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3第31单元第29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6700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高3第31单元第29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云南高3第31单元第29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云南高3第31单元第29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云南高3第31单元第29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云南高3第31单元第29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高3第31单元第29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docx

《云南高3第31单元第29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高3第31单元第29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高3第31单元第29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docx

云南高3第31单元第29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设计者:

刘萍萍

(郑重声明:

本设计所有权归著作人及出版人拥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盗用本设计进行营利活动,更不得进行网络传播,一经发现,将诉诸法律,严肃处理。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

2.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以及具体说明。

3.增加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

通过让学生担当导游的活动方式,了解本文按空间方位顺序,沿着参观路线,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的说明特点。

总说和分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在逐一介绍各个宫殿之前,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然后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介绍。

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

故宫中的每个宫殿也有它的总体构造和组成部分,课文一般也是按先总后分、先外后内的顺序加以介绍。

 2.学习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学习说明文应首先抓住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因而我们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故宫的总特点: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然后通过细读课文,担当导游这一形式,逐一介绍这些特点,从而对故宫博物院有整体而明晰的印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提起故宫大家都不陌生,可如果让你作一名导游,去介绍故宫,你就不一定能胜任了,今天的你们都是导游班的实习导游员,故宫博物院就是你们的实习景点,今天你们的任务就是要面向游客介绍故宫博物院。

下面让我们为今天的导游活动,开始准备吧。

二、第一步,初步了解故宫景点相关知识

1.整体了解故宫知识,质疑提问。

默读文章,整体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基本知识,用笔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问。

学生看书,然后质疑提问。

学生互答解决基本疑难。

有个别难点可以放到后面学习中再讲。

2.再读文章,了解故宫主要特点。

细读课文,圈点重要的词句,概括故宫的主要特点?

完成文后示意图。

学生看书依次概括。

特点是:

故宫的特点: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三、第二步,明确参观路线以及参观重点

规模宏大的故宫建筑群,占地72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

这么答一个建筑群,我们改如何领着游客参观呢?

1.细读文章,填空完成文后示意图,了解故宫布局特点。

学生完成示意图填空,然后总结布局特点。

布局特点:

(1)以紫禁城的中轴线为中心建筑宫殿。

从故宫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紫禁城的中轴线即北京城的中轴线,从南面的午门到天安门一直延伸到北面的神武们。

故宫的重要建筑物如前朝、内廷、御花园等都建筑在这条中轴线上。

(2)紫禁城分为两大部分。

紫禁城以保和殿北面的小广场为界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

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

(3)故宫建筑是对称是布局。

整个故宫宫城呈长方形,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呈对称建筑;宫城东西两侧的宫殿也是对称布局,东面有一个宫殿,西面也会建一座同样的建筑。

紫禁城前后两大部分的建筑基本上相对称,如三大殿和后三宫遥相呼应。

故宫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在故宫的中轴线上,这种严整的布局,以及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同中有异、不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对比与呼应,使得故宫的布局严整而不失于死板,这都是我国传统审美观的表现。

2.依据布局特点,确定游览路线。

根据故宫的建筑布局特点,我们今天的导游路线怎样确定呢?

学生思考回答。

我们应该按照从南到北的空间方位顺序,依次带领游客参观故宫的主要建筑。

3.根据游览路线,确定参观的重点景点。

请根据我们的参观路线,确定你带队的重点参观景点。

学生根据课文说明事物的详略。

确定各自的参观重点。

好,下面,我们先请一位导游。

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导游重要景点,以及路线。

学生模拟导游介绍参观路线。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故宫博物院,故宫在北京的中心,是一座城中之城。

故宫原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当时叫紫禁城,后来清朝灭亡,就改称故宫,因为故宫中的收藏特别丰富,有九百多万件,所以又叫故宫博物院。

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因时间有限,今天我们会沿着紫禁城的中轴线,从午门出发,过金水桥,上台阶重点参观三大殿中的太和殿。

过太和殿、中和殿到保和殿,进入乾清门内的内廷,即俗称的后宫。

重点参观乾清宫和御花园。

然后从神武们出故宫上景山再看故宫全景。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以及参观重点,希望我的介绍能让大家对故宫博物院有一个基本了解。

谢谢。

四、第三步,熟悉重点景点,演练导游介绍

1.明确介绍三大殿顺序以及重点。

我们明确了参观路线以及重点景点之后,我们下面要重点了解主要景点的相关知识。

请重点研读有关三大殿说明段落4—9段,思考我们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抓住三大殿特别是太和殿的哪些特点进行导游介绍。

学生研读课文,圈点批划关键词句。

学生思考回答。

我们可以按照从总到分的顺序,先总体介绍三大殿以及太和殿的特点,然后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依次介绍太和殿的外观以及内部装饰和位置功用,特别要突出建筑及装饰上突出皇权的特点。

2.导游介绍三大殿和太和殿。

了解了介绍顺序和重点后请同学们自由准备,模拟导游介绍三大殿以及太和殿,要求:

导游词能抓住事物特点条理清楚的进行解说。

请学生自由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游介绍活动

1.导游接龙活动。

请学生模拟导游介绍。

请一个同学介绍三大殿,另一个同学介绍太和殿的外观,再接下去介绍太和殿的内部装饰,最后一个同学介绍太和殿的位置和功用。

导游一的导游词可设计为:

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三大殿。

三大殿位于紫禁城的中心,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三大殿规模不同,用处不同,而从外观上看属同一组建筑。

各位游客请看,三大殿宏大壮丽、建筑精美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阶上,台阶的三层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上面刻有龙凤流云。

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太和殿,下面就请另外一个导游领着大家继续参观太和殿。

介绍三大殿以及太和殿,下面请导游继续领着我们参观太和殿。

导游二的导游词可设计为:

各位游客我们此时已经来到了太和殿。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各位游客请看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外观气势雄伟,色彩壮丽,它有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

太和殿的内部装饰更是庄严富丽,就请我们的下一个导游领着大家进入太和殿继续参观吧。

导游三的导游词可设计为:

进入太和殿内,我们会感受到其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

大家请看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雾,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在太和殿装饰最多的图案是龙,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么?

对,皇帝自称是龙的化身,自命为真龙天子,因而用龙作装饰更显示出其特殊身份和地位。

除了用龙作装饰显示皇权外,太和殿在位置安排上也独有匠心,究竟这里面有什么秘密请听下一个导游的介绍。

导游四的导游词可设计为:

游客们,你们好,你们中细心的人会发现,太和殿的位置正座落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而太和殿里皇帝坐的金漆雕龙宝座,也在这条中轴线上。

你们知道为什么么?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都在这里接受朝贺。

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因而它在设计方面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皇宫是全国的统制中心,皇帝是皇权的中心。

2.小结。

通过导游的介绍真让我们大开眼界,看到了三大殿以及太和殿精美的建筑,宏大壮丽的规模,还了解了三大殿在布局上的独有特点。

3.了解内廷特点,比较异同。

参观完“前朝”之后,游客一行来到了“内廷”也就是俗称后宫的地方。

请各位导游重点了解有关内廷介绍的文段,边看边比较,与“前朝”三大殿相比,“内廷”的建筑风格、装饰图案、以及功能作用有什么不同?

请学生看书思考回答,最后使其明确:

“内廷”建筑包括: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

它的主要作用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

布局相同,但装饰由龙变为凤,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很多。

特别是御花园更是园林建筑风格,幽雅、清静、仿佛如同苏州园林。

二、第四步,出故宫,登景山,回望总结

在各位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游览完了故宫,请问导游这时候我们去哪呀?

学生可能回答:

我们的游览还没有最后结束,请大家跟着我出神武门上景山。

到了,我们现在就在景山之上,请向南方看,故宫就在我们脚下。

大家看,此时的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井然有序。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真让我们惊叹呀!

三、全文总结

各位导游辛苦了。

今天在你们的带领下,我们从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参观了故宫博物院,我们看到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我们看到了太和殿建筑的精美,我们看到了故宫整体布局的统一。

在你们的介绍中,我们也深切体会到我们劳动人民的智慧,让我们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感到自豪。

今天,你们的实习活动是优秀的,希望你们记住今天实习的步骤,当一个优秀的导游员。

【资料宝藏】

1.故宫博物院简介

(一)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北侧。

1925年10月10日建立。

故宫为中国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皇宫,又称“紫禁城”。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王朝政府宣布退位,根据当时临时革命政府对清皇室的优待条件,逊帝溥仪仍居紫禁城后部的“内廷”。

前半部的“外朝”于1914年将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物移来,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组织摄政内阁,修改对清皇室优待条件,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了“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理清皇室公、私财产及处理一切善后事宜。

1925年9月29日,“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制订并通过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设临时董事会“协议全院重要事物”。

又设临时理事会“执行全院事物”。

下设古物馆、图书馆。

李煜瀛为临时董事兼理事长,易培基任古物馆馆长,陈垣任图书馆馆长。

同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宣布成立。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结束。

6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

10月5日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规定“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事宜(按:

所属各处系指故宫以外之大高殿、清太庙、景山、皇史、实录大库等)”。

国民政府任命理事27人,复由理事会推举理事10人。

李煜瀛任理事长,易培基任院长,院以下设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

古物馆馆长为易培基(兼),文献馆馆长为张继,图书馆馆长为庄蕴宽,至此故宫博物院大局初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危及华北。

1933年,易培基遭诬陷离职。

马衡接任院长。

同年,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其文物安全,决定择其精要装箱南迁,并在南京建立库房,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先后检选出文物、图书、档案13427箱又64包,分5批运至上海、南京,最后历尽艰险辗转运至四川,分储于巴县、乐山、峨嵋山等地。

日伪占领时期,故宫博物院在北平仅勉强开放。

日伪从故宫掠走铜缸、铜炮、铜灯亭计149件,熔毁制造武器。

1945年北平收复,国民党政府再度接收故宫博物院,马衡继任院长,部分南迁文物被运回院。

1947年9月,古物陈列所合并至故宫博物院。

1949年2月,北平解放,故宫博物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接管。

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故宫博物院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1年故宫博物院业务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院以下设陈列、保管、群众工作、古建筑管理等部及图书馆。

文献馆改称档案馆,后划归中央档案局,成立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1954年建立了文物印刷工厂。

同年夏吴仲超接替马衡任院长。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故宫博物院设有陈列、保管、群众工作、古建筑管理、开放管理、服务等部及研究室、图书馆、出版社、文物修复厂、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古代建筑修缮队、安全保卫处等机构。

(二)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

其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

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紫禁城,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

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80,000㎡。

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

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

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

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

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

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

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

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

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辛亥革命后,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却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

当时的政府决定,将热河(承德)行宫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的“前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溥仪居宫内,一直与亡清残余势力勾结,图谋复辟,且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从宫中盗窃大量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对宫内文物进行清点。

又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并通电全国,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开放的第一天,人们以争先一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及其宝藏为快,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此亦成为当天各大报纸的重大新闻。

(三)故宫博物院大事记

1924年11月5日紫禁城完全收归民国政府。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

1933年故宫文物南迁。

1946年文物东归。

留南京文物于当年开始回归。

1967年5月26日故宫博物院实行军事保护。

1969年9月22日故宫职工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

1971年7月5日故宫博物院恢复开放。

1991年7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故宫颁发《世界遗产名录》证书。

2002年故宫开始百年来大修缮,将持续到2020年。

200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将迎来80岁生日。

2.故宫博物院国宝介绍

(一)故宫博物院镇宫之宝:

国宝缝入衣被免遭劫难

  经战火流离、盗贼觊觎、“文革”风雨,百万文物在众多爱宝之人的护持下终得保全。

  故宫之所以让普通人流连,在于它是一座藏宝巨库,它超越了普通人对于世上奇珍的想象。

  故宫之所以让收藏家迷恋,在于它是一个精品殿堂,它包容了收藏家对于稀有文物的向往。

  每个来到故宫的人,都会为这里的国宝而着迷。

在这座中国最大的博物馆里,有文物1一百多万件,仅一级文物就有万件之多。

因其珍贵,国宝几乎注定了与劫难相伴。

  也因其价值,众多爱宝之人不惜以生命相护,创造了文化史上的奇迹。

  1924年冬天,当17岁的单士元脚穿单靴走进神武门时,还没有人知道,在这座居住过24个皇帝的宫殿里,到底藏有多少稀世的珍宝。

  和这位北大学生一起忙着清点文物的,还有“清室善后委员会”的专家委员们。

他们的职责是,通过系统点查,将昔日皇家之“私产”转化为国家之财富,昭信于国人。

  10个月后,28册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出版,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计有一百一十七万余件,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法书名画等。

可谓天下异珍,尽聚于此。

  1931年,日军侵华,恐珍贵文物毁于战火,故宫择精品南迁。

已是故宫工作人员的单士元被派留守院中,他眼见着件件书画、瓷器被捆扎在一起,数天内,1.3万个沉甸甸的大箱子被运出神武门。

  南京的朝天宫成了这批文物的第一个家。

但仅半年后,华东形势告急,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奉令,又将文物迁往大后方。

  8年西迁,行程万里,分为南路、中路、北路先后进行。

故宫国宝逶迤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面临匪盗的威胁,更要躲避不知何时就会袭来的敌机轰炸……但是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守护者们,仅以微小的损失,将国宝平安迁入后方,创下二战史上人类文化的守护奇迹。

  1947年,三路“逃生”的国宝重聚南京。

但不到两年,它们又再次遭遇了“两地分飞”的命运。

  1948年底至1949年初,渡江战役之前,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

  单士元在北京的故宫里再见到余下的国宝,已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这时,他担任了主管业务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我为王黑岩吻天的狼http:

//m.jiezhong.org/

  此时的故宫,首要任务即是对文物重新清点核对。

让单士元和他的同事们惊喜的是,从杂物堆中找出了用草帘裹着的象牙席,也在所谓的“赝品库”里发现了赵佶的《听琴图》。

这样,仅从非文物、赝品、材料库中就发现了文物2876件,其中一级文物501件。

  经过大规模的清理,故宫的文物重新进行了编号,计有“故”字号和“新”字号文物近百万件。

故宫成为中国文物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

  “文革”到来,在大院中扫地的单士元被“革命小将”打中,在眼皮上留下了永远的伤疤。

而百万文物却因故宫及时闭馆而幸免于难。

  半个多世纪中,故宫还曾五次发生盗窃案,但无一文物因此流散。

1.书画之宝——尘封库房觅得名画。

  《清明上河图》为故宫书画代表作品该画为张择端所作,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

  该画首先收藏在北宋宫廷,曾在宫内四进三出。

其最后一次出宫,是当年溥仪和溥杰偷偷运出宫廷,然后被带到长春,最终凌乱地堆在了东北博物馆的临时库房。

  1950年冬天,古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无意中发现该图。

当时已出现多幅该画赝品,杨仁恺最初不敢相信这幅就是真品,经多方鉴定方确认其身份。

2.法帖之宝——缝入衣被国宝免劫。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故宫法帖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

  《平复帖》本为清宫旧藏,嘉庆帝将其当作珍玩稀品赏给亲王,遂流出内府。

民国期间,为恭亲王后人珍藏。

1937年,为了给母亲治病筹措费用,恭亲王后人意欲出卖,几经转手落入英国。

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平复堂”。

不料日寇大举侵华,张伯驹携家人避祸到陕西,随身将《平复帖》缝入随身衣被,从而使文物得以保全。

3.织绣之宝——一寸缂丝一寸金玉。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

图轴纵104cm,宽36cm.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

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

其次,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缂丝以其贵重而渐为皇家所垄断,现存传世缂丝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宫博物院。

4.陶瓷之宝——绝世郎红成就名官。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为故宫陶瓷的代表作品。

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景德镇有句话说“若要穷,烧郎红”,因为其烧制极为困难,数百窑亦难烧成一件。

18世纪初,江西巡抚郎廷极奉康熙之命到景德镇主持御窑,试图烧制出失传数百年的祭红,虽未成功,却成功地烧制出另外一种更为鲜亮的红釉瓷器,人们把这种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

5.青铜之宝——商代酒具大族象征。

  酗亚方尊为故宫青铜器的代表作品。

青铜器的产生是古代中国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尊是盛酒器,流行于商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方尊传世较少。

上世纪70年代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了几件带有亚铭文的青铜器,从挖掘的墓穴来看,规模都不小,加上众多的带有亚铭记的器物,说明它们所代表的可能是一个大族。

6.钟表之宝——五年制钟奇巧之绝。

  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为故宫钟表的代表作。

高185cm,面宽102cm,侧宽70cm.此钟共有7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准相当高。

根据记录,从乾隆八年接旨着手设计到十四年完工,历时五年多。

17世纪前,中国皇宫一直以铜壶滴漏计时。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两个西洋自鸣钟叩开了中国宫廷的大门。

7.宫廷之宝——铸杯冀望江山永固。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为故宫宫廷文物的代表作。

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口边刻有回纹。

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皇帝对此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调用内库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精工细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满意为止。

因此,该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法宝。

  “金瓯”寓意国家政权,取名“金瓯永固”则反映永远巩固地保持政权的一种愿望。

它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

每当元旦子时,皇帝在养心殿,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倒入屠苏酒,亲燃蜡烛,提起毛笔写下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

8.漆器之宝——雕漆大家技惊东洋。

  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为故宫漆器的代表作品。

高3.3cm,口径19.2cm.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

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

  张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传世作品被一致认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但署张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疑作伪作。

这件剔红盘,是公认的张成的作品,是具有历史性的作品。

  元代是中国漆器工艺史上的辉煌阶段,雕漆工艺能人大量出现,他们均以刀法精细,风格瑰丽著称于世。

尤其是张成和杨茂的漆器传到日本后,对该国木漆品工艺产生巨大影响,他俩创作的漆器精品,被日本美术史专家称赞是“诚无上之作品”。

9.玉器之宝——仿古玉器乾隆题诗。

  青玉云龙纹炉为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

宋代出品,高7.9cm,口径12.8cm.炉青玉质。

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

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

“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

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