的幻象

在24岁那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罗马城郊游览。

沐浴着夕阳,他登上了霞尼古勒山岗。

突然奇迹出现了,他看见自己日后创作的小说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从漫天彩霞中涌现了。

仿佛是“一道灯光”,使他心有所动。

后来他说:

“起先是他的前额从地平线冒出,接着是那双眼睛,克利斯多夫是眼睛。

身体的其余部分,在以后逐渐从容地涌现。

可是我对他的幻象是从那一天开始的。

”罗蔓·罗兰非常珍视这一瞬间的幻象,他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就在此刻开始被孕育了。

启示录:

每个人都不会缺少灵感,可惜很多人都缺少一颗对灵感敏感的心灵。

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是让你文采焕发的一大秘诀。

[写作故事六]甜蜜的战栗

有人问果戈里:

“在创作中真存在‘灵感’吗?

”“那当然。

”“灵感来到时是什么感觉?

”果戈里说:

“我感到,我的脑子里的思想像一窝受惊的蜜蜂似的蠕动起来,我的想象力越来越敏感。

这是多么快乐呀……连想都不敢想的题材,忽然如此宏伟地展现在你的面前,使我全身都感到一种甜蜜的战栗。

”是的,甜蜜的灵感常常让果戈里忘掉一切,潜心创作,写出了包括《死魂灵》《钦差大臣》在内的大量杰作。

启示录:

灵感是人们在构思和创作过程中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如潮的心理现象,往往起着推动创作过程,促成艺术形象完成的作用。

把握出“甜蜜的灵感”,你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修改篇

[作家寄语]

  文章不厌百回改。

        ---(宋)欧阳修

  改的遍数多并不就等于改得够。

衡量够不够的标准我想有两个:

一个是内容准确,一个是读者容易接受。

        ---何其芳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文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俄)契诃夫

  必须是亲手的修改之后,工作才算完全地了结,才会得到创作的真谛。

        ---(俄)果戈里

  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改过将近二百遍才最后付印。

        --(美)海明威

[写作故事一]只怕后生笑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写作态度极其严肃认真,斟字酌句,从不马虎。

他的名作《醉翁亭记》初稿开头是这样的:

“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牛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经过反复修改,最后只剩下了一句:

“环滁皆山也。

”到了晚年,他还拿出以前的文章,逐篇修改,异常刻苦。

他的妻子劝他说:

“何必这样辛苦?

又不是小学生,还怕先生生气吗?

”欧阳修回答道:

“不怕先生生气,只怕后生笑啊!

  启示录:

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才是好文章。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名篇之所以能千古传诵,恐怕也得力于他着眼后世,反复修改的写作态度吧!

[写作故事二]为老师改诗

  清代诗人郑板桥小时候随同老师出外郊游,路过一座小桥,看见一个年轻妇女失足落水,他的老师呤诗道:

“二八多娇女,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并不因为是老师的诗就随声附和,他说:

“老师,你的这首诗好是好,只是需做些修改。

”说着他念道:

“谁家多娇女,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老师一听连连点头,因为学生改得有理:

落水的女子,自己根本没看清楚,凭什么说是十六岁呢?

改为谁家,客观些,也透露出关切的感情。

女子怎样落水,自己也没看见,又怎么能断定是风吹的呢?

不如改为“何故”。

至于把“三魂”、“七魄”改成“青丝”、“粉面”,把抽象概念变成了具体形象,也生动逼真得多了。

  启示录:

在修改文章的时候,我们在尽力使文章客观真实的同时,还要努力让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一些。

  [写作故事三]臧克家改诗

  臧克家铺开稿纸,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憔悴的难民形象。

他满怀悲愤地写下了题目《难民》。

然后写了开头:

“日头坠在鸟巢里/黄昏里还扇动着归鸦的翅膀……”他反复呤诵,很不满意:

“我没有表现出归鸦的翅膀在黄昏里的变化,诗就没意境了。

”于是挥笔将“扇动着”改为“还辨得出”,可仍觉诗意不足。

如何才能把读者带进黄昏朦胧的意境中去呢?

诗人闭上眼,脑海里出现了一幅绝妙的图画:

夕阳西坠,暮色茫茫,归鸦掠空而过,蓦色渐浓,翅膀一点点在模糊,似乎要“融化”在天幕中了。

他立即将第二句改为:

“黄昏还没有融化归鸦的翅膀……”接着又满怀激情地写下去了。

  启示录:

  福楼拜说,往往只有一个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才能准确是描摹我们的写作对象。

在修改文章时,我们所要付出的很大一部分努力就是要找到那个词语。

[写作故事四]葛朗台的财产和领带

  巴尔扎克修改稿件的严格是尽人皆知的,《欧也妮*葛朗台》在先后版本中有关老葛朗台性格的几处改动就是例子。

从一八三三到一八四三出版的不同版本里,巴尔扎克对老葛朗台的财产数字一改再改。

老葛朗台总是预先结算投机生意的利润,在初版中,结算比实际利润少些;而在一八四三年版中,利润超过他的实际预算两倍多。

巴尔扎克以数字刻画出老葛朗台不仅是聪明的投机家,还是一个吝啬鬼。

他故意低估利润,这样,双倍的利润就成了意外的幸福。

在修改中,巴尔扎克甚至没有放过老葛朗台的领带。

老葛朗台的白领带最终被作家改成了黑领带。

鉴于老头的吝啬,黑领带确实更合用些。

  启示录:

  修改文章时大处着眼,细处着笔,是让作品更加精妙的一大秘诀。

[写作故事五]七支铅笔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曾以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清新自然,绝无多余的词句,因为他不仅谨慎写作,而且严加修改。

为了修改方便,他喜欢用铅笔写作。

由于不断修改,据说一天要用二十支铅笔。

海明威自己却说没有那么多,因为他写得很顺手时,一天只会用七支。

  启示录:

  在写作上精益求精是没有止境的,难怪人们会说: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写作故事六]最有激情的修改

  英国诗人拜伦的诗作热情奔放,极具感染力。

在写作过程中,诗人总是激情满怀。

在作品交付出版后,燃烧的激情常常让他把稿件抽回来从新修改,并不断补入新的诗句,直到出版前的最后一分钟。

他的《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一诗,先后费时一年,但是当诗稿交到出版者手中以后,他还是余兴未尽,又酣畅淋漓地补了一百多行诗句。

  启示录:

  修改文章不是无动于衷的修理匠的工作,你必须投入满怀的激情,你的文章才可能修改得更加精妙动人。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简洁篇

[作家寄语]

  一个作家的本领就在于能用很精练的语言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老舍

我一向认为“简洁”就是美,浓装艳抹,不如淡装素裹好。

        ---夏衍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英)莎士比亚

  简洁是才能的姊妹。

---(俄)契诃夫

  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

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德)恩格斯

  简洁的语言中有着最伟大的哲理---(苏)高尔基

[写作故事一]祖咏应试

唐代诗人祖咏到长安参加一场科举考试,其他题目都考完了。

最后考诗,诗的题目是《终南望残雪》,规定格式是五言六韵(每句5个字,两句1韵,共计12韵),既不能多写,也不能少写。

祖咏再三思考,最后挥笔写下一首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主考官看了这份精彩却不合规格的答卷,十分惋惜。

事后他问祖咏:

“应试的格式你清楚吗?

”“清楚。

”“那你写了几句呢?

”“四句!

”“为什么只写四句?

”祖咏坚定地说:

“不论写诗还上作文,都应以表达意思为目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如果把四句即可说清的意思拉扯到十二句,不等于往醇酒里加水吗?

  启示录:

  祖咏在功名的诱惑面前,他没有放弃自己写诗作文的标准---简洁。

诗人落第的同时,一篇简练优美的千古名篇诞生了。

  [写作故事二]短文比赛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主张“文以致用”,写得越简练朴实越好。

有一年,洛阳的一座驿舍建成了,欧阳修和谢希深、尹师鲁约定:

各为此写一篇记叙文,看谁能以最少的文字把它记述清楚。

在这一次的比赛中,尹师鲁获胜了:

他的文章语言简练,结构严谨,叙事完备,而且仅用了三百八十几字。

欧阳修非常佩服尹师鲁驾驭文字的能力,虚心向他求教。

同时反复修改自己那篇失败的文章,直至比尹师鲁的文章更加完整精粹,连尹师鲁读后也赞不绝口了。

  启示录:

  欧阳修出身贫寒,崇尚简朴。

在创作中他反对堆砌辞藻,主张以少胜多,以意取胜,他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成为了一代文学宗师。

            [写作故事三]邹韬奋的演讲

  1936年10月19日,上海各界人士代表举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

出版界代表邹韬奋的演讲只有一句话:

“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

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启示录:

  简洁不等于简单,为文以少胜多的关键在于切准要害,然后一锤定音。

  [写作故事四]简洁的秘诀

  美国作家海明威擅长用精练的语言,尤其是简洁得像“电报式”的对话,清晰、自然地塑造人物,并通过着墨不多的写景,情景交融地烘托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有人好奇的问他:

“你那简洁风格的秘诀在哪里?

”海明威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站着写。

”这不是大师的幽默,他曾经有如下的自白:

“我站着写,而且是用一只脚站着。

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启示录:

  特别是豪兴大发,自以为文思泉涌时,你应该想想是否是你在舒舒服服地坐着写的缘故。

你必须记住,将“才华”挥洒在枝蔓横生上,只会让文章又臭又长。

  [写作故事五]“?

”和“!

  法国大文豪家雨果写完《悲惨世界》后,把原稿寄给了一个出版商,可许久不见动静,雨果便写了封信去询问,那封信只有一个“?

”。

出版商看了心领神会,他的回信也只有一个“!

”。

不久,《悲惨世界》出版了。

  启示录:

  简洁是一种才华,也是一种机智。

雨果将简洁发挥到了极致,却没有丝毫的含糊不清,而是留给了人们无穷的回味。

  [写作故事六]简短的报道

  法国里昂曾经举行了一次体育报道比赛,内容是报道当地的一场足球比赛。

结果头奖被一个21岁的银行职员得到了。

他的报道只有几个字:

“嚯,嚯---0比0。

”评委解释说:

“纽隆用最简明的手法,报道了比赛实况,给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考和猜想。

因为那场球踢得实在太平常了,丝毫没有值得详细报道的地方。

  启示录:

  简明扼要是新闻报道的一大特点。

纽隆用只言片语就概括了事件要点,而且立场鲜明,暗藏讥讽,套一句中国行话来说,这就是“春秋笔法”啊。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创新篇

[作家寄语]

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晋)陈寿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金)王若虚

要新鲜,就得在描写上做些认真的工夫。

---孙犁

比别人写得差一点不要紧,要紧的是按自己的特点写。

---(苏)高尔基

现代最有独创性的作家,原来并非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什么新东西,而仅仅是因为它们能够说出一些好像过去还从没人说过的东西。

---(德)歌德

新手永远应凭独创的作品开始他的事业。

---(俄)契诃夫

[写作故事一]眼前有景道不得

“诗仙”李白漫游湖北武昌,决定到有名的黄鹤楼登高赋诗。

黄鹤楼建筑在一个险峻的山头上,面临浩浩荡荡的长江,非常壮观,加之传说有位仙人乘黄鹤在这里停留过,更加令人神往。

李白登上此楼,历史的沧桑感,怀才不遇的惆怅,以及天涯浪子的思乡之情,一齐涌上心头。

李白心中已有了一首诗,刚要提笔,忽然抬头看见了墙壁上崔颢的诗歌,顿时呆住了:

自己想好的诗句,无论是文字还是意境,都没有超出这首诗。

他写诗的态度是十分严肃的。

没有新意宁肯不写,也不肯步人后尘。

于是他投笔叹息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启示录:

正是因为坚持没有新意,宁肯不写。

所以李白不写则已,一写就下笔有神,感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

[写作故事二]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他望着迷蒙的烟雨,心情十分沉重:

“辛兄,此次一别,何时才能相见啊!

”辛渐说:

“这几年只因你不拘小节,总是发泄心里的愤懑,所以对你的诽谤很多啊!

珍重,王兄……”“是啊,”王昌龄感慨万分,“你此番远去洛阳,也请一路多加保重啊!

只是洛阳的朋友问到我,你该如何说呢?

”辛渐黯然神伤,无言以对。

王昌龄望着笼罩在一片愁雾之中的吴江,呤诗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前人的诗句“清如玉壶冰”跃入了诗人脑海,他眼睛一亮,千古名句从他口中滑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辛渐被王昌龄的精彩诗句感动了:

“好,‘一片冰心在玉壶’!

朋友们是会相信你是清白的。

”于是两人洒泪而别。

启示录:

创新不是建造空中楼阁,一句名传千古的好诗,原来是受古人的启发写出来的。

在借鉴中推陈除新,从而更上一层楼,创新有时竟是这么简单。

[写作故事三]袁枚学诗

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句清新自然,自成一格。

他说:

“我的诗之所以有自己的风格,绝无古人口气,是我善于向生活中平凡人学习的缘故。

连乡村的牧童都是我的老师,我最动人的诗句其实就是他们的言语。

”有一天,袁枚在花园中散步,一位老园丁走过来对他说:

“你看霜雪这么大,天气这么寒冷,有些花木却不怕。

这不,梅树全是一身花呀!

”袁枚听了很受启发,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厚一身花”的动人诗句。

还有一次,和他一块赏梅的老和尚对他说:

“梅花开得正盛,可惜你却带不走哇!

”后来袁枚在给朋友送别诗中写道:

“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他不就化用了那老和尚的话语吗?

启示录:

雕字琢句不是语言创新的根本。

充满鲜活生命力的群众语言,才是我们在语言上推陈除新的源泉。

[写作故事四]唯一的腿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才华横溢,可有一次为了要描绘一个孤独的男子怎样保护和疼爱他的心上人,冥思苦想了两天,还是一无所获。

到了第三天,他又想得头昏脑胀,昏昏睡去。

在睡梦中,他忽然呤出了下面的诗句:

“我将保护和疼爱/你的身体,/就像一个在战争中残废了的,/对任何人都不再需要了的士兵爱护着/他唯一的腿”。

将爱人比作伤残士兵的‘唯一的腿’,形象生动,感情深沉,还带着淡淡的孤独和惆怅感,极富创造性。

启示录:

要想在表达上自出心裁,除留心生活外,有时候还需要苦苦的思索。

[写作故事五]主人公的名字

巴尔扎克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天才死于饥饿和贫苦的故事。

为了给主人公取一个和它命运相称的名字,巴尔扎克苦苦思索了半年,仍然毫无收获。

后来巴尔扎克决心到街上的招牌去寻找灵感。

结果受到一个裁缝名字的启发,很快为主人公找到了名字:

Z*马卡。

巴尔扎克解释说:

Z是26个字母中最后一个,能引起人们有关宿命的联想;Z的形状也是主人公受压抑的姿态。

而由两个音节组成的“马卡”,也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

启示录:

为了写作上有所突破,你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应该走进生活。

[写作故事六]罗西尼“脱帽”

有个作曲家拿了手稿来见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并且当面弹奏了。

罗西尼一面听,一面不住地把帽子脱了又戴,戴了又脱。

作曲家问:

“这屋子很热吗?

”“不,”罗西尼说,“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了那么多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了。

启示录:

在借鉴中升华是创新,在借鉴中沉沦是抄袭。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讽刺篇

[作家寄语]

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清)郑燮

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有哀怨,含有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鲁迅

讽刺往往用夸张的手法,暴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及其可恶或可笑之处,达到贬斥和否定的目的。

——孙家富

喜剧应“以嘲笑惩戒邪恶”为原则,来暴露人类的邪恶和可笑的一面,使其受到嘲讽。

——(意大利)哥尔多尼

一本正经的教训,即使最尖刻,也往往不及讽刺有力量,规劝大多数人,没有比描绘他们的过失更见效了。

——(法)莫里哀

描述庸俗与粗野的事物,是为了嘲笑和消灭它们。

——(苏)高尔基

[作家故事]

笑煞一群牛

明朝的解缙,江西吉水人,14岁就考中进士,后来当了翰林院学生。

他不仅从小聪明,而且诙谐。

有一天,下了大雨,街上路滑。

解缙不小心摔了一跤,旁边的人哈哈大笑。

解缙站了起来,开口便念出一首打油诗来讥笑他们:

“春雨滑如油,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面对嘲笑,谢缙选择了反唇相讥。

他的反击幽默机智:

一方面安慰了自己,雨天摔跤,何失学士身份?

另一方面也嘲笑了对方:

无端笑话别人和一群牛有什么两样?

一片雄心在酒壶

1927年,国共合作,共同讨论北洋军阀。

共产党员叶挺将军领导的独立团,以铁军著称,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打了大胜仗。

大军阀吴佩孚坐火车逃往洛阳,他在行前声明,今后不问军事、政治了,将以饮酒、看花了此一生。

谢觉哉听说了,就仿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写诗道:

“青天白日竟倒吴,炮声送客火车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雄心在酒壶。

谢老巧套王昌龄的诗,揭示了吴佩孚可耻的失败和狼狈逃跑的真相。

“一片雄心在酒壶”,更是戳穿了他美丽的谎言,是对这个失败军阀的绝妙的讽刺。

赵树理“认罪”

“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给作家赵树理扣了许多的帽子,把他关起来“审讯”,让他“交待”是怎样写大毒草毒害人民的。

结果造反派被赵树理反驳得理屈词穷,他们恼羞成怒,把种种罪名都罗列在纸上,强迫赵树理签字。

赵树理提起笔来写道:

“你说我是我就是?

”造反派如获至宝,一把抓起那张纸说:

“赵树理,白纸黑字,可是你自己写的,明天到大会上向群众交待你的罪恶,不许赖帐!

”赵树理说:

“一定算数,决不赖帐。

”第二天开批斗会,造反派头子拿着那张纸条,叫人把赵树理押上来,要他亲口向革命群众交待。

赵树理冷笑道:

“我没有承认。

我写的是‘你说我是我就是?

’”那头子嚎叫道:

“这不算你承认了,算什么?

”赵树理冷冷地问:

“你就不看我写的那句话后边用的是问号?

”台下群众顿时轰然大笑。

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作家机智冷静地给了愚昧的造反派反戈一击,在群众的轰笑声中,他捍卫了人格的尊严和创作的神圣。

打瞌睡的观众

小仲马应邀去看演出,他和剧作者并肩坐在最前面的座位上。

看戏时,小仲马老是回过头来,嘴里嘟哝着:

“一个、两个、三个……”“你在干什么?

”剧作家问。

“我在替你数打瞌睡的人。

”小仲马回答道。

不久,小仲马的《茶花女》公演了。

上次那位剧作家也回过头去找,找了半天,居然也找到了一个,他迫不及待地说:

“亲爱的,您的《茶花女》上演时,也有人打瞌睡。

”小仲马朝哪个剧作家指的方向看了一下,说:

“您不认识这个人吗?

他是上次看您的戏睡着,至今未醒的人。

善于联想给了小仲马讽刺的力量。

由打瞌睡的人联想到创作的失败,还不出意料之外,而设想自己作品上演时打瞌睡的观众,乃是上次看别人的戏至今未醒的人,就真可谓是奇思妙想了。

一封退稿信

德国十九世界著名作家奥多尔·冯达诺在柏林当编辑的时候,一个青年作家寄给他几首拙劣的诗,并在信中说:

“我对标点是不大在乎的,请你自填上吧!

”冯达诺很快退还了那些诗,并在退稿信中说:

“下次来稿,请光寄些标点来吧,诗由我自己来填就好了。

在讽刺中模仿对方的口吻,让他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往往能增加讽刺的力量。

谢甫琴科和沙皇

一天,沙皇下令召见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

到了召见的时刻,大臣都向沙皇深深弯腰鞠躬致敬,只有谢甫琴科一人凛然站在一旁,从头到脚冷眼打量着沙皇。

沙皇大怒,问道:

“你是什么人?

”诗人回答说:

“我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