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练习第2部分 2 专题二 4 2 高考命题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7706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练习第2部分 2 专题二 4 2 高考命题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练习第2部分 2 专题二 4 2 高考命题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练习第2部分 2 专题二 4 2 高考命题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练习第2部分 2 专题二 4 2 高考命题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练习第2部分 2 专题二 4 2 高考命题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练习第2部分 2 专题二 4 2 高考命题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

《高考语文练习第2部分 2 专题二 4 2 高考命题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练习第2部分 2 专题二 4 2 高考命题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练习第2部分 2 专题二 4 2 高考命题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

高考语文练习第2部分2专题二42高考命题点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高考命题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古诗词鉴赏对诗歌语言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是出现率较高的命题形式。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用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品评诗歌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

(2)结合词语对诗歌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进行理解分析;(3)总体上对诗歌语言特色、风格进行概括评析。

考向一 炼字型

炼字:

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生动的效果。

诗歌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等。

这种题型是高考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题型之一。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

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

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6.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聚焦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代诗歌时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动词。

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即时小练]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第一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

答:

                                    

                                    

答案:

“怨”字用得最好。

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这两句中分别是哪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答:

                                    

                                    

答案:

“溅”“惊”二字用得好。

运用拟人手法,寓情于物,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二)聚焦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我国古代诗歌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

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即时小练]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这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试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直”“圆”用得好。

“直”字点出沙漠无风,“圆”字写残照如轮,可以直视。

两字准确描绘了傍晚时分沙漠苍凉静穆的壮美景象,意境雄浑开阔。

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孤寂的情绪融合在景物描写中,感受真切自然。

(三)聚焦副词

副词是对动词、形容词进行修饰限制的词语。

副词运用恰到好处,可以起到使诗句悠扬婉转、情韵丰富,化呆板为活泼的表达效果。

[即时小练]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表意上有何作用?

答:

                                    

                                    

答案:

“尽”字用得好。

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四)掂掂“数量”之重

经优秀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

“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平添韵味。

[即时小练]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早 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答:

                                    

                                    

答案:

“一”字用得好。

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开已久,不能算是“早梅”了。

(五)听听“叠词”效果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

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即时小练]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联系词的内容,分析上阕中叠词的妙处。

答:

                                    

                                    

答案:

“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六)追“彩”逐“色”:

色彩词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

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怜惜的情愫尽在“绿”中。

[即时小练]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 ①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

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

“雪”比喻的是白发,“朱”代指容颜。

两相对比,表现出容颜过早衰老,诗人所表达的哀叹感情自然流露出来。

答案:

“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七)赏虚词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

在古代诗歌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转、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即时小练]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

请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子形象的诗。

女主人公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忽见”惹起一腔幽怨。

理解“忽”字的含义,不能只局限于此句,而应从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答案:

从全诗来看,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相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的情形。

所以,“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极富神韵,极其准确地表现了潜藏在女主人公内心的某种情感,平时并不觉得,一旦为外物所触发,瞬间便不可自已地发生变化。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即时小练]

9.(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4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

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

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

答题时先解释“斗”“攒”的意思,“斗”“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崖、山峰人格化。

阐释时注意突出“斗”“攒”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最后指出运用这两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对立,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考向二 鉴赏诗眼型

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是“诗眼”。

诗眼分为两种类型:

“句中眼”和“篇中眼”。

1.句中眼。

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鉴赏的方法是由字及句,由景及情。

具体来说就是从字意、表现手法、景物的特点、诗人的情感等角度来体味。

例:

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分析:

“惊”字用得好,用鸟儿的惊动反衬春涧的幽静。

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

2.篇中眼。

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

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是景和理的有机统一。

例:

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阳词,结尾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有的让先找出“诗眼”然后分析,有的是指出“诗眼”要求分析。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并简要分析其妙处。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如何确定“诗眼”

1.内容上:

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2.修辞上:

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

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位置上:

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二)多重意识鉴赏诗眼

1.要有多要素意识

(1)最生动,最具活力。

(2)最能营造意境。

(3)最易统摄全篇。

(4)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

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要有多层级意识

“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阕中、全篇中乃至作者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

固然,作者的情感与句子、上下阕、全篇密不可分,但是,不妨碍我们分析“诗眼”与重点字词在这些层级中的不同表现。

3.要有多角度意识

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

主要角度有两个:

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

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歌标题、全诗意境与诗人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与重点字词。

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日长简仲咸[注]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

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注】 本诗作于诗人因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解析:

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指出其诗眼,然后结合注释和全诗内容进行具体说明。

诗人口中说“闲”,正是心中不肯闲之故。

结合诗歌注释可知,他为官清正,有志改革,然而因为被人诬陷而获罪,被贬谪商州。

故一“闲”字,凝聚着诗人满腔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

另外,诗歌中“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面三联也均承此而来。

答案:

诗眼是“闲”。

“闲”为一篇之眼目,“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

诗人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诗人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

考向三 鉴赏炼句型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也不完全等同。

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某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注意赏析四角度:

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

2.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

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

3.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

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鉴赏就是要找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一种表达技巧题中的暗考题。

4.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

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

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总之,要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

三、规范答题——四步骤

[即时小练]

(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3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

                                    

                                    

解析:

这首诗中除了第三联直抒胸臆,其他三联都侧重于写景。

但尾联写景,不同于前两联,“待”字表明尾联不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而是想象的虚景,以虚代实,呈现出一种清幽闲逸的意境。

“处处景语皆情语”,尾联亦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此外,景语置于诗歌末尾,也起到了以景结情的作用。

答案:

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即可)

考向四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词)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词)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词)人的艺术特色。

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词)人、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在此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往往给某些诗(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诗(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诗(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一种风格。

我们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还是应当就诗论诗。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

2.这首诗(词)的某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词)的风格是……,请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

4.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诗(词)句作简要赏析。

5.这首诗(词)是如何体现……风格特点的?

请简要分析。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

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

豪放词的语言绝不婉约,而婉约词的语言绝不豪放。

因此我们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时,注意使用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

这就需要掌握常见的八种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解 说

豪迈奔放

此种风格的作品,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言近旨远

此风格的作品,语言浅近,意旨深远,常于平常的景、物、事中寄托深意。

如,朱熹《观书有感》

朴素自然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腻,细如抽丝。

如: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含蓄蕴藉

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如: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清新明快

这种风格常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其艺术境界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静景,有近景、远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明快。

幽默讽刺

诗中多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如: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陆龟蒙《新沙》)

语言风格巧记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

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

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

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

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顺畅。

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

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韵味长。

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

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

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

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奇拔注感伤。

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

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即时小练]

1.请将下列诗句对应的语言风格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豪迈奔放  沉郁顿挫  言近旨远  朴素自然

婉约细腻含蓄蕴藉清新明快幽默讽刺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2)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酬朱庆馀》)(    )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

(4)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5)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

(6)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

(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8)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

答案:

(1)言近旨远 

(2)含蓄蕴藉 (3)朴素自然

(4)豪迈奔放 (5)婉约细腻 (6)清新明快 (7)沉郁顿挫 (8)幽默讽刺

2.(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