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神经的调节方式原卷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0373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讲 神经的调节方式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十讲 神经的调节方式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十讲 神经的调节方式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十讲 神经的调节方式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十讲 神经的调节方式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讲 神经的调节方式原卷版.docx

《第十讲 神经的调节方式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讲 神经的调节方式原卷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讲 神经的调节方式原卷版.docx

第十讲神经的调节方式原卷版

神经的调节方式

【衔接导入】

植物人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知道,在人体的神经系统中,脑神经是支配头与面部的,脊神经是支配四肢运动的,而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

  所谓植物人,是医学上的一种类比。

植物有生命、有新陈代谢,但没有意识和思维。

医学上把那种类似植物,有心跳、呼吸和分泌、排泄,却不能进行思维的人称为植物人。

  植物人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知道,在人体的神经系统中,脑神经是支配头与面部的,脊神经是支配四肢运动的,而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

要是由于种种原因,人的脑神经和脊神经受到损伤而只有植物神经系统完好如初,维持着人体内脏各部分的正常运动,他照样能吃会屙,有正常的呼吸和心跳,却不会再有思维,这就成了植物人。

  医学家目前对植物人的成因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不过,一种最有说服力的观点认为,大脑和大脑下方的脑干受到广泛损害是植物人的成因,证据是植物人在成为植物人之前通常都是脑炎、头部外伤、头颅内血肿、脑血管畸形、一氧化碳或酒精中毒病人,而这些疾病都能使大脑和大脑下方的脑干受到广泛损害。

  植物人的治愈率极低,所以植物人被称作为“活着的死人”。

随着科学的发展,有朝一日大脑移植可望成为现实,将是拯救植物人最有效的方法。

不过,到那时人们也许会问:

被救活的到底是植物人呢,还是提供大脑的那个人?

一、神经元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到细胞体。

轴突的外面包着髓鞘,能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

(2)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上的树突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信息),并传向细胞体,然后由轴突把兴奋传导到其它他神经元。

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即兴奋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

(3)结构如图①细胞体;②细胞核;③树突;④轴突;⑤髓鞘;⑥轴突分枝;⑦神经末梢。

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递到细胞体中。

轴突的功能是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中传出。

我们周围的各种信息都是通过各种器官中的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来获取并传递的。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

主要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高级中枢)

大脑特别发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是人的思维器官。

大脑的结构分左、右两个半球,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沟、裂和回,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

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

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大脑是我们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是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小脑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

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小脑损伤,会使人站立不稳、行走摇晃、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

脑干

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脊髓(低级中枢)

脊髓是脑干的延续,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

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主要有传导和反射两个方面的功能。

脊髓中的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

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大脑的控制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

绝大多数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如视神经、嗅神经、位听神经等。

其主要功能是支配头部和颈部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脊神经(31对)

由脊髓发出的神经,通向身体的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其主要功能是支配身体的颈部、四肢及内脏的感觉和运动

三、神经调节

1、反射:

a.对高温物体的刺激,手迅速缩回是一种应答性的反应。

这种应答性的反应叫反射。

b.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

c.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接受、传导、处理。

d.产生反射的过程。

当手碰到高温物体时,首先通过感受器感觉高温,产生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导进入神经中枢(在脊髓中),再通过传出神经传达到效应器,产生反应,手立即缩回。

产生反射活动的这样的结构叫反射弧。

e.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

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a.非条件反射:

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遗传的行为。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反射弧比较固定。

b.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反射弧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

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重要功能。

需大脑皮层参与。

3、动物的行为

①动物行为的多样性

1)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大部分有助于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

2)动物行为是通过一系列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激素的分泌活动的共同协调后完成的。

②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动物的许多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a.婴儿一生来就会吮奶,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b.动物求偶行为c.动物的摄食行为d.有些动物的群聚生活行为e.蜜蜂和蚂蚁的通讯行为也是由遗传控制的先天性行为f.

以上所举的例子的动物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它们受遗传的控制,遗传固定下来的行为,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这种行为是一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我们把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也叫本能

③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a.将老鼠放入迷宫中,开始时老鼠乱窜、乱撞,找不到出口,经过多次的训练后,再放人迷宫,老鼠能很快找到出口了。

b.黑猩猩、鹦鹉具有较强的模仿学习行为

4.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

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反应方式。

4、体温的调节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a.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这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b.产热:

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

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寒冷时,骨骼肌颤抖,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能影响产热。

(例如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

c.散热:

散热有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两种方式。

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温度差。

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皮肤的温度又可通过血管中的血流量来控制。

外界温度低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温度高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比较少。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5、体温受脑控制

a.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b.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保温或降温的措施(如增、减衣服),也能调节体温

【例题分析】

例1.如图表示在不同气温下甲动物体温的变化情况,则图中的甲动物最不可能的是(  )

A.鲸B.蝙蝠C.麻雀D.鱼

例2.骆驼在沙漠中,白天体温能升高到41℃;晚上最多能将体温降至34℃.研究发现,白天升高体温能减少水分流失;而且前一晚体温降得较多时,更可以忍受隔天白天的酷热.下列理由中,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①白天升高体温可增加出汗量;

②白天的体温高,能减少身体内用于散热的水分量;

③夜晚体温低时,骆驼能吸收空气中水分;

④夜晚体温愈低,第二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将体温升到骆驼白天可到达的温度;

⑤骆驼身上的毛能阻隔外界的热,不使体温上升得太快.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④

例3.小滨和小江在国庆时到北京观看了70周年阅兵仪式,他们情绪非常高涨,内心感到十分自豪。

这体现了当一个人情绪激动时,在  和  的调节下,人体的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的,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例4.同学们科学考试时,可能会感到紧张,这与你的  系统和  系统的调节有关,同时也会感觉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这体现了当一个人情绪激动时,  系统和  系统的活动也会加强。

可见人体的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的,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例5.材料一草履虫不喜欢二氧化碳高浓度的环境,当草履虫在游动过程中偶然靠近水中的一个二氧化碳气泡时,由于气泡酸性太强,它就停止游动,然后向后游,转动大约30度的角度后,再向前游,如果又游到距气泡太近的地方时,它便重复上述的移动次序,最后聚集在离气泡较远的微酸性区域。

材料二成年的黑猩猩会利用经验来解决问题,当香蕉被挂到高处够不到时,黑猩猩就会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香蕉。

(1)据上述材料分析,动物的行为按获得的途径可分为  行为和  行为。

(2)材料一中草履虫的行为属  行为,这类行为是动物  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  所决定的行为。

(3)材料二中黑猩猩的行为属  行为,这类行为是在  的基础上,通过  的作用,由  和  而获得的行为。

例6.在动物行为研究时,常用到“迷宫实验”。

如果人走迷宫,可以在正确路口做标志,以便下次走得更快些。

那么小白鼠会怎样呢?

组别

号别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实验组

1号鼠

69

43

12

25

17

2号鼠

87

49

58

46

41

3号鼠

53

39

15

32

14

对照组

4号鼠

92

32

38

13

19

5号鼠

60

41

37

66

33

6号鼠

63

19

13

30

12

(1)假设1:

小白鼠有学习能力。

假设2:

在迷宫的正确路口作标志,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2)探究过程:

①设计如图所示迷宫。

②将小白鼠分组编号,实验组正确路口放置彩色纸,对照组不放彩色纸。

③将小白鼠逐一放入起点A,并记录其到达终点B的时间。

④把数据逐一记人表格(单位:

秒)。

(3)结论1:

小白鼠  学习能力;结论2:

在迷宫的正确路口作标志,  。

例7.如图是人缩手反射的过程,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获得的信息由(D)传入神经传到脊髓中的  ;

(2)有时,当人摸到高温的物体,由于环境条件不便缩回手,从而能不缩坚持一段时间,这说明了  。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

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在表中(在15:

00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

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

00

9:

00

11:

00

13:

00

15:

00

17:

00

19:

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3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11:

00~13:

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2.下列有关动物行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蜜蜂采蜜、老鹰捉小鸡﹣﹣觅食行为

B.松毛虫有刺毛、体色鲜艳﹣﹣防御行为

C.雄性锹甲虫为“爱情”而大打出手﹣﹣攻击行为

D.家燕带领幼鸟飞到南方越冬﹣﹣繁殖行为

3.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B.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

C.学习行为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与遗传因素无关

D.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

4.如图表示了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异同,阴影部分可以表示(  )

A.生来就有的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有利于生存与繁殖D.能伴随动物一生

5.印度的狼孩被人从狼群中解救出来后,不喜欢学习人类的语言,以前的生活习性也很难改变,这是因为(  )

A.狼孩具备人的遗传物质,但没有在适当的时候接受人的生活经验,难以接受人的学习行为

B.狼孩虽然不具备人的学习素质,但有人的学习行为

C.狼孩不具备人的遗传物质,但能获得人的遗传行为

D.狼孩既没有人的遗传物质,也没有人的学习行为

6.走迷宫的蚯蚓要经过200次以上的尝试和失败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而走迷宫的老鼠学习得很快,这些现象说明(  )

A.蚯蚓走迷宫是先天性行为,老鼠走迷宫是学习行为

B.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

C.蚯蚓走迷宫是学习行为,老鼠走迷宫是先天性行

D.蚯蚓、老鼠走迷宫均是先天性行为

7.如图是一位宁波市某人民医院接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确诊患者。

此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发烧,乏力,肌肉酸痛。

经医护人员精心诊治和护理,身体恢复正常,于2020年3月31日正式出院。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患者感到的肌肉酸痛的痛觉是在肌肉处形成的

B.此时图片中患者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C.此患者身体恢复正常后,其体内的散热大于产热

D.人们谈“病毒”色变,紧张害怕,这表现是受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引起

8.如图是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图中表示树突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9.如图为缩手反射反射弧的示意图,若A处损伤,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将表现为(  )

A.有感觉,且能缩手B.有感觉,但不能缩手

C.无感觉,但能缩手D.无感觉,且不能缩手

10.珍爱生命,安全出行,我国新交通法明确规定不得酒后驾车,不得闯红灯,但是“酒驾”“闯红灯”现象屡见不鲜,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酒精会麻醉人的小脑,导致驾车人动作不协调,易引发交通事故

B.醉酒的人,语无伦次,说明酒精麻醉了人的大脑

C.看见红灯后停车,参与这一过程的反射弧是: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D.“红灯停、绿灯行”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二.解答题(共6小题)

11.为了安然度过寒冷而又食物匮乏的冬季,许多哺乳动物具有冬眠的本领。

作为恒温的哺乳动物,冬眠时的体温却只比环境温度略高,这是由于位于  中体温调节中枢的“设定温度”下调了。

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这个结构叫做  ,且神经冲动在其中的传导具有方向性,若用电刺激如图所示的结构中的A位置,在B、D两处能检测到电信号的是  处。

如果在寒冷冬季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就无法生存,因此,在冬眠前通过觅食大量积累脂肪是动物的常见行为,这种行为是动物的  (填“先天性行为”或“后天学习行为”)。

12.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

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根据图3﹣3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  图,此时体温  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血管处于  状态。

流经皮肤的血液量  ,皮肤温度  ,散发的热量将增加。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  方式进行。

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  。

13.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对缺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图呈现的是骆驼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体温昼夜变化,通过两种情况比较可知,骆驼是通过  的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这种对体温的调节是通过  (填“大脑”或“脑干”)中的神经中枢实现的。

14.已逝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是一位渐冻症患者。

“渐冻人”的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运动功能逐渐丧失,使得他们在清醒状态下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冻”住,全身逐渐瘫痪,直到不能呼吸。

(1)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结构如图一所示,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内传递方向是  依次传递的。

(2)“渐冻人”的运动神经元受损,部分反射活动不能完成,而反射活动要通过  来实现。

(3)若图二中④受损,用力敲打股四头肌肌腱,小腿  (填“会”或“不会”)弹起。

(4)霍金生前的一段时期内,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够活动,与他人交流全靠这三根手指。

当有人向他问好时,霍金就会活动手指打字,礼貌地回复,这属于  (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

15.2019国际脑神经科学学术峰会于12月14日在西安隆重召开。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如图所示是反射弧与应答性反应的示意图:

(1)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递顺序是  (填字母)。

(2)在缩手反射中,有时手不缩回,如在打针时,虽痛但可忍住不缩手。

这说明  。

16.观察该细胞并填空。

(1)该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称为  ,是由  和  两部分构成的。

(2)我们周围的各种信息就是通过这些细胞获取或递的。

下列信息获取和传递的方向正确的是  。

①A→B→C②C→B→A③B→A→C

(3)下列细胞属于神经元的是  (可多选)。

A.感光细胞B.肌肉细胞C.嗅觉细胞D.味觉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