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深轶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9193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济深轶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李济深轶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李济深轶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李济深轶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李济深轶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济深轶事.docx

《李济深轶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济深轶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济深轶事.docx

李济深轶事

李济深轶事

作者:

吕春松   日期:

2013-11-26   来源:

办学为桑梓 立德耀千秋

李济深先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教育事业。

1924年,李济深兼任梧州善后处处长期间,为了培育家乡子弟,他打算在梧州蝴蝶山上办一所高级中学。

他把自己的想法与留美回来的盘珠祁硕士商谈,而盘珠祁则认为,梧州市位于浔江、桂江、西江交汇点,西江上游,为广西内河航运的咽喉,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与其办一所高级中学,还不如建一所大学。

李济深听了,十分赞赏,马上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广西民政厅厅长黄绍竑,托他办好这事,加快广西各类人才的培养。

黄绍竑十分重视,表示竭力支持。

当时时势相当混乱。

1925年1月,陈炯明兵分三路进攻广州,广西军阀沈鸿英派四个师的兵力东进,从东、西两个方向夹攻广州。

1925年3月25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一些野心家也趁孙中山逝世纷纷发难,云南的唐继尧率6万大军,从云南、贵州兵分三路东下,妄图篡夺广州大元帅府的领导权。

1925年秋,在李济深的帮助下,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先后击溃了沈鸿英部和唐继尧部,统一了广西。

1927年冬,黄绍竑为了尽快实现李济深先生多年前的嘱托,向省府提议创办广西大学,由其本人担任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教育、财政、建设等各厅长及省内外桂籍学者名流任委员。

由于创办大学是李济深先生和盘珠祁硕士所倡仪,很快得到了广西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进展十分顺利。

1928年9月13日,坐落在梧州蝴蝶山上的广西第一所大学——广西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马君武为校长,盘珠祁为副校长。

盘珠祁后来经常说,李济深先生是广西大学创办发起人。

在苍梧县大坡镇马地山下的大坡圩旁,有一所历史悠久、深受人们敬仰的学校,这就是李济深于1939年创办的苍梧中山中学。

这是一所绿树成荫、荷叶飘香的花园式学校,整个校园面积24000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11300多平方米,分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三个区,现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0多人,教职工60多人。

抗日战争期间,李济深目睹日寇大举侵略中国,家乡梧州一带遭敌机狂轰滥炸,民不聊生,学校纷纷搬迁,学生读书无门,他义愤填膺,在协调统率华南各军为保卫国土与敌人鏖战的同时,谋划在家乡创办一所中学,以解决家乡学子求学难的问题。

1939年,李济深把为桑梓办学的想法,函告其兄长李少轩,两人一拍即合,把校址确定在距苍梧县城20多公里的大坡圩旁。

李济深亲自担任建校董事会董事长,李少轩、钟宝衡、周泽甫等6人为董事。

为筹集办学资金,李济深带头捐献部分自家田产,还赠送一批珍藏古籍。

李少轩和钟宝衡等人,则风尘仆仆走遍所有邻近乡村,发动民众捐资办学。

李济深的老部下蔡廷锴、薛岳将军闻此善举,亦鼎力支持,众多海外侨胞也慷慨解囊相助。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学校终于建成。

校董们建议把学校命名为“苍梧任潮中学”,李济深则曰:

“任潮乃鄙人之号,无德无才,不应为校名,应以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命名之。

”接着,李济深亲笔题写了校名“苍梧中山中学”。

该校于1942年秋天开始招生,苍梧县南部各乡学子得以就近入学。

当年,乡亲们为赞颂李济深淡泊名利、造福乡里的善举,唱出了“大坡任公,创办中学,培育后辈,立下丰功”这首民谚歌谣,一直流传至今。

苍梧中山中学高度重视师资质量,治学严谨,校风良好。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黄迥凡等不少资深教师慕名来校任校,吸引着苍梧邻县及梧州市的青年学子远道来校求学。

李济深之子李沛瑶也在该校读过书。

该校十分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办学初期,时值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李济深每次回家乡,都亲自到校视察,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勉励师生勤教苦学,励志图强。

有一次,他给师生讲抗战形势时,即席朗诵了他写的战斗诗文,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

   

 堪叹中华被日凌,郝颜一味哭秦廷。

官家长策真难解,袖手何能看故平。

失了华南我弃家,坚持抗战走天涯。

平台大战曾歼寇,谁说神州是散沙。

李济深还请来当时疏散到贺县八步、昭平和料神村的文化界民主人士到校给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1945年夏,李济深陪同著名学者梁漱溟视察该校,梁先生即席发表演讲,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学校还开设有童军训练课,学生们接受简单的军事训练,精神焕发,奋发向上。

学校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每周设劳作课两课时,结合生物课实习,在校园种植瓜果蔬菜,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这种学用结合的教育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仍在延续,学校勤工俭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苍梧中山中学,历史上有过辉煌,如今更加蓬勃向上。

1981年,聘任李济深长子、华南农学院教授、副院长李沛文为该校名誉校长。

1985年11月6日李济深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学校举办了建校43周年纪念活动,举行了任潮科学馆落成典礼仪式,李济深的儿子李沛瑶重题“苍梧中山中学”校名,朱学范亲笔题写“任潮科学馆”馆名,任潮科学馆楼高三层,建筑面积为420平方米,内设李济深先生纪念馆,以缅怀李济深先生这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亲自题写“李济深先生纪念馆”馆名。

 

从联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寇步步深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12月,李济深出席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出任训练总监部总监,负责全国军事学校和国民的军事教育。

不久,李济深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厅主任。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违抗蒋介石命令,奋起反抗,孤军与日寇搏斗,重创了日军。

李济深闻讯后,即与冯玉祥、朱培德三人联名发表通电,赞扬十九路军全体将士“正当防卫,英勇抗敌,内申民气,外扬国威”。

十九路军在坚守上海一个多月里,日寇未能前进一步,迫使其先后撤换三名主帅,不断增加兵力。

但是,蒋介石顽固地实行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九路军与日寇顽强拚搏,伤亡惨重,最终被迫撤出上海。

淞沪抗战后,十九路军威名远震,但却招来蒋介石的嫉恨。

于是,蒋把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去“剿共”。

是年5月,蒋介石又任命李济深为鄂豫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

李济深对蒋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已极度反感,加之看透了蒋介石对十九路军采取“一石二鸟”、消灭异己的险恶图谋,遂毅然辞去一切职务,离开南京前往香港,然后回到苍梧料神村老家。

在老家小住的日子,李济深经常出去访贫问苦,回来后或在凉亭里静坐沉思,或坐在议事厅,透过天井上空,看云逸鸟翔,月亮霞丹。

之后,他开始奔走在家乡与香港之间的华南地区,设法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实力派及民主派人士,筹备建立新的民主政权,举起反蒋大旗。

1933年11月,李济深、陈铭枢等人来到福州,与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十九路军为基础发动了“福建事变”。

在反蒋抗日旗帜下,此事变成为国民党民主派的第一次大团结,李济深发表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宣言》和《对外宣言》,确立了“联共反蒋抗日”的路线,李济深也由此开始了与共产党的合作。

但是,由于内外势力的夹击,历时53天的福建事变最终归于失败。

李济深和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被迫流亡香港。

 

 李济深并没有因失败而气馁,反而愈挫愈坚。

他继续奔走在家乡与香港之间的华南地区进行反蒋抗日活动。

他请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宣侠父(共产党员),协助自己建立反蒋抗日组织。

宣侠父提议把当时已有的“黄埔革命同学会”改组为“中华民族革命同盟”(简称“大同盟”),这样更有利于团结更多的人。

李济深欣然采纳了宣侠父这个建议。

此时,往来苍梧故居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梅龚彬、陈希周、宣侠父、胡兰畦、杨东莼、徐君虎、王亚樵、朱蕴山、吴迈、赖慧鹏、赖刚、李新俊等人,均为座上宾客。

故居的议事厅,成为他们商讨筹建大同盟、召开重要会议的主要场所。

1935年7月,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在香港正式成立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李济深被选为主席。

后因港府暗中监视,被迫回到苍梧故居,在议事厅继续召开大同盟的重要会议。

当年12月,大同盟先后发表《成立宣言》,提出了“反蒋抗日”的行动纲领;发表《告同胞书》声援爱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

苍梧龙圩镇古凤村的十二窦石拱桥,在当年是进出两广的必经之处,路经这里,向前仰望,在一座当地人称之谓“望江咀”的山上,“抗日救国”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不断提醒着每一个过往的路人,家国责任不可忘。

如今,经过几十年风吹雨打,“抗日救国”四个大字仍依稀可见。

这就是当年李济深带领梧州的学生军,用鹅卵石镶嵌出的“抗日救国”四个大字,每字宽13米,笔画宽2米,大气磅礴。

1936年1月,李济深代表大同盟发表了《对时局宣言》,呼吁各党派、各团体,共同建立反蒋抗日的联合阵线。

6月1日,爆发“两广事变”,李宗仁、白崇禧决心另立一个政权机构,请李济深担任主席,共同反蒋。

李济深离开家乡梧州来到南宁后,宣侠父把化名为林秀先的红军代表云广英介绍给李济深。

云广英把当时中共党内《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精神向李济深作了通报:

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更有利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主张把反蒋抗日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

李济深先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私怨,欣然接受了中共的主张,放弃了反蒋抗日方针,把逼蒋抗日作为大同盟此后的行动纲领。

9月,在李济深努力下,加之当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蒋介石为了尽快平息两广事变,双方达成六项条款,其中一条是“中央接纳李宗仁、白崇禧抗日救国的建议,日军如再进逼,由蒋中正领导全面抗战,广西立即出兵参加抗战”。

 

“两广事变”平息后,李济深请云广英带去致毛泽东的信:

“广西当局已同意贵党逼蒋抗日,不打内战的主张。

今后,济深必当与贵党合作,努力从事抗日救国运动,并在军事行动方面与红军密切合作。

”云广英也把毛泽东的来信交给李济深,还捎来毛泽东的口讯:

向参加福建事变的几位领导人问候。

李济深百感交集,表示今后将与中共风雨同舟,共赴国难,合作到底,矢志不渝。

随后,他回到了料神村老家。

在此期间,李济深劝说被派来与他联系的张威(共产党员)加入大同盟,由张威担任他的秘书工作。

张威为了让李济深接受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改组大同盟的四点建议:

(1)设法同中共取得联系;

(2)与内地(上海)救国会密切合作;(3)设立海外部,加强对海外侨胞的宣传联络工作;(4)重新登记,对政治上的可疑的分子不予登记,以免特务混入破坏。

对这几点建议,李济深接受了,并召集骨干分子宣侠父、梅龚彬等四人来料神村开会。

会后,于当年11月中旬,李济深派张威去上海,设法与中共组织及救国会取得联系。

张威于12月3日抵达上海,由于当时救国会七君子已被捕入狱,只会晤了吴敏同志,吴敏即随张威一同返回苍梧会见李济深。

此后,李济深与共产党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在家乡敌后抗日

1944年8月,衡阳失守,日军进犯广西,桂林告急,广西危在旦夕。

广西省政府迁往桂西山区,李济深批评党国要员未议守城就轻言撤退。

他说,“蒋介石不要的土地,我们要,他不要的人民,我们要。

我们要和人民坚持在敌后斗争,直到胜利。

”遂以病养为由,返回苍梧老家,决心留下与日寇周旋,坚持敌后抗日斗争。

1944年9月,李济深离开桂林返回家乡,途经贺县时,看望了疏散到那里的何香凝、柳亚子、欧阳予倩、梁漱溟等人,他们一起登上浮山,作了七绝《题浮山》一首:

“临江江水去悠悠,却有浮山水上留;纵历洪涛千万别,依然砥柱障中流。

”满怀着坚持敌后抗战的决心。

他还与在八步、昭平的爱国民主人士商讨了抗日救亡问题,推动他们尽快组织起来,坚持抗战。

随后,李济深回到梧州。

李济深刚抵达梧州,日军已从东、北两个方向逼近。

他立刻返回家乡——苍梧县大坡的料神村,发动家乡各界人士,建立人民自卫自治动员委员会。

派人与罗定的老部下蔡廷锴联络,决心以山高林密的铜镬大山为中心,建立抗日游击区,与敌人周旋。

这时,他全家除长子沛文随岭南大学农学院疏散粤北,长女筱梅留居美国,季弟达潮在粤西盐务管理局外,其他家庭成员均在乡下。

胡希明、舒宗鎏、陈残云、曾昭森、李铁夫、黄庆云、黄婴宁等一批民主人士,都住在他家,他还派人到贺县八步、昭平接一些民主人士前来避难,并安置了一批进步人士到他创办的苍梧中山中学任教。

李镇靖、云应霖、梁漱溟、李伯球、陈汝楫、陈芦荻、冯苏夫等人,都曾先后前来探望他,一时间,故居门前车水马龙,盛极一时。

李济深安排夫人周月卿和长媳李聘意负责接待工作。

11月10日,日军占领了梧州和苍梧县龙圩,离料神村仅20公里的路程。

李济深命令李沛霖,迅速在大坡组织群众,成立抗日组织,仅数日之内,就成立了“南区抗日自治委员会”。

他又立即派人到贺县、昭平,与疏散在当地的爱国人士联系,组织昭平县自卫委员会。

当时华南地区的敌后抗日武装,有中共的东江纵队、粤中部队、珠江纵队、郁南县民众武装指挥部等组织,还有爱国人士张炎在雷州半岛建立的高雷人民抗日军,蔡廷锴、谭启秀领导的三罗民众武装抗日指挥部。

同时,李济深派人与老部下蔡廷锴、张炎等将军联络,按周恩来派狄超白转达的指示:

准备以李济深为中心,联络蔡廷锴、张炎等,在西南敌后与未沦陷区,建立半独立性的抗日民主政权。

李济深安排李铁夫、李沛金等人,负责利用收听记录有关抗战电讯,通过自办的油印小报《南报》刊登抗战消息,使当地民众及时了解前线消息,号召民众团结起来抗日。

《南报》派发到广西桂东南地区及广东郁南、罗定、云浮等地,犹如战斗檄文,唤起民众,同仇敌忾,挥戈抗敌。

他还支持身边的工作人员陈远图、黄桂荣、胡蔚萱、李筱菊等人,分别在圩场、村边出版抗日宣传墙报和编演反映抗日内容的采茶戏。

这时苍梧南区的乡间,成了李济深开展敌后抗日运动的大本营。

是年12月,日寇派一个曾是李济深旧部的汉奸,去苍梧大坡乡李的家中作说客,劝李济深与日本“合作”,并说日本人愿将中南和华南地区交李管辖,遭到李济深严词拒绝。

1945年1月初,李济深率舒宗鎏、胡希明、李沛金、周洪蕃等随员十多人,起程南巡桂东南各县,串连抗日武装。

他沿途慷慨陈词,发动民众抗日,到北流时,县城东门口街道两旁,站满了冒着严寒前来欢迎的学生、各界人士及当地民众。

李济深看到这热烈的欢迎场面,有感而发,写下了《过北流》诗一首:

“舆马分驰到北流,两旁父老尽凝眸。

时人哪解余心苦,惆怅将军已白头。

”诗句流露出李济深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他也从两旁父老的“凝眸”中,理解到自己身上承担的国家与民族安危的沉重责任。

在玉林时,李济深参加了杨家庄集会,作公开讲演,再一次表示绝不与国民党中央同流合污,负祸国殃民罪责,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保卫自己的家乡,相信抗战最后必定胜利。

他致电李宗仁、白崇禧和黄旭初,建议广西全省应建立人民武装,提倡人民自卫,并尊重民权,促进人民自治。

他还与当地党、政、军负责人及各界代表,共商建立粤桂边人民政府,以便有组织地领导抗战,得到了各界代表的支持,但因遭到当时玉林行署主任梁朝玑的强烈阻挠未能实现。

梁还派出许多特务,监视李济深的行动。

李济深便愤然离开玉林,经陆川前往广东茂名。

2月,李济深南巡途中,得知张炎被捕的消息,非常震惊。

李济深打电报给蒋力保张炎;蔡延锴电告余汉谋转呈蒋介石,欲保释张炎;张发奎、张励设法疏通关系,争取释放张炎;共产党组织也设法营救张炎。

但一切都无济于事,蒋介石下达密令:

将张炎就地枪毙。

3月22日,没经任何审判,玉林行署主任梁朝玑就杀害了张炎。

得知张炎被害,李济深在悲愤无奈中,赋诗一首:

烽烟四垒满山城,无限悲凉赶茂名。

莫怪连朝风雨急,代人倾泻不平声。

 

李济深前往广东茂名,原本是为了去联络张炎,共同抗击日寇。

此时,他只好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广东高州折道,经信宜,前往老部下蔡廷锴的家乡广东罗定,得到了热情款待。

在罗定期间,蒋介石为了控制李济深的活动,写了亲笔信通过熊式辉,派彭泽湘带到罗定县,催李到重庆任军事参议院院长一职。

李济深当即给蒋回电说:

“在没有发动人民,实行民主抗战前,我是绝不会去重庆的。

”蒋接电后非常生气,就派特务到苍梧行刺李济深,未逞。

此时,中共代表李嘉人将周恩来给中共广东临时省委来电的内容,向李济深作了转述:

中共拟以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为主力部队,联合两广的各爱国抗日武装,成立华南民主联军,由李济深担任司令。

李济深听了以后,大为振奋,决心大干一场。

此时,蔡廷锴、谭启秀等人已与中共合作,成立了三罗(罗定、郁南、云浮三县)抗日民众武装指挥部,李济深与蔡廷锴等讨论了开展敌后抗战问题。

同时,李济深在罗定收编了一支由二三百人组成的盐警队,作为军事参议院的警卫队,后带回苍梧,驻扎在广平圩。

3月,中共广东临时省委和东江纵队的代表李嘉人,在罗定再次会见了李济深,与李商谈了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的问题。

后东江纵队托人带给李济深10两黄金和1斤人参,补助他开展抗日活动的费用。

4月,李济深一行南巡结束,返回苍梧。

在回返途中,他应邀前往郁南通门视察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受到热烈欢迎,并在1000多人的大会上发表坚持抗战、主张民主的演说,给当地军民很大的鼓舞。

5月,李济深一行回到苍梧后,中共粤中部队派杨基到苍梧看望李济深,商谈了双方加强合作问题。

李济深嘱杨基回到部队后,将他的近况发电报报告周恩来。

随后,李济深派陈残云去广东罗浮山区,通过东江纵队与中共中央商讨下一步抗战行动,不久中共中央决定:

成立“华南民主联军”,以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为骨干,请李济深任司令,准备反攻广州。

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此计划未能实行。

但李济深与中共合作抗日的态度却已十分鲜明。

关于李济深在家乡敌后抗日,还要说一说李济深和王烈生的故事。

1944年8月,王烈生在苍梧石桥一带成立了东安地方抗日自卫第二大队,共有60多人参加,准备搞地方自治。

1945年农历初二,王烈生领导的自卫队,不满当时苍梧县长罗绍徽的暴政,在苍梧六堡发动了雁田起义,亦称之谓“东安事件”。

事后,王烈生派王志坚向李济深汇报了东安事件的经过。

李听了汇报后指出:

“东安事件政府必派兵镇压,自卫队力量薄弱不要怕,发动全区群众对付之。

”随后,李济深派了胡希明、林炳南两位代表协助王烈生的工作,并给王烈生写了一封信,信中内容多是激励人心的话语。

同时,他还派人到桂东行署会见李新俊专员,希望用协商的办法来解决东安事件,但遭到李新俊的拒绝。

在强大的反动势力的镇压下,自卫队历时四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处境变得十分艰难。

王烈生便派陈容去大坡,向李济深请示对策。

李济深指示他:

“忍受屈辱投降,争取保存实力,领导和骨干力争保全。

”于是,王烈生就地解散自卫队,他与袁岳继续开展活动。

1946年底,两人到达香港。

次年夏,在香港与李济深取得了联系。

李济深勉励两人不怕困难,保持革命信心和勇气。

然后,分别安排两人参加培训,以便提高两人的政治思想、组织路线、游击战略战术和组织纪律。

1948年春,李济深任命王烈生为桂东游击支队司令,以雁田起义的武装为基础,向桂东地区和平乐县发展。

后来,两人先后回到内地,遵照李济深的指示开展工作。

1949年4月,王烈生为了贯彻中共华南分局和民革中央意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统一指挥,把“桂东游击支队”改名为“桂东人民解放义勇总队”。

解放后,王烈生曾任广东省封开县副县长。

救援美国飞虎队员

 

1944年10月,李济深先生在家乡组织发动民众武装抗日。

一天下午,苍梧大坡寨村上空,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寨村村民们先是惊诧,忽然似乎明白了什么,便一起往浓烟滚滚的山坳跑去。

在山坳里,一架飞机正熊熊燃烧。

在不远的山坡上,还站着一个身材魁梧、黄头发、蓝眼睛、钩鼻子的外国人。

好奇的村民围了上去,指指点点地议论着。

这个外国人见村民没有恶意,才微笑着坐下来,挥手指指正在焚烧的飞机,又指指受伤的脚,嘴里叽叽咕咕不停地说着什么。

突然,这个外国人好像想起什么,转过身来,背对村民,友善地嘿嘿微笑。

有个识字的村民认出,在这个人穿的黑色皮衣上有四行中文字:

“美国盟军,来华助战,中华国人,人人爱护”,下面还有一行小字:

“蒋中正”。

大家这时才明白,这是来打日本鬼子的外国人。

这个识字的村民提议,把这个外国人送到“大屋”去吧,“大屋”的人可能听得懂他说的话。

于是,几个年轻小伙子一齐走上前,搀扶着这个外国人向料神村走去。

村民所说的“大屋”,指的就是现在的李济深故居,因为房子宏大宽敞,当地人都称之“大屋”。

正在外面组织抗日武装的李济深,听说家里送来了一个金发外国人,心里立刻明白,这是一个美国飞行员。

于是,李济深飞马赶回料神村。

原来,这位名叫艾伦?

普马的美国飞虎队员,是飞虎十四航空队队员,在执行任务时,他驾驶的p-51飞机在广东被日军地面炮火击中,他试图飞回昆明基地,然而仅飞了100英里就失去控制,滑翔到这里,眼看飞机就要爆炸,不得不弃机跳伞。

不幸中的万幸,他着陆在梧州以西没有日军的山里,友善的寨村村民又将他送到李济深家里。

李济深要求大家严密封锁消息,马上派人为他包扎伤口,安排好膳食,当晚又把他转移到更为隐蔽的地方。

接着,利用家里的发报机与重庆联系,再通过重庆与美国盟军总部联系,尽快把美国飞行员送走。

李沛金先生在《我的父亲李济深》这本传记中描述:

艾伦?

普马送到他家后,他当翻译。

这位艾伦?

普马中尉非常惊奇,在深山老林中居然有一个能说英语的中国少年。

父亲穿着便服,他感谢普马中尉来华抗战,并保证尽快把他送回昆明的基地。

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又有一名美军飞行员在附近被击落,又被送到李家。

为了防止日本人得到消息来抢人,尽快将两名美国飞行员送走,母亲用黑布为他们各做了一套宽大的中国衣裳,父亲制订了周密的计划,避开鬼子占领区,派一名自己的亲信护送,先把这两位美军飞行员送到中国政府控制下的南宁,之后,就会有飞机接走。

一个月之后,我们高兴地知道,他们已安全抵达昆明了。

李沛金在书中还提到:

1995年1月,我在佛罗里达的达斯汀,将这段往事告诉了盖洛德?

霍尔先生时,他说以前在十四飞行队干过,他帮我找到了艾伦?

普马的电话。

我立刻打电话给他,他非常惊讶,他竟在与50年前在中国南方深山老林中遇到的会说英语的小青年通话!

 

拒绝卖国求荣

1943年9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撤销。

同年12月底,蒋介石委任李济深为军事参议院院长,目的是使李济深返回重庆,受其控制。

蒋介石多次来电催促李济深前往重庆履职,还派其子蒋经国前往劝说,李济深婉言拒绝前往重庆,他坚持继续留在桂林,进行抗日救亡工作。

此期间,李济深以“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名誉会长的名义,给予了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瞿白音等倡议者大力的支持。

1944年2月15日,西南剧展在广西省艺术馆正式开幕,田汉在开幕式上回顾了抗战以来中国戏剧工作者的战斗历程和所取得的成绩。

是年6月,日寇进犯长沙,衡阳告急,李济深响应中共提出的“保卫大西南”口号,组织长老团,参与田汉等人组织的“国旗献金大游行”,上街募捐,慰问正在衡阳抗战的国民党将士及中共的八路军。

接着,他又组织成立“桂林文化抗日工作协会”,大力支持文化界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李济深亲眼目睹国民党在豫、鄂、湘战场溃败千里,大片国土丧失,人民遭受日寇蹂躏,心痛地对身边的人说:

“我决心留在敌后,与敌人周旋。

蒋介石不要土地,我们要;他不要人民,我们要。

我们要和人民一起坚持敌后斗争,直到胜利。

”桂林告急时,正在重庆的周恩来通过口信转告李济深,希望他回乡开展敌后抗日活动,并派胡希明配合行动。

李济深本来就认为军事不胜,在于没有发动民众,并且有回到桂东南武装民众抗日的想法,周恩来的这一建议,正好与他的想法吻合。

于是,在桂林沦陷前夕,李济深以养病为由,回到了苍梧老家,开始着手组织民众抗日武装。

 

由于料神村离梧州市区30多公里,从梧州到大坡要沿浔江上行十多公里的水路,然后还要向西南走2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若没有人带路,外面的人就很难从梧州找到料神村。

所以李济深觉得住在老家相对安全些,万一有陌生人到来,警卫人员也会提前得知。

但是,梧州不久也被日本人占领了,嗅觉灵敏的日本人,很快就知道李济深就在故居周边活动,这些日本人很清楚李济深在华南一带有很高的地位,也清楚他与蒋介石之间的嫌隙。

日本人想让李济深当中南乃至华南伪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