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技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0108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翻译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诗歌翻译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诗歌翻译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诗歌翻译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诗歌翻译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翻译技巧.docx

《诗歌翻译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翻译技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翻译技巧.docx

诗歌翻译技巧

诗歌翻译技巧之袁州冬雪创作

摘要:

本文主要以英译汉诗和汉译英诗的语篇为例,从词义和语篇的层面上探讨了英语与汉语在表示形式上的赋性和差别.其一,在语义上,英语词汇具有客观了了,以多代少的特点,但其实不冗余;汉语词汇则主观概括,词约义富,以少替多的特点,但其实不短缺.其二,在语篇上,英语具有衔接严谨,语篇易长的特点;汉语则连接紧凑,语篇易短.正因如此,英诗诗意易于开阔爽朗,汉诗诗意易于恍惚.认识这两种显著的差别可以英汉互译促进英语学习的研究.

关键词:

诗歌、翻译、特点、技巧

正文:

翻译要讲究信、达、雅三点,当然诗歌翻译也不破例,在原则上要遵循严复先生的信、达、雅,而且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文化适应性原则在诗歌的翻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起着积极的作用.分歧的语言,因其分歧的语言习惯、文化差别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思索其中.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调动目标语言的一切手段来极力再现原文的语言特点.

(一)英语诗歌的特点

(1)语言的音韵美和节拍感

押韵是诗体与其它文体的最大区别之一.押韵是语言中相同音素的重复和组合所造成的共鸣和呼应.英文诗常常使用的韵有①头韵(alliteration),即词首音素的持续重复,与汉语的"双声"相似(如ThomasGray的ElegyWritteninaCountryChurchyard中的Theplowmanhomewardplodshiswearyway一句,plowman与plods,weary与way都形成头韵);②谐元音/腹韵(assonance),即词中重读元音的重复(如sweet与sleep,cradle与grave);③尾韵(rhyme),即词尾相同音素的重复.诗歌除了音韵美外,其有规律的轻重抑扬变更连同韵式的变更,一同构成了诗的节拍美.英语格律诗分为诗节(stanza),诗节又分为诗行,每诗行又分为几个音步(foot).音步是由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数个非重读音节有规律地摆列构成,罕见的有抑扬格五音步,扬抑格四音步,抑扬格七音步以及扬抑抑格两音步、抑抑扬格三音步等.无韵诗(blankverse)虽然不讲究押韵,但传统的无韵诗仍十分讲究节拍,一般是以抑扬格五音步为一行,如莎士比亚的诗剧.至于当代诗人写的一些无韵自由诗(freeverse)则完全不受韵式和音步的限制,完全听凭思想的自然吐露和语言自然节拍的活动.

(2)破格与变异

诗人是语言运用最自由的人.格律对于那些优秀的诗人来讲,好像其实不构成多大限制,而是他实现意美、音美、形美的好助手.诗人享有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特权(poeticlicense),即为了适应节拍格律的需要,诗人可使用一些特殊的缩略形式(如tis=itis,o'er=over),以减少音节数;他还可以矫捷调整词序、主谓倒置、动宾倒置及对修饰词与被修饰词停止换位.这些语言特权所带来的成果就是更具表示力的破格.如果说破格还是有限的自由的话,那末变异(deviation)就是无拘无束的自由.变异是对语言惯例的有意偏离,是诗人寻新求异的一种手法,是对语言的创造性的使用.变异在诗歌创作中早已有之,在现代和当代更是被发挥到极至.变异可以发生在诗歌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语音、拼写、词汇、语法、诗式等.诗在语音上的变异主要表示在单词的某些音节的省略、重音甚至整个发音的改变.

(3)词句的重复与修辞格的广泛运用

诗歌中常重复一些词句或诗行,用以抒发真挚深沉的情感,或是用以渲染某种气氛(如回环往复的缱绻),或是用以增强诗的歌唱性.诗歌中又大量运用修辞格,尤是是各种各样的明喻、暗喻、比较用得最多.

(4)丰富的意象与象征

所谓意象,是指那些可以引起人的感官反应的详细形象和画面,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动觉、通联等.这些意象不但唤起人们的某种体验,更常常具有鲜明或隐晦的象征意义,是许多优秀诗篇所具有的共性.

(二)英语诗歌的翻译

一般说来,语言形式服务于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意义.就诗歌而言,形式的意义远远大于散文类作品中的语言形式.诗之所以成为诗,怎样说与说了什么同样重要,所以译文中追求形似是译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我国的译诗史上,有将英语格律诗译成元曲形式的,有将它译成五言古体形式的,还有用骚体译出的.但今朝看来,采取这些形式都值得商榷,因为英语诗人毫不会写出唐诗宋词.同样的原因,把英语格律诗译成散文或散文诗(如梁遇春译雪莱的ALament)也是不成取的,因为诗歌的形式是有意义的.英文格律诗汉译的另外一种方法是"以顿代步",即以汉语的"顿"代替英语的"音步"以再现原诗的节拍."以顿代步法"通常强调原文的韵式也应在译文中加以复制,即如果原文的韵式是ABAB、CDCD,那末译文也应有同样的韵式.所谓"顿",是指两个、三个抑或是四个汉字放在一起,它们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同时又形成语音的一种自然的起落.这确实有点像由轻重抑扬构成的音步.以这种方法译诗,是译者追求形似并再现音美的大胆探索,而且确实也发生了一些形神皆似的译作.不过,在顿与音步的对等方面以及顿在何处(即在何处停顿)等问题上,翻译界仍有争议,译者自己有时也难以掌控.英语格律诗的另外一种译法就是放弃韵律,用自由体翻译,持此论者的来由是原诗节律在汉语中无对等物,译诗重在传达神韵,形似难求且束缚表达,因此不如弃之.在追求形似上,我们认为,王佐良先生提倡的"以诗译诗"是完全正确的,诗歌毕竟不是散文,因此,原诗如果有韵,那末译诗也应尽可以沿用;原诗如果无韵,译诗也应无韵,即使用韵,也不克不及太过整齐,只应是个别诗句中用韵.原诗的节拍应尽可以用汉语的自然起落体现,但不成偏执,非要找到所谓"顿"与"音步"的等量齐观不成.形似应尽可以在用韵与否以及诗行长短上予以体现,这样既保管了原诗的形,又再现了原诗的音美.当然,诗之最大功用是言志言情.传达情志当为译者首先必须思索的事情.对于大多数诗来讲,形式虽也有意义,但相对于诗之神韵和意境而言,它仍处于次要地位.英汉语言及文化的差别常要求译者"变换说法",即变换形式以求神似.比方我们虽不赞成将英语格律诗全都译为中国五言或七言诗,但以这种形式译出的某些诗如能做到传神,却也不失为好的译作.诗歌形式中确有一些不成译因素,但诗的意义、意境、神韵却大都可以被意会、被言传,虽然难以全部传达.因此译者应在词语的锤炼上下苦功夫,写诗者常常是"语不惊人誓不休",译诗者没有这种精力也休想"译语惊人".[4]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TheSoulSelectsHerOwnSociety

EmilyElizabethDickinson

TheSoulselectsherownsociety---

Then---shutstheDoor---

ToherdivineMajority---

Presentnomore---

Unmovedshenotesthechariots---

pausing---

AtherlowGate---

Unmoved---anEmperorbekneeling---

UponherMat---

I’veknownher---fromanamplenation---

ChooseOne---

Then---closethevalvesofherattention---

LikeStone---

(参考译文)

魂灵选择自己的伴侣

魂灵选择自己的伴侣,

然后,把门紧闭,

她神圣的决议,

再不容干预.

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

不为所动,

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

不为所动.

我知道她从一个平易近族众多的人口

选中了一个

从此封闭关心的闸门,

象一块石头.

译例第一阙前两行的问题已作分析,第四行含义并不是“不容干预”,而是“不露行藏”.第二阙逐字逐句直译,甚至不定冠词也译成“一位”,既违反汉语规范,又变节了诗歌语域.第三阙更是不堪入目,连语句都欠亨了,“一个平易近族众多的人口”是歧义句.特别是最后一行中的那“一块石头”,喻义含混,实在让读者心里堵得慌.为此,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艺术性地操纵中文词语组合读音上的抑扬顿挫来传达英语诗歌无所不在的节拍.

我们将这首名诗试译如下:

选择

选定精力伴侣,

然后谢客关门;

既作神圣决定,

必当销声匿迹

车辇沓至纷来,

姑娘不理不睬;

皇帝跪于席垫,

万难打动芳心.

茫茫人海无限,

唯独选中一人;

从此心如磐石,

封闭情感闸门.[2]

(三)汉语诗歌的特点

(1)抒情性.“诗言志”,强烈的感情色彩是诗歌的显著特征.

(2)形象性.通过联想、想象等多种手法构制生动鲜明的形象,是诗歌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

(3)语言精练、含蓄,节拍感强,富有音乐美.

诗歌的表示手法很多,我国最早风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示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

“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绝句叫:

“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示手法.

赋:

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示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

是用比方的方法描画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

“且何谓为比也?

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

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首来引起正题要描绘的事物和表示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

“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白地指出: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示手法.这三种表示手法,一直传播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偿,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示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矫捷多变,夸大、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示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示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示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讲,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

比较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罗列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较中还有一种常常使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

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对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

……我的心意/则敞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不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以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较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大:

就是把所要描画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不是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单可以承受,而且能信服,很欣喜.然而这种夸大,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克不及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述棉花丰收的诗:

“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感觉不真实,发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较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分歧,分歧之处在于:

比较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详细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详细,一方较为抽象,在详细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黑色,使流逝幻化者凝形.”塑造诗歌形象,不但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画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感觉用“僧敲月下门”亦可.毕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好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述,“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传神,异常出色!

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

“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拂晓/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晚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辟一个更加广阔的范畴.

无论是比较、夸大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停止灵敏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方,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舍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四)汉语诗歌的翻译

诗歌大致分为内容、情绪、诗形三部分,抱负的译诗应包管第一,它应当自己也是诗;第二,它应传原诗的情绪:

第三,它应传原诗的内容:

第四,它应取原诗的形式.

汉语平易近族历来赋有“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非逻辑的曲线思维特质.在布局形式上,汉语语篇多句内与句间的直接组合,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办段,但通过逻辑推理或直觉断定,语义是连接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汉语是高语境的语篇构成的.英语平易近族长期坚持“主客二分”、清晰明白的逻辑性的直线思维,语篇布局形式多为句与句的有序摆列,形式上照应指称,衔接严谨,语义上头绪了了,一意贯串直到篇末.相对汉语而言,英语则由低语境的语篇构成.

一篇优秀的译文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其外形做力能所及的修饰,确保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庶几近之感,即我们为之尽力的所谓“形美”.;

(2)符合英语语法,且少有拖泥带水之感活斧凿痕迹;

(3)知足读者希望见到的简洁、了然、易识、易记等要求,具有可视性和可读性;

(4)使读者能感受出原文想要表达的情绪;

(5)应原诗的押韵修辞,译文也应有音节的押韵,读着使人朗朗上口.[3]

下面也来看一个例子:

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1①:

           Bird-ChirppingHollow

Thelightbeamsofthemoonontheearthsoftlyrain, Thenightisquiet,thespringmountempty, Themoon’sup-risethebirdsdothfrightenTocrynowandtheninthespringtidehollow.  

译文2②:

     TheDaleofSingingBirds               

Ihearosmanthusbloomsfallunenjoyed;Whennightcomes,hillsdissolveinthevoid.Therisingmoonarousesbirdstosing;Theirfitfultwittersfillthedalewithspring.  

译文3③:

           Bird-SingingStream

       Manatleisure.Cassiaflowersfall.Quietnight.Springmountainisempty.Moonrises.Startles--amountainbird. Itsingsattimesinthespringstream.

三首诗均出自名家之手,分歧的译本不但反映出译家对原诗的分歧懂得,而且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截然相反的语言赋性.汉语的主观概括,以少胜多,词约义丰的特点,造成汉诗诗意恍惚,难于切确懂得.而英语客观了了,以多胜少,词丰义微的特点又使英诗诗意具有开阔爽朗的色彩.这样,它们就带来了汉诗英译时表达上的障碍和难度.正因如此,三个译本至少在三个方面处理手法分歧.

其一、用词多寡和语体的选择从译文1到译文3,用词愈来愈少,以第3个译本为最.语体上,译文3简洁朴素,最为忠实原诗.其二、词的单复数形式的选择译文1与译文2比较一致,二者对“鸟”字的译法均为复数.而译文三却独自选择单数形式,这样它的译文较好地译出了原诗创造的静谧的意境.由此可知,汉语词义的概括含蓄,在诗歌创造中为优势,在译诗中却是暗礁.这是因为汉语的词义布局形式为“二合一”型,词中不包含附加概念或语法成份,其主体概念和附加概念在词的布局形式中无法体现,二者没有界限,所以词义恍惚,其确切意义待定,主观性大.相反,英语的词义布局形式是“一分二”型的,词中主体概念和附加概念体现分明,所以词义客观了了,其选择的随机性小,如单复数,就只能二者取一,不克不及象汉语那样兼而有之,含含糊糊.其三、词组义的选择三个译本中“时鸣”一词的译文大异其趣.译文1选用的是Tocrynowandthen,其中cry是与前行诗中的frighten相照应,但与整首诗的原意有出入.译文2与译文3,译法大略一致.译法见仁见智.译文2在选词上更生动,详细,准确,但音节数目略多,又用了复数.它的译法为Theirfitfultwitters,同时为了押韵的缘故,诗中前一行多用了Tosing一词,语义略显重复.译文3虽然在“鸣”字上选词略逊一筹,但与整首诗的原意和情趣一致.它的音节数目和抑扬顿挫在三个译本之中最能接近原诗的平仄协调的韵律和用词朴素的风格.整首译诗除用韵上没有象译文3那样顽强地追求外,在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可谓是最切近的译文. 3个译本中译文2最为完整,传达诗意自然连接.对于译文3有的译论家在点评时,指出该译文略似英文电报的语气.我们认为,这是因为译者在译诗时,为照顾原诗简洁的文体风格.在翻译此诗时,最低限度地使用了英语中的语法词或逻辑词等的缘故.全诗除标点符号外,26字之中语法功能词仅占5个.所以说译诗较好地呈现了汉语诗篇偏“瘦”的特点,避开了英语因为使用功能词、语法词、逻辑词等与诗意相关不大的词而造成的诗篇偏“肥”的障碍.别的,三个译本“惊”字的译法,译文2最为恰当.译文3用Startles--不但与译文2的Frighten一样有缺乏的一面,同时使该行的节拍略显雕砌.对此,是否可思索用Amazes--一词.因为startles与amazes相比,虽同为诧异一意,前者含有消极意义,后者却为积极意义,而且它用在诗行里后节拍更自然.在节拍上,译文3在此行节拍与译文2相比略次.首行的fall字后,从节拍的角度看缺少一个音节,若能用laydown一词则轻重节拍更趋完整.[1]

鉴于英汉诗歌节拍、音韵、句式、修辞以及语域等方面的异同,翻译时必须遵循汉语诗歌的规范.诗歌翻译从总体来讲是一个归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调制原汁原味的过程;它既是一种有章可循的迷信实践,也是一种重新创造的艺术;除准确懂得原文对译者颇具挑战性之外,运用语言的功底、写作诗歌的才情、调度音韵的才能以及驾驭翻译实际的水平等都是对译者的考验,也是译作优劣高下的决议因素.走出对“形”的单一性及简单化认识的误区,去发现“形”的多样性及复杂性,这是诗歌翻译求得神韵的基本,没有千变万化、矫捷生动的形式,死依一个容貌画葫芦,这种诗歌翻译是无法出神入化的.我们期待着,开诗歌翻译一代新风,创神形兼备双语极品.

参考文献:

[1]专业英语学习网站)

[2]SusanBassnett,AndreLefevere.ConstructingCultures——EssayonLiteraryTranslation.上海外国语教导出版社,2002.

[3]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实际研究》.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4]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实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化工0901周宏伟常祺江英杰李凌雄万维敏丁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