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青少年人际适应指导.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9261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青少年人际适应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五章青少年人际适应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五章青少年人际适应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五章青少年人际适应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五章青少年人际适应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青少年人际适应指导.docx

《第五章青少年人际适应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青少年人际适应指导.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青少年人际适应指导.docx

第五章青少年人际适应指导

第五章青少年人际适应指导

●你能适应人际交往吗?

●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如何协调人际困扰和矛盾?

 

青春期是个体学习、交往,发展友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好时机,也是对良好人际关系有着高期望值的时期。

可以说,与人交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关键之一。

但是,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其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被认为是进入了一个“疾风骤雨”(sturmanddrang)的时期:

他们情绪起伏不定,就像在荡秋千;“他们时而感到无聊,时而感到兴奋;今天还无动于衷,明天又热情满怀”。

因此,处于身心急剧变化中的青少年,他们面临日渐复杂的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等。

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冲突和矛盾,引起青少年在人际适应上的困难。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人际适应的指导,交给他们处理人际沟通的方法,会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第一节青少年人际适应概述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要靠其人格力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戴尔·卡耐基

一、人际适应的内涵

(一)什么是人际适应

人际适应是指个体在进入新的生活环境时,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观念和行为模式去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过程。

与此相对应的人际适应问题(即人际适应不良)的产生则是由于个体无法根据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去主动地应对变化了的人际关系。

我国有学者(张大均,2000)认为,“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由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基本维度构成。

适应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协调的能力。

它是认知和个性因素在个体的‘适应—发展—创造’行为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中必要的心理因素之一。

”“适应性涵盖了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挫折耐受力等方面,也就是说人际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际适应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在我国古代,书院一直提倡学子在一起讨论,读书人在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启发,能使每个参与者都受益匪浅。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他与杨振宁一起合作打破宇宙守恒定律的时候,也是在吃饭时交谈受到启发而解决的。

可见,社会交往除了能够增强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外,对促进其智能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不无裨益。

有研究显示,14.3%的中学生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又以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较为突出。

另一项有关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的研究表明,有25.75%的高中生认为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是让他们感到“不安和痛苦”的首要原因。

人际适应性的发展受到心理素质整体发展的制约,反过来又与其他成分相互联系,共同影响和制约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

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适应是个体心理素质健全发展的前提。

以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为例,研究者就发现有着亲密的同伴关系的高中生要比没有亲密同伴的高中生学业成绩要好。

通过社交,青少年能够得到一定的社会交往经验和技巧,彼此强化对方良好的性格特征,发展共同的志趣,增强各自的能力,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在此过程中,能有效提高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的宽容和理解能力,为以后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具体来说,良好的人际适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它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来源。

青少年的生活主要由学习和人际交往构成。

除了从课本上学习到必要的知识以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其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的主要来源。

其次,它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他人和认识自己,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

每个人都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不断认识他人和自己的,青少年也不例外。

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青少年逐渐形成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

第三,它给青少年提供了表现自己的舞台,有利于其人际协调能力的提高。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青少年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更重要的是能够学到如何与人协作,提高组织和协调能力。

第四,它有利于青少年实现社会化,保护其身心健康。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E.Spranger)曾经说过:

“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深陷于孤独之中,渴望被人接近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

”青少年在与人(特别是同伴)的交往使其能够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必要的技能、态度以及道德规范。

同时可以获得安全感,减轻焦虑,克服孤独感,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心理检测】测测你人际关系的心理成熟度

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符合情况的题项后的括号内打勾。

1.行为举止文雅,爱和人打招呼,在家里能彬彬有礼地接待客人。

()

2.待人真诚,坦率,能做到有话直说,不拐弯抹角。

()

3.信任他人,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

4.能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

5.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宽容他人的过失。

()

6.能助人利人,并且能从中得到满足感。

()

7.能折衷温和地处理人际冲突,能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

8.能全面辩证地评价人和事。

()

9.在于人交往时有充足的信心,相信自己的交往能力。

()

10.相信“小不忍则乱大谋”,相信忍让会赢得理解和融洽。

()

评价:

如果你得到的勾越多,说明你的人际关系心理成熟度越高;反之,说明你的人际关系成熟度较低。

(仅供参考)

二、青少年人际适应的特点

(一)青少年人际关系发展趋势

青少年初与生理发育成熟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也充分表现在其人际适应的过程中。

国内外的研究都发现,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在进入中学以后有了明显的变化。

他们对父母和教师的心理和情感依赖逐渐减少,而更依赖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青少年人际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是:

从交往对象上看,从初一到初二,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其人际交往水平明显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上的波动逐渐平缓,身心发展渐趋平衡,于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学会关心别人,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因而,到了初三其人际关系水平表现出大幅度的提高。

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基本成熟,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日益丰富,人际交往也就一直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从交往的性质上看,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逐渐高涨、敏感和个性的不成熟,表现出独立于依赖、开放与闭锁、成熟与幼稚等并存的矛盾性和过渡性,并且还带有鲜明的情绪化色彩;从交往方式上看,青少年的交友由单一的直接接触向多样化发展,开始打破地域限制,网络交友和以笔友会友越来越普遍;从交往的目的上看,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从满足生理和安全等低层次的需要逐渐向满足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发展;从交往态度上看,由表面、简单向深层、复杂发展。

(二)不同人际关系适应的特点

1.师生关系的适应特点

在儿童期,教师的权威常常高于父母和同伴,儿童与教师一般也保持着良好的师生关系。

但当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师生关系就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了。

一是教师的权威性减弱。

青少年不再把教师视为绝对的权威,开始用评价性和批判审视的目光来看待教师,教师越来越多地被其视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辅助,影响力和感染力开始下降,与之伴随的是教师在青少年学习中的奖励和激励作用也逐步降低。

他们越来越看重教师个人的能力,学识和人格,以及是否对学生充满了信任、尊重和理解。

二是青少年的依赖性减弱,与教师有明显的心理距离,交往限于学习和工作上。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越来越希望能够独立处理遇到的问题,厌烦教师婆婆妈妈的管教,不再事事依赖于教师来解决,更愿意把心里话告诉同伴,和教师的交流仅限于学习和工作上,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拉大了,沟通也容易发生障碍。

三是青少年对教师有明显的选择性和评价性。

青少年学生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师,对他们认可的教师更加亲密和崇敬,而对那些他们不喜欢的老师则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有的甚至出现疏远和反抗,和教师关系紧张。

这种对教师感情的分化体现了青少年在人际适应过程中明显的选择性。

2.同伴关系的适应特点

同伴关系是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重心。

在陈会昌等对我国青少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通过设置设计青少年的穿着和群体中流行的“暗语”的两难情景,让青少年回答“你是按家长、老师的要求做还是按同学们的做法做?

”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中存在着从接受父母权威和影响定向到接受同伴群体影响定向的转变趋势。

在进入中学以后,虽然学校有各种交往的正式组织,但是青少年仍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在这些正式组织之外结成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群体。

这种非正式群体由于在态度上的相似,貌似形式松散实际上却能协调行动。

在大多数情况下,青少年在其中能够实现在学习和活动中互相帮助,起到正式组织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此外,在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青少年能够获得认识和了解异性的机会,满足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和性意识萌动所产生的对异性的好奇和兴趣。

可见,同伴交往在青少年人际适应过程中的重要性。

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中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以大学生为例,这些特点不仅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烙印,而且也表现出其独特心理和个性特点。

1.交往愿望强烈

青少年的视野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开阔,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他们渴望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迅速得到认可、接受、尊重和信任,害怕孤独和寂寞。

2.追求平等的交往

大学生不再希望人们把他们视为孩子,渴望与成人有着平等的地位和对话权。

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追求平等的意识。

他们喜欢和同龄人交往,包括自己的老乡,室友,同学等。

和这些人在一起,因为大家都有着相似水平的社会阅历、文化程度、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兴趣爱好,更容易引起心声共鸣和心理相容,更易实现平等的交往。

3.渴望与异性的交往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到了青年期,进入大学以后,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以及性心理的日趋成熟,渴望与异性的交往已经成为同伴关系中比较明显的特点。

但是有的青少年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却表现地很不自然,或者无法分清友情与爱情之间的界线,影响了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

4.富于理想色彩

一般说来,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都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充满了理想色彩。

他们认为校园是一方净土,在这里的交往是不掺有任何杂质的纯净的交往,朋友之间应该坦诚相待,感情相通,无话不说,不能有任何秘密和隐瞒,否则便是对友谊的不忠诚和背叛。

这样的认知方式和过于理想化的眼光往往会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障碍甚至恶化。

5.注重情感交流

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使得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和方便。

与此同时,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更讲究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男生看重朋友之间要有更多相同的兴趣爱好,女生则更注重性情的合拍。

尽管对情感交流的追求也受到某些功利色彩的冲击,但是大学生普遍对这种倾向持否定态度,在他们心中友谊的纯洁不能被功利的氛围所笼罩。

6.个体差异显著

虽然大学生有着相似的年龄和阅历,但是却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需求。

有的人看重人际交往带来的信息交流;有的人渴望通过人际交往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有的人渴望能够找到知心朋友等等。

如此种种的不同的心理需求就造成了大学生交往的个体差异。

第二节青少年同伴关系指导

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的一切幸福中,以获得友谊最为重要。

——伊壁鸠鲁

进入青少年期,青少年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对亲密朋友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在他们心中同伴和朋友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研究表明,年幼一些的青少年喜欢向父母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

但是,年长一些的青少年则更喜欢向朋友表白,常常顺着同伴和朋友的意见行事,同伴的影响超过了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但是,许多心理咨询的案例也告诉我们,一些青少年由于缺乏与人正确交往的能力,对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正确地处理与同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而产生了焦虑,紧张,敏感等消极情绪,甚至造成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

因而,引导青少年熟练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各种人际适应的技能是进行青少年同伴关系指导的重点和关键。

一、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因素很多。

一般说来,一些影响人际关系的基本因素也会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

此外,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和人际适应和交往技巧也是左右同伴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影响同伴关系的一般因素

首先是外表因素。

外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不受地域和文化的限制。

人们喜爱漂亮的人在心理学上著名的晕轮效应中表现是很明显的。

人们往往将对象的外貌泛化,而忽视掉其其他方面的特征。

外貌在人际关系中的吸引力也被社会心理学家用实验得到证实。

西格尔等人(H.Sigall&E.Aronson,1969)就通过实验巧妙地证实了漂亮的女性比不好看的女性更能影响男性的交往行为。

但是外表的影响力又是十分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因素。

之所以容易被忽略,是因为它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往往是潜在和内隐的,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它的作用。

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貌在发展和维持人际关系的作用将逐渐降低。

其次,相似和互补因素。

俗语说: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当我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时候,突然遇到一个老乡,那个操着同样口音有着很多共同特征的人所激发出的人际吸引力是多么强烈。

海外的游子见到国人的欣喜也是相似性在起作用。

相似性包括相同的特点,譬如:

共同的民族,价值观,兴趣等等。

它能迅速拉近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产生情投意合,如遇知音的感觉。

在青少年交往中形成的朋党很多就是有着相同爱好,兴趣,经历等。

互补性和相似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当交往双方的需要正好互补时,双方之间的喜爱程度也会增强。

譬如,一个支配型的学生和一个服从型的学生能和睦相处时,说明他们在价值观和态度上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

第三,空间距离因素。

人们常说:

远亲不如近邻,就是空间距离对人际交往的诠释。

距离上的接近可以增加交往的频率,这也是青少年往往容易和自己的同桌,邻居的同龄人成为好朋友的原因。

但是,空间距离也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距离过于接近,也容易增加发生冲突的机会,反而使人际关系破裂。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维持自我空间的需要,一旦被他人侵入,就会觉得很不舒服。

这也是为什么在拥挤的场所人们会不自觉地通过避免目光接触来拉开距离的原因。

第四,个人才干因素。

一般认为,人们会喜欢那些有着卓越才干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追求自我完善的需要。

一个人能力越高,越是完美,就越能受到同伴的欢迎,真的是这样吗?

研究表明,实际上在一个同伴群体中,最有才干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受人欢迎的人。

才干与被喜爱的程度只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例关系。

当这个比例超出范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敬而远之。

所以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没有必要把自己定位于做一个完美无瑕的人,这不但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还会拉大自己和同伴之间的距离,适得其反。

相反,偶尔犯一些小小的错误会增进吸引,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犯错误效应”。

(二)影响同伴关系的人格特征

国外研究者(Coie,Dodge&Kupersmidt,1990)从发展的角度概括了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

指出:

在所有年龄组中,那些乐于助人、考虑他人、友好、遵守交往规则和积极参与同伴交往活动的青少年是最受欢迎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能力成为受欢迎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结果在现实的青少年交往中不断得到验证。

我们可以发现,那些人缘颇好,富有人际吸引力,人际适应力特别强的青少年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关心别人,乐于助人。

马斯洛(Maslow,A.H.)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人人都有爱的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怀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

若是这种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孤独感和焦虑。

那些善于发现别人的需要,提供及时的帮助,对人关怀体贴的青少年往往容易获得同伴的好感。

第二,包容他人,懂得谦让。

古语有云: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能够在适时的时候包容别人的短处和缺点,懂得宽容谦让,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

第三,具有健全的人格。

这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外有研究者(Jarvinen&Nichllol,1996)发现,在青少年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采用的的交友策略方面,恰当的策略可以归纳为:

主动交往、考虑他人、亲社会行为、尊重自己和他人、提供社会支持。

而不恰当的交友策略则是像心理攻击(如不尊重人、利用他人和伤害他人的感情等)、消极的自我表现(如自我为中心,卑鄙,嫉妒等)、反社会行为(如身体或语言攻击、违反校规、不忠诚等)。

不同的交往策略反映的是不同的人格特征。

那些采用不恰当交往策略的青少年往往拥有如粗俗,虚伪,猜疑,狭隘,自私,偏激和自卑等人格特征,大大影响其人际间成功的交往。

这也是其缺乏社交技巧和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而那些采用恰当的人际交往策略的青少年在与人交往时则更多的表现为坦率真诚,信任,宽容,助人为乐,温和,忍让,自信,表现出成熟的心理状态。

健康健全的人格往往成为人际交往成功的基石,不良的个性特征则会成为阻碍和影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绊脚石。

有人际交往困难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一些不良的个性特征:

第一,存在闭锁心理,性格孤僻。

这在青少年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同步,再加上环境的改变使得一些青少年逐渐与同伴疏远,平时沉默寡言,形单影只,没有朋友,也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妨碍了新的友谊关系的确立。

有着孤僻个性的青少年很有可能是曾经受到过心灵的巨大伤害,在同伴、老师那里都得不到渴望的接纳和爱,感觉自己得不到认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的个性。

这种长期“离群索居”的生活状态和由此形成的自卑、自责、寂寞和痛苦焦虑等不良的内心体验对于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而言,无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相当有害的。

第二,自卑心强,缺乏自信。

有着这种特征的青少年往往是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的一方。

他们常常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将别人的优点不断放大,因而就长期处于担心别人也会看不起自己的苦闷和压抑状态。

在比较严重的青少年身上,还可能出现对人的逃避,反向等人际交往的退缩行为。

第三,嫉妒心强,好猜忌。

从一定意义上讲过于强烈的嫉妒心也是自卑心理在作怪。

所谓嫉妒心理是指发现别人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有可能出现危及自身利益时,产生怨恨的情绪。

嫉妒心强的青少年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挑衅,指责,敌对甚至报复行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破坏和同伴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些青少年总是觉得别人要害自己,总觉得别人是不是又在谈论自己,“疑人偷斧”,对别人产生怨恨的情绪。

第四,羞怯,过于腼腆。

有这样的社交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在与人交往常常显得很笨拙,手足无措,一与人说话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

由于想避免发生不愿意看到的尴尬情形,其往往会选择尽可能少的呆在可能与人发生交流的社交场所,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严重地影响了人际适应能力的发展。

形成羞怯心理的原因可能是过去失败受挫的经历导致的自卑心理;也有可能是过于敏感,过于关注自己的个人形象等个性因素。

第五,以自我为中心,过重的防御心理。

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表现在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兴趣,忽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缺乏宽容和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的态度。

还有一些青少年在与人交往中抱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心态,对他人很难建立起必要的信任。

第六,情绪化严重。

有的青少年控制情绪的自制力比较差。

动不动就把情绪发泄在同伴身上,极易与人发生冲突。

之所以这样,从生理方面来讲,是因为青少年在这个阶段身心发展不平衡,因此情绪起伏较大,缺乏理智。

二、青少年同伴关系培养指导

(一)帮助青少年克服不良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

上述的诸多不良心理正是阻碍青少年实现人际适应的关键因素,它使得青少年失去对同伴的人际吸引力,游离在孤独与彷徨之间。

要纠正不良心理,首先要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的态度,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鼓励青少年主动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成长。

毕竟社会交往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要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社交经验,改变过去的成见。

以青少年在成长中容易出现的闭锁心理为例。

一位大一的学生在日记中写到:

“我们不可避免地长大了青年的多愁善感替代了少年的无忧无虑,我们都成了满腹心事的大人了。

伴随着成长,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一种孤独感,一种渴望别人理解又怕被别人窥探心曲的孤独感。

寂寞伴随着成长向我们袭来,我们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就被它俘虏了。

”虽然这样的心理在我们的成长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及时且很好的调适,就会形成闭锁与渴望理解之间的矛盾,阻碍人际交往的发展。

另外,对人际关系的不良认知也是使得一些青少年人际关系陷入紧张,困惑的原因。

这些青少年常常抱有下面一些不合理的想法:

(1)我必须与周围每一个人都建立密切的关系。

(2)应随时防备他人,言多必失。

(3)接受别人的帮助,必须立即予以回报。

(4)人都是自私的,不可信任的。

(5)别人都应该对我好。

(6)只有顺从他人,才能保证友谊。

(7)别人对我好,是想利用我或者想占我的便宜。

(8)有些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我们应该受到指责和惩罚,我不能与他们来往。

(9)朋友之间应该坦诚,所以不应有保密的事。

(10)如果有一个人对我不好,说明我的人际关系有问题。

(11)应随时思考别人是否有兴趣与我交往。

其实,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只要我们有热情主动去交往,一般都能得到别人的热情回报。

假如人人都想着别人来主动与自己认识,那么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友谊。

只要我们报以真诚和热情的态度,就一定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真诚;只要我们能够对人施以理解和包容,那么人际交往就不是一件难事,友谊之花一定可以在身边盛开。

其次,青少年可以通过阅读一些故事和有关心理、人际沟通技巧的书籍,以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

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D.Carnegie)出版过一本名为《怎样赢得朋友和影响别人》的书,70年来历久不衰,至少被译成了35种文字,青少年也可以通过阅读获得人际交往的技巧。

(二)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

台湾前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博士,在其年幼时母亲就非常注重生活礼仪的培养。

这使得他在与人交往中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此外,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人的第一印象是相当重要的,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好印象是人际交往成功的第一步。

切不可因为第一印象多停留于表面就不引起重视,要知道这种印象往往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第二,要选择好人际交往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又物理距离也有心理距离。

我们在这里所谈的心理距离。

青少年在交往中距离并不是越近越好,越近就越亲密。

随着交往的时间、地点、场合的不同,人与人在交往中要保持的距离也是不一样的。

当然,一般说来,人际关系的亲疏与人际交往距离的远近成正比例关系,同时这也和交往对象的个性有关。

第三,要注意交往的行为。

圣经里有这么一句话:

你要别人怎么待你,你就要怎样待别人。

可以说,一个善于交往的人正是这句话的身体力行者。

与朋友相处,我们不仅要能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要能懂得“得到朋友的最好的办法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

因此,我们在交往中要注意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归于计较,不要过分要求甚至苛求别人;与朋友相处要求大同,存小异;要多交益友,少树敌甚至不树敌,努力缓解冲突和矛盾,懂得“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

第四,要学会适度表扬别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受到赞扬后的行为,要比挨了训斥后的行为更为合理和有效。

真诚地赞扬对方,能有效地增进彼此的吸引力,人都是喜欢喜欢自己的人。

那么,在向别人表达赞美和感谢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是要注意要把你的感谢告诉别人,而不是埋在心里。

二是要真心诚意、充满感激之情的告诉对方,而不是随便地说一句,流于形式。

三是赞美和感谢时要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如果是感谢和赞美一群人,那么尽量指名道姓地向每个人都表示感谢。

第五,要学会妙用微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