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新人教必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7072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新人教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新人教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新人教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新人教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新人教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新人教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新人教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新人教必修.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新人教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新人教必修

《说“木叶”》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o)  照浦(bǔ)   褒贬(bāo)

B.灼灼(zhuó)亭皋(gāo)寒砧(zhàn)

C.涔阳(Chén)言筌(quán)万应锭(dìng)

D.窸窣(sū)迢远(tiáo)翩翩(piān)

思路解析:

A项,“浦”应读“pǔ”;B项,“砧”应读“zhēn”;C项,“涔”应读“Cén”。

答案: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疏朗绵密 广为传诵 明月皎洁 克敌致胜

B.熟能生巧 落叶萧萧 丰富多彩 千古留传

C.不假思索 一言难尽 一盖而论 枝繁叶茂

D.蒙蒙细雨 浮想联翩 相去无几 无人问津

思路解析:

A项,“克敌致胜”应为“克敌制胜”;B项,“千古留传”应为“千古流传”;C项,“一盖而论”应为“一概而论”。

答案:

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   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钟爱奥妙

C.启发喜爱奥秘

D.启示喜爱奥妙

思路解析: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根据“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可以确定

(1)句选“启发”。

“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

(2)句选“钟爱”。

“奥秘”,名词,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奥妙”,形容词,(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根据句意,(3)句应选形容词“奥妙”。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B.为了缅怀为国捐躯的忠魂,国庆前夕,武汉各界人士近百人齐聚武汉抗战纪念园,举行抗战烈士公祭活动。

C.医学专家提醒大家,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发生突然猝死的现象越来越多了,现在年轻人压力过大,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是造成这种死亡的很重要的诱因。

D.国内生产困难重重,海外投资短期难以见效,我国粮食虽然连续十年增产,但中国要践行“自己养活自己”的承诺却日益困难。

思路解析:

A项,成分残缺,在“形成”前加“使之”。

C项,“突然猝死”语意重复。

D项,语序不当,“我国粮食……”与后面句子的主语不一致,应把“虽然”调到“我国粮食”的前面。

答案:

B

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

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思路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的衔接连贯。

从上下句子语境来看,后一个句子是“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可见前一句子的主语应该是“石头”,由此排除了A项和C项。

D项用判断动词“是”进一步强调主语为“石头”,因此选D项。

答案:

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

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6.根据上下文的有关内容,解说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过程中“木”字的关键作用。

思路解析:

本题实际是分析“木”字的意蕴。

结合语境来看,选文第2段对此进行了集中阐述,因此,只要对第2段信息内容进行筛选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7.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有怎样的作用?

思路解析:

句子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考虑。

就本句来看,其位置在文章中间,所以考虑其是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答案:

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由“木叶”和“落木”的不同,引出下文探究“木”字的来历。

8.下列对“寒风扫高木”中“高木”与“高树多悲风”中的“高树”的差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木”描写的是落叶的境况,而“高树”并没有落叶的形象。

B.“高树”能表达作者深厚的不平,且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

C.“高木”是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它所表现的感情越来越淡。

D.“高树”饱满而“高木”空阔,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思路解析:

C项,原文中并没有说“高木”“所表现的感情越来越淡”,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

C

9.下列有关选段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B.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树叶”,甚至“落叶”也不常见。

C.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D.在概念上,“木叶”与“树叶”相同,没有可辩论之处。

思路解析:

B项,“落叶”在古诗中常见,只是一般的形象。

答案:

B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

王维的境界

钱 穆

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是说有个丫鬟很喜欢陆放翁的两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便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

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

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李白、杜甫跟陶渊明的诗。

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

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

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

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

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

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出不去了;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

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

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尽有人买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自己以为很高雅,其实还是俗。

因为在这环境中,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这就算作俗。

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李白、杜甫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

王摩诘是释,是禅宗。

李白是道,是老庄。

杜甫是儒,是孔孟。

《红楼梦》作者,或是抄袭王渔洋以摩诘为诗佛,太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的说法。

故特举此三人。

摩诘诗极富禅味。

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

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但作诗怎能不着一字,又怎能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

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此一联拿来和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

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

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噗噗地掉下。

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

那人呢?

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

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

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

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噗噗地掉下。

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

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

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

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

(有删改)

10.下列关于文中论诗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学诗千万不能学陆游的诗,他的诗十分俗气。

B.学诗要学儒、释、道这一类的宗教诗或哲理诗。

C.好的诗歌里应该有人,而不仅仅是景物的堆砌。

D.好的诗歌应该在景物之中表现出人的情怀。

思路解析:

A项,“这种诗”“这样的诗”表明林黛玉仅就“重帘不卷留香久”这一联而言。

B项,误解原文。

C项,文中作者承认陆游那一联里也有人,却是个“俗人”,所以不好。

答案:

D

11.对文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指极富禅味的“无我、无住、无着”,让读者自己体会宗教的美。

B.“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指诗人的境界需要读者自己通过诗中的景物去感悟和领略。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指儒、释、道的哲理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D.“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指诗歌要写出活的动的景物,而不是把景物写得死而滞。

思路解析:

A项,将概念的范围缩小了。

C项,曲解了文中举例的目的。

D项,未能理解“不着一字”的含义。

答案:

B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只写了很好的砚台,磨好了的墨,但没有写如何用。

B.林黛玉列举王维、李白、杜甫来谈诗,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受了王渔洋诗佛、诗仙、诗圣说法的影响。

C.“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之所以好,是因为诗中不仅有人,而且这个人对宇宙和生命还抱有一番看法。

D.“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中“落”和“鸣”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而“雨中”又给生命罩上了些许凄凉。

思路解析:

A项,原因理解错误,这一联之所以不好,是因为无意境,无情趣,俗。

答案:

A

三、表达交流

13.请指出画线句子所涉及的成语及与之含义相近的成语,并用平实的语言表述画线句子所包含的作者的创作思想。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剧本创作时说:

“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

成语①         

含义相近的成语还有②         

创作思想③                 

思路解析:

成语可由“东施”“西施”“效颦”得出,然后写出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根据词义扩展到创作思想。

参考答案:

①东施效颦 ②邯郸学步(或亦步亦趋等) ③创作不能丢失自我,盲目模仿只能遭人耻笑。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智慧式的大智慧-----“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苏长和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

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②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

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③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

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

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④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⑥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

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

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该)

1、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面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其中现代部分的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理论的重要依据。

C.“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的。

D.“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白己理解的位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第④⑤段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C.第⑥段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是这种思想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本源之一。

C.尽管当今世界并不是一片祥和,但是由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的自我定位。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他家挨着一条河。

出门走几步,就到了河边。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

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

他钓鱼很有经验。

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

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

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

不大一会,鱼就熟了。

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

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

“爸——!

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

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王淡人的大门总是开着的,望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

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

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

送给王淡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

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

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寒士是非常配称的。

王淡人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什么病都看。

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

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而且大都是七八岁狗都嫌的半大小子。

这些生疮长疖子的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很少当下交款,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

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

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一只鸡、或半布袋鹌鹑!

遇有实在困难,什么也拿不出来的,就由病人的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

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王淡人家吃饭不致断顿,——吃扁豆。

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

穿衣可就很紧了。

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

只有儿子女儿一年一年长高,不得不给他们换换季。

有人说:

王淡人很傻。

王淡人是有点傻。

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县里闹了一次大水。

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

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

他会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

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

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

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

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

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颠簸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样的欢呼。

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

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今年。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

这人原先很阔,后来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连一片瓦都没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

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

搭背。

说:

“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

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

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

“你干吗为他治病?

”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

“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汪炳没有一个钱。

白吃,白喝,白治病。

病好后,他只能写了很多鸣谢的帖子,贴在满城的街上,为王淡人传名。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

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淡人家通道里挂着的匾交待了他家世代行医,也突出他“急公好义”的性格,为下文叙述这块匾的由来埋下伏笔。

B.王淡人医德高尚,善良淳朴,淡泊名利。

不管是落魄的老友,还是贫困的病人,他都会尽力相救,得到了他们的尊重。

C.“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这一细节描写,自然朴实,简练传神,平淡之中带有诗意。

D.结尾处“一庭春雨,满架秋风”呼应了前文王淡人医室的对联,也表现了他洒脱淡泊,甘于清贫,富有生活情趣的特点。

2、小说花费较多的笔墨去写王淡人的“钓鱼”,这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人评价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总是从不同的层面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

请从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表现手法两个方面中,任选其一进行简要探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网络文学自1998年发轫,于今已走过二十载。

从被视作“一群年轻人写着玩儿”,到如今拥有超过1300万注册写作者、发表作品1600余万种、读者超过3.78亿人的文学样式,中国网络文学这二十年不仅有文学意义,更在文化与社会意义上成为广泛的研究对象。

网络文学一定意义上是青年人的文学,值得热情关注,应当充分重视。

网络文学兴起的背后是70年代乃至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以及90年代出生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迅速成长。

有人甚至将网络文学形容为“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先声”,网络文学的兴起能够“吹响新文明的号角”。

网络文学需要健康说理、鞭辟入里的网络文艺批评。

网络上关于网络文学的“e批评”十分热闹,这种“e批评”,是指在网上非常普遍的、任何网民都可以张贴上去的评论。

与“e批评”相比,网上文艺理论、文艺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