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0050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笔记.docx

《上海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笔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笔记.docx

上海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笔记

上海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笔记

上海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笔记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

00时日出,18:

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

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

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⑴计算公式:

H=90°-纬度间隔

说明:

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

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

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

⑴温度:

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

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温度由高到低是DCAB,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城市热岛

环流

成因:

人类活动释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

意义:

(1)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

(2)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交叉污染。

海陆风

白天:

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吹海风。

夜晚:

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吹陆风。

山谷风

白天山坡增温强烈,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迅速冷却,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类型

成因

风向特点

高空大气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1.

(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

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

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

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

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

一个太阳日=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

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

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

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

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

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

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

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

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高中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归纳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及解决措施

(1)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

生产决定消费,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2)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因素)。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包括:

①居民当前的收入水平(要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不断增加居民的收入;②居民未来的预期收入水平(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搞好就业);③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要维护社会公平,落实分配政策,完善分配制度);

(3)物价总体水平(重要因素)。

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4)居民消费观念(主观因素)。

消费观念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和习惯,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其它因素)。

社会保障影响消费行为,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有钱敢花。

二、消费的类型及恩格尔系数

②消费对象不同分为有形商品和劳务消费;③消费目的不同分为生存、发展、享受资料消费。

(2)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增加,表明食品支出比重大,影响其它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质量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消费心理:

①从众心理。

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

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过分的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③攀比心理。

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要自学抵制;

④求实心理。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行为。

(2)怎样正确消费: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企业与劳动者

1:

企业的含义:

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地位:

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2、公司的含义:

是依法设立的,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3、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

4、公司的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5、公司的组织机构:

决策机构(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6、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如价格,质量,服务等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就业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不断再生产。

③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①从根本上讲,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②党和政府:

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③企业:

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④劳动者:

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

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提高自身技能;增强自主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投资理财的选择

1、储蓄存款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

3、:

商业银行:

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1)存款业务。

是基础业务。

(2)贷款业务。

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3)结算业务。

4、股票含义:

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5、股票投资的收入:

①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

(来源于企业利润)

②投资股票的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6、股票投资的特点⑴不可返还性;⑵流通性强;⑶收益性高;⑷风险性高

7、债券含义: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性质:

债务证书)

8、债券的分类。

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9、:

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理财方式(区别于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的类别:

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原则:

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作用:

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下降

10、如何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式?

(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和风险性

(2)要坚持多元化原则,分散风险。

(3)要量力而行。

初中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重点

初中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重点

化学反应现象

1、镁条燃烧:

剧烈燃烧.耀眼白光.生成白烟2、红磷燃烧:

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3、铜丝加热:

红色金属变为黑色固体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5、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产生白光、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6、硫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放热、有刺激味气体生成、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蓝紫色火焰)

7、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使无水CuSO4变蓝的液体(水)

8、白磷燃烧:

剧烈燃烧、大量白烟、放热斑斓

9、甲烷燃烧:

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和使无水CuSO4变蓝的液体(水)

10、铁钉放入稀硫酸:

有少量气泡产生、金属颗粒逐渐溶解,溶液变成浅绿色。

11、镁条放入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金属迅速溶解,放出热量。

12、CO还原氧化铁:

红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3、CuSO4与NaOH溶液的反应:

蓝色沉淀生成。

14、CO点燃:

蓝色火焰

15、C和CuO高温加热:

黑色逐渐变为红色,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

钾K铜Cu银Ag等;

b.固态非金属.如:

碳C硫S磷P等

c.稀有气体.如:

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

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如:

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

O2(氧气)、N2(氮气)、H2(氢气)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

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

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读成“某化某”,如:

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读成“某酸某”,如:

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一、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后水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

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

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O3。

SO2、CO、NO2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二、氧气的性质

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2、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

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

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

冒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放出热量(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

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

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高温熔化物落下来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

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⑦CO和O2的现象是:

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九年下册历史重点知识】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意义;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及其主要协议;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大战在欧洲结束,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雅尔塔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行动,对打败法西斯国家有积极作用。

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及苏德战场的胜利,英美开辟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

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

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

本课重难点: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使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人民蒙受了战争的巨大灾难。

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联合起来,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才能尽快打败和消灭法西斯。

讲授新课

一、正义力量的携手联盟

1.《联合国家宣言》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们思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扩大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政策有什么变化?

归纳出绥靖→中立→参战的过程,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法西斯已成为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英、美等国先后放弃了绥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

为了共同的目的——消灭法西斯,被侵略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目的、时间、参加国和主要内容。

然后,进一步明确。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意义。

在肯定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从此这些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同盟各国在军事上协同作战,在政治上磋商求同,经济上相互援助。

它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在各个战场同法西斯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推动战争向有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方向转折,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1942年,三大战场都发生了具有转折性的关键战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苏胜德)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苏联。

于是德国集中了150万兵力,在苏联南线发动了攻势,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

(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明确斯大林格勒的准确位置,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斯大林格勒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伏尔加河南北的交通枢纽,是连接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之间的交通要道。

1942年7月,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了。

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希特勒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军队。

先后出动飞机十万架次,投掷炸弹100万枚,整个城市几乎化为灰烬。

但英勇的苏联军民坚持战斗。

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为苏联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冬季,苏军展开强大的反攻。

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德军遭到了它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

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法西斯轴心国是以德国为核心的,希特勒的胜利是建立在进攻之上的,进攻一旦停止,它灭亡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

此外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巩固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的内部开始发生分化。

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2.中途岛之战(太平洋战场—一美胜日)

为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1942年6月,日军进攻美国的太平洋海军基地中途岛。

美国成功截获了日军的密码,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最后,美国以少胜多,日军损失惨重。

从此,美国取得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另外在北非战场上,英军在蒙哥马利将军指挥下反攻,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北非战场形势。

这三场战役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巩固并发展了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的瓦解,推动了整个战场形势的转折。

在太平洋战场上,中途岛之战以前,日本几乎没打过败仗,而以后日本没打过胜仗。

阿拉曼战役以后,丘吉尔曾说:

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战无不败;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战无不胜。

以这些战役为代表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转折阶段。

尽快打败德日法西斯,夺取战争胜利是反法西斯盟国的首要目标。

为此苏美英在德黑兰会议上通过了三国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而且决定在1944年5月以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三、“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1.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提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担心的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结合一战中德国的失败加以分析)

对。

东西两线作战。

利用多媒体演示:

诺曼底登陆地图,登陆路线,登陆战斗的图片;东西夹击德国进军路线。

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从西线逼近德国。

苏军也在东线发动猛攻。

从此德国便陷入盟军东西夹攻之中。

1945年初,两线军队相继攻入德国本土,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

为加快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

2.雅尔塔会议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雅尔塔会议内容包括哪几部分?

有什么作用?

内容包括三部分。

这些决议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为夺取最后胜利和建立战后和平作出贡献。

雅尔塔会议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

3.德日法西斯的投降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溃灭,欧洲战事胜利结束。

在反法西斯力量打击下,9月,日本签定投降书。

这样,一场人类文明史规模空前的战争结束了。

反法西斯同盟一方取得彻底胜利。

提问:

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伟大的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小结:

“二战”是一场法西斯侵略战争和反法西斯解放战争的较量。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使世界人民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二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世界未来的发展!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2.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3.掌握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4.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难点:

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

各有何作用?

二、繁荣及其崩溃

(1)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迅速快的表现是什么?

师:

这一时期的经济可以用“繁荣”来形容了。

这一切使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认为资本主义取得了“永久的稳定”当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说:

“他将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话音落下不久,爆发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

(1)原因

师讲解:

①销毁商品的原因:

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

在当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较比较之下,人民的而消费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产品销售部出去,引起产品积压。

“物依稀为贵”才能维持商品价格,(就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这也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②暴露的本性:

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经济危机开始的时间、地点、标志

讲解:

股票市场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

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值,人们就会抛票。

黑色星期四让经济危机从此开始,并迅速蔓延到美国,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

(4)影响

出示课件:

这次经济危机有何影响?

当这样一场经济大危机向整个资本主义袭来的时候,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善本国的经济形势。

三、罗斯福新政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受到的损失最大,面对危机,胡佛政府一筹莫展,仍然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致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人民怨声载道。

1932年罗斯福以候选人的身份竞选美国总统美国记者就危机中的具体问题采访罗斯福,罗斯福对每一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针对性制定方案以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

下面是记者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采取何种措施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