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节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90224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百七十四节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百七十四节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百七十四节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百七十四节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百七十四节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百七十四节课.docx

《第一百七十四节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百七十四节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百七十四节课.docx

第一百七十四节课

第一百七十四节课

思考题

923、实有执著的对治是什么?

它依靠什么方法而产生?

为什么说闻法的功德非常大?

请谈谈你自己的经历和感想。

924、在听受佛法方面,《涅槃经》讲了哪三种人?

请以比喻进行说明。

你属于哪一种?

今后有什么打算?

925、怎样从因的角度遮破感受实有存在?

请从根境、识境两方面进行剖析。

926、合掌时左手与右手相碰,究竟而言,这是否叫做接触?

为什么?

明白这一点后,对你有哪些启发?

927、《俱舍论》中说:

“根、境、识三者聚合时,可以看到外在的色法。

”这种说法正确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癸二、修分别彼之对治:

故应修空性,对治实有执,

观慧良田中,能长瑜伽食。

为了对治乐受、苦受、舍受的实执,我们应通过观察受的本体、对境、因缘、结果,将一切感受抉择为空性。

世间上不管是西方人、东方人,包括旁生在内,无一不希求获得快乐。

其实乐受只是一种分别念,其本体根本不存在,若要对治对受的执著,唯一的办法就是修持空性。

这种空性法,先应在善知识面前听受,然后对这个道理进行思维,一旦串习得非常纯熟,随时都能观想出这种境界,那你原来对苦乐的实有执著就会淡化。

当然,修空性并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潜移默化的长期修持,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治我们顽固的实执,这是修行的基本次第。

修行空性法门,先要从人无我、法无我修起,否则,在一个大范围内观空性,只能修一种总相,而无法根除我们的实执。

所以,修空性时应该抓住重点,首先看所谓的“我”存不存在,这是观修人无我;然后再观察人们强烈执著的身体存不存在?

感受存不存在?

心和法怎么不是实有?

慢慢剖析这些问题,以了达诸法无自性的道理。

这个道理并不是别人说说而已,而是自己真正生起的一种定解,若能如此,修行才会圆满成功。

空性是一切实有感受的对治,而滋养瑜伽士的空性妙食,则是从观察的良田中生长出来的。

只有通过智慧先观察,然后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持,才能最终达到完全安住的境界。

这种修行次第的食物,瑜伽士享用之后,证悟的体力就会慢慢增强。

因此,在修持空性的时候,观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详细观察,对受的实执就没办法推翻,所以很多高僧大德一再强调:

若想彻底断除这一轮回根本,一定不能离开闻法。

世间上的无数众生,兢兢业业地劳作、不分日夜地疯狂奔波是为了什么?

就是为了快乐。

大城市里密密麻麻的人,大多数也是为了自己快乐,所以了解受无自性的道理非常重要。

当然,了解之后还要反反复复思维,倘若得少为足、浅尝辄止,恐怕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以前有些道友听受了一些殊胜教言,但由于听完之后没有思维,最终忘得一干二净,遇到对境时也无法用上。

在《入行论讲义》中,堪布根华仁波切讲这个颂词时说:

“闻法的功德非常大。

迦叶佛教法下闻法的众生,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都证得了圣谛;而释迦牟尼佛教法下闻法的众生,将来弥勒佛出世时都会获得圣果。

”看了这段文字,我心里真的很高兴,不管我们对佛法学习得如何,即使没有那么高的热情,但只要每天完成自己的功课和听受的法要,实际上这个功德不可思议。

大家现在每天都听一堂课,表面上看不见什么、摸不着什么,但看不见、摸不着并不一定就没有,其实有许多无形的功德一直在增上。

《犍椎经》中云:

“为示讲法时,击鼓敲犍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

”法王如意宝特别喜欢用这个教证,意思是说,为通知大家佛法开示而击鼓、打犍椎或吹海螺,听到这个声音的众生也会获得解脱,前往到那里去听受的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以前上师如意宝传佛法时,每次都要求大声吹海螺,因为谁听到海螺的声音,就可以种下解脱的善根,再也不用转生恶趣。

当然,在城市里吹海螺或者打鼓,这可能不太方便,但我想,你打电话或发信息来通知别人,说今天某个地方要集中听课,电话铃声被众生听到了,这个众生也不需要堕入恶趣,可以这样来理解。

然而,有些居士特别吝啬,舍不得打电话,觉得浪费很多钱,而在世间法方面,打好几个小时也不在乎,其实这是一种颠倒。

为了听法的话,只要有一点条件,有多少经济支出也非常值得。

尤其是对听闻佛法的道友供养坐垫、提供饮食,这个功德不可思议。

外面有些居士提供道场,把自己家借给大家听课,条件好一点的,还给大家提供水果、矿泉水等,这种功德真的相当大。

(我去汉地时就突击了几家,看他们上课状况怎么样。

我有时候悄悄地从后门进去,跟他们一起听了很长时间,所以也知道一些他们的情况。

)我是这样想的:

即使你买了一百万的房子,若没有用于佛法方面,只是为了家人吃吃喝喝,你这一百万没什么意义和价值,但若在里面听一堂课,这个房子花多少钱也值得。

我原来在学院也说过,谁能提供一些辅导或者讲法的场所,可以直接成为解脱之因。

在成都,有些居士供养我了一套房子,慈诚罗珠堪布去成都放生的时间比较长,我每年都提供给他住。

后来有一次,我特意打电话跟他说:

“你可不可以在屋子里传一节课的法?

这些居士们的钱来之不易,供养我一个凡夫人完全是浪费。

你放生虽然也有功德,但我想,如果在里面讲一堂课,这个功德特别殊胜,房子花了多少钱也值得。

”但后来他好像没来得及传法,只传了一个“八关斋戒”。

也可以吧,肯定是有意义的。

因此,谁有一些条件的话,应该用在听闻佛法方面。

有些居士和出家人在听课的过程中,看大家口渴,就给每人买一瓶矿泉水,这个功德跟平时的功德完全不相同,乔美仁波切等高僧大德也讲得非常清楚。

所以,我们听闻佛法的时候,应该尽心尽力对听闻者提供方便,这是弘扬佛法的一种表现。

以后你们也不要说“我房子不空”、“不行!

我家人不同意”、“你们来的话,人太很多了,对我影响不好”……真正弘扬佛法的人,为了众生的利益,什么条件都可以创造,但如果你自己不愿意,肯定可以找出一大堆借口。

你在家里杀盗淫妄,喝酒、抽烟、打麻将、做非法事,确实是最好的“道场”,家人都非常支持,可是在里面听一堂课,家人统统不同意,那他们非常可怜。

不过,世间上这种现象也很正常,不像我们寂静山里的道场,大家都对佛法有很大信心。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弘扬佛法、尤其是听经闻法的重要性。

可能你们也记得吧,法王如意宝的传记中有一个《黑山羊的故事》:

“文革”期间,法王在山里放山羊,当时有一只黑山羊,16年来形影不离地跟在法王身边。

法王常为它传一些显密法要,就是密法中最深奥的《四心滴》、《七宝藏》,也为它完整地念了传承。

黑山羊去世之后,法王多次念及,不知它转生到了哪里。

1989年1月24日凌晨5点左右,法王在坐禅时,眼前突然出现一个非常庄严的童子,他说自己就是黑山羊的转世,因昔日听闻佛法的功德,死后转生到了香巴拉刹土,在玛嘎巴法王前听受《时轮金刚》的法要。

最近,又在东方现喜刹土麦彭仁波切的化身前开始听受大乘佛法……这段经历,当天法王上课时给我们讲了,并说:

“纵然是旁生,耳边听闻佛法的功德都不可思议,更何况是我们有希求解脱意乐的人了!

安慧论师前世当鸽子时的闻法经历,大家应该比较清楚,《续高僧传》中也有一个类似的公案:

昔日有一位僧安禅师,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

一次,他在王屋山给20多位僧众传授《大涅槃经》,当时有一只野鸡,经常在那里听法。

僧众吃饭时,它就在那里觅食,由于《涅槃经》比较长,它就跟僧众共住了很长时间。

后来讲到还差三卷时,野鸡没有来,此后再也没有见到它。

僧众觉得很奇怪,僧安禅师对大众说:

“野鸡已转为人身了,你们不必奇怪!

过了几年,僧安禅师率徒众行头陀行,路经一户人家时,忽然说:

“野鸡应该转生在这里。

”一进门就有个女孩出来,看到僧安禅师,觉得似曾相识,便以欢喜心顶礼膜拜。

女孩父母甚感稀奇,遂请他们入内应供。

僧安禅师问:

“此女叫什么名字?

”家人回曰:

“叫野鸡。

”“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

”他们说:

“孩子初生时,头发如同野鸡毛,故唤为野鸡。

”禅师闻言大笑,于是对他们讲述了前世因缘,女孩听后非常感动,哀求出家,父母也同意了。

出家后,僧安禅师为其讲《涅槃经》,前几品她一闻千悟,一点都不费劲就能了达,而到最后三卷时,因为前世没有听过,所以茫然不解,对法义非常陌生。

女孩14岁时,即可讲经,远近许多人在她面前皈依、听法,因其劝化,随其学佛者非常多。

我当时就想:

野鸡听法可能没有什么意乐,只不过在那里找吃的,耳边顺便听到了。

我们这些人肯定比野鸡强多了,即使听法是为了完成任务,什么都听不懂,但起码也有一种意乐。

明天就开始讲《现观庄严论》了,纵然你们对五部大论一句也听不懂,只要这次好好地听受,就会为下一世创造很好的缘起。

但若你今天断传承,明天不想听,来世不一定能遇到佛法,就算遇到了,有些道理也无法通达。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观察佛法》中说过,愚者因为愚笨的缘故,更应该听受佛法了。

《涅槃经》中说世上有三种人,一为盲人,即从来不闻佛法之人,对善恶的取舍浑然不知;二为独眼者,即虽然暂时闻法,但未起殷重之心,不能真正受持法义;三为双目俱全者,即全神贯注闻受、思维法义,然后精进地依教而行,唯有这种人可以得涅槃。

我们应选择做第三种人,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就要尽心尽力去修习,尤其是听闻到般若法门,这种机会非常难得。

《般若经》中有一个比喻说,一群商人在广阔无边的森林中迷失了方向,正当彷徨无助之际,突然听到牧童的嬉笑声,于是如释重负,知道已到森林的边缘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无边无际的轮回旷野中不断漂泊,一旦遇到般若法门认识了空性,就证明已接近生死轮回的边缘,离解脱的彼岸不远了。

因此,大家有福分遇到大乘空性法门,一定要认真对待。

有些人对听法的意义和功德好像还不明白,认为听法就像开会或者参加研讨一样,除此之外并没有特别重视,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我们一定要对佛法的价值有所认识,若能如此,那离解脱就会不远了!

壬二(受之因触)分三:

一、破根境相遇;二、破与识相遇;三、摄义。

癸一(破根境相遇)分二:

一、总破相遇;二、破微尘相遇。

子一、总破相遇:

根境若间隔,彼二怎会遇?

无隔皆成一,谁复遇于谁?

人们都认为穿上柔软的衣服、观看精彩的节目,会让自己获得快乐(受),但实际上这种想法不合理。

假如真实存在快乐,则一定会有生起它的因,它的因若不成立,快乐显然不能无因而生。

快乐的因是什么呢?

就是接触。

下面分析接触是否有自性。

(如果你把这一段学好了,就不会沉溺在感情或名闻利养当中了,这些执著的根源会全部灭除。

此处的观察方法很容易:

在感受快乐时,根与境之间有没有间隔?

如果有间隔,怎么会相遇?

如果没有间隔,二者融入一体,那谁又遇到谁?

最终可得出结论:

感受只是一种虚妄分别而已。

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先观察眼耳鼻舌身五根,下面会单独剖析意根。

)色声香味触五境与五根接触时,二者之间有没有间隔?

如果有间隔,就像东山和西山一样,中间存在很多微尘,那根与境怎么相遇?

若有间隔还可称之为相遇,岂不是在美国的人和在中国的人也可接触了?

这是谁也不敢承认的。

如果说根与境没有间隔,二者显然就成了一体,(我们穿衣服的话,衣服和身体融为一体,身体变成衣服,衣服变成身体,)既然是一体法,又怎么存在相触生受的现象呢?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自己接触自己,这在名言中也不成立。

表面上看来,我们的根可与外境接触,但实际上眼睛没有见过色法,耳朵没有听过声音,身体也没有触过任何对境。

圣天论师说:

“若见瓶色时,非能见一切,见真者谁说,瓶为可现见?

”由眼识见瓶子时,无法见到瓶子的一切支分,所以已见真性的智者谁会说,瓶子是可以现量见到的?

这样的观察方法十分深奥,一直沉溺于迷乱显现中的人,恐怕无法一下子接受这种道理。

从前良介禅师从小出家,天天跟师父一块读《心经》,有一次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突然问:

“我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心经》说没有呢?

”师父猛然一惊,无从解答,说:

“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当不了你的师父,我介绍你去一个地方,请某某禅师度化你……”可见,受无自性的道理,一般人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总之,在名言中“根”取“境”而产生“受”,并非事物的本来面目,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

贪欲大的人对色法、声音、味道等很执著,但依靠观察根与境(或者说感官跟外界)相遇不相遇的方法,无论从世间法的角度看,还是从佛教的角度看,都不能成立受为真实存在。

正因为如此,《三摩地王经》中言:

“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彼等为量,圣道复益谁?

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深入观察,不要只是肤浅地了知:

“眼睛跟外境碰了没有?

没有间隔也不行,有间隔也不行,这是一种矛盾而已。

”如此敷衍了事是没有用的。

对中观的甚深道理,通过观察你应该有一种体会,每个颂词不但要明白字面意思,还要学会推理。

若能再三去思维,你就会明白佛教所讲的千真万确,这些观察方法非常尖锐,任何一个科学家也没办法推翻,不管你学不学佛都不得不承认。

子二、破微尘相遇:

有些人可能想:

“根与境为何不能接触呢?

比如说,合掌时左手与右手可以接触,拥抱时身体与身体也可以接触。

还有,按有部宗的说法,外境的尘与根尘都是色法,这两个也有接触的时候,所以接触应该存在。

以下作者遮破这种观点不合理:

尘尘不相入,无间等大故。

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

外境色、声、香、味、触的微尘,与眼根、耳根、鼻根等的微尘接触时,二者有没有融为一体?

如果没有,而只是少部分微尘相遇,那怎么能称之为二者接触呢?

比如说在合掌时,两只手接触的话,左手的微尘与右手的微尘应该一一碰上,只要一合掌,两只手就应粘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正因为两只手没有真正接触的缘故,所以随时都可以分开。

再进一步分析,根与境要相遇也不可能,因为根尘与境尘不可能无间隔地接触对方。

假如二者是有分微尘,根尘与境尘各占自位,就像两个馒头放在一起,这个馒头不可能占那个馒头的位置一样,根尘与境尘不能相互进入对方;假如二者是无分微尘,则无法避免须弥山变成一个微尘的过失,所以,不论有分微尘还是无分微尘,根尘与境尘都不能互入。

既然不能互入,二者就无法会合,无法会合也就没有办法相遇,这样一来,根境相触的因不存在,又怎么产生感受的果呢?

因此,我们穿上厚衣服,身体觉得很温暖,完全是一种迷乱错误的妄念。

然而,众生不了知这一点,颠倒地认为男女拥抱接触、耳朵听到妙乐可以带来快乐,其实这些只是因缘聚合的假象,诚如《三摩地王经》所云:

“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响,闻声不可得,诸法亦复然。

”你对着空谷大声叫喊,不管是哭也好、笑也好,都会有一种回声,但若真正去寻找,回声在对境上找不到,你身上也找不到,它只是因缘聚合的产物。

同样,我们特别执著的各种感受,也是在错误观念支配下所起的颠倒分别,若认识不到这一点,而随分别念去疯狂执著,这是相当可悲的行为。

大家一定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好,根与外境之间的接触也罢,都是在未经观察下安立的名言假象,实际中不可能存在。

这个道理十分殊胜,不管哈佛还是清华、北大,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学不到。

我始终觉得,世间对人生和宇宙的评价只是一个平面,而佛教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诠释。

你看,仅仅是一个感受,佛教对它的因、果、后果、作用、因缘,暂时显现是什么样,最终变成什么样,它的真相是什么样……全部分析得面面俱到,这就是佛教的伟大之处。

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佛教涵盖形形色色的世间知识,而世间知识却无法囊括佛教。

现代物理学能不能涵盖佛教呢?

绝对不能,虽然量子学比较接近真理,但如果进一步去观察,物理学与佛教的距离极其悬殊,因此,大家对佛教要有坚定的信心。

我个人而言,虽然学得不是很好,却能对佛教的理念坚信不移,哪怕成千上万个智者说佛教不合理,也不可能动摇我的见解。

为什么呢?

因为我经过多年的努力,确实发现佛教的智慧无与伦比,能够解释世间上的所有学说。

尽管我并不是精通世间的所有学问,但基本上的了解还可以,物理、化学、工业、商业、其他宗教等各方面的书,大概也看过很多,然这些与佛教比起来,可以说有天壤之别,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随随便便认为佛教不合理。

当然,现在很多人一天到晚忙生活,目光只是盯在金钱上骨碌碌转,不一定关心这些问题。

也许他们会认为:

“根与境之间碰也可以、不碰也可以,这些跟我没关系。

只要我每个月工资能保证就可以,只要生活费足够就可以,管他三七二十一!

”有了吃的穿的就什么都不想,萨迦班智达说,这种人跟牦牛没什么差别。

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想到未来的解脱,想到真理以什么方式来掌握,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无分而能遇,云何此有理?

若见请示我,无分相遇尘。

有些人又说:

“无分微尘应该可以互相接触。

有分微尘不可能接触,因为微尘既有方分,一端接触,另一端必然无法接触,故不叫真正的相遇。

因此,若承认有接触,则应是无分微尘的接触。

作者驳斥道:

互相接触的无分微尘,绝对不可能有,因为所谓的无分微尘不存在,说它接不接触就更不合理了。

物理学家虽认为有最小的单位,但其存在的理由并不充分。

如果有人能找到一个无分微尘,寂天菩萨以讽刺的语气说——那你最好给我看一看,让我也见识见识。

关于无分微尘(极微),内外道有不同说法,《中观庄严论》云:

“许粘或环绕,无间住亦尔。

”外道认为极微相互接触聚合一起组成粗尘,有部宗认为其余微尘带有间隔而围绕一个微尘,经部宗认为极微并不粘连在一起,是以无间隔的方式而安住。

他们均认为极微实有存在,但这些观点都不成立,所以静命论师说:

“极微如何成,无分唯一性?

还有些外道认为,极微一定实有存在,因为有天眼的瑜伽师可以现见。

对此,月称论师在《四百论大疏》中言:

“极微本身并不成立,若说瑜伽师见到了极微,唯是一种颠倒识,如同有眼病者见到空中有毛发一样,这些所见的极微如同毛发,皆非名言正量。

那么,如果无分微尘不成立,就无法安立根境相触,一切苦乐也就变成了迷乱欺惑的行相。

人们没有观察时,觉得穿衣服很舒服,而一旦经过详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完全是颠倒执著。

比如,可观察衣服的微尘与身体的微尘是不是融为一体?

如果是,衣服就变成了身体,身体就变成衣服,这很明显不合理;如果不是,衣服与身体之间有间隔,那说明身体无法感受到衣服的舒服。

同理,世人以无明习气所牵,贪著男女情感、色声香味,完全是一种迷乱错觉。

那天我遇到一个法师,他以前特别喜欢因明,但现在对密法信心特别大。

他跟我说:

“你不应该讲因明,应该讲大圆满。

”我就有点纳闷,问他:

“你不是天天都喜欢听因明吗?

”他说:

“那个时候,我正在迷乱、正在犯错误,但我现在很后悔,当时应该学密法!

”其实学因明倒不算是什么错误,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对外境执著,并依此而生种种苦乐,这是每个众生都有的,所以一定要记住此处的破析。

癸二、破与识相遇:

意识无色身,遇境不应理。

聚亦无实故,如前应观察。

刚才讲了五根与五境不能相遇,因为根是极微,境也是极微,依上述观察方法,这两个极微不能接触,不能接触就不能相入,不能相入就不能生苦乐。

现在对方又说:

“五根是无法跟外境接触,但意识应该可以与境接触,而生苦乐之感。

这种说法也不合理。

意识没有颜色形状,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既然没有任何形体,那怎么与外境接触呢?

如果说无形体也可以接触,则应成手能抓住虚空、拳头能打在石女儿脸上等,有极大的过失。

对方分辩道:

“意识不是单独跟外境接触,有些论典中说,根、外境、意识这三者聚合时,才可以产生快乐或痛苦的感受。

这个说法也不对,因为聚合无有实体。

前面分析过“手复指聚故,理当成何物……如空无微尘”的道理,同理可推知,根境识三者的聚合也非自性成立,唯是因缘假合而已。

承认是因缘,就不可能为实有,龙猛菩萨也说过: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圣天论师还有一种观察方法,如颂云:

“眼中无有识,识中也无见,色中二俱无,彼何能见色?

”在三缘和合之中,眼根不可能见色;识也没有单独见色的功能;对境既无眼根,也无取境的识,更不可能有见色作用,根境识三者各自都不能见色,那它们聚合起来,也无法成立有见色作用。

比如说三个人各自都没有一分钱,那他们合起来,也不可能有钱买一斤白菜。

因此,因缘聚合的法绝对无有自性,正因为皆是空性,世俗中才有种种显现。

这是非常稀有的规律,然许多众生没有了悟到这一点,每天为了琐事忙忙碌碌,造作恶业而沉溺苦海。

如果真能了达的话,正如前面所说,就可以享受禅定的美食,世俗中住于如梦如幻的快乐境界,胜义中不执著任何乐苦之相,如此一来,对男女的执著、名闻利养的执著,也就会慢慢消失了。

如今很多人没学过大乘佛法,不了解空性,所以对许多事情特别执著,一直处于错误的观念中。

尤其是现代人,极度渴望身心的快乐,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抓住根本。

学习了《智慧品》以后,大家应该要明白,快乐只不过是一种幻象,名言中可以希求如幻的快乐,但胜义中一切万法都是空性,不要被各种迷乱束缚住自己,而应有意义地度过人生、利益众生!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