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针灸学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9664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针灸学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0针灸学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0针灸学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0针灸学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0针灸学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针灸学复习要点.docx

《10针灸学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针灸学复习要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针灸学复习要点.docx

10针灸学复习要点

《针灸学》复习要点

绪论

1•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成书为标志。

2•魏晋时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承先启后。

3•宋金元时期,王惟一设计针灸铜人。

4•明清时期,杨继洲编撰《针灸大成》(收录经穴359个)。

第一章经络总论

1.经络一一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络脉(十五络脉、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附属部分)浮络、孙络)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附属部分: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

手三阳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阳经

1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2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3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4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3.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规律(简答)

答:

①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内测和胸腹;

手三阳T上肢外侧,阳明在前,

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手三阴

②」足三阳

足三阴

一;上肢内侧,太阴在前,

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下肢外侧,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十卄出m'小腿下部及足者,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内侧丿

内踝上8寸足厥阴与足太阴交叉,太阴在前,厥阴在中

,少阴在后

 

 

4.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简答)

答:

①走向:

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

从足走腹。

②交接:

a・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b・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

部交接;c.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5・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6.奇经之"奇”含义有二(了解):

一读为qi,奇特、奇异,不同于一般的意思;一读为

ji,单也,因奇经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7.一源三歧一一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之。

8.奇经八脉的作用:

一是统帅主导作用,二是沟通联络作用,三是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

9.十二经别的特点和分布(简答或填空):

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

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

经经脉(合),由此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10.十二经别的作用:

加强表里两经联系,加强经脉与脏腑联系。

11.十二经筋的作用:

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12.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之,

分别以所出处的腧穴命名。

13.四海(填空):

髓海(头部)、血海(下腹部)、气海(胸部)、水谷之海(上腹部)。

14.经络的左右(填空):

a.联系脏腑,沟通内外;b.运行气血,协调阴阳;c.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第二章腧穴总论

1.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2.腧穴的分类:

经穴、奇穴、阿是穴。

3.腧穴的主治作用特点(填空):

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4.特定穴指在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区别几个特定穴的定义)

5.五腧穴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被成为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

所出为井,

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6.五腧穴分布特点: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多位于掌

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合穴位于肘膝关节及附近。

7.五腧穴主病特点(填空):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8.五腧穴五行运用P31,占用分值5到6分。

9.原穴一一指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元气停留的部位,又称“十

二原”。

10.络穴——指经络从十二本经别出的部位,在经脉分出之处的穴位。

11.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一一(明解)临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相表里

的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之,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用法。

如:

(简答)肺经先病,先取其

经原穴太渊,大肠经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

反之,大肠经先病,先取本经原穴合谷,肺经后病,后取该经络穴列缺。

12.背腧穴一一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13.募穴一一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14.八会穴一一(常考)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汇聚的八个腧穴。

15.八脉交会穴——指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八个腧穴。

16.郄穴一一指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17.八脉交会穴: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內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18.腧穴定位法(填空):

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取穴定位法。

19.骨度分寸定位法: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两额角发髻(头维)之间(9),剑胸结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两乳头之间(8),肘横纹至腕掌侧远端横纹(12),腘横纹至外踝尖(16)。

20.手指同身寸定位(填空):

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

21.一夫法(明解)一一以患者第二至五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4指宽度横量作为3寸,四横指为一夫,合为3寸,称之。

第三章经络腧穴学各论

一、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从胸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缘。

重点穴(4个):

中府、孔最、列缺、太渊。

1•中府(肺募穴):

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

①咳嗽,胸痛,胸中烦满,气喘。

②肩臂痛。

2.孔最(郄穴):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鼻衄,咽喉肿痛,失音,热病无汗。

②痣血。

③肘臂挛痛。

3.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

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②外感疼玮,顶光,茴症,||||,'...

4.太渊(八会穴之脉会;输穴,原穴):

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主治:

①咳嗽。

气喘,咳血,喉痹。

②无脉症。

③胸痛,缺盆中痛,腕臂痛。

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循上肢外侧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

重点穴(3个):

合谷、曲池、迎香(手阳明入下齿中)

1.合谷(原穴):

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端的中点处。

(头面有关疾病)

主治:

①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腹痛。

③热病,无汗或多汗。

④闭经,滞产。

⑤上肢疼痛、不遂。

2.曲池(合穴):

在肘区,尺泽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肘横纹外侧)

主治:

①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癫狂。

②手臂肿痛,上肢不遂,瘰疬。

③风疹,瘾疹。

④腹痛,吐泻,痢疾。

⑤月经不调。

(外感表征,祛风解表引邪外出)

3.迎香:

在面部,鼻翼外缘终点旁,鼻唇沟中。

主治:

①鼻塞,鼻衄,鼻渊。

③nipb旳向川;l丨〔才;川,二疚丿

三、足阳明胃经:

起鼻翼旁(迎香),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历兑)。

重点穴(4个):

承泣、天枢、足三里、丰隆。

(足阳明入上齿中)

1.承泣:

在面部,眼球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承泣、四白、巨醪、地仓,在同一直线)

主治:

①面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夜盲。

2.天枢(大肠募穴):

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①绕脐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

②癥瘕,月经不调,痛经。

3.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

①胃痛,呕吐,腹胀,泄泻,痢疾,便秘。

②膝痛,下肢痿痹,中风瘫痪。

③癫狂,不寐,气喘,痰多。

④虚劳诸症。

4.丰隆(络穴):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

②咳嗽,哮喘,痰多。

③下肢痿痹。

四、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入腹,属脾络胃。

重点穴(4个):

隐白(治崩漏)、公孙、三阴交(治痛经)、阴陵泉。

1.隐白(井穴):

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指甲根角侧后方0.1寸。

(治崩漏)主治:

①月经过多,崩漏,鼻衄,便血,尿血。

②腹满,呕吐,泄泻,癫狂,多梦,惊风。

2.公孙(络穴;百脉交会穴,通冲脉):

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凹陷)

主治:

①胃痛,呕吐,肠鸣,腹痛,痢疾。

②心烦不寐,狂症。

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

豚气)。

3.三阴交:

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治痛经)

主治:

①肠鸣腹胀,泄泻,水肿,便秘。

②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带下,阴挺,不孕,滞产。

③心悸,不寐,癫狂,眩晕。

④小便不利,遗尿,遗精,疝气,阳痿。

⑤下肢痿痹,脚气。

(▲该穴位主要用于治疗痛经)

4.阴陵泉(合穴):

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

(治湿、利湿)

主治:

①腹痛,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癃闭。

②遗精,阴茎痛,带下,妇人阴痛。

③膝痛。

(▲该穴位主要用于治湿、利湿)

五、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腋下(极泉),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入掌中,延小指桡侧,于小指桡侧端(少冲)交于手太阳经。

重点穴(1个):

神门

1•神门(输穴,原穴):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

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不寐,健忘,痴呆,癫狂病。

六、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延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属小

肠,络心。

出缺盆,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

(听宫)

重点穴(3个):

少泽、后溪、听宫。

1.少泽(井穴):

在手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治乳疾,催乳)

2.主治:

①肩臂后侧痛,小指麻木疼痛。

②乳痈,乳少,产后缺乳。

③热病,中风,昏迷,

癫狂。

④头痛,咽喉肿痛,目翳,胬肉攀睛,耳聋,耳鸣。

(主治乳疾,有催乳之效)

3.听宫:

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①耳鸣,耳聋,聤耳。

②面痛,齿痛。

③癫狂病。

七、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晴明),向上达额部,左右交汇于头顶(百会)。

【背俞穴穴歌】:

一杼二风三肺岗,五心七膈九肝上。

十胆十一脾俞在,

(斜刺0.5—0.8寸)十二椎下胃俞当。

腰二肾俞四大肠,首骶小肠二膀胱。

重点穴(19个):

晴明、大杼、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至阴、11个背俞穴

1.晴明:

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主治:

①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目翳。

②急性腰痛。

2.大杼(骨会):

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

①咳嗽,发热。

②项强,肩背痛。

3.肺俞:

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

①鼻塞,咳嗽,气喘,咯血。

②骨蒸潮热,盗汗。

③背痛。

④皮肤瘙痒,瘾疹。

4.心俞:

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

①心痛,惊悸,不寐,健忘,癫病。

②胸闷,胸痛,咳嗽,吐血。

③盗汗遗精,白浊。

5.膈俞:

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

①胃痛,呕吐,呃逆,咳嗽,气喘。

②贫血,吐血,便血。

③瘾疹,皮肤瘙痒。

④潮热,盗汗。

6.肝俞:

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

①胁痛,黄疸。

②目赤,目视不明,夜盲,迎风流泪。

③眩晕,癫狂痫。

④脊背痛,角弓反张,转筋。

7.胆俞:

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

①胁痛,黄疸,口苦。

②肺痨,潮热。

8.脾俞:

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

①腹胀,纳呆,呕吐,黄疸,泄泻,痢疾,便血,水肿。

②背痛。

9.胃腧:

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

10.肾俞:

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

①头晕,耳鸣,耳聋。

②气喘。

③腰痛。

④慢性腹泻。

⑤遗尿,遗精,阳痿。

⑥月经不调,带下。

11.大肠俞:

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髂嵴)主治:

①腰痛。

②腹胀,便秘,泄泻。

12.小肠俞:

在骶区,横平第1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

主治:

①遗尿,血尿,尿痛,带下。

②泄泻,痢疾。

③腰骶痛。

13.膀胱腧:

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

主治:

①石淋,癃闭,遗尿。

②腰骶痛。

③腹泻,便秘。

14.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

②腹痛,急性吐泻。

③癃闭,遗尿。

④丹毒,瘾疹,疔疮。

15.膏肓:

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主治:

①咳嗽,气喘,肺痨。

②肩胛痛。

③健忘,遗精,盗汗。

16.志室:

在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又名精宫。

主治:

①遗精,阳痿。

②癃闭,遗尿,水肿。

③腰脊强痛。

17.秩边:

在骶区,横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

②疝气,崩漏。

18.承山:

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主治:

①腰腿拘急,疼痛。

②痔疾,便秘。

19.至阴(井穴):

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治疗胎位不正)

主治:

①胎位不正,滞产,胞衣不下。

②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八、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属肾络膀胱。

止于俞府。

重点穴(3个):

涌泉、太溪、照海。

1.涌泉(井穴):

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主治:

①小儿惊风,癫狂病,昏厥。

②头痛,眩晕,目眩,不寐。

③癃闭,便秘。

④咽痛,舌干,失音,咯血。

⑤热病。

2.太溪(输穴,原穴):

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①头晕目眩,不寐,健忘,遗精,阳痿,月经不调。

②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

③咳喘,胸痛,咳血。

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

⑤腰脊痛,足跟痛,下肢厥冷。

3.照海(八脉交会穴,通阴跷):

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阴痒,赤白带下。

②癫痫,不寐,嗜卧,癔症。

③咽喉干痛,目赤肿痛。

④小便频数,便秘。

九、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络三焦。

天池t中冲。

重点穴(1个):

内关

1.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上肌腱与

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心悸,胸闷。

②胃痛,呕吐,呃逆。

③胁痛,胁下痞块,肘臂挛痛。

④中风,不寐,眩晕,郁病,癫狂病。

十、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属三焦,络心包。

至于丝竹空。

重点穴(4个):

外关、翳风、角孙、耳门。

1.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

间隙中点。

主治:

①耳

齿痛,面痛。

②头痛,颈项及肩部疼痛,胁痛,上肢痹痛。

③热病,疟疾,伤风感冒。

2.翳风:

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治疗痄腮)

主治:

①耳鸣,耳聋,聤耳。

②③瘰疬,颊肿。

3.角孙:

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

主治:

①耳部肿痛,耳聋,痄腮,齿痛颊肿,目赤肿痛,视物不明,目翳。

②偏头痛,项强。

操作:

平刺0.3-0.5寸。

治疗小儿儿腮腺炎常用灯火灸。

4.耳门:

在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①耳鸣,耳聋,聤耳。

②III•痛.离疵*牙瓷拘急*丨L吐.

十一、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瞳子醪),至于足窍阴,属胆,络肝。

重点穴(7个):

听会、风池、肩井、日月、环跳、阳陵泉、悬钟。

1.听会:

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①耳鸣,耳聋,聤耳。

②齿料.I趴和二

2.风池:

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①头痛,眩晕,不寐,癫痫,中风。

②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

鸣,咽喉肿痛。

③感冒,热病,颈项强痛。

3•肩井:

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主治:

①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疬。

②乳晕,乳少,难产胞衣不下。

▲操作:

直刺0.3-0.5寸,切记深刺、捣刺。

孕妇禁用。

4•日月(胆募穴):

在胸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①黄疸,呕吐,吞酸,呃逆,胃脘痛。

②胁肋胀痛。

5.环跳:

在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

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腿痛。

6.阳陵泉(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黄疸,口苦,呕吐,胁痛。

②下肢痿痹,膝髌肿痛,脚气,肩痛。

③小儿惊风。

7.悬钟(髓会):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

①颈项强痛,偏头痛,咽喉肿痛。

②胸胁胀痛。

③下肢痿痹,脚气。

十二、足厥阴肝经:

唯一上达头顶的阴经,属肝,络胆。

大墩t期门

重点穴(3个):

太冲、章门、期门。

1.太冲(输穴,原穴):

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主治:

①^②月经不调,崩漏,

疝气,遗尿。

③癫痫,小儿惊风,中风。

④胁痛,郁病,及噪易怒。

⑤下肢痿痹。

2.章门(八会穴之脏会;脾募穴):

在侧腹部,在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

主治:

①腹胀,泄泻,痞块。

②胁痛,黄疸。

3.期门(肝募穴):

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①胸胁胀痛。

②腹胀,呃逆,吐酸。

③郁病,乳痈。

十三、督脉:

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

向上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延前额下行鼻柱,至于上唇内龈交穴。

重点穴(9个):

腰阳关、命名、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水沟。

1.腰阳关:

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髂嵴)

主治:

①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

②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2.命门:

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偏于治疗男性疾病)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不孕,遗精,阳痿,五更泄泻,小便频数,癃闭。

②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3.至阳:

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肩胛骨下缘)

主治:

①胸胁胀满,黄疸。

②咳嗽,气喘。

③腰背疼痛,脊强。

4.身柱:

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肩胛右上角)主治:

①身热,头痛,咳嗽,气喘。

②惊厥,癫狂病。

③脊背强痛。

④疔疮发背。

5.大椎:

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泄热,泻火)

主治:

①热病,疟疾,骨蒸潮热。

②咳嗽,气喘。

③癫狂病,小儿惊风。

④风疹,痤疮。

⑤项强,脊痛。

6.【哑门】操作方法:

伏案正坐位,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7.【风府】操作方法:

伏案正坐位,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8.百会: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有益气升提之效)

主治:

①晕厥,中风,失语,癫狂,痴呆。

②不寐、健忘等神志病。

③巅顶痛,眩晕。

④脱肛,阴挺,胃下垂(气虚下陷)。

一一还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

9.水沟:

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和中1/3交点处。

主治: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脱证。

②癫狂病,癔症,急慢惊风。

③闪挫腰痛,脊背强痛(特殊作用)。

④-1'1|

十四、任脉:

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

向上行于阴毛部,在腹内延前正中线上行。

重点穴(7个):

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天突。

1.中极(膀胱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

主治:

①遗尿,癃闭,尿频,尿急。

②遗精,阳痿,不育;崩漏,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带下。

(可用于治疗水道不利)

2.关元(小肠募穴):

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补肾要穴,治男女生殖系统疾病)主治:

①中风脱证,虚劳羸瘦,脱肛,阴挺。

②遗精,阳痿,早了

痛经,闭经,不孕,带下。

③遗尿,癃闭,尿频,尿急。

④腹痛,泄泻。

3.气海:

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主治:

①中风脱证,虚劳羸瘦,脱肛,阴挺。

②遗精,阳痿,早泄,不育;崩漏,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带下。

③遗尿,癃闭,便秘,泄泻。

4.神阙:

在脐区,脐中央。

(只灸不针)

主治:

①中风脱证,虚脱,脱肛,阴挺,胃下垂。

②虚寒性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水肿。

③小便不利。

5.中脘(胃募穴,腑会):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治痰要穴)主治:

①胃痛,呕吐,完谷不化,食欲不振,腹胀,泄泻,小儿疳积。

②癫痫,不寐。

③黄疸。

(治疗神志病t癫狂,脏燥(痰蒙清窍))

6.膻中(心包募穴,气会):

在胸部,横平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主治:

①咳嗽,气喘。

②心痛,心悸,产后乳少,乳痈,乳癖。

③呕吐,呃逆。

7.天突:

在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痛。

②咽喉肿痛,暴喑。

③梅核气,癭气。

▲【操作】:

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紧靠胸骨后方、气管前缘缓慢刺入1-1.5

寸。

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肺和动静脉。

十五、奇穴(重点掌握7个):

四神聪、太阳、定喘、夹脊、四缝、胆囊、阑尾。

1.四神聪:

在头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共4穴。

主治:

头痛,眩晕,不寐,健忘,癫痫。

2.太阳:

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直的凹陷中。

主治:

①目痛。

②目赤肿痛,眼睑瞤动,色盲。

③面瘫。

3.定喘:

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

①哮喘,咳嗽。

②肩背痛,落枕。

4.夹脊:

在脊柱区,从第1胸椎-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

主治:

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及上肢病证,下胸部穴位治疗胃肠病症,腰部穴位治疗腰腹及下

肢病证。

5.四缝:

在手指,第2-5指掌面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4穴。

主治:

①小儿疳积。

②百日咳。

6.胆囊:

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直下2寸。

主治:

①胁痛,胆虫病。

②下肢痿痹。

7.阑尾:

在小腿外侧,髌韧带外侧凹陷下5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中指)。

主治:

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阑尾炎,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下肢瘫痪等。

第四章刺灸法总论

1.刺法一一运用不同针具,刺入人体穴位并施以不同手法,给予一定刺激,从而激发经络之

气,达到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2.刺法分类:

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头针、耳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

3.灸法一一用艾绒和药物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表一定部位或腧穴经行灼烧、温熨,借灸

火的温热刺激以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传导,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4.灸法分类:

艾灸、非艾灸。

第五章刺灸法各论

1.毫针构造:

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

2.针刺体位选择原则:

以患者自然舒适、能够持久留针、医生取穴及操作方便。

3.刺手一一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者持针施术的手,称为刺手。

4.押手一一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

5.双手进针法(填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