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钟》节目分析.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06919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0分钟》节目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60分钟》节目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60分钟》节目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60分钟》节目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60分钟》节目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0分钟》节目分析.doc

《《60分钟》节目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0分钟》节目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0分钟》节目分析.doc

广播电视概论

《60分钟》

节目分析

1B092102

扈凯

《60分钟》是美国CBS广播公司于1968年9月创办的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起初于每周二同《CBS新闻小时》轮流播出,直至1975年最终确定在每周日晚七点至八点的黄金时段定期播出。

它以节目的播出时间长度命名,采用杂志的综合编排方式。

通常由片头(节目介绍)、具体报道及评论员评论这几个板块组成,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主持人,一期节目一般由几名主持人各自主持共同完成。

《60分钟》素以内容包罗万象、题材亦庄亦谐、分析深入透彻、背景充分详实、现场真实纪录、态度客观公允、立场旗帜鲜明的节目风格而著称。

其报道内容中严肃的新闻题材最为重要,这类题材通常放在每期的首要位置,是“重头戏”,其节目主持人麦克·华莱士便以擅长采访这类严肃敏感、时事性强的硬新闻题材而家喻户晓,并形成其特有的“侦探式”风格。

此外,《60分钟》会在每期节目中安排一些比较轻松的软新闻报道,成为整档新闻节目中的轻松亮色。

后因著名专栏作家安迪鲁尼的加盟,《60分钟》有了固定的评论栏目。

《60分钟》节目的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曾多次成为黄金时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例如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曾经连续两年成为黄金时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是CBS最知名的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也是同类新闻栏目中的佼佼者。

不论其涉及的内容如何广泛,报道的风格如何多变,《60分钟》的名字伴随着麦克·华莱士、哈里·里森纳、莫利·塞弗和丹·拉瑟等这样一批闪耀着明星光彩的主持人的声名卓著而深人人心,在其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已基本形成了其独有的风格和相对固定的节目结构与框架。

下面我们将以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对此节目进行详细分析:

一、宏观分析

1.内容定位

《60分钟》的主题内容大多以涉及国家政策、政府行为、社会事件、司法公正、重大灾难、战火纷争等硬新闻为主,所以在栏目的整体风格与定位上,《60分钟》是一档典型的严肃性新闻节目。

2.形式定位

《60分钟》属于杂志型的电视新闻性节目。

整个节目如同一本杂志,让我们去一点一点地翻阅,将节目分为几个板块,就如同一本杂志被分割为几个部分。

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还有一个类似于杂志目录的序幕出现,将一期节目进行大概的预览。

3.受众定位

《60分钟》的主要受众定位为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和观察分析能力,对时事新闻与深度报道感兴趣的电视观众。

4.策略

“今晚请看《60分钟》的这些故事和安迪•鲁尼的评论”,这是每期栏目的片头主持人都要说的一句话,它用的是“故事”一词,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便是栏目收视率的重要支撑。

其具体策略表现在对情节的精心选取和挖掘,对矛盾冲突的捕捉和表现,对细节的抓取和提炼,对叙事节奏的把握和控制,还有就是以形象化的信息为论据,避免说理。

二、中观分析

1.栏目设置

每期的《60分钟》基本由3个独立的新闻深度报道和1个新闻评论版块组成,深度报道各13分钟左右,评论版块4分钟左右,加上片头导视、片花和广告,总共60分钟整。

第一则报道是当晚的重头戏,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时效性,往往由经验丰富的人担任记者和制片人,它所占的时间也最长,约为20分钟左右;第二则报道略短,但仍然较为严肃;第三则报道可视作当晚节目的闪亮点,它富有浓郁的人情味,风格也颇为轻松。

三则新闻报道结束后,主持人出现在黑色的背景上,以几句简洁而有趣的话引出当晚安迪·鲁尼的评论,这一段落一般在5分钟左右。

最后,如果有必要,主持人会出现在一张堆满信件的工作台前,介绍前几期节目播出后观众发来的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对立的意见。

2.采编特色

《60分钟》的采编特色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情节化:

《60分钟》片头设计就是一本杂志,这就意味着新闻报道的情节性特征。

从主持人的一句话:

“今晚请看《60分钟》的这些故事和安迪鲁尼的评论”,每一则报道中主持人的开篇介绍通常也是娓娓道来,仿佛这是一个故事的开端。

至于每一组段落镜头基本上都是整个叙事过程中的一段情节,画面也是精心选取负载一定情节信息的画面,比如非常重视细节对于事件情节化的表现力。

•新闻性:

《60分钟》把选题定位于严肃的政治性新闻题材和当前最具新闻价值的热点事件新闻人物。

提倡题材的新闻性、时效性、政治性和娱乐性,通常每则报道都有自己的新闻由头。

•客观公允:

这突出表现在采访过程中主持人客观冷静的提问上。

主持人不会把主观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从而也不会强加给观众,而且通过采访代表不同意见、观点和立场的新闻人物,也会给观众留下客观公允的印象。

从主持人的演播室介绍、解说词的补充说明、提问的巧妙设置,再到各式人物的采访,再到节目最后的评论,《60分钟》基本上不把主观的意见和观点直接表达出来,会给观众留下一个整体的态度印象,不影响观众自身的理解和评判。

但观点往往隐藏在镜头与画画的精心编辑、典型画面及细节的突出和放大、主持人的巧妙设问及提问顺序中。

•表现矛盾:

调查访问的事件一定是有多个矛盾集中并组成的,而且采访对象本身经常就是矛盾的负载体,这就是所谓的典型人物,通过采访能够获得有效的信息;往往人物的性格及生活经历离不开诸多的矛盾,着力抓取、挖掘和表现这些矛盾所在,是《60分钟》节目一向浓墨重彩的部分,这也是观众所喜爱的。

•报道深入,分析透彻:

《60分钟》是一个杂志型新闻节日,一定量的节目时长保证了采访调查的展开和深入,每则报道都着力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每个栏目的主持人也都以高度的责任心,游刃有余的现场采访能力和高超的观察分析能力使每则报道承载相当的深度。

3.选题

《60分钟》的选题内容非常广泛,题材热点跨越国界、跨越信仰、跨越意识形态。

每次播出的节目里都有国际上的热点、全美的热点,访问的对象从国家元首到普通老百姓,主题多半为涉及国家政策、政府行为、社会事件、司法公正、重大灾难、战火纷争等等。

其风格时而严肃认真,时而轻松诙谐,随不同的主题而千变万化。

注重独家性,不人云亦云,不盲从主流。

4.主持人

与其它新闻栏目不同是,《60分钟》不设定固定的栏目主持人,只让本期节目的出镜记者在演播室做简短述评。

它的主持人都是记者,记者同时也是主持人,这是它的要求,也是它的特色。

除了采访过邓小平、江泽民的著名记者主持人华莱士外,它的记者主持人还包括丹•拉瑟、哈里•里森纳、莫利•塞弗、莱丝莉•斯塔尔和埃德•布莱德利等人。

后来也是由于着名专栏作家安迪•鲁尼的加盟主持,《60分钟》开辟了专门的新闻评论版块。

《60分钟》的节目总编导允许主持人保持各自的声调,给他们更多操作节目的权利,不按一种模式、一种基调来播报新闻。

几位主持人虽然共同主持一个节目,但每个人的个性、播报风格却不尽相同。

麦克.华莱士和哈里.里森纳以高明的、锲而不舍的采访作风而著称;埃德.塞弗以深刻、激烈、妙趣横生而闻名;安迪.鲁尼以作家特有的观察力、分析力为受众所熟悉;黛安.莎耶则以热情奔放、彬彬有礼的主持风格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5.报道深度

《60分钟》是一个杂志型新闻节日,一定量的节目时长保证了采访调查的展开和深入,每则报道都着力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每个栏目的主持人也都以高度的责任心,游刃有余的现场采访能力和高超的观察分析能力使每则报道承载相当的深度。

这既是《60分钟》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60分钟》孜孜以求的目标。

三、微观分析

1.稿件写作

《60分钟》的稿件写作强调叙事的真实性,同时又具有戏剧性、形象性,以吸引观众。

其写作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策划人员对一期节目的整体把握,从而为节目量身打造相应的稿件。

2.镜头语言

《60分钟》的镜头语言精致纯熟,首先关注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如采访时多用特写;然后在机位变化、运动轨迹、色调运用、场景转换、镜头剪接、声画组合、特技使用等各方面进行最佳配置,以达到最好的传播和观赏效果。

不论是表现主题还是陈述事实,镜头、段落之间都严格按照实证性原则进行蒙太奇结构,以求论据的确凿、论证的严密和论点的有力。

不论是一期节目,还是一则报道,从一个镜头内部事物的运动节奏和镜头本身的运动,到一组画面间动静结合、远近搭配的组接,再到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都给人以紧凑流畅、一气呵成的整体感和韵律感。

3.采访特点

巧妙设计提问顺序,放大细节,突出矛盾,渲染情绪。

在对人物进行专访时,寻找提问的最佳切人点,而在严肃的政治性新闻报道中,记者往往会抓住事件的最核心部位和关键点向对方发问,以期得到想要的答案。

更多的时候记者会向采访对象提问观众最为感兴趣的问题,也是观众最急于想知道的问题。

4.解说词

从大的表现形式来看,节目采用主持人演播室评论介绍、谈话现场加人物同期声、画面加解说词(有时解说词让位于有现场声的画面)三大块交叉组合完成,其中第二部分占据最大的比重。

只要能用画面加同期声来解释原因的绝不使用解说词,只要能用画面加解说词来说明问题的绝不给出主持人自己出镜评说,充分展示形象化叙事的特点。

而且整期节目看下来,很给人一种整体的感觉,这是《60分钟》杂志型新闻节目的独到之处。

5.声画关系

在《60分钟》的节目中,大到结构的编排,小到镜头内的画面组接,都体现了听觉语言的功能:

高潮与低谷的错落有致形成了韵律和节奏。

从声音与画面的分布上看,《60分钟》强调以视觉画面为主要表现手段,视觉画面占据很大的比重,同时绝不忽略声音的特殊功效,用同期声、音乐来结构文章。

对一个段落结尾的处理,也同样给出足够的表现时空,不仓促关机,如同一首乐曲渐渐终了时的余音和尾声。

6.节目包装

《60分钟》这个栏日名称简洁朴素,相对于那些字面雷同的栏目名称而言,很容易被观众一眼就记住;名称同时又是信息,告诉观众有关这个栏目的时间长度,这样又符合了一定的栏目针对一定的收视群体的需要,对于那些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和观察分析能力并有着有意收视习惯的观众来说,这样的节目名称是容易引起他(她)们的收视欲望,从而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相对层次较齐的收视群。

节目中多次出现的黑色背景以及每个板块的演播室内深色调的背景都给人造成这样的整体印象:

这是一个以严肃题材为重头戏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

而背景中的不同画面又告诉观众这是不同类型题材的新闻报道。

作为一档新闻杂志栏目,《60分钟》在包装上干脆也做成了一本杂志的样子;以“60分钟”为题,就干脆用跑表来标示这60分钟的流逝。

每周日7:

00整,屏幕黑下,跑表滴滴答答的走动声逐渐扬起,黑幕上出现白色方框,仿佛一本杂志的封面,然后在这个方框中出片题和片头。

之后杂志的标示一再出现在主持人身后的背景中,跑表的画面则用来联接各个版块,分针的位置不断变化。

直至最后杂志封面再次出现,跑表分针指向59分,封面中出现工作人员字幕,一期《60分钟》也至此结束。

跑表的标示给观众以时间的概念,即节目已经播出了多长时间,还剩下多少时间,这种用时间来分段的设计又回归到了节目的名称上来——各个板块一起结构了60分钟的节目,非常简约,也非常巧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