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良方治疗小腿抽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8822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良方治疗小腿抽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医良方治疗小腿抽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医良方治疗小腿抽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医良方治疗小腿抽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医良方治疗小腿抽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良方治疗小腿抽筋.docx

《中医良方治疗小腿抽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良方治疗小腿抽筋.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良方治疗小腿抽筋.docx

中医良方治疗小腿抽筋

中医良方治疗小腿抽筋(真良方也,不可小视!

)2011-01-1421:

47

许多的人在晚上睡觉时,特别是在临晨,小腿会突然一阵抽痛,腿部——抽筋了……

        有句广告词这么说:

“腰酸背痛腿抽筋,身体提醒你,缺钙了!

”于是,各种补钙的产品应运而生,数不胜数。

一些人,特别是一些老年人,腰酸了,背痛了,腿抽筋了,就开始吃钙片了。

但是吃了真那么有效吗?

我且不评判,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没有缺钙这种概念。

      我要说的这个止痛妙方,其实很简单,叫做芍药甘草汤。

腰酸背痛其实是肌肉酸痛,腿抽筋自然是筋脉痉挛,脾主人一身肌肉,肝主筋脉,肌肉和筋脉有了问题,就要找准主因,调和肝脾。

芍药性酸,酸味入肝,甘草性甘,甘味入脾,因而这味芍药甘草汤被誉为止痛的良药,并且一点都不苦口。

芍药甘草汤非常方便配制,芍药和甘草这两味药在一般的中药店都能买到,取白芍20克,甘草10克,或用开水冲泡,或用温火煮,可当茶水饮用。

注意,我这里说的芍药、甘草一定要是生白芍、生甘草,不要炙过的,炙过的药性就变了。

验案:

贾某某,男,53岁,左腨(小腿)经常转筋,多在夜晚发作,发时腿肚聚起一包,腿不能伸直,患侧拇趾也向足心抽挛,疼痛难忍,脉弦细直,舌红绛少苔。

此为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脉细急所致。

用白芍24g,炙甘草12g,四剂愈。

        

取10克木瓜片开水冲泡饮用可治腿转筋

来源:

网络    更新时间:

2009-08-27  在迈过四十岁这道坎后没两年,我明显感觉体质开始衰退,不是经常头疼脑热、眼花耳鸣,就是腰酸背痛、精神不振。

更糟的是从前年冬天开始,夜间睡觉的时候经常发生“腿转筋”,几次痛得我从睡梦中醒来……

  医生说我缺钙,要我天天喝牛奶、晒太阳,多喝骨头汤与鱼汤等。

这一切,我都照办了。

腿转筋现象并没有缓解,反而趋向严重。

有时候,我不仅腿转筋,甚至连腹部肌肉也发生抽筋,痛得我腿不敢动,也不敢深呼吸,简直要我的命,闹得一家人惊恐不安。

  去年秋天,我到南京的一家大医院请中医专家诊治。

专家告诉我,转筋就是西医所说的腓肠肌痉挛。

中医认为,肝主筋,所以一切肢体筋脉牵掣拘挛,都与肝有关。

为此,以木瓜治疗颇有疗效。

木瓜性味酸、温,酸能走筋,尤入肝脏,可舒筋活络、益筋走血、缓挛急。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木瓜中含有黄酮类、维生素c、枸橡酸、酒石酸等,具有缓解四肢肌肉痉挛的作用。

  我上药店买回一包木瓜干品,天天取10克木瓜片置茶杯内,开水冲泡饮用。

连饮一个余月,腿转筋停止,腹酸背痛等症状也明显好转。

芍药甘草木瓜汤治足转筋《开卷有益:

求医问药》

2006年第7期

核心期刊论文速发快发(点击进入)

国家级期刊论文快速发表(点击进入)

摘  要:

足转筋,即腿肚子转筋,又叫足抽筋。

中医称“足挛急”,西医称“腓肠肌痉挛”。

临床上,此病多见于成年男女,老年及体弱者尤为常见。

本病虽可发生在吐、泻或失血之后,但绝大多数患者是由局部受凉引发的,当然也有无诱因而发生。

发作时。

局部痉挛,疼痛剧烈,其足不可伸,伸则疼痛更剧。

2~5分钟后,自动缓解。

缓解后,多数如常人,只有少数存在局部压痛。

笔者将《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加入木瓜,组成芍药甘草木瓜汤,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味,用来治疗本病,效果非常满意。

看到这里,有人又有疑问啦,“我腰酸背痛腿抽筋了,揉揉捏捏不行吗?

一定非得要吃药吗?

”揉揉捏捏,当然也是可以的,也有不错的效果。

比如小腿抽筋的时候,以大拇指稍用力点按住患腿的承山穴,接着按顺、反时针方向旋转揉按各60圈,然后,大拇指在承山穴的直线上下擦动数下,令局部皮肤有热感,最后,以手掌拍打小腿部位,使小腿部位的肌肉松弛。

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后,小腿转筋症状即可消失。

但是,这个标虽然暂时的除了,病根还在呀,由表及里,本还没有痊愈呢。

芍药甘草汤证其一    

四嫂,十一月十三日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

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

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

然天气过冷,则又痛。

眠睡至浃晨,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

按历节病足亦肿,但肿常不退,今有时退者,非历节也。

惟痛甚时筋挛,先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

赤白芍各一两生甘草八钱

拙巢注:

二剂愈。

芍药甘草汤证其二(附列门人治验)    

老妈,二月七日右足行步不良,此有瘀滞也,宜芍药甘草汤以疏之。

京赤芍八钱生甘草四钱

抑芍药甘草汤不仅能治脚孪急,凡因跌打损伤,或睡眠姿势不正,因而腰背有筋牵强者,本汤治之同效。

余亲验者屡,盖其属于静脉瘀滞一也。

缘动脉之血由心脏放射于外,其力属原动而强,故少阻塞。

静脉之血由外内归于心脏,其力近反动而较弱,故多迟滞。

迟滞甚者,名曰血痺,亦曰恶血。

故《本经》谓芍药治血痺,《别录》谓芍药散恶血。

可知千百年前之古语,悉合千百年后之新说,谁谓古人之言陈腐平?

曹颖甫曰:

辛未之秋,予家筱云四弟妇来诊,无他病,惟两足酸疼,拘急三年矣。

其子荫衢问可治与否,予告以效否不可必,药甚平稳,不妨姑试之,乃为用亦白芍各一两,生草八钱。

至第三日,荫衢来告曰,服经两剂,今已行步如常矣。

而佐景所用,效如桴鼓者乃又如此,此可为用经方者劝矣。

芍药一味,李时珍《本草》所引诸家之说率以为酸寒。

历来医家以讹传讹,甚有疑桂枝汤方中不应用芍药。

予昔教授于石皮弄中医专校,与马嘉生等向药房取赤白芍亲尝之。

白芍味甘微苦,赤芍则甚苦。

可见本经苦平之解甚为的当。

予谓苦者善泄,能通血络之瘀,桂枝汤为解肌药,肌腠为孙络所聚,风袭肌理则血液凝闭而不宣,故必用芍药以通之。

然予说但凭理想,今吴生凝轩乃有芍药活静脉之血一解,足证予言之不谬。

读《伤寒论》者可以释然无疑矣。

1.足肿痛:

四嫂,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晨起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

按历节痛足亦肿,但肿常不退,今时有退者,非历节也,惟痛甚时筋挛。

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

赤、白芍各1两,生甘草8钱,2剂愈。

  2.转筋:

贾某某,男,53岁,左腨经常转筋,多在夜晚发作,发时腿肚聚起一包,腿不能伸直,患侧拇趾也向足心抽挛,疼痛难忍,脉弦细直,舌红绛少苔。

此为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脉细急所致。

用白芍24g,炙甘草12g,四剂愈。

  3.舞蹈症:

覃某某,女,11岁,手足不断舞动,行走摇摆不稳,双手持物不牢,面部呈鬼脸样动作,舌不断伸缩,头部摇晃,烦躁不安,舌淡苔白,脉弦细,有膝关节疼痛史,诊为小儿舞蹈症。

系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治宜滋阴养血,缓急解痉。

拟芍药甘草汤:

芍药30g,甘草30g,水煎服,7剂愈。

  4.胃扭转:

孙某某,女,38岁,胃脘胀痛20多年,后10年伴发频繁呃逆,大声嗳气,每年复发2~3个月,近一年加重,呈持续状态,不能右侧卧,查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胃呈扭曲状,诊为胃扭转。

用芍药20g,甘草20g,日1剂,浓煎取汁,日服3次。

服药后第1天,诸症减,续服20余剂痊愈,查胃形态恢复正常。

  5.过敏性肠炎《辽宁中医杂志》(1981;4:

25):

范某某,男,成人,腹痛,腹泻绵绵不愈,诊为过敏性肠炎。

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小弦,腹痛,按之则舒。

此乃肝脾不和,脾气滞结,脉络不行,治宜调肝和脾。

方用芍药甘草汤:

生白芍30g,生甘草15g,服4剂痊愈。

  6.顽咳:

李某某,男,55岁,咳嗽少痰,郁郁微烦1年余,食纳一般,二便调,舌边尖红赤,少苔,脉沉弦细稍数,曾服二陈汤、上嗽散、九仙散等无效。

据其证见郁郁微烦等,试以肝火犯肺论治。

方用芍药甘草汤:

白芍30g,甘草20g,日服一剂水煎取汁200ml,一日3次,服5剂愈。

灯芯草一把,烧成灰后冲水喝,一次就可以了。

我初中的时候长身体打篮球,小腿几乎天天抽筋,那叫一个痛苦啊,后来还是我祖母告诉的这个方法,现在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再也没抽筋过,游泳登山任何剧烈运动都是一样。

 

考虑老人家应该是阴虚风动,阴间阳入于阴,阴亏不能制阳易阳亢生风。

而表现为夜间抽筋,但也极有可能还夹有血瘀阻络生风。

可以让老人用黄精山萸肉枸杞子红花各适量泡水喝然后报泡好的药吃了滋阴养液活血的作用。

 

面肌痉挛

1.白芍可治肌肉痉挛白芍味苦、酸,性微寒。

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敛阴、缓急止痛之功效。

现代药理证

实,白芍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并有抗炎及抑制平滑肌的作用。

用其治疗肌肉痉挛有良好的效果。

 

    面肌痉挛白芍45克,炙甘草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连续服用2个月。

 

2. 腓肠肌痉挛白芍30克,桂枝、甘草各15克,木瓜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一般服药

3~5剂可减轻或痊愈。

 

3.  肌肉痉挛综合征白芍30~60克,炙甘草10~15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上肢肌痛加伸筋草、桂

枝;下肢肌痛加续断、牛膝;肩痛、颈项肌痛加葛根、川芎;胸肋肌痛加柴胡、桔梗;腹肌痛加  佛

手、白术。

一般服药6剂左右,症状可全部消失。

4.  某医院诊为面肌痉挛,予安坦、安定、谷维素等治疗数日,效果不著而求治于中医。

诊见患者左侧

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上及眼睑,下及口角,伴心烦,失眠,梦多,舌淡、苔薄而少津,脉沉细    而

弱。

辨证为血虚肝旺,予乌梅四物汤加味,效不显;复诊辨为风阳上扰,予天麻钩藤饮,效仍不著。

辨为心脾两虚,肌肉失濡,虚风内动,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

    处方:

炙甘草、浮小麦各30g,大枣15枚,龙眼肉10g,炒酸枣仁15g,天麻(冲)5g。

水煎温服,3

剂见效,10剂收功。

后以逍遥丸合人参归脾丸以资巩固。

随访2年

5.  加减天麻钩藤药物组成:

天麻、钩藤各35g,白芍、黄芪各30g,当归、川芎、牛膝、杜仲、茯苓各

20g,桂枝、独活各15g,炙甘草10g。

  

     

    治疗面肌痉挛偏方 

5.  【处方1】 

  组成:

胆南星8克,雄黄3克,醋芫花50克,黄芪30克,马钱子总生物碱0.1毫克,共为细粉,再喷入

白胡椒挥发油0.05毫升,混匀。

 

  用法:

每次取药粉0.2克,敷脐,常规法固定。

每周换药1次。

 

  主治:

面肌痉挛。

 

6.  【处方2】 

  组成:

天麻、防风、白芷、芥穗、羌活、辛荑、细辛、全虫、僵蚕、白附子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压细粉,每次取药粉10-15克纳入脐内,外以胶布固定,1日1换。

 

7. 主治:

面肌痉挛。

 

  近日,家住宝安十区的胡女士向本报救助称,她患面肌痉挛4年多,经多方求医都毫无效果,希望市

民能给她提供治疗这种疾病的偏方。

昨天,不少市民打电话或发短信来支招,介绍他们治疗面肌    痉

挛的方法,曾先生说,自己有一个治疗面肌痉挛的偏方:

取半斤以上的黄鳝鱼的血,加上燕巢的泥,混

合在一起外涂在面部,然后配合神灯(一种物理治疗设备)照射。

曾先生表示,他曾试过    这个偏

方,证实确能收到较好疗效,希望也能帮到胡女士解除病痛。

 

8. 同时,温先生也表示,他今年也曾患有类似胡女士的病,后来他通过吃草鱼油好了。

温先生建议胡

女士到菜市场买些草鱼油回来,每天用草鱼油炒菜,尽量多吃草鱼油。

在炒菜时,还可以放点生姜    

进去。

“一天3次,这样坚持几天,应该会见效。

为血不养筋,寒痰凝聚,用温化寒痰,养血润筋的办法

  天南星10克,白僵蚕15克,当归15克,黄芪20克,白附子10克,白芍20克,阿胶10克,红花15克,

川乌5克,草乌5克,全蝎10克, 

  水煎服, 

  

9. 每天用6~8g天麻粉服二次即可,3~5周痊愈 

名医、专家经验方 

10.速溶汤治风寒袭络型(王法昌) 

  组成:

羌活、白芷、防风、荆芥、蝉蜕、僵蚕各1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黄、秦艽

、葛根各15g,天麻10g,黄芪60g,甘草6g。

 

  主治:

由感受风寒所致的口眼喎斜、发热、恶寒、肢体酸楚不适、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用法:

先将上药用凉水浸泡至透,水适量,以超过药为度,武火至沸,加盖,文火煎煮20分钟,取

药汁温服;3小时后再沸,服尽;再加水煎二汁,文火煎30分钟,亦分2次服。

 

  (汤一新,王瑞祥.临证备要?

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8) 

11..匡罢汤治肝阴不足风邪入络型(冯发祥) 

  组成:

生地黄12g,白芍10g,麦门冬10g,石斛12g,枣仁10g,炙甘草5g,石决明12g,天麻10g,全

蝎5g,白附子10g,菖蒲5g,天竺黄10g,茯苓12g,僵蚕6g。

 

  功效:

滋阴养肝,祛风化痰,通经活络。

 

  主治:

口眼喎斜,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弱。

 

  方解:

本方以清?

费伯雄“滋生青阳汤”合杨氏家藏方“李正散”化裁而成。

方中生地、麦门冬、石

斛滋阴养液,合白芍、枣仁、炙甘草酸甘化阴、具有滋阴养肝之功效;全蝎、僵蚕、白附子祛风化痰,

为治疗中风面瘫、口眼喎斜良药,故有牵正之名,加石决明、天麻、天竹黄、菖蒲、茯苓、以增强平肝

祛风、化痰通络之功能。

诸药合用,有滋阴养肝,祛风化痰,通经活络,扶肝匡罢之功效。

 

  加减:

阴虚加龟板;气虚加黄芪、党参;肾虚加枣皮、麦门冬。

(柴国剑,李志文,吴秀贤.中华

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长春:

长春出版社,1993.186) 

12..通络牵正散治风痰阻络型(郭文显) 

  组成:

白附子9g,僵蚕9g,全蝎9g,钩藤30g,地龙15g,天麻9g,红花15g,赤芍9g。

 

  主治:

风痰阻络引起之面瘫、颜面麻木、或有面肌抽搐、胸痞不舒、舌苔腻诸症。

 

  方解:

白附子辛热,可祛头面游走之风;僵蚕、全蝎、天麻、钩藤能祛风邪,镇惊悸止痉挛,升清

降浊,散风化痰;地龙能走窜经络;红花、赤芍能活血通络。

(汤一新,王瑞祥.临证备要?

中国当代名

中医秘验方.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5) 

13.牵正散四物汤治风痰阻络(印会河) 

  组成:

白附子12g,僵蚕9g,全蝎6g,生地黄15g,赤芍15g,川芎9g,当归15g,桑枝50g,丝瓜络9g

,鸡血藤30g。

 

  功效:

祛风活血。

 

  加减:

面麻痹甚者,加苏木9g,并以醋炒香120g盛于布袋之中,乘热熨麻痹之处。

(杨思澍,严季

澜,王新佩.中国现代名医荟海.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7) 

14.唐氏验方治风痰阻络型(唐成德) 

  组成:

钩藤、菊花各15g,蝉蜕、僵蚕各10g,全蝎8g,何首乌、白芍、龙骨、牡蛎各15g,鸡血藤、

珍珠母各20g,夏枯草、桑寄生各12g,天竺黄5g,胆南星10g。

 

  主治:

适用于风痰壅盛引起的口眼喎斜、头重如裹、舌苔白腻、脉滑等症。

(杨思澍,严季澜,王

新佩.中国现代名医荟海.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45) 

15.孔氏方治风寒痰湿流注型(孔庆玺) 

  组成:

白附子6g,天麻15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全蝎2条,蜈蚣2条,僵蚕10g,川芎10g

,甘草3g。

 

  主治:

风寒痰湿流注于头面经络所致的面神经麻痹。

 

  方解:

白附子辛热,祛风化痰,散寒通络,长于祛头面风痰;僵蚕、全蝎、蜈蚣、天麻,祛风止痉

,通络止痛;川芎理气活血,其气上行,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陈皮、半夏苦辛通降

,通痹开塞,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取其气化则温化,湿去则痰无由而生之意;茯苓、甘草健脾渗湿。

全方健脾、理气、通络以治本,祛风化痰、散寒止痉以治标,使邪去正安。

(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1~12) 

  五、单方验方 

16.面神经炎验方独活30g,白芷30g,薄荷30g。

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一丸,

每日3次,口含服。

适用于风邪伤络之面神经炎。

 

17.蜈蚣朱砂散蜈蚣18条,朱砂9g。

将上2味共为细末,分18包,每次1包,每日3次,每次均以防风15g

,煎汤送服,小儿量酌减。

6天为一疗程。

本方适用于瘀血阻滞,郁久化热之面神经炎。

 

18.二麻散天麻、升麻各15g,当归28g,细辛5g。

共研细末,每次3g,每日3次,分7日服完,为一疗程

该方功能熄风通络,适用于风痰阻络之面神经炎。

 

19.蒲氏番蜜膏番木鳖(即马钱子)500g、白蜜适量。

将番木鳖加水3600ml,煮沸20分钟,趁热刮去外

皮,取净仁切片置容器中文火烘酥,研筛为细末,白蜜调成稀糊状,文火煎熬15分钟,待温备用。

将药

膏涂患处面部,厚约0.2cm(口眼部不涂),用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搽药处3~5天发生奇痒,6~8

天出现皮疹,9~14日若疼痛剧烈,则为向愈先兆,即可停药。

 

20.防风蜈蚣散防风30g,蜈蚣2条。

蜈蚣研细末,防风煎汤送服,每日一剂,儿童酌减,晚饭后服。

用于风寒阻络型面神经炎。

21.“三白五虫汤”除“面瘫”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口眼歪斜”,是神经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

主要症状为突然一侧面

肌瘫痪,眼皮不能闭合,流泪,面部表情动作消失,说话发音不清,吃饭时漏饭、漏水,额纹消失,不

能做皱眉、皱额、鼓腮、示齿和吹口哨等动作,鼻唇沟变浅。

患者闭眼时,患侧眼球转向外上方,常露

出白色巩膜。

风湿、中耳炎、脑部疾患及风邪侵袭、突受寒凉等均可引发本病。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侵袭,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和,

瘀滞经脉,而导致经络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生本病。

笔者自拟“三白五虫汤”治疗面神经麻

痹,屡用屡验,一般服药10--15剂即可治愈。

患者不妨一试。

 

  药物组成:

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防风

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蜈蚣(另包)2条。

 

  用法:

上药除蜈蚣外,水煎两次对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

药汤冲服。

 

  “三白五虫汤”选用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增加组织代谢,减轻炎症和水肿,促

进血液循环畅通;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祛风通络,加快经络气血运行;用白

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

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

,“面瘫”乃愈。

 

中药治疗面瘫 

  疗法提供:

重庆市荣昌县妇幼保健院管莉张宗智 

  治疗方法:

 

22. 中药内服治疗:

 

  药物组成:

牵正汤加味。

白芍20g,白芷15g,白附子6g,僵蚕15g,蝉蜕15g,炒地龙15g,全

蝎10g,防风10g,仙灵脾15g,皂角12g,川芎10g,钩藤20g,黄芪30g,葛根20g,红花10g,

蜈蚣(另包)2条。

 

  用法:

上药除蜈蚣外,水煎3次兑匀分服,每日1剂。

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3次用药汤冲服

 

23. 中药外敷治疗:

 

  马钱子粉贴敷法。

马钱子粉10g,用适量白酒调成稠糊状,放入密闭容器中备用。

风湿膏剪成约1 

cm×1cm大小方块,将适量马钱子粉糊置于膏药中央,贴于阳白、太阳、颊车、牵正、下关、地仓等穴

,每次3~5个穴位,稍加按压。

每日按摩穴位3次,每次5分钟,以促进药物吸收。

一般贴药后患者即感

面部有牵扯感,感觉越强烈,治疗效果越好。

7天一疗程。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卒口僻。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口候记载:

“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

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

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

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以致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

 

  僵蚕、全蝎、白附子可祛风、活络、通经脉;配以丹参、葛根、红花可活血、化瘀、追风;佐以仙

灵脾、皂角、蜈蚣有兴奋神经的作用。

用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增加组织代谢,减轻

炎症和水肿,促进血液循环畅通;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

 

  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用马钱子粉外敷穴位可使药

物直接经皮吸收,恢复面部瘫痪肌肉。

使用白酒调敷,不仅中和马钱子之寒性,且能促进局部毛细血管

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利于药物吸收。

故内服、外敷二法同用,可使经络疏通,气血调和,提高治疗效

果。

 

[治疗原则] 

  1.以解痉、抗抽搐、止痛为主,药物治疗为主。

2.新针疗法。

3.理疗:

超短波、红外线。

4.局部

封闭及无水酒精注射。

5.射频温控热凝术。

6.微波治疗。

7.高压氧治疗。

 

  [疗效评价] 

  1.治愈:

治疗后,无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1年内无复发,有疼痛者、疼痛消失。

2.好转:

面肌抽

搐症状减轻,间歇期延长。

3.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专家提示] 

  原发性面肌抽搐病因不明,表现为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部分或全部颜面表情肌阵发性抽搐。

有专家

认为它是颅神经功能不全综合征。

面肌抽搐分为症状性和原发性两种。

所谓症状性(继发性)面肌抽搐是

指由于一些疾病所引起的伴随症状,如大脑皮质肿瘤、脑干肿瘤、听神经瘤、小脑角肿瘤、面神经的神

经纤维瘤、脑干炎症、面神经周围感染以及颅后窝蜘蛛网膜炎波及面神经等所引起抽搐。

原发性面肌抽

搐,近30年来的文献证明它是由于血管结构变化因素,即颅内动、静脉,动静脉畸形压迫刺激面神经所

致面肌抽搐。

抽搐时常伴有耳鸣、鼻堵、头晕、烦躁,部分晚期病例,患侧面肌无力、萎缩、舌前2/3味

觉降低或消失。

精神紧张、劳累、说话等为诱发因素或加重抽搐。

治疗用中枢抑制制剂、血管扩张药、

维生素、激素以及抗癫痫药物收效甚微。

文献报道用山胺咪秦(卡马西平)400 ̄600mg/天,治疗后,疗

效较好,一般需长期服药。

 

1.什么是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阵挛性收缩,常始于眼轮匝肌随即波及到口轮匝肌,

几个月至几年内逐渐加重。

严重者整个面肌及同侧颈阔肌均可发生痉挛,眼轮匝肌严重痉挛时使眼睛不

能睁开。

安静时减轻,情绪紧张、疲劳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2.面肌痉挛的表现:

面肌痉挛表现为电击样、抽搐发作,有间歇期,自己不能控制。

发作时,病人半侧面肌强劲地、阵发性

抽搐,眼睑紧闭,口角歪斜,抽搐时间短则数秒,长则10余分钟。

从而严重影响视力、语言、饮食和工

作。

有时可和三叉神经痛同时发作。

晚期患侧面肌无力萎缩,舌前2/3味觉可能丧失。

3.面肌痉挛发病的原因:

现代医学认为:

a)由于某种压迫使面神经传导发生病理性干扰所致,大部分病人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如小脑后

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神经动脉压迫,偶尔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   脑瘤等面神经根部的

压迫所致。

b)另一部分患者为特发性面神经瘫痪,恢复后出现继发性的患侧面肌痉挛。

可能为面神经炎导致神经脱

髓鞘的病理改变而未能恢复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