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工程专业 特色专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0114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工程专业 特色专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物化学工程专业 特色专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物化学工程专业 特色专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物化学工程专业 特色专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物化学工程专业 特色专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工程专业 特色专业.docx

《生物化学工程专业 特色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工程专业 特色专业.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化学工程专业 特色专业.docx

生物化学工程专业特色专业

生物化学工程专业特色专业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特色专业三年规划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

内蒙古拥有全国最大的发酵生产基地—托克托工业园区,进驻的主要为生物制药企业,如:

内蒙古金达威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升华拜克有限公司、内蒙古金河集团、与此同时,内蒙古兰太实业、大唐药业、金宇集团、亿利资源、伊泰集团等一大批化工、能源、汽车等企业集团纷纷斥资进入药品生产领域,为自治区生物医药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乳制品产业以及畜肉资源为内蒙古自治区优势产业,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发展这些优势产业无疑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为生物技术专业在自治区的大力推进提供了沃土,使生物技术专业在我区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专业立足于内蒙古地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具备生物制药技术,生物药物发酵技术、生物药物的分离纯化及精制等下游技术,培养出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家,身心健康,具备生物技术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领域从事生物技术一线工作的高级技能性人才。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

学院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创新“院内学仿真、院外顶实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突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注重专兼结合“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完善科学、长效、过程化、人性化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完善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相容性和一致性”的课程体系;将专业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生物技术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

1、完善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能完成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训导、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的任务;

3、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4、继续完善校内实训建设,满足学生的教学实训要求。

四、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创新“231型学训交替,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231型学训交替,循序渐进”是对我院2.5+0.5培养模式的创新,其中2是指第一、二学期,教学重点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3是指第三、四、五学期,教学重点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训练及综合紧训练;1是指第六学期学生顶岗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

2、坚持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路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经过8年的建设和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适合地区经济和人才需求的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符合教学标准要求,继续探索建立“校企一体、工学交替”以及“院内小企业、院外大企业”、“院内学仿真、院外顶实岗”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生物技术岗位群需求为依据,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航天生物、内蒙古阜丰味精集团、通辽梅花味精集团、浙江升华拜克公司等企业合作,从生物技术岗位能力的需求分析出发,分解能力,构建更合理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形成规范的专业教学管理质量体系。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

目前开展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进展顺利,本专业2008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生物化学》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

不断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形成一个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体系,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强化方向模块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可选择性。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在3年内将校级精品课程《发酵技术》《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建设成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将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

在5年内完成对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等主干课程教材的改革与编写。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本身的专业性质就决定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将学到的生物技术理论应用到生物技术实践操作中,通过校内基础性实训与拓展性实训解决“怎么做”与“为什么”做的问题,通过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使学生“做得更好”。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

将课堂搬到实验或实训车间,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把实践教学放在比理论教学更重要的位置。

在真实环境里,教师演练操作、讲解技巧,学生及时实践。

教学内容与环节都围绕“实践”展开,以实训基地为依托,以生产、科研项目为载体,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以课程学习为主线,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实现人才培养教学目标。

2、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学分制培养方案

生物技术围绕社会岗位技能的要求,对所设课程进行微调,整合后的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注重了实践技能的培养,有效的实现了学有所用的培养目标。

内容的选取及知识的难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知识的应用,去指导生产实践。

实训部分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践问题。

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生物技术与应用、生物制药、生物产品的分离检测等方面的岗位工作要求,为学生获得产品检验员、发酵工、药品购销员、药剂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

每届学生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达100%。

3、以工学结合为理念,以企业生产过程为导向,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

以工学结合理念整合课程内容,把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专业拓展课。

实训项目的选择依据以下原则:

(1)实用性,选取的技术项目是企业经常用的技术,实用性强,所有项目来自企业,随着其发展不断改进项目。

(2)代表性,选用具有极强的代表性的项目,尽量能代表企业所有的操作技能和生产流程的所有项目。

(3)可操作性,项目的选取根据当地实际和教学条件,因地制宜达到教学效果。

4、技术实践教学突出项目驱动,理论教学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及其它多种教学方法

基于“学”的过程,主要利用自主学习平台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师的鼓励及学生的任务驱动、探究学习、讨论交流作用下,通过课堂或课外自主学习,从科技文献的检索、阅读能力,思维、组织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口头表达、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基于“做”的过程,主要利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策划,采用选取项目--设计项目方案--教师讲解分析--学生修改方案--实践操作--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实验报告)--评价实验--反馈信息的过程,完成实践教学。

5、通过情景式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达到工学结合

建立了15个实训基地,学生在真正的企业中学习实训,学生就是员工,员工就是学生,教师充当车间主任负责分配任务,学生必须按工作规程操作,按照项目驱动的各个环节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层层把关审核,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经过训练学生就业能力及适应能力得到了提升。

6、制定有效的考核办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校内基础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考核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各个学习单元都要有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结果,课程结束进行综合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等社会能力。

在校外进行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校企依据共同制定的管理及考核办法,对学生社会能力、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学院综合校企共同考核结果,实现对人才培养的科学评价。

7、“岗位导向”的课程体系

建立了根据主要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与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以“做中学、学中做”为特征,与企业紧密结合、能体现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项目驱动、任务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重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本专业的前身生物系从2003年就开始模块化教学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经验,培养了一批富有改革精神的专业教师。

随着高职教育的兴起,本专业又开始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教学上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工作过程构建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使专业发展与企业的需求一致。

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就业岗位(岗位群)的素质要求,实现“宽基础、多技能、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架构。

组建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四大岗位能力模块,根据四大岗位能力模块的不同情境,搭建了不同情境下能力需求,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采用校企合作。

如发酵技术等;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方式。

微生物学、细胞技术、生物分离纯化技术、药物化学、药理学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的教学,因材施教。

广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课件内容丰富。

课程内容改革实施项目课程教改,“工学结合”特色明显。

特别是发酵技术与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相关课程的改革,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1、师资队伍现状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团队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立足发展,坚持“人才至上、学术至上、质量至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已组建成一支人员稳定、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201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4人,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并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

其中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老中青结合。

有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自治区高职生物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高职生化与药品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各1名,呼和浩特市教育系统教育教学科研奖获得者1名。

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优化教学团队。

三年内,培养市级优秀技术人才1-2名;高级职称教师增加3人,其余教师力争早升职称;院级教学与科研骨干教师3人;加强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双师型教师三年内到企业工作不少于6个月;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达到10人。

●专业带头人培养:

引进科研院校及企业一线技术专家为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到相关企业研修,参加国内外学术、教改研讨会。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加强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不仅仅是获得工种考核资格证,另外,坚持送骨干教师到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进行培训;下企业锻炼,每学期不少于2个月。

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开展校企交流,培养“双师型”教师;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开展教师职业资格认证与考核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培养项目研究能

3、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与措施

坚持科学的人才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以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加快知识更新,下企业锻炼,最终成为具有较高教学、实践、科研和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的“双师型”人才。

我院领导班子把营造留人、育人、用人的良好环境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争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发扬优良传统,新老教师结队传帮带,达到新教师会上课,老教师课优秀,学生满意度100%。

4、青年教师培养

4.1提升中青年教师整体水平

坚持师德修养与业务能力并重,每年资助2~3名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示范院校访学,进行合作研究,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5年内博士比例达到50%,

促使他们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每年选拔2~3名教学科研能力突出或有较大潜能的教师进行重点资助和培养,支持他们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申报各类教学、科研项目,使他们尽快成为团队的教学、科研骨干力量。

4.2坚持青年教师下企业制度

不断提高实践工作能力,三年内全部完成下企业锻炼目标。

为适应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学院制定了教师下企业制度,鼓励教师脱产或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提高实践技能,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随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技术更新与应用以及企业对人才技能需求等,有的放矢,工学结合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五年内全部

完成下企业锻炼目标。

4.3鼓励青年教师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

3年内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达到100%。

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我团队的专任教师有50%是双师素质的教师,经过3年的发展,实现双师比例达到100%的目标,为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教师团队奠定基础。

4.4加强科研能力

本专业青年教师每年有申请国家级或自治区级、市级、校级的科研和教研课题。

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参加学术水平高,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或国际学术会议。

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校内举办的与专业工作相关的教学、科研讲座;参加教研室的教学法研究、编写实验课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及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申请各种渠道的科研基金。

支持青年教师申报科研和教研课题,三年内申请国家级1~2个、自治区级4个、市级5个科研课题。

4.5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讲座、看录像、到示范院校参观交流等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真正理解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理论,领会以课程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参与教学改革,学习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

经过几年的努力,教师能够采用任务驱动或项目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4.6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讲学

聘请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实践导师,增强对外交流,加强校外基地的建设工作。

利用外聘教师在企业中的社会关系,我们可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5、一套高效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本专业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有效的保障机制。

●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出台了一系列向教学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的政策。

在制度上保证了师资队伍数量,质量上满足教学和学院发展的需要。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鼓励教师在职读研、提高学历层次等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文件。

同时还鼓励教师参加非学历进修学习,更新知识,增强实践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着力为三农服务。

在为社会和行业服务的同时,也为专业培养了“双师型”教师。

●加强学院与企业的联系,实行校企互兼互派专业人员。

通过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发展情况,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教研科研工作,努力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

(四)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校内实验设施规划

为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在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已有实验实施的基础上三年内计划建立5个专业实验室:

酶工程实验室、生物化学技术实验室、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善4个专业实训室:

发酵工程实训室、食用菌栽培技术实训室、凝乳酶生产实训室及啤酒生产实训室。

校内实验实训面积达3000多平米。

表1:

校内专业实训实验室规划表

编号

实验室

名称

面积(m2)

主要实训内容

建成或完善时间

1

酶工程实验室

90

1.酶制剂的生产

2.酶的分离纯化

3.酶的固定化

4.酶反应器的操作

5.酶的改造和修饰

2016

2

生物化学技术实验室

95

1.离心、透析、电泳、层析的基本操作

2.蛋白质的性质检验及含量测定

3.糖类的性质检验及含量测定

4.蛋白质电泳实验

5.蛋白质的盐析、层析实验

2015

3

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95

1.细胞器的分离与功能分析

2.组织和细胞培养实验

3.生物大分子的提取与分离实验

4.电泳实验

2015

4

发酵工程实训室

100

1.发酵设备的结构认识、操作与维护

2.发酵设备的空消与实消操作

3.培养基的灭菌与菌种的扩大培养实验

4.啤酒、白酒、葡萄酒的酿造实训

5.抗生素的生产实训

2014

5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训室

90

1.食用菌培养基制备及食用菌培养

2.食用菌料灭菌

3.食用菌菌种扩培

4.食用菌生长条件的控制与维护

2015

6

凝乳酶生产实训室

100

1.凝乳酶的提取

2.凝乳酶的纯化

3.凝乳酶的精制

4.凝乳酶活性测定

5.凝乳酶的冻干技术

2014

7

啤酒生产实训室

90

1.啤酒酵母的扩培

2.大麦芽的粉碎

3.麦汁制备

4.啤酒发酵

2014

2、校外实习基地规划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实习实训教学条件,开拓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实训教学途径,满足教学对实习、实训的要求,学院依托蒙古托克托工业园区,与呼和浩特周边地区生物技术企业尤其是生物制药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3三年内继续完善与航天生物有限公司、升华拜克公司、梅花味精厂等15家生物技术类企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制定校企共浴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订单式培养计划。

3、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

在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注重实习实训的内涵建设。

配套了实习实训教学大纲和指导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方法;校企合作成立实习实训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实习实训教学工作小组,规划指导和落实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初步形成了学生顶岗期间校企双方双重管理的运行机制,保证学生实习实训质量。

(五)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1、注重教学全程控制,记录完整

注重教学全程控制,记录完整;教学保障体系制度健全,运行良好;专业指导委员会能实质性、制度化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在各主要教学环节上,实行教学质量监控,层层把关,检查落实到位,突出表现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安排、课务调度、课前准备、学生考核等方面。

学分制教学计划齐全、完整,符合要求,且审批严格;教学大纲完备率高,每门课程包括实践教学环节都按规定时间完成大纲的编制与审批工作,大纲与教学计划相配套;课前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备好“教学包”,包中装有本课程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课表、教学日志(含授课进度、学生考勤、成绩记载等)以及教案首页和备课笔记等必备材料。

由于严格执行调、停课制度,保证了学院良好的教学秩序,从未出现上课班级冲突、教师旷课等教学事故;任课教师认真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好平时考勤、考核记载,课程考试工作规范有序,考试各环节的工作质量高。

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制定和完善了包括《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教学工作失误与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制度在内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编印《教师工作指南》,作为教师开展教学等工作的向导,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建立了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院、系(部)两级教学督导机构分工明确,并认真执行各教学环节监控的要求,在严把教学质量的期初、期中和期末检查关的基础上,狠抓日常教学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将教师评教、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相结合,加强对教师教学业务的综合考核,增强了教师的质量意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近两年,从学生评教结果看,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优良率都在95%以上。

2、教学保障体系制度健全,运行良好

在建立和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并认真执行的同时,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由教、学、管和社会有关方面参与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自控与他控、校内监控和校外监控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行全方位质量控制,从而达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我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组织系统、目标系统、制度系统、方法系统、反馈系统五个系统。

组织系统包括院级教学监控组织与系(部)教学监控组织;目标系统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等几方面制度系统包括《新生素质调研工作暂行规定》、《教师工作规范》、《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听课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教学督导实施细则》、《教学工作失误与事故认定及处置办法》、《学生评教工作暂行办法》、《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暂行规定》等34个制度;方法系统包括教学信息监控、教学督导监控和专项评估监控;反馈系统由学生信息员反馈、同行反馈、督导反馈等子系统构成。

3、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活动正常

充分发挥由行业、企业等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制度化、正常化邀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研讨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教学研讨会等,此举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社会需求调研目的明确,针对性较强

围绕人才需求和人才规格要求(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等问题,我院每年组织各系分别到苏南、苏北和外省进行专业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用人单位和召开有关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

通过调研,能及时研究调整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并做到在教学运行过程中逐步优化,同时作为次年的编制招生计划和设置新专业的依据之一。

坚持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

近几年来,我院克服毕业生流动性较大、人员分散、信息不够通畅等现实困难,坚持执行调查制度,对毕业生实行紧密跟踪调查,调查内容全面具体,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五、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组织和管理保障

学院有专门的教学管理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完善的组织机构,明晰的责任划分,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为专业运行提供了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保障。

建设资金保障

学校设立专项配套基金,确保特色专业各种教学改革思想的实施,如系列教材的出版资助基金,针对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编写的教材,学校和学院将给予奖励。

为保证团队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等,学院为团队预算了100万建设资金做保障。

教师利益保障

学院将对教学团队的教师在教改过程中开展的各项工作给予必要的工作补贴,对于教学团队开设的课程开发,学校也按一定标准计算教学工作量,保障教师的付出得到认可。

同时对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各项改革的积极性给予鼓励,在职称等方面予以保障。

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2013.6.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