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的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9946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连的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连的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连的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黄连的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黄连的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连的总结.docx

《黄连的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连的总结.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连的总结.docx

黄连的总结

黄连的总结

1.黄连的植物特点是怎样的

黄连属多年生草本。

根茎黄色,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

叶全部基生;叶柄长5-12(-16)cm;叶片坚纸质,卵状三角形,宽达10cm,3全裂;中心裂片有细柄,卵状菱形,长3-8cm,宽2-4cm,顶端急尖,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表面沿脉被短柔毛。

花葶l-2,高12-25cm,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有花3-朵;总苞片通常3,披针形,羽状深裂,小苞片圆形,稍小;萼片5,黄绿色,窄卵形,长9-12.5mm;花瓣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7mm,中心有蜜槽;雄蕊多数,外轮雄蕊比花瓣略短或近等长;心皮8-12,离生,有短。

蓇葖果6-12,长6-8mm,具细柄。

种子7-8粒,长椭圆形,长约2mm,宽约0.8mm,褐色。

花期2-4月,果期3-6月。

2.黄连的鉴别方法有什么

1、味连药材多数聚集成簇,经常弯曲,形如鸡爪,习称“鸡爪连”,其单枝根茎长3-6厘米,直径0.3-0.8厘米。

表面粗糙,有不规章结节状隆起,有须根及须根残基。

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其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

质硬,断面不划一,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陈列,髓部有时中空。

气微,味极其苦。

2、雅连药材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形如“蚕状”,微弯曲,长4-8厘米,直径0.5-1厘米,“过桥”较长。

顶端有少数残基。

以身干,粗大,无须根,形如蚕者为佳品。

3、云连药材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多为单枝,较细小。

以干燥、条细、节多、须根少,色黄者为佳品。

3.黄连与黄芩异同有哪些

黄连与黄芩皆味苦,性寒,色黄,同归于胆、胃、大肠经,皆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治肠辟、下痢等湿热为患之疾,功能有些相像,为临床上所常用。

然而,二药无论从药性及其医治病症来说,又确有所差异。

《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黄连的经方有13个,含有黄芩的经方有25个。

这些经方为我们在临床上如何运用这两味药作出了示范,值得仔细讨论。

仲景用药多紧贴《本经》。

《本经》云:

黄连“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辟,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黄芩“主诸热,黄疸,肠辟,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纵观仲景经方中对黄连、黄芩的运用可以看出,黄连更偏于入心经,泻心火,并治不寐、心烦及上腹部不适感等涉及神志方面的病状。

立六个泻心汤:

黄连阿胶汤用之治失眠,为补剂中泻药。

清代医家邹润安认为,以其证属阴虚阳盛,阳盛则宜泻火。

还如后世之交泰丸(黄连、肉桂),亦治心肾不交之失眠者。

故南京西医药高校黄煌教授总结说,黄连“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见有烦而痞,烦而利者,多用黄连”。

临床凡见目赤、牙痛、口舌生疮、呕吐及消渴等症,大多与火邪有关,以火性炎上,又消灼津液,故常用黄连以泻火。

邹润安云:

“黄连为心胃之剂,呕吐为胃病,故后世治呕用黄连其效最捷,盖上升皆火之变见”;“二方(指黄连汤和黄连阿胶汤)皆以黄连为君,二证皆发于心,可见黄连为泻心火之剂矣”。

须得特殊指出的是:

黄连苦寒而燥,黄芩虽苦寒而不燥;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但不能治热生之湿,而黄芩却能治热阻生湿。

故《本经》云黄芩“逐水”,《别录》云其“利小肠”。

由于手、足阳明皆属燥金,与性燥之黄连同气相求,故大肠、胃及胆如被湿热所扰,皆宜此苦寒而燥者治之。

所以黄连有“调胃厚肠”之功效是准确无疑的。

笔者平常治胃痛、胃胀或胃痞者就喜用黄连(配伍蒲公英、麦冬、夏枯草等药),疗效颇佳。

与黄连不同的是,黄芩更偏于入肺经,长于清泄肺热,如疗痰热咳嗽等疾,以治气分之热为专功。

黄煌认为,“烦热是使用黄芩的重要指征”,“黄芩证中烦热极为重要”,“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利、热痞”。

当年李时珍患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盈碗,即用黄芩一两煎服而愈。

邹润安说:

“黄芩治自里达外之热”,又“阴虚气盛热自内出者,黄芩亦能治之”;“凡气以热滞致血缘气阻者,得气之调则行,此黄芩之专司也”;“大率黄芩所治之小腹绞痛,必烦热,必口渴,必小便有异于常”。

《千金》治小儿腹痛三方(地肤子汤、蒲黄汤等),均为气热攻血,故方中皆用黄芩。

再如黄芩所治之黄疸,其特征是“一身面目悉黄”(据《千金》治黄方),可知疸证非一身面目悉黄者不行用。

泄利无热者亦不行用。

“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

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如小柴胡汤等);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如大柴胡汤等);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如半夏泻心汤等)……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清迫血之热,协黄连能清热生之湿也。

”就是这样几个最基本的药物组合(即配伍),就可衍生出很多常用的方剂,如经方中的当归散、黄芩汤、黄连阿胶汤,以及后世的芍药汤等。

另外,黄芩还是止血良药。

仲景首用之于泻心汤治吐血、衄血,又用于黄土汤治便血,再用于当归散以安胎。

后世如张景岳云其“能除赤痢、热畜膀胱五淋涩痛”;徐大椿用黄芩清肺饮治孕妇衄血不止、脉数者;蒲辅舟用一味黄芩酒炒为末,治痔久出血等。

最终,邹氏还就黄连之宜忌及为何主“妇人阴中肿痛”的问题作了分析。

他说:

“大抵阴中之疾皆始于小便,小便不利则湿壅热生,湿与热相搏则不得泄为肿,妇人前阴又为血潮汐之常道,于是遂涉血为痛。

”他又强调指出:

“黄连之治湿治热须分别观之。

湿证之急者可用,缓者不行用,盖湿缓者热不盛,热不盛则恶黄连之气寒也;热证之缓者可用,急者不行用,盖热证急者湿不盛,湿不盛则恶黄连之燥矣。

”由此可见,黄连虽治湿热,但只宜用于“湿急热缓”之证。

总之,黄连与黄芩的异同点在于:

黄连偏于入心,长于清火解毒,性燥,为心胃之剂,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能调胃厚肠,治湿阻生热,止消渴,解巴豆毒,擅除水火相乱之病及扩散淹久之证。

黄芩则长于清肺热,其性虽寒而不燥、能治热阴生湿,主治烦热而出血者,治气热攻血之出血证及小腹绞痛或小儿腹痛,能安胎及治烫伤火疡等。

黄连与黄芩,性相近而又各有特长,故二药配伍则更能发挥协同作用,而清化湿热之效益显。

4.黄连后市怎样分析

由黄连市价的大涨大跌可以总结出:

市场规律是无情的,缺则贵,盈则贱,两年内持大货的商家也在试图以吸纳过剩黄连拉起价格以挽救黄连市场的下跌形势,但最终还是无能为力。

黄连产地的药农和政府也在乐观查找出路,比如产地农夫组织黄连生产者协会,力图以群力抵挡市场风险,但如此大的栽种量,惯力如此巨大的生产力量,其后产品连年积压已成定局,假如产品连续低价的话,农夫的收人也就进人了低谷,所以,只能不断地查找黄连市场,拓宽黄连的销售路径,这样才能改善当前的形势。

据业内人士讲,黄连市场近三十年来呈现一个比较明显的产销规律,一个持续二三年的价格高峰之后,会消失一个近十年的低密期,这种情况比较客观的反映了黄连的生产特点及产销规律,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黄连市场将在中低价位徘徊。

纵观近年黄连的产销形势,黄连产量和销售量的比例很不平衡。

黄连价升,富了一方百姓,高价刺激下盲目种植,生产过剩,种植者面临着畅销的状况。

所以要提高收入还是需要处理畅销的问题。

据《全国中成药品种名目》统计,以黄连做原料的中成药品种有黄连上清丸、复方黄连素片、加味香连丸等108种。

随着国际上应用自然 药物的热潮,黄连出口量也将进一步增加。

黄连生产潜力很大,特殊是川鄂湘黔山地、川西南山区、秦巴山地、川滇藏南山地,相宜种植黄连的山场面积大,农夫生产乐观性高,当地政府部门也很注重。

在各种黄连中,唯味连顺应性强,生产难度小,有较好的进展前景。

黄连生产运营中存在的次要问题,一是中药市场放开后,管理工作没有跟上。

黄连生长不到年限,就提前采收,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提前采收使商品枝头短小,体质轻泡,质量下降。

二是雅连为无性繁衍,生产慢、单产低、生产条件也比较艰苦,劳动强度还很大。

产区自引种味连以来,连农纷纷转产,使雅连的产量逐年下降。

5.黄连对身体有哪些好吃

黄连是以吉著称的药物之一。

良药苦口利于病,是人们早已熟知的至理名言。

黄连正是因其苦才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

黄连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为中药要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由于根呈连珠状而色黄,故名黄连。

又因历史上主产四川地区的峨眉山和洪雅一带,而形如鸡爪,故又有川连、雅连、鸡爪连等称号。

早在两干多年以前,黄连已入药用,现已成为弛名中外的珍贵药材,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清心除烦等多种用途。

西医主用于医治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疮疡痈肿和心火亢盛、烦躁不眠、热病神昏、谵语及耳目肿痛、口舌生疮各病症;西医也将它作为良好的苦味健胃药和医治痢疾的特效药。

黄连不只药用历史悠久,而又以清热解毒享有盛名,因而历代医家都对它有很高评价。

如南朝梁、齐间的陶弘景曾有“久服长生”之说。

明代缪希雍有“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的赞誉。

闻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用药的阅历,概括为“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治肝火,用黄连、吴茱萸;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主辅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胜利而无偏胜之害也。

”至今在处方用名上,还保留着炒黄连、姜黄连、酒黄连、吴英连等传统名称,可见古人对使用黄连的讨论,已达到相当精细的程度。

据报道,用黄连素医治烫伤烧伤,不论是沸水、沸油烫伤,还是柏油、煤火烧伤,其治愈率均为100%。

临床使用证明,用黄连素医治烧伤创面,不只能有效地防止感染,缩短疗程,并能减轻创面痛苦,患者有凉爽温馨感,除用药前已严峻感染的创面外,二度烧伤基本不留疤痕。

若将黄连一味研末,用油调成稀膏,对轻度烧伤外涂患处,也能收到98.5%以上的效果。

此外,将黄连粉装入胶囊口服,每次2克,每四小时1次,对大叶性肺炎、伤寒等高烧病人,可起到快速退热的作用。

更为好玩的是,不但黄连有如此好的医疗作用,就连蜜蜂采黄连花汁酿造的蜜,也与黄连有相同功效。

难怪宋代有位诗人看到阳春三月,百花争艳的时辰,那色自若玉、柔嫩欲滴的黄连花,夹带着淡淡药味,飘浮起阵阵芳香,招引成群结队的蜜蜂逐香而来时,即兴作诗,为后人留下了“蜂闹黄连采蜜花”的佳句。

选方:

1.治呕吐酸水、脉弦迟者:

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水煎服。

2.治痈疽肿毒,已溃未溃皆可用:

黄连、槟榔各等分,为末,以鸡蛋清调涂之。

<;黄连>

6.黄连及其制品的不良反应和医治是怎样的

黄连为临床常用中药,性味苦寒,入心、肝、胃及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

黄连的应用比较广泛,凡湿邪、热邪均可用黄连清之。

古今医学文献均将黄连视为无毒副作用或副作用很小的良药,但近年来有文献报道,黄连及其制品黄连素等有时会发生不良反应,现就其医治引见如下。

药疹常见于四肢及躯干部皮肤消失散在的、针尖大小、压之褪色的红色丘疹。

可服扑尔敏4毫克,泼尼松10亳克,葡萄糖酸钙1.0克,日三次或防风通圣散(或丸)6克,日三次。

药敏性荨麻疹次要表现为突感头晕、舌麻、咽喉不适、脸肿,面部及四肢起荨麻疹,瘙痒特别。

可口服赛庚定2毫克,日三次;静滴10%葡萄糖500毫升,加氢化考的松100毫克,10%葡萄糖酸钙10毫克,维生素C1.0克;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t、维生素B:

,亲密观看,对症医治。

过敏性紫癜全身密布粟粒大小浅红色斑点,压之不褪色,部分融合成片,呈对称分布。

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

可口服赛庚定4毫克,维生素C200毫克,芦丁20毫克,安络血2.5毫克,日三次或吡哌酸0.25克,日三次。

药敏性休克次要表现为胸闷、憋气、出冷汗、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应马上停药,快速肌注肾上腺素1毫克,苯海拉明40毫克;静滴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及1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加氢化考的松200毫克,亲密观看血压。

用药后休克可很快订正。

头晕、心慌、气短、关节痛表现为突感头晕、心慌、全身关节痛。

应马上停药,进行抗过敏医治。

可静推25%葡萄糖50毫升加10%葡萄糖酸钙10毫升、维生素C0.5克、地塞米松5毫克,缓慢推入,并辅以其他对症医治。

黄连及黄连素引起致敏反应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晰。

一般认为特异性体质及高度过敏者较易产生不良反应,故对此类病史患者要留意,慎重给药。

文献分析发觉,引起不良反应的多为黄连素注射剂,故在应用注射剂时宜从小剂量开头,渐渐加量,且亲密留意观看患者的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准时停药,马上进行抗过敏医治。

另外,动物试验表明,黄连素低血钾形态时更易引起狗心脏停跳及呼吸停止,其剂量为正常形态时的四分之一,故在对低血钾病人使用黄连及其制品时应慎重。

以上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盼望能够帮到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