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人物传记.docx
《史记人物传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人物传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记人物传记
史记人物传记
篇一:
如何写人物传记
如何写传记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应。
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两个:
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
(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体现真实“志属信史”,志传和史传一样,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十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做到认真、事真、言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
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
一、广集资料,反复考证。
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详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
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学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对于收集大量的资料,又要细心鉴别,严格选材,做一番“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考证工作,严格坚持史实的可靠性、准确性。
这样,才能为社会所公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如果史实错了,立论也就不正确了,因此编写传记时,一定要占有丰富、详实、真实可靠地资料后,方能动笔,梅林为了写《马克思传》,用了几乎二十年的时间,搜集并深入钻研有关马克思的资料。
司马迁写《史记》,经历了十年,如果加上他搜集的史料,调查研究所花去的时间,可以说一部《史记》抓住了他的毕生精力。
二、抓住人物本质,从环境中说明人。
撰写人物传记,应把所写的人物放到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抓住人物的本质进行记述,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任何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物传记就是要写出一定的社会关系造就一定的人,而这个人又怎样对当时的社会关系施加一定的影响。
马克思的论点为人物传记的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也为真实的描述人物的本质特征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和作家也曾经指出过,编写人物传记必须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描述,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德国工人运动领导人罗〃卢森堡,希望梅林在写作《马克思传》时,能做到从环境中说明人,从历史中说明环境。
如果不顾人和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不把人放到当时所处的历史
环境之中,就不能写出具有真实感的人物,甚至歪曲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即使像杰出的法国作家维〃雨果,他的《小拿破仑》由于不理解法国当时的阶级斗争造成一种社会局势,使得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路易〃波拿巴有可能扮演英雄的角色。
马克思说雨果没有觉察到:
“当他说这个人表现了世界历史上空最强大的个人主动作用时,他就不是把这个人写成小人而是伟人了”。
而这,也就是脱离了历史的真实性。
可见,要写好人物传记,必须了解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把人物臵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中,论其世知真人,才能写得典型真实。
三、从人物的复杂性中对人物做出公允的评价。
历史是绚丽多彩的万花筒,历史人物有其复杂性。
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大量的历史人物功过参合,斑瑜互见。
有的人功大于过,有的人过大于功。
因此,我们对历史人物要全面研究,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看人物的好与坏,功与过,决不能因为一个人后期不好,就把前期的功劳一笔勾销,也不能因为做过一些错事,就把其他方面的贡献全部抹熬,而是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
司马迁写《淮阴侯列传》对韩信的军事才能使满怀激情的描写,但对韩信早年的“无行”、“不能治生商贾”、“食从人寄食饮”、“俯出胯下”却并没掩盖而是真书,读者读后反觉真实可信,所以我们写人物传记,一定要从当时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出发,事实求是地记载和评价历史人物,真实地反映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叙述生动
所谓生动,就是要把人物写活。
写成既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而不是干巴枯燥的偶像或只有动作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司马迁的《史记》雄视百代,卓然独立于千古,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他刻划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马克思也曾为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军事活动家政治家写作小传,他写的《贝尔蒂埃》、《贝尔纳多特》、《布律恩》、《布里昂》,生动记述了拿破仑一世时期法国军事活动家和政治家的群像,其中有贪得无厌、追名逐利之徒;有苛求官职、封号和王位的野心家,有愿为任何制度效劳的不择手段的钻营者。
这些小传,即描述人物的特有个性,又提供了拿破仑一世帝国资产阶段上层人物的本质特征,成为传记文章的典范。
恩格斯也写过不少人物小传,恩格斯写人物传的杰出之处和马克思一样,在于紧紧抓住人物的个性,同时突出人物所代表的阶级特征。
所以,在他笔下,马克思、燕妮〃马克思等人物形象,被活生生的再现出来。
所以一部成功的人物传记,既要体现人物的阶段、职业、文化素质、信仰、经历、遭遇及其产生影响等方面的不同,又要体现同阶段、同职业、同素质、同信仰、同遭遇、同影响而在性格上的差异。
要突出人物个性,体现人物个性形成发展的必然性。
只有这样,写出人物才能鲜明生动。
要达到上述要求,一要选材典型。
编写人物传要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事,选择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把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摒弃或一笔带过。
从各种素材中加工、提
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
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
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司马迁为了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他们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
通过这两对矛盾冲突,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同时秦赵争夺和氏璧以及渑池之会两件事,实质上是秦赵两国统治阶段两次实力较量,是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的前奏,所以选择这件事情,也显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
写大事固然重要,但对细节描写也不可忽视,有时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在一些细节中表现出来,茅盾税:
“善于描写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而写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
恰当的记述小事,能见微知著、增强传记的可信性和感染力,甚至预示着人物日后的发展。
如《史记〃陈涉世家》,开头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陈涉为人佣耕时,曾对同伴说:
“苟富贵、勿相忘”,并十分自负的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个细节,看来或许并非必要,其实对描写人物来说,却有助于展示人物思想脉络,写出人物前后一贯的性格史,写陈涉少时就有鸿鹄之志,所以后来才发展到大泽乡起义。
写陈涉少
篇二:
古代人物传记
第四单元教学解读
人物传记,是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本单元编选了三篇古代人物传记,这三篇传记的传主角色身份不同,廉颇为军事家,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张衡是科学家。
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能令后人景仰、追慕。
从他们身上,也可以约略反映出中国古代传记的大致面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记文学的丰富多彩,同时这三篇经典文言文也能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
对文言文有宏观的把握,做到知人、明事。
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
(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2.做了什么事?
(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明事
训练:
(1)要求学生用最简短的话概括课文内容,但是力争做到涵盖最大信息量。
每篇文章不超过50字。
(2)训练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章叙事脉络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提取信息、分析概括能力。
(人物)(3)可用对联、四字格等形式。
如在《苏武传》中,采用四字格形式把握文章脉络。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以人物为核心)(4)加强学生诵读。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从而理解词义,把握文意。
(5)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学文而纳百识。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出现的语法现象较多,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指示”“去”“宣言”等古今异义的词语;“完”“破”“负”等词类活用的词语;以及一些文言句式,如被动句“幸于赵王”“徒见欺”,倒装句“求人可使报秦者”“君何以知燕王”等;还有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等。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对此,教师需要提醒学生及时归纳整理。
唤醒沉睡的记忆(积淀)
6适当补充相关知识
如《廉蔺》中战国的形势、历史条件,在合纵连横中士这种角色。
在《苏武传》的阅读中,教师应适当补充文中所涉及的卫律、虞常、李陵这些人物的相关情况,否则文中有些情节不易理解。
《张衡传》可以说是一篇文言科技说明文,比前两篇文章稍难,而且也不像前两篇文章那样生动有趣,教师应重点讲解学生不易理解的句段,引导学生调动平时的积累,对句中的字、词、句进行充分的想象。
二、反复诵读,领悟精髓。
学习文言文不能只满足于疏通文意,还应该领会作者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在解决字、词、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生动形象。
根据这一特点,不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精神及性格品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比如读到“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
”,要注意体会人物的机智;读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
”,要注意体会苏武不顾及个人生命的崇高的爱国精神。
三、做到辨理、析情、明手法。
1.这个人怎么样?
(是好人,还是坏人?
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学习传主的高尚品德与可贵精神,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评价传主的功过是非,形成科学的史学观。
辨理、析情
智勇、孟子的话、
2体会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把握人物形象,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可以通过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细节描写等描写手法和对比等艺术手法;可以结合作者或者别人的评价;可以通过品味具体的字词等等。
譬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要结合“秦强赵弱”的时代背景,才更能明白蔺相如敢于玩弄秦王于股掌之上的智慧和勇气。
缪贤的举荐是侧面描写,突出其“智谋”。
而叙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几件事则主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进行正面描写。
也有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如“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通过“左右”的反映来侧面烘托蔺相如的“勇”。
《苏武传》中用副使张胜的贪生怕死、为虎作伥的卫律、曾为朋友的李陵等人丧失民族气节来和苏武做对比,突出其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汗王朝的利益至死不屈。
(细节)《张衡传》选材详略得当。
必修四课本P60页,课后练习题四中有太史公对蔺相如“智勇”的评价,也可加以借鉴来把握人物形象。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是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在布置本课时预习作业时最好跟学生先解释一下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详略得当。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人的合传的妙处在于清人李晚芳说,二人皆古大人风。
详细的写蔺相如是因为他是因为理顺;而写廉颇的笔墨少,只有两件,是精选事例。
廉颇作为一个将军,事业自然甚多。
这样写是恰当的取舍之法。
3所谓叙事艺术主要指文章叙事的风格、材料的处理、情节的特点、运用的手法和语言特点等等。
《史记》的艺术特色有:
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性格鲜明的一系列人物形象。
②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善于选择、剪裁和集中史料,善用“互见法”,善写大事和紧张场面,并以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
③寓褒贬于叙事,有强烈的抒情性。
④语言生动、准确、灵活。
材料:
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
《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把许多诘屈聱牙的古书词句译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
《史记》语言多是单行奇字,不刻意追求对仗工稳,亦不避讳重复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
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评骈俪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纠正艰涩古奥文风时,都要标举《史记》,把它视为古文的典范。
《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已经开始运用,如:
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显示人物性格,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
《汉书》:
班固的笔下不像司马迁那样时时渗透情感,只是具体地描写事实、人物的言行,却也常常能够显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写投降匈奴的李陵送苏武返汉时的复杂心情也很出色: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陵
虽驽怯,今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已矣!
令子卿知吾心耳!
异域之人,一别长绝!
”陵起舞,歌曰:
(略)陵泣下数行,因与武绝。
这两节,写英雄人物苏武,固然生动强烈地显示了他对自己民族的浓厚感情,写降敌人物李陵,也揭示了他的悲剧命运和复杂的心情,都不流于公式化和脸谱化,这种地方可说是深得《史记》精髓的。
《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它详赡严密,工整凝炼,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视藻饰,崇尚典雅。
范晔说:
“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
”(《后汉书·班固传》)指出了《史》、《汉》的不同风格。
这也代表了汉代散文由散趋骈、由俗趋雅的大趋势,值得注意。
喜欢骈俪典雅的文章风格的人,对《汉书》的评价甚至在《史记》之上。
四、写一写读写结合
谈谈自己的学习感想。
沉淀为思想和文字。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的《史记》不仅是历史著作的丰碑,也是文学的丰碑,加上他非凡的人生经历,使得司马迁的形象充满神奇的色彩。
在奇耻大辱面前,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活着。
他拖着残缺之躯,完成了“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史记》,实现了自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
司马迁将自己对历史的深入理解融入到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在更深的层面传达了他的人生体验与向往。
蔺相如在刀光剑影下依然挥洒自如、纵横捭阖,在非议面前能够忍辱负重,这些都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渗透了他的人生体验。
而他对廉颇的抑扬,恐怕也融入了自己更多的辛酸。
在残酷的现实中,有几人能够保持廉颇那样的赤诚之心,能有负荆请罪的胸怀?
司马迁遭受专制权力的残害,谁来给他请罪!
中国人有“诗言志”的传统,因此,教学本文,不应该把它处理成篇单纯的人物传记,纠缠于这些历史人物之中而忘记了作者渗透其中的灵魂。
毕竟是司马迁塑造了这些人物,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是可以触摸到司马迁的精神的。
战国在政治上尚处于近代国家还没有形成的时代,群雄争霸,国家的概念与今天不同。
如果把这些人物简单的比作爱国主义的典范是值得商榷的。
不能拿今天的意识形态来框范两千多年的人。
但是他们对于赵国的忠诚依然是美好的品质。
他们面对强权,面对霸权,能以智勇双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尊严与反抗,以及他们的顾全大局、和衷共济的品质,都使他们成为弱者与弱势群体在应对危机时的典范。
此外,战国时代的文化氛围也很有意思。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战国时代的群雄争霸难说有多少义在里面。
但那时的“士”非常活跃,他们南北奔走,合纵连横,现实了读书人追求功业的务实精神和巨大的热情和能量!
相比明清时代的那些一点人气都没有的腐儒、酸儒、懦儒,战国时代的读书人真是朝气蓬勃,特别具有生命力!
蔺相如这样的文人,先做门客,后作卿相,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存亡续绝,淋漓尽致的展示了当时的“士”的奇伟风采。
蔺相如之所以能够那样自由的游走斡旋于诸侯国之间,与当时的文化风气密不可分。
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如:
这篇文章在写法、语言、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
如何评价某个人物?
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
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
1.《史记》语言风格的生动、准确、灵活,结合具体的文段,谈谈你的理解。
不少于200字,写在作业本上。
(568班和美高)
2、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结合你对《史记》的了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少于200字,写在作业本上。
(12347班)
3、《世说新语·品藻》中说:
“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凛凛恒如有生气。
”结合必修四·四单元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从作者司马迁对廉颇、蔺相如的情感态度这一角度,“廉颇蔺相如凛凛恒如有生气”的原因。
4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
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
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5学会质疑。
如苏武的两次自杀,流放北海却想法设法活了下来?
苏武对卫律、李陵的态度6积累写作素材。
文学、文化常识:
知识拓展:
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六艺(儒家经书):
《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技能):
礼、乐、射、御、书、术
古代与官职调动、委派有关系的词:
(1)举:
推荐。
(被)举荐任官。
(“举孝廉不行”)
(2)行:
去应荐。
(3)辟:
征召,召来授官。
(被)召。
(“连辟公府不就”)
(4)就:
就职,任职。
(5)召:
召来授官。
(“累召不应”)
(6)应:
应职,接受官职。
(7)拜:
任命,授给官职。
(“拜为上卿”)
(8)迁:
调动官职。
(“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9)转:
调动官职。
(“再转复为太史令”)
(10)徙:
调动官职。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11)出:
离京去外地为官。
(“出为河间相”)
(12)下车:
指官吏初到任。
(“下国伊始”、“衡下车”)
(13)视事:
指官员到职工作。
(“视事三年”)
(14)除:
拜官。
除去旧职任新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5)乞骸骨:
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上书乞骸骨”)
篇三:
20xx-20xx课标卷实用类人物传记汇编
20xx-20xx课标卷实用类人物传记汇编
(20xx年课标1卷)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25分)
朱东润自传
一八九六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县一位失业店员的家庭,因此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二十一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
二十三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教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做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流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
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没这事是三百年前的砍伐,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起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
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根本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
有的,这便是所谓别转。
别转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认识后人认为有别与正史,因此成为“别转”,有些简单一些,也可成为转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
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
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部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转》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
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
应当说是可以的,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
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
我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他不是没有缺点
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