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化思想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8873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化思想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化思想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化思想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化思想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化思想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化思想史.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化思想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化思想史.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化思想史.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化思想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化思想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本单元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

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政治学说:

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

“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

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

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政治学说:

“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补充:

1、孔子对敬鬼神而远之:

原因敬畏:

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足;远之:

强调关注现实社会,把处理现实问题放在首位。

2、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

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3)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在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

孟子和荀子

1、孟子

(1)孟子的思想

①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重民)

②性善说(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③义利观:

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重义轻利);

(2)影响:

①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②《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③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性恶论③政治思想:

“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2)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被视作儒家异端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

(1)主张“兼爱”、“非攻”(政治思想)

(2)主张“尚贤”“尚同”(3)承认上天,鬼神的存在——哲学思想(4)提倡“尚力”、“节用”、“节葬”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1)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2)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1)“齐物”

(2)逍遥的人生态度(“无所恃”)(3)天与人“不相胜”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

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1)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

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

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

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经济残败,百业待兴,黄老之学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1)治身(养生)、治国。

(2)基础:

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3)核心:

“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3、特点:

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

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2)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3)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这一需要

2、思想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3、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有利于君主专制);人君须仿效天道,行仁政。

4、思想核心:

大一统(“新”所在,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统一)

5、新儒学的影响:

(1)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

(3)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4)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补充:

1、新儒学主要增加四方面内容:

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

程颢、程颐;集大成者:

朱熹)

(1)内容:

“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宋朝被斥为“伪学”。

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心即理也”

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致良知”

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

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补充: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政治:

专制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思想文化:

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1)反对孔孟学说,反对绝对思想权威

(2)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4)万物源于阴阳二气,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倡导经世致用

(1)含义:

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

(2)背景:

①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②士大夫主张以史为鉴,学术与现实相结合

(3)主要思想:

①学术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②提出种种拯救时弊的主张——《天下郡国利病书》③“工商皆本”学说广泛提出

(4)评价:

①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②为后世提供重要思想源泉

3、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1)背景:

明朝后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2)主要思想:

①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②关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人民的安居乐业③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1)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2)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3)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补充:

1、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有哪些?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②学术上,反对理学的空疏,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关注现实,主张“学以致用”。

③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传统政策,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2、儒学受到的劫难和打击

(1)秦朝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禁绝儒学传播,镇压儒士,儒学学派受到残酷镇压。

(2)明末清初,儒学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和挑战。

(3)近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儒家思想受到强烈冲击。

(4)“文革”期间,在“四人帮”掀起的批儒评法中,儒家思想受到极端的否定和批判。

3、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对待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正确态度是:

第一,总的原则是继承其中的精华,弘扬其中优良部分,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消极因素。

第二,儒家思想值得继承和肯定的主要部分:

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同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等,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都是继承和发扬的道德精神。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东南亚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营养,合理地处理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建立了令人称羡的“东方工业模式”、“儒家资本主义”,证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4)儒家思想消极方面:

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消极作用是明显的。

首先其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其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

不利于科学和民主,促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明显的。

所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对这些落后的内容也应该批判和否定。

因此,应该肯定明清进步思想家和新文化斗士对儒家的批判。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1、天文学

时间

发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战国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石氏星表》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东汉

张衡

水运浑象仪

比欧洲早1000多年

(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

地球是圆的

唐朝

僧一行

黄道游仪

世界上首次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

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制成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郭守敬

简仪

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

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

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

《授时历》

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补充: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原因:

[1]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

[2]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

[3]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乾地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

2、数学: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时间

发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春秋战国

九九乘法口决、度量衡、筹算计算法

东汉

《九章算术》

书中记载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

(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三国

(刘徽)

提出割圆术

南朝

祖冲之

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七位

比世界领先(1000)多年

晚明

(朱载堉)

“理由数显,数自理出“

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精密的计算为基础,

构筑起一套科学的音律体系

3、农学:

(强调应用)

时间

作者

成就

世界地位

南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农书

元朝

王祯

《农书》

详细包含了农业各方面的知识

明朝

徐光启

《农政全书》

达到了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博采古今,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医学:

(以为君除疾为民除厄为目的,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从而保证农业有充足的劳动力)

时间

发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西汉

《黄帝内经》

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神农本草经》

中国现存较早的(药物学)专著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分类法,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5、四大发明:

时间

发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西汉

蔡伦(东汉)

造纸术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

唐朝

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记载的印刷品

北宋

毕升

活字印刷

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唐宋

火药

在14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的震动

北宋

指南针

北宋时运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补充:

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第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二,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但缺少实验。

第三,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2、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中国古代的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①中国古代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②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

③各民族融和,创造了古代科技文化

④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⑤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发展。

⑥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⑦不断吸收外来文化。

⑧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不断创新。

⑨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们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是主观因素。

3、16世纪以后中国未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的原因是什么?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科技发展。

②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发展。

③文化禁锢政策,窒息了学术空气,不利于科技发展。

④闭关政策阻碍中西文化交流。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1.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和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历程

汉字: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②成熟——商代甲骨文、商周“金文”

③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

小篆;后出现“隶书”

④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即:

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

①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

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

②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条件——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特点——起笔之藏露、运笔之迟速、转折之方园、收笔之锐钝,都能曲尽其妙。

代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隋唐达到新高峰:

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成就——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

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④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

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特点——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

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⑤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

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个性化的创造。

⑥清代书法艺术的曲折:

背景——世运转衰、士人趋时应度

风格——“馆阁体”精润美媚,了无生气。

篆刻:

①时代——秦汉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②特点——秦印雍容大度,精制不苟;

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风格。

③价值——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

朝代

时代风貌

书法名家

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

社会危机、士人群体形成、文具改进

王羲之

虚玄灵动

隋唐

盛世气象

张旭、怀素

狂放不羁

颜真卿、柳公权

注重规范法度

宋代

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宋四家、赵佶

追求个性、有意无法

明代

社会平民化、世俗化

祝枝山、文徵明

强调个性化

清代

世运转衰

士人趋时应度

刘墉、翁方刚

馆阁体精润美媚,了无生气

包世臣、康有为

力挽颓风、矫枉过正

2.概述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

①起源:

时间——新石器时代;材质——地面、岩壁、陶器上(彩陶画是杰出代表)

特点——自然、生动、粗犷、浪漫;题材——原始集体生活

②战国时期的发展:

工具——毛笔;题材——人物肖像;材质——绢帛;

代表作——《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地位——从萌芽走向成熟

③秦汉:

种类——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

题材——珍禽异兽、神仙魔怪;

特色——浪漫、神秘、古拙

代表作——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壁画《夫妇宴饮图》

④魏晋南北朝:

时代背景——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绘画理论——“以形写神”

代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⑤隋唐:

时代背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代表作——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人物故事画)

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

⑥从宋代到明清:

文人画的发展宋代:

时代背景——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题材——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

特色——更加注重意境

明清:

特点——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民俗画的发展宋代:

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兴起、文化普及

题材——市井生活

特点——写实

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明清:

时代背景——小说、戏剧迅速发展

题材——故事插图、年画、壁画、剪纸、布贴画

3.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①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③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内容:

①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

②风(“国风”)——各诸侯国的民歌

雅——宫廷乐曲歌词

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③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地位: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5.什么叫楚辞?

这种文学体裁有什么特点?

代表人物和作品是什么?

概念: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特点:

句式灵活

代表:

屈原——《离骚》

6.汉赋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有何特点?

说出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背景:

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特点:

专重描述、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是一种带韵散文。

代表:

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7.唐朝为什么能成为诗歌的繁荣时代?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原因:

①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度的确立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代表人物

时代特点

作品风格

代表作

流派

李白(诗仙)

盛唐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浪漫主义

杜甫(诗圣)

唐由盛转衰时

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练

“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

白居易

其诗称为“诗史”

晚唐

讽喻诗:

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叙事诗:

韵味绵长

《秦中吟》、《新乐府》

《长恨歌》、《琵琶行》

8.词在宋代流行的原因有哪些?

这种文学体裁有何特点?

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有哪些?

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特点:

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代表:

婉约派——柳永《雨霖霖》;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陆游

9.什么是元曲?

元曲兴起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代表人物有哪些?

含义:

兴起于宋代民间的散曲,到元代进入创作的繁荣阶段,因而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社会背景:

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②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代表人物: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10.明清小说繁荣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主要成就有哪些?

社会背景:

①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