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家口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6781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张家口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张家口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张家口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张家口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张家口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张家口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docx

《河北张家口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张家口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张家口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docx

河北张家口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

河北张家口市2017-2018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尝君养士

殷啸虎

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

而开大规模养士风气之先的,无疑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依仗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在封地薛邑广招各国人才,甚至一些犯罪逃亡的人也跑来寻求庇护。

而孟尝君来者不拒,结果是闻风而来的士人越来越多,号称“食客三千”。

当时,秦昭襄王求贤若渴。

听说孟尝君的名气,便想将他招揽到秦国来。

秦昭襄王任命他为相国。

此举遭到秦国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孟尝君是齐国人,肯定会“先齐而后秦”。

秦昭襄王不得已,罢免了孟尝君,并将其软禁起来。

孟尝君托人找到秦昭襄王宠爱的妃子,希望她去说服秦昭襄王放自己回齐国。

妃子听说孟尝君有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便提出以这件狐白裘作为交换。

偏偏孟尝君到秦国时,已经将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襄王。

他的一个门客竟学狗打洞,钻进仓库偷出了这件狐白裘,而孟尝君也得以回国。

孟尝君被释放后,星夜兼程赶到函谷关时,已是半夜了。

根据当时出关的规定,只有鸡叫了才能开门放人进出关口。

这时,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便学鸡叫,引得附近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

把守关口的官吏听到鸡叫,便打开了关门,孟尝君等人趁机一涌而出。

等到追兵赶来时,孟尝君一行早已远去。

这个“鸡鸣狗盗”的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孟尝君养士的特点。

其实,在他的众多门客中,还有不少见利忘义、心狠手辣之徒。

当齐湣王听信谗言、免去孟尝君职务时,门客纷纷离去;而当孟尝君恢复职务时,他们又一个个回来了,而且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孟尝君路过赵国时,当地人听说孟尝君名声很大,纷纷出来围观,但看到他后大为失望:

原以为孟尝君是一个魁梧的大丈夫,没想到只是一个瘦弱的小男人啊。

孟尝君听到后恼羞成怒,而他的那些随行门客居然当场砍杀几百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

“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

”贤德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

然而,“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

这样的养士行径,不值得颂扬。

孟尝君做的最为出格的一件事,是在齐国面临生死存亡时扮演了一个非常不光彩的角色。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出兵灭掉宋国之后,南侵楚国,西侵三晋,甚至想灭掉周天子取而代之。

燕昭王则抓住这个机会,命乐毅为统帅,联合秦、魏、韩、赵等国一同进攻齐国,攻占齐国70余城,甚至占领了齐国都城临淄。

齐湣王出国逃亡,被楚将淖齿所杀。

这个时候,孟尝君在哪里呢?

原来,齐湣王灭宋后,打算除掉孟尝君,孟尝君便跑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相国。

燕国进攻齐国时,他奉命联合秦、赵等国同燕国一同讨伐齐国。

也就是说,齐国差一点被灭亡,其实有孟尝君的“功劳”。

孟尝君重视人才,不拘一格,本无无可厚非。

但作为一个大臣,为什么选人才其实更为重要。

总的来看,选拔和重用人才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是沽名钓誉,更不能以个人私利践踏国家利益。

(摘自《解放日报》,有刪改)

1.下列关干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广招人才,号称“食客三千”,使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养士的风气开始盛行。

B.孟尝君担任秦国相国,因“先齐而后秦”而遭秦国大臣反对,并最终被秦王罢免。

C.“鸡鸣狗盗”指孟尝君一门客先学狗打洞偷盗狐白裘后又学鸡叫骗开关门的故事。

D.孟尝君名气很大,但不大度,路过赵国时,听到别人对他的议论后恼羞成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资治通鉴》里的内容论述了孟尝君的养士行为。

B.文章以孟尝君所养之士的行为为基础来立论,指向了作为大臣养士目的的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列举孟尝君及其门客的所作所为,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

D.文章在指出孟尝君养士后,先叙述史实并边叙边点评,最后总结评价,表明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作为大臣的孟尝君能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养士,可能就不会受到一些史家的否定。

B.如果孟尝君不是“来者不拒”,那他的“士”中也就不会有“见利忘义”“心狠手辣”之徒。

C.燕国联合多国攻占了齐国70余城,占领齐国都城,其中孟尝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D.选用人才时,不沽名钓誉,不以个人私利践踏国家利益,才是正确的养士行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绿雁

罗旭峰

他是一位乡村邮递员,是衔着我的好消息,经十三公里乡村机耕道向我扑来的绿雁。

我叫他吴老师,他叫我小罗。

自从我开始热衷于把稿件拜寄给远方,美美的期待就鹄望于每一天,思绪随着吴老师的来去而起落如潮。

我多么欢喜看到邮车轮毂翻飞的样子,多么欢喜听到“报纸哦--书信--来了哦!

”这叫卖似的吆喝时常激起我的喜悦,也曾落下无所得的黯然。

这种情绪也辐射着吴老师,当我有信件的时候,他就会一脸笑容地向我走来,一边拂开额头上稀疏的白发,一边掏出信件,两手端举,奉在我手中。

他不说过多的话,只是呵呵笑着。

然后驾起他皮色斑驳、叮当嘶鸣的老铁马,举起的左手向后摇摇,是向我作别,更是策马奔驰……

然而近年来,我总把这份期望重重地压在心底--吴老师不利落了,来去不再准时。

人们说他打零工摔断了三根肋骨,我说他不是有工资吗?

人们摆摆手,用嘴角抿着轻笑。

每每想打个电话问问,问问他的身体,更问问我的信件,但终以叹息之声作罢。

我知道我无法再期待这个报喜者,原本的喜悦一旦被时间长期过滤,也变得犹如嚼蜡。

我甚至想过行使追究的权利,叫吴老师吃亏,叫这匹墨绿的驽马没过冬草吃,可是晓得个中情由的人又摆摆手,仍然用嘴角抿着轻笑。

我知道的是,吴老师本是小村庄的代课老师,一干就是十年。

四十岁的时候被聘请到乡镇工作,十五年后因文化年龄等原因遭到清退,带着委屈和无奈,回到邻居的冷言冷语之中。

雪上加霜的是,吴老师有一个弱智多病的妻子,还有七十多岁的老父母,膝下又没有子女。

想到他这样的家境,我也便不再忍心追究了——凭他现在的情况,恐怕在这一行也干不久了。

我是分毫不指望他了。

怪就怪自己没能耐,十几年了还窝在深山野地。

然而这种牢骚发来无用,平添不快而已……

恍惚间,好像看到了吴老师的样子——“小罗,你的信,好像是一本大大的书。

”没有吴老师那熟悉的呵呵声陪衬,我觉得是做梦。

“小罗——”这声音十分微弱,在我耳边徘徊,又忽隐忽现。

他双手端举着一个信包。

他头发花白而稀疏,颧骨尖耸,眼睛眍。

从那以后,我几个月没收到信件了,直至那天,一辆崭新的四轮机动邮车大声武气驶进单位院坝,让我确认了:

吴老师确实不会再来送信了。

就在那之后不久,我无意间听说了吴老师那“事故”的前因后果。

为了贴补家用,吴老师当邮递员的同时,还兼了一个按农村人说跟鬼打交道的“工作”,就是给死去的人净身、穿寿衣,这倒是一个紧俏活,还常能有两三百元的额外礼赠,但总不能天天死人吧!

后来,吴老师狠了狠心,向村长要了一个“金刚”名分,农村里抬棺材的人就叫金刚,大都身强力壮者所为。

每当执事大声喊道:

八大金刚抬不抬?

抬!

八大金刚更大声地应到,但是吴老师像一棵枯树一样折了,弄断了三根肋骨……

现在,连邮递员工作的每月二百六十元补助金也泡汤了。

我突然想到,那次吴老师送来那本大大的书,或许是他邮递生涯的最后一站了。

我又想到,吴老师一定时时关注着我的每一次信件,充当着我的第二双眼睛,因为他说我是大文化人的时候,那浑浊的眼睛就像父亲一般温暖。

万幸的是,不久又有消息,吴老师的双老已经被民政部门安置在了福利院,他的妻子跟在吴老师左右。

而因为吴老师对弱病家人的不离不弃,他的家被县上评为最美家庭,也因此被安排到福利院从事护理工作。

今年3月,我因公去了一趟福利院。

当我再次看到吴老师的时候,他已经把白发梳成了小偏分,干净而精神,腰杆也直了些,见了我,突然端直了双手,呵呵笑着说:

小罗,来接喜——我一愣,立正,接过了他手中并不存在的“信包”。

我们都笑了。

我们喝着茶聊着天。

他说,他不仅给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穿衣喂饭,也给去世的老人净身穿寿衣。

他还叫我好好做文章。

他很想表达些什么,可没能说出来,但我知道吴老师想说的话是:

做文章就要像送信一样诚信,像照顾家人一样温暖,像对待逝者一样敬畏。

(选自《人民日报》)。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交代主要人物吴老师及其工作情况,交代我们之间的关系,这既点题,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B.吴老师送信不准时后,“我”对吴老师充满埋怨,甚至想要叫他吃亏,但在知情人的一再劝说下忍住了。

C.文章交代吴老师“事故”的前因后果,使故事情节曲折,为“我”重新认识他做铺垫,也为下文政府照顾他张本。

D.文章最后交代吴老师被政府安排到福利院工作,改变了他自身的生活,这使文章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得到了提升。

5.吴老师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6.文章以“绿雁”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民诗人”吴芳吉

史飞翔

吴芳吉这个名字今天已鲜为人知,然而事实上他却是“五四时期”享誉诗坛的“人民诗人”“爱国诗人”,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与苏曼殊的俊逸才华前后辉映。

吴芳吉的诗歌充满爱国主义感情,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群众困难,揭露社会矛盾,真实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意愿。

吴芳吉诗歌的特点是“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雅不俗,不激不随”。

他创作的《婉容词》《两父子》《护国岩词》等蜚声中外、脍炙人口,受到周恩来、冯玉祥、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赞誉。

吴芳吉兼师众长、独树一帜的诗体,开创了一代诗风之先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婉容词》等被选入30年代的中小学教材,影响了几代人。

吴芳吉(1896—1932),号碧柳,祖籍湖北,后举家迁往重庆江津县德感坝居住。

吴芳吉幼时即天资聪颖,机敏过人。

3岁时,母亲刘淑贤授以《诗》,能背诵《周南》《召南》各篇。

10岁时父亲蒙冤入狱,吴芳吉一路跋山涉水从江津来到重庆,替父申冤,厅堂之上他落落大方、有理有节,其超人的胆识和智慧令办案的法官深深折服,于是送父子俩回家。

此事在重庆一时传为佳话。

13岁时,吴芳吉创作了1000多字的读后感——《读外交失败史书后》被老师用石印印刷全文,在江津各学校散发,一时洛阳纸贵,吴芳吉由此名噪全县,誉满江津,被称为“神童”。

1911年,15岁的吴芳吉和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学者,一代国学大师的吴宓教授,同时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备学校(后改为清华大学),分在一个班学习,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12年,四川籍同学何鲁与美籍教师发生矛盾,吴芳吉被选为代表与校方斗争,因拒绝写悔过书,被开除。

离开学校后的吴芳吉无处可去,只好流浪街头。

后来听说天津四川会馆对在京津的四川青年免费提供食宿,于是辗转前往。

此后,在好友吴宓的劝说下,吴芳吉返回四川老家。

回家后,吴芳吉先后任职于嘉州(今乐山)中学英文教师,上海右文社《章氏丛书》校对,永宁(今叙永)中学教师,上海《新群》诗歌编辑,湖南长沙明德中学教书,西北大学教授,沈阳东北大学教师,成都大学中文系主任,四川大学教授,江津中学校长等,期间还创办重庆大学。

1919年7月,吴芳吉从永宁中学回乡,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他慨然加入朱近之等人发起组织的白沙学界联合会,组织游行,发表演说,积极投身革命。

与此同时,他创办《场期白话报》《场期讲演》,发表《明月楼述》《护国岩词》《两父女》等诗作,教育群众。

这些诗作感情真挚,音调婉转,广为流传,吴芳吉在诗坛上的地位从此奠定。

此后,吴芳吉用如椽大笔写下了《儿莫啼行》《思故国行》《红颜黄土行》《痛定思痛行》等著名诗篇,揭露军伐的暴行和国民党的腐败,描绘了穷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惨状。

吴芳吉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赢得了人民大众的一致爱戴,人们亲切的称他为“人民诗人”“爱国诗人”,尤其是他的“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的名句更是享誉华夏,深为郭沫若等一批名人志士所喜爱。

1932年4月,应加拿大友人之邀,吴芳吉赴重庆大学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讲演《儒家思想与耶教精神》,并现场吟诵新作——颂扬19路军的《巴人歌》。

身患感冒的吴芳吉激昂悲愤,声泪俱下,难以自制。

不料竟因劳累过度引发肺结核旧疾,当场昏倒,不省人事。

1932年5月9日,一代诗人吴芳吉溘然长逝,享年36岁。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芳吉创作的诗歌蜚声中外、脍炙人口,受到周恩来、冯玉祥等人的高度赞誉,因而被选入30年代的中小学教材。

B.10岁的吴芳吉跋山涉水来到重庆替父申冤,他在厅堂上落落大方、有礼有节的表现,展示出了超人的胆识和智慧。

C.从永宁中学回到故乡的吴芳吉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组织游行,发表演说,投身革命,展现出伟大的爱国情怀。

D.吴芳吉身患感冒,仍坚持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讲演《儒家思想与耶教精神》并现场吟诵新作《巴人歌》,当场昏倒,不省人事。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吴芳吉是“五四时期”享誉诗坛的“人民诗人”“爱国诗人”,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至今深受人民的喜爱。

B.文章首先对吴芳吉的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及影响做了整体介绍,总领全文的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吴芳吉13岁时创作的读后感被老师用石印印刷全文,并被各学校散发,可见吴芳吉当时已表现出了一定的文学才能。

D.就读于北京清华园留美预备学校时,吴芳吉与美籍教师发生口角,但他拒绝写悔过书,结果被开除,之后无处可去,只好流浪街头。

E.文章对吴芳吉的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其创作经历都做了详细描述,突出了吴芳吉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9.文中说,人们称吴芳吉为“人民诗人”“爱国诗人”,对此,你怎样理解?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羲之,字逸少。

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

及长,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

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

敦尝谓羲之曰:

“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

”时太鉴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会稽内史。

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

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雅好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義之将至,烹以待之,義之叹惜弥日。

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蠢之往观焉,意其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其任率如此。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義之齐名,而義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褙,以母丧居郡境,義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義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義之竞不顾,述深以为恨。

義之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节选自《晋书王義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B.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C.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D.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的人都有名有字,名一般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隶书,指书体。

汉字的主要形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

名著《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被人看重。

他去拜见周顗,被周顗认为奇特;他被堂伯王敦看好,王敦认为他是王家的好子弟,并把他和当时的名人阮裕并列。

B.王羲之寄情山水。

他想在浙江度晚年,因为浙江会稽有好的山水,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作序明志。

C.王羲之生性爱鹅。

他得知老妇人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非常惋惜;道士以让他书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他欣然答应。

D.王羲之性情孤傲。

王羲之和当时很有名望的王述关系不好,王羲之母丧时,王述只去吊唁了一次,后来王羲之也不去拜见王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5分)

(2)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蠢之往观焉,意其悦,固求市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枋口①作

【宋】文彦博②

下马入枋口,漾舟缘碧溪。

雪消山骨瘦,风定浪头低。

数里复登岸,群贤俱杖藜。

徘徊岩石畔,寻觅退之③题。

【注】①枋口,沁水的出山口,地处风景秀丽的太行山南麓,有盘谷寺等名胜古迹。

②熙宁六年癸丑四月己亥,文彦博由于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变法派的排挤,被罢相,出判河阳。

③退之,即韩愈,韩愈曾因仕途不顺,借李愿归隐盘谷之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开篇点题,移步换景,“碧”字凸现了溪水的灵气与生机,又为雪后的寒冬平添几分绿意。

B.颔联描写远景,写雪后苍茫的群山及相逐嬉戏的微风细浪。

“山骨”描绘出冰雪消融时的山貌。

C.颈联虚写自己与同行者登岸的情景,“群贤俱杖藜”一句想象前贤拿着杖藜—起登岸时的情景。

D.尾联将笔锋宕开,卒章显志。

“徘徊”“寻觅”等词,写出了诗人一行寻找岩石题字明志的情景。

E.诗歌按行旅顺序叙写,注重抒情与写意,物象栩栩如生,于恬淡中见真情,充满清新自然气息。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李白《蜀道难》一诗中,从结尾“,,”的长叹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通过写琵琶女的不幸,结合自己在宦途所受打击,唱出了“,”的心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以前游客摩肩接踵,如今冷冷清清,吉庆街的萧条,除经营不善外,商业改造让老街失去了人间烟火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②中国人曾几何时能吃上没有抗生素的鸡?

麦当劳公司宣布,将要求全球的肉鸡供应商停止使用抗生素,中国未出现在第一批名单中。

③韩国前总统朴槿惠最近在读日本小说《德川家康》,她或许想效仿德川家康,以忍耐之心迎来无罪释放,东山再起,重返政坛。

④被寄予厚望的“两微—端”在滑坡灾害报道中不孚众望,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展现出不俗的传播效果,表现可圈可点。

⑤浙江省长袁家军指出,人工智能是明日黄花,是未来基础研究领域和关键技术运用产业的制高点,是新经济革命的重要力量。

⑥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要对西方朝三暮四的行为保持警埸,努力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大批懂传统文化和教育规律的好老师。

B.白鹤滩水电站是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可对防汛、航运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C.崇尚节检、摒弃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要让传统美德引领每个个体的现实消费行为,还得纠正积弊已深的“面子文化”。

D.针对寄递物流监管缺力量、机制不健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重庆探索完善“一整合四统一”寄递物流管理新模式。

19.下列各项中有关祝贺词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蓬荜生辉(贺人乔迁)②鱼跃龙门(贺人事业有成)③南山献颂(贺人结婚)

④龙凤呈祥(贺新春)⑤宴尔之喜(贺寿辞)⑥蟾宫折桂(贺升学)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⑥

20.某学校举行经典课文朗诵晚会。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会报幕,请你为主持人设计—段朗诵《荷塘月色》的报幕词。

要求:

所写内容与课文《荷塘月色》相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衔接自然,80〜110字。

(6分)

21.下列五副对联,分别适合哪个地方(场所)?

请把序号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5分)

①山高则配天,阳鲁阴齐资化育坤厚故栽物,西河东海仰生成

②桔井泉香杏林春暖,芝田露润蓬岛花浓

③揽辔登车,一世澄清需满志读书观政,万家忧乐尽关心

④异彩缤纷看不厌,琳琅满目随心选

⑤效苏秦之刺股折桂还需苦战,学陶侃之惜时付出必有回报

岳阳楼()学校()医院()泰山()商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据报道,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有一门必修课叫《农业生产综合实训》,下地种菜是这门课的重要部分,期末成绩主要看收成以及同学们的参与度,学生们从大一开始就要下地干活,怕虫子、怕晒黑,种不出蔬菜就拿不到学分。

学校对本门课程要求严格,还请来资深农民当助教,根本糊弄不过去。

目前,该院每个班级在菜地里种植菠菜、小青菜、大白菜萝卜、香菜等近十个品种的获菜,学生们也通过种菜、卖菜,用汗水筹集班级开展各类活动需要的班费。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想?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A项,“大规模养士”错,文章只说“养士之风盛行;另外因果关系也不正确。

B项,“先齐而后秦”只是大臣们的推测,并非孟尝君已经这样做。

C项,不是“一门客”而是两个门客所为)

2C(“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错,文章列举孟尝君及其门客的所作所为,是用他们的恶劣品行证明孟尝君养士不是为了国家利益)

3.B(“士”中有“见利忘义”“心狠手辣”之徒,“来者不拒”只是表面原因,更重要的是孟尝君养士出于个人目的,沽名钓誉)

4.B(B“知情人的一再劝说”错,原文是“人们摆摆手,用嘴角抿着轻笑”“晓得个中情由的人又摆摆手,仍然用嘴角抿着轻笑”)

5.①勤劳坚韧。

为了养家糊口,他在做邮递员的同时,还做着别人不愿做的与鬼打交道的“工作”,后来又做了年轻人才能做的事并导致断了三根肋骨。

②善良孝顺。

尽心尽力赡养父母,照顾弱智多病的妻子;“我”收到信件高兴时他也跟着高兴,他像父亲一样关注“我”;③诚信尽职。

受伤前一直很守时地收发信件。

(答出一点得2分,给满5分为止)

6.①大雁自古就有“信使”的意思,“绿雁”运用比喻手法,使标题更具文学色彩,也更具文化内涵;②文章内容围绕做邮递员的吴老师而写,用“绿雁”为题,使文章内容更集中,结构更紧凑;③用“绿雁”为题,通过大雁给人们带来喜讯这一特点,更能表现吴老师关心与照顾他人的可贵品质,使其形象更丰满。

(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7.A(其诗歌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