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06784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docx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docx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

“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学习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准确的翻译课文。

2.熟读成诵,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知己难求,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知己难求、知音难觅的感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解题导入:

1.上学期学过的《卖油翁》里说“陈康肃公尧咨善射”,谁还记得“善”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来学习《伯牙善鼓琴》(板书课题)

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字。

(明确:

先秦时期的著名乐师伯牙擅长弹琴)

二、读文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初次感知一下《伯牙善鼓琴》。

在初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比较迟疑,应该是有些字音在作怪,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你会读吗?

并且知道什么意思吗?

谁会谁上黑板写出来。

①辄穷其趣②卒逢暴雨③善哉

④援琴而鼓⑤霖雨之操⑥更造

2.解决了“拦路虎”,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大家再次放声朗读。

3.这次就比第一次声音大了很多,看来字词没问题了,那同学们,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这去掉标点的文章你会读吗?

谁来读读,你想读到哪里停就停,并且指名让下一位同学接着读。

大家集中注意力,看会不会点到你的名字。

4.谁愿意单独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赏文识句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过几遍文章之后,想必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同学们认为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谁来翻译这句话的意思?

2.那我们首先来看看文章是如何表现“伯牙善鼓琴”的?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现“善鼓”的句子。

(明确:

志在登高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请三位同学翻译这三个句子。

“霖雨之操”和“崩山之音”是在什么情况下所作?

(明确: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

谁来翻译?

3.大家注意这两句,“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是什么样的景色?

给同学们看张图,直观的感受一下。

这样的美景用音乐来表达,琴技果然高超,那这个“善哉”所包含的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赞赏、欣赏)

能不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师读“志在高山”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读“志在流水”师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莫道文字简,情深意也真!

4.伯牙的志趣应该不止“高山、流水、霖雨、崩山”,那如果是“青松、杨柳、湖光、明月”呢?

(大屏幕播放景色照片)请同学们仿照这两句话,也来写写。

志在青松,善哉,

志在杨柳,善哉,

志在湖光,善哉,

志在明月,善哉,

评语:

风光如画,五班才子,又见今朝!

5.口说无凭,我们再来听听到底琴声如何!

(播放《高山流水》)

这首鼓琴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现在也作为成语使用,谁知道什么意思?

(明确: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6.这样高妙的乐曲在当时只有钟子期听懂了,我们来看看文中又是如何表现“子期善听”的。

(要求学生说原文)(答一句,译一句)

(概括:

志在高山、得之泰山/志在流水、得之江河/初为淋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所念必得/辄穷其趣/吾于何逃生哉)

7.伯牙的话是从什么角度来证明“子期善听”?

(明确:

侧面描写)

四、续文入情

1.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这两人什么关系?

(明确:

知音、知己)

2.谁知道这个故事最终结局?

(用自己的话讲)

3.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圆满,但是足以震撼人心,千古流芳。

看完这个故事后你能说说你对“知音”“知己”的认识了吗?

如:

①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③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④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⑦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评语:

老师不禁感慨!

四十分钟何其短,人生大悟何其多!

亭亭少女、束发少年,胸有成竹藏丘壑,腹有诗书气自华!

五、背文积累

文章已然通晓,我们来试着背一背。

(播放屏幕)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伯牙子期的友谊可敬可叹!

老师更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和学习上的“善听者”,“听”人情冷暖,“听”大美自然!

这是我们的课后作业(展示作业内容)同学们,下课!

七、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用楷体默写文章。

2.倾听班得瑞的《春野》,将你听到的声音、乐器、感受写下来,300字左右。

 

八、板书设计

伯高山-泰山钟

牙流水-江河子

善所念霖雨之操必得期

鼓崩山之音善

琴辄穷其趣听

“吾于何逃声哉”

【教学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课堂中时间尽量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学生自学后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学一点教一点,恰当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阅读有关这个故事的其他资料,并在后面也增加了与此有关的内容,做到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这篇课文,对于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还让学生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了记忆。

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翻译课文使用时间过长,以至于后面的“赏文识句”环节时间压缩了,个别学生难点可能没有突破。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

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

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

“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

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通过教学反思找准我在教学中的不足,积累经验,学习提升,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了一位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最珍爱的一幅是戴嵩画的牛,经常随身带着。

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画错了,听牧童说完,杜处士也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这篇文章通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

简单的故事,却给人以深深的启示,这是一篇非常适合高年级孩子阅读的文言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

【教学重点】

1.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师: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2课《书戴嵩画牛》。

(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师板书:

书写、记录。

)“戴嵩”是谁?

(学生介绍。

)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指名回答。

2.简介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师:

苏轼不仅能诗善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他的这篇短文就是关于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牛》的。

猜一猜,他会说什么呢?

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从课题入手,先理解课题的意思,再接着介绍作者苏轼,引出苏轼会在文中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

(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

)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能读对吗?

课件出示:

蜀轴囊曝搐婢拊掌

指名读,全班齐读。

3.师范读全文。

4.指导课文朗读。

师:

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师出示课件展示: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6.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7.师生合作读。

师:

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设计意图】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

教师通过指名读、示范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得意思,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

师:

“好”这里读hào,是喜爱的意思。

预设2: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

“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

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

“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

“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

4.师:

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