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7.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6891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7.docx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7.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7.docx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7

2018年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7)

一、选择题:

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发育为乙的主要场所是胸腺B.丙表面形成了特异性抗原受体

C.乙增殖分化为丙需要抗原刺激D.丙具有较强的分裂和分化能力

【答案】C

【解析】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A错误;丙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表面没有形成特异性抗原受体,B错误;乙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记忆细胞,C正确;丙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不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B淋巴细胞的转化关系图,考查人体免疫细胞的来源、作用以及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学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下列实验中,有关操作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或结果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与第三次观察间隔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

B.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对上清液检测结果相同

C.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时间的长短对调查结果的影响相同

【答案】B

【解析】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是观察质壁分离现象,第三次是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若两次观察间隔的时间过长,细胞可能由于失水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在第三次观察时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A错误;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分子进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为噬菌体较轻,搅拌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噬菌体及其蛋白质外壳存在于上清液中,若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会出现放射性,若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因此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时上清液检测结果相同,B正确。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若解离时间过长,则可能因细胞结构遭到破坏而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解离时间过短,细胞可能未分散开来,C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两次捕获间隔的时间过长,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到的有标记的个体偏少,使调查的结果偏大,D错误。

3.2017年7月,科学家们揭开了关于染色质中DNA的世纪之谜,首次在人类活细胞的细胞核中实现了3D基因组成像。

这项研究可能冇助于改写DNA结构的教科书模型。

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组成DNA的碱基排列在内侧,互补链间的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性

B.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C.双链DNA分子中,若一条链的G:

T=1:

2,则另一条链的C:

A=2:

1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答案】C

4.分裂间期依次分为G1、S和G2期,研究者将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融合,实验如下图所示。

其中灰色的部分是细胞核,黑点代表中心体。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中心体的复制始于G1期,在G2期复制完毕

B.中心体和DNA复制可能同时进行

C.S期细胞中存在使G1期细胞核进入S期的物质

D.引发中心体复制的物质持续存在到G2期

【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S期细胞含有两个中心体,即中心体在S期即复制完毕,A项错误;G1期和S期的细胞融合,G1期细胞可以发育到S期,完成中心体的复制,中心体和DNA复制可能同时进行,B项正确;推测S期细胞中存在使G1期细胞核进入S期的物质,C项正确;G1期和G2期的细胞融合,G1期细胞可以完成中心体的复制,推测引发中心体复制的物质持续存在到G2期,D项正确。

5.利用不同浓度的维生素K2(VK2)培养肿瘤细胞72h后,测定肿瘤细胞凋亡率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以转录形成的mRNA相对值表示),结果如下图。

下列有关叙述,最合理的是

A.肿瘤细胞在没有VK2诱导的情况下不会凋亡

B.bax基因稳定表达使VK2失去诱导细胞凋亡作用

C.VK2诱导细胞凋亡可能与bcL-2表达减弱有关

D.bcL-2基因是抑癌基因,bax基因是原癌基因

【答案】C

【解析】曲线图显示,肿瘤细胞在没有VK2诱导的情况下也会凋亡,只是凋亡率相对较低,A错误;随着VK2浓度的不断增大,肿瘤细胞的凋亡率也随之增大,bcl-2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相对值逐渐减小,而bax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相对值变化不大,说明bax基因稳定表达,并没有使VK2失去诱导细胞凋亡作用,VK2诱导细胞凋亡可能与bcl-2基因表达减弱有关,VK2可以通过抑制bcL-2基因表达而诱导细胞凋亡,B错误,C正确;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由题意和图示信息,只能判断基因bcL-2和baxD与细胞凋亡相关,但不能确定谁是原癌基因,谁是抑癌基因,D错误。

6.已知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

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

B.神经元c兴奋会释放脑啡肽从而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

C.a与脑啡肽结合的受体和b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不同

D.两种递质均引起图中突触后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答案】D

【解析】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A项正确;神经元c兴奋释放脑啡肽从而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使b不产生兴奋,则大脑皮层不会产生痛觉,B项正确;脑啡肽与a的受体结合导致膜内外电位差进一步增大,产生抑制;乙酰胆碱与b的受体结合导致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产生兴奋,二者结果不同,受体不同,C项正确,D项错误。

7.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高纯硅

B.汽油、煤油、植物油的主要成分都是烃

C.在糕点包装袋内放置活性铁粉作抗氧化剂

D.轮船船身连接锌块叫做外接电源的阴极保护法

【答案】C

【解析】A.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A错误;B.植物油的主要成分都是油脂,含有氧元素,不属于烃,B错误;C.在糕点包装袋内放置活性铁粉,可以消耗包装袋内的氧气,作抗氧化剂,C正确;D.轮船船身连接锌块叫做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错误.答案选C.

8.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苯与溴水可发生加成反应B.以苯甲醇为原料可生成苯甲酸

C.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可水解D.分子式为C5H12O的有机物一定属于醇类

【答案】B

【解析】A.苯分子中没有碳碳双键,其不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A不正确;B.以苯甲醇发生氧化反应可生成苯甲醛,苯甲醛再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苯甲酸,B正确;C.糖类中的单糖是不能水解的,C不正确;D.分子式为C5H12O的有机物不一定属于醇类,也可能属于醚类,D不正确。

本题选B。

9.下列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A.配制1mol•L-1的硫酸铜溶液200mL,需要称取胆矾晶体40g

B.蒸馏实验时若温度计的水银球高于支管口,则收集到的馏分沸点会偏低

C.焰色反应时需用稀硫酸洗净铂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D.丝绸与棉布可以通过燃烧闻气味的方法进行鉴别

【答案】D

【解析】胆矾晶体为CuSO4∙5H2O,分子量250,配制1mol•L-1的硫酸铜溶液200mL,需要硫酸铜的量为0.2mol,需要胆矾晶体质量为0.2×250=50g,A错误;蒸馏实验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若高于支管口,则收集到的馏分沸点会偏高,B错误;铂丝要用盐酸来清洗,因为盐酸盐沉淀物少,且盐酸受热易挥发,C错误;丝绸为蛋白质,燃烧后有烧焦的羽毛气味,棉布为纤维素,燃烧后为白色的灰,D正确;正确选项D。

10.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由H2O2分解制得标准状况下2.24LO2,转移电子数为0.2NA

B.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36.5g氯化氢气体,断裂的共价键总数为NA

C.44g丙烷中含有的极性键为8NA

D.1L0.1mol·L-1的NaHSO3溶液中HSO3-和SO32-离子数之和为0.1NA

11.LiOH和钴氧化物可用于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利用如图装置电解制备LiOH,两电极区电解液分别为LiOH和LiCl溶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极区电解液为LiOH溶液

B.电解过程中Li+向B电极迁移

C.每产生标准状况下2.24L氢气,就有0.1mol阳离子通过交换膜进入阴极区

D.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知,B电极上有氢气生成,则B为电解池阴极,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2e-=2OH-+H2↑,A为阳极,阳极反应式为2Cl--2e-=Cl2↑。

A、B为电解池阴极,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2e-=2OH-+H2↑,所以B极区电解液为LiOH溶液,故A正确;B、电解过程中Li+向阴极B电极迁移,故B正确;C、每产生标准状况下2.24L氢气,所以有0.2mol电子转移,根据电荷守恒知,就有0.2mol阳离子通过交换膜进入阴极区,故C错误;D、A为阳极,电极上氯离子放电,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故D正确;故选C。

点晴:

本题考查电解原理,解题关键:

理清各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各个区域电解质溶液成分,会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易错点:

A选项,电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在阴极水电离的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留下OH-。

12.X、Y、Z、W、Q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

其中只有Z是金属元素,W的单质是黄色固体,X、Y、W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不可能显弱碱性

B.Y的简单阴离子比W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弱

C.X、W、Q的氢化物均可在Y的单质中燃烧

D.Q的氢化物的水溶液能与W的盐反应得到W的氢化物,说明非金属性Q>W

【答案】B

【解析】由X、Y、Z、W、Q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W的单质是黄色固体知W为S,根据周期表知Y为O,X为N,Q为Cl,Z是金属元素,所以Z可能是Na、Mg、Al中的一个,当Z是铝元素时,A错误;因为Y是氧元素,W为硫元素,非金属性O>S,还原性O2-2-,故B正确;C.X、W、Q的氢化物分别NH3H2SHCl,其中HCl不能与氧气反应,C错误;D.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不能从氢化物与盐反应的角度进行分析,D错误。

点睛:

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解答此题根据位构性的关系,先确定元素的名称,在根据在周期表的位置,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推导元素的性质。

13.已知pOH=-lgc(OH)。

t℃时,往50mL0.1mol/LMOH溶液滴加0.1mol/L盐酸,溶液pH、pOH随滴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12

B.盐酸与MOH溶液恰好中和时溶液pH=6.5

C.滴人盐酸体积达26.0mL时,溶液中微粒浓度c(Cl-)>c(H+)>c(M+)>c(MOH)>c(OH-)

D.t℃时,MOH的Kb>1.0×10-3

【答案】D

二、选择题:

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4.跳水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体育项目,近年来,我国跳水运动员在重大的国际比赛中夺得了几乎所有的金牌,为国家争得荣誉.如图为某运动员(可看做质点)参加跳板跳水比赛时,其竖直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以其离开跳板时作为计时起点,则

A.

时刻开始进入水面

B.

时刻开始进入水面

C.

时刻达到最高点

D.

时间段速度方向竖直向上

【答案】B

【解析】跳水运动员借助跳板的弹力先向上加速,到最高点后,再向下加速运动,故

时刻为运动员上升到最高点的位置;当接触到水面后,运动员开始向下做减速运动,故

时刻开始进入水面,从图中可知向下为正方向,故

过程中受到为正,即向下运动,所以B正确.

15.一个质量为0.18kg的垒球,以15m/s的水平速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大小变为35m/s,设球棒与垒球的作用时间为0.01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360N

B.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900N

C.球棒对垒球做的功为900J

D.球棒对垒球做的功为110.25J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对球棒击球的过程分别运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作用力和作用.动量定理表达式是矢量表达式,在运用动量定理是要注意方向.

根据动量定理:

,解得

,A错误B正确;根据动能定理

,CD误.

16.如图所示,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底端固定一轻弹簧,O点为原长位置。

质量为0.5kg的滑块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物块下滑并压缩弹簧到最短的过程中,最大动能为8J。

现将物块由A点上方0.4m处的B点由静止释放,弹簧被压缩过程中始终在弹性限度内,g取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从O点开始做减速运动

B.从B点释放滑块动能最大位置比从A点释放要低

C.从B点释放滑块最大动能为9J

D.从B点释放弹簧最大弹性势能比从A点释放增加了1J

【答案】C

Ek1+Ep=mgxAsin30°…①

从B释放到动能最大的过程,由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得:

Ek2+Ep=mgxBsin30°…②

由②-①得:

Ek2-Ek1=mg(xB-xA)sin30°

据题有:

xB-xA=0.4m

所以得从B点释放滑块最大动能为:

Ek2=Ek1+mg(xB-xA)sin30°=8+0.5×10×0.4×0.5=9J,故C正确.根据物块和弹簧的系统机械能守恒知,弹簧最大弹性势能等于物块减少的重力势能,由于从B点释放弹簧的压缩量增大,所以从B点释放弹簧最大弹性势能比从A点释放增加为:

△Ep>mg(xB-xA)sin30°=0.5×10×0.4×0.5J=1J,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要正确分析物块的受力情况,判断其运动情况,知道物块压缩弹簧后先加速后减速,同时要明确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17.用同样的交流电分别用甲、乙两个电路给同样的灯泡供电,结果两个电路中的灯泡均能正常发光,乙图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5:

3,则甲、乙两个电路中的电功率之比为

A.1:

1B.5:

2C.5:

3D.25:

9

【答案】C

【解析】设灯泡的额定电流为I,则甲图中电路的功率为P1=UI,根据变流比可知,乙图中原线圈中电流为

,乙图中的功率为

,因此甲、乙两个电路中的功率之比为5:

3,则C项正确.则选C.

【点睛】掌握住理想变压器的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最大值和有效值之间的关系即可解决本题.

18.一电荷量为q(q>0)、质量为m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仅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t=0时由静止开始运动,场强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若粒子在5T/2~3T时间内的位移为零,则k等于()

A.3/2B.4/3C.5/4D.6/5

【答案】D

【解析】因粒子在5T/2~3T时间内的位移为零,可知粒子在5T/2时刻的速度与3T时刻的速度等大反向,设5T/2时刻的速度为v,则3T时刻的速度为-v;由动量定理:

在0-5T/2过程:

;在0-T过程中:

,联立解得k=6/5,故选D.

点睛:

此题关键是要分析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物理过程;找出“粒子在5T/2~3T时间内的位移为零”满足的条件,灵活运用动量定理解答.

19.大文学家将仅在被此的引力作用下运动的两颗相星称为双星。

某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两恒星间的距离L已及运动的周期T,则()

A.

B.

C.

D.

【答案】BC

【解析】设两颗恒星的质量分别为m1、m2,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分别为r1、r2,角速度分别为ω1,ω2.根据题意有 ω1=ω2;r1+r2=L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定律,有:

F=G

=m1ω12r1;F= G

=m2ω22r2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r1=

根据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知:

ω1=ω2=

联立解得:

m1+m2=

,选项B正确,A错误;

因:

G

=m1ω12r1; G

=m2ω22r2解得

,则

,因r1+r2=L,则r1r2≤

L,则

.则选项C正确,D错误;故选BC.

20.如图甲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1运行,一质量为m=1kg初速度大小为v2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处滑上传送带;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t图象(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则(  )

A.小物块向左运动的过程中离A处的最大距离为4m

B.0-3s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冲量大小为2Ns

C.0〜4s时间内,传送带克服摩擦力做功为16J

D.小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由摩擦产生的热能为18J

【答案】AD

【解析】A.由速度−时间图象可知,2s时小物块向左运动的距离最远,根据速度−时间图象得面积等于位移,

,故A正确;B.煤块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

a=△v/△t=4/2=2m/s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μmg=ma=2N,0-3s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都向右,冲量大小为I=μmgt=6Ns,故B错误;C.由速度−时间图象,传送带速度大小:

v2=2m/s,前3s煤块与传送带间有相对运动,存在摩擦力,传送带克服摩擦力做功为W=μmgv2t3=2×2×3J=12J,故C错误;D.煤块在传送带上滑动的3s内,皮带的位移s′=v2t3=6m,方向向右;煤块的位移:

s=s1−s2=3m,方向向左。

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移△s=s′+s=9m,整个过程中摩擦产生的热量:

Q=μmg△s=18J,故D正确。

故选:

AD

21.如图所示,相距为L的两条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上端接有定值电阻R,匀强磁场垂直于导轨平面,磁感应强度为B.将质量为m的导体機由静止释放,当速度达到v时开始匀速运动,此时对导体棒施加一平行于导轨向下的拉力,并保持拉力的功率恒为P,导体棒最终以2v的速度勾速运动,导体棒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不计导轨和导体棒的电阻,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拉力的功率P=2mgvsinθ

B.拉力的功率P=3mgvsinθ

C.当导体棒速度达到v/2共时加速度大小为是

sinθ

D.在速度达到2v以后匀速运动的过程中,R上产生的焦耳热等于拉力所做的功

【答案】AC

【解析】当导体棒以v匀速运动时受力平衡,则mgsinθ=BIl=

,当导体棒以2v匀速运动时受力平衡,则有:

F+mgsinθ=BIl=

,故F=mgsinθ,拉力的功率P=Fv=2mgvsinθ,故A正确,B错误;当导体棒速度达到

时,由牛顿第二定律,mgsinθ-

=ma,解得:

a=

sinθ,故C正确;由能量守恒,当速度达到2v以后匀速运动的过程中,R上产生的焦耳热等于拉力及重力所做的功,故D错误;故选AC.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能够通过导体棒的受力,判断其运动规律,知道合力为零时,做匀速直线运动,综合牛顿第二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综合求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