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067719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0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九年级化学教案

上册

科目: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教师:

时间2012年下期

安岳县林凤镇初级中学

教学内容: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

教学难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型:

讲述引导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时间及班级: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

让学生将碱溶液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字。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 

要求学生看教材中插图l-10  

看图片思考  

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

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领略化学魅力。

  

结合图片中有关化学材料的介绍,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

介绍

走进化学世界

走进化学世界

利用介绍丰富多彩、接近生活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l.什么是化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教材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介绍]普通铜制品和纳米铜的性质与用途,提高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认识。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化学科学的认识,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

 

引发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深入

探究

 [假设]:

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小组讨论,提交结论。

 让学生在猜想,解疑中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归纳

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让学生真正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学习

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

1.阅读“绿色化学”。

2.预习课题2。

反思及感想:

第一单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教学内容: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

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

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型:

实验引导

六、授课班级: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

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

澄清两个概念:

物质与物体。

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

水由什么构成?

(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

(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

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

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

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

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4

绿色粉末状的碱式碳酸铜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

氧化铜(黑色)、水、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

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

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

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性质?

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

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

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

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

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九、布置作业

1.复习课本1-10页

2.P101-5题

十、反思及感想: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培养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