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粒子到宇宙》学讲计划导学单四课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5792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粒子到宇宙》学讲计划导学单四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从粒子到宇宙》学讲计划导学单四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从粒子到宇宙》学讲计划导学单四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从粒子到宇宙》学讲计划导学单四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从粒子到宇宙》学讲计划导学单四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粒子到宇宙》学讲计划导学单四课时.docx

《《从粒子到宇宙》学讲计划导学单四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粒子到宇宙》学讲计划导学单四课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粒子到宇宙》学讲计划导学单四课时.docx

《从粒子到宇宙》学讲计划导学单四课时

第一课时走进分子世界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

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妙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5)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自主先学】

1、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1)根据观察到的进行,提出物质结构的。

(2),验证提出的。

2、物质结构模型:

物质是由组成的,微粒之间。

 

3、分子:

能保持物质的。

4、分子的特点:

分子很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

5.分子模型:

(1)物质是由大量组成的;

(2)分子间存在。

 

6.扩散现象:

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时,彼此的现象。

7.分子在;

8.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

 

9.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组成的,分子间有;

(2).分子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10.纳米技术与材料

(1)纳米技术:

是指在纳米尺度(1nm=m)内的科学技术。

(2)纳米材料:

指材料的几何尺寸达到,并且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

【小组讨论】

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

〖现象〗。

〖猜想〗物质可能是由组成的,各个微粒,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

〖现象〗。

〖猜想〗

(1)固体是由组成的,液体是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2)物质是由组成的,微粒之间。

3、酒精和水充分混合

〖现象〗。

〖猜想〗物质是由组成的,微粒之间。

4、分子模型

〖活动〗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

〖猜想〗水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

5、分子的运动

〖猜想〗分子会运动吗?

你的猜想是。

6、〖猜想〗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你的猜想是。

〖活动〗

 

〖总结〗

 

7、〖活动〗把一个装有空气的瓶子倒着放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瓶口相对,之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现象〗。

〖结论〗。

【交流展示】:

自主先学与小组讨论内容。

【质疑拓展】

1、分子间作用力

〖质疑〗既然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隙,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物质却是一个整体?

〖猜想〗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活动〗把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在一起。

〖现象〗。

2、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物质的三态

固体

液体

气体

分子间距(大/小)

分子间作用力(大/小)

形状

体积

 

【检测反馈】

1.在量筒的下半部分盛有蓝色的浓硫酸铜溶液,再在硫酸铜溶液上方缓缓地注入一些清水,几天后,整个量筒内的液体都变成蓝色,这一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

2.纳米技术是高新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1nm=m,若一个分子的直径为10-10m,则我过科学家制造的那么碳纤维管的直径是

,相当于_______个分子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长度。

3.一根铁棒很难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又很难被拉长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_。

4.1g食盐中约有1.04×1022个分子,把1g食盐投入一个水库中,已知水库的蓄水量为4×109m3,如果食盐分子均匀分布在水库的水中,那么每立方厘米的是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食盐分子.

5.如图所示,下面的瓶子里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它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当抽去玻璃片后,过一段时间,看到上面的瓶子里也出现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这种现象主要表明()

A.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B.分子间有相同作用力

C.分子有一定大小

D.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6.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

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

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

7.下列实例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咸味

C.扫地时灰尘飞扬D.香水瓶盖打开后能闻到香味

8.长期堆放煤的墙角,墙壁的内部也会变黑.说明其原因.

 

9.把1升酒精倒入容器中,再把2升水也倒入这个容器中并进行充分混合,发现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3升,请解释这个现象。

 

【小结反思】

【小结反思】

1、本节课你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

2、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课后交流?

 

 

第二课时静电现象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解释

【自主先学】

1、复习旧知

1.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一般是__________,分子间的作用力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第一句,以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

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的_______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将一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秤下面,手持弹簧秤的上端将玻璃板放至刚与水面接触后,慢慢提起弹簧秤,观察到玻璃板未离开水面时弹簧秤的示数比离开水面后的示数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

4.物质处于哪种状态决定于().

A.物质的温度B.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C.物质的分子结构D.物质内部分子作用力的大小

5.“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B.玻璃表面太光滑

C.玻璃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间存在引力作用来解释的是

A.要橡皮绳拉长,必须施加拉力的作用B.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

C.用胶水很容易将两张纸粘合在一起D.折断一根铁丝需很大的力

7.下列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这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B.液体非常容易流动,这说明液体分子间主要是斥力

C.气体很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因为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D.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8.铁棒很难被压缩,也很难被拉伸,原因是()

A、分子间的距离小B、固体分子不能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D、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和引力

9.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是不停运动着的来解释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D、冬天,雪花飘飘

10.关于下列物理现象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的微粒B.静止物体内部的分子还是运动的

C.面包可挤压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D.0℃的物体内部分子是静止的

11.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的是()

A.用胶水把邮票黏在信封上B.用很大的力才能把铅丝折断

C.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大滴水银D.磁铁能吸引铁钉

12..一张纸从边缘稍一用力就可将它撕开,可是若用两只手向相反方向拉纸,却要用较大的力气,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二、预习新课

1、两种电荷的规定:

正电荷:

负电荷:

 

摩擦起电:

用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3、原子是由和构成的。

4、原子核所带的与电子所带的在数量上,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5、不同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差就失去电子,反之就得到电子,失去电子的带,得到电子的带。

6.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小组讨论】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

分子可以再分吗?

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

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

那么原子可以再分吗?

2、将手边的塑料尺在自己的头发上多摩擦几下,后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现象〗。

〖总结〗

3、〖问题〗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那么是不是说所有的物体所带的电的性质是一样的呢?

〖活动〗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

4、〖活动〗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

5、〖活动〗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

〖结论〗上述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是(一样/不一样)的。

〖总结〗

【交流展示】复习、预习与讨论部分

【质疑拓展】

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a、原子的构成是怎样的?

b、电子和原子核都带电,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在拿物体的时候没有触电的感觉呢?

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检测反馈】

1.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人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2.大量实验表明,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都只有种,一种是跟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一种是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4.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构成的,而原子是由带负电荷的和带正电荷的构成的.通常的物体不带电的原因是。

5.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    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   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   电荷。

6.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

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    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      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有(   )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

8.验电器带电时,两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是。

电视机屏幕上容易粘上灰尘的原因是。

加油站不许用塑料桶灌装汽油的原因是。

9.有A与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带

电,B与C一定能相互。

10.有A、B、C三个用丝线悬吊着的小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带正电,则C一定带正电

B、若A带负电,则C一定带正电

C、若B带正电,则A一定带正电,C一定带负电

D、A、B一定带同种电荷,C则可能不带电

 

【小结反思】

1、本节课你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

2、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课后交流?

 

第三课时探索更小微粒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4、通过对微观粒子的了解,知道自然界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人类不断去探索、研究,感知微观世界的丰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自主先学】

1.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由组成。

2.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分子,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分子。

3.原子由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由和组成,在原子中,带正电,带负电,不带电。

通常情况下,原子对外(选填“不显”或“显示”)带电性。

4.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首先发现了电子。

5.化合物的分子是()

A.由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B.由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

C.不同原子组成的新原子D.由单个原子直接组成分子

6.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其中组成原子核的微粒是()

A.质子和电子B.中子和电子C.质子和中子D.质子、中子和电子

7.下列微粒中,显示带正电荷的是()

A.分子和原子B.分子和电子C.质子和电子D.质子

8.在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中,发现中子的年代及科学家是()

A.1897年汤姆逊B.1919年卢瑟福

C.1932年查德威克D.1961年盖尔曼

9.水分子的组成是()

A.同种原子组成的单质分子B.一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

C.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D.全部由质子组成的分子

10.在物理学中,用“电子伏”来表示物理量单位的是()

A.质量B.密度C.温度D.能量

11.在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我们已经学过了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互相摩擦就能带电,这说明了什么?

【小组讨论】

1、1897年,汤姆逊借助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知道原子中含有电子,后来人们经实验研究还发现原来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的。

那么电子与原子核是任何分布的?

原子核能不能再分呢?

2、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从氮原子核中打出了质子。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问题〗原子是由原子核、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中子组成的那么它们怎么在原子内分布呢?

【交流展示】自主先学与小组讨论内容

【质疑拓展】

〖问题〗质子、中子还能再分吗?

【检测反馈】

1.电子的发现说明_____________是可分的,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说明_____________是可分的;科学家又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__________组成。

2.卢瑟福提出的假说最接近实际,他认为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人们把这种模型称为_____________模型。

3.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C.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

D.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4.有四种物质:

①分子,②电子,③原子,④质子.按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②④③①

5.下列说法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汤姆逊用α粒子从氮原子核中打出了电子   B.卢瑟福发现了中子

C.查德威克发现了摩擦起电          D.盖尔曼提出了夸克的设想

6.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分开,橡胶棒带了负电,这是因为橡胶棒在摩擦时()

A.失去电子B.失去质子C.得到电子D.得到质子

7.质子、中子和电子是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有关它们的不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B.电子带正电,质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C.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中子带负电

D.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中子带正电

8.下列微粒中,显示带正电荷的是()

A.分子和原子B.分子和电子C.质子和电子D.质子

9.在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中,发现中子的年代及科学家是()

A.1897年汤姆逊B.1919年卢瑟福

C.1932年查德威克D.1961年盖尔曼

10.关于微观粒子,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电子质子B.电子质子原子分子

C.分子原子质子电子D.分子质子电子原子

【小结反思】

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转

(2)原子核带正电的电量和电子带负电的电量相等

(3)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

(4)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一样

2、微小粒子等从大到小的排序是:

分子、原子、质子、中子、夸克、电子

3、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的猜想,质子和中子都是有夸克组成的。

 

第四课时宇宙探密

学习目标

1.了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以及不同时期主要的观点和理论。

2.知道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引发了天文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3.知道恒星是运动的,太空由无数的星系组成,了解大爆炸宇宙模型及基本知识。

4.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5.通过有关宇宙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体会人类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苦,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自主先学】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近及远的,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2、人们观察发现,大部分星的相对位置似乎不变。

我们称这些星为恒星。

用精密的天文仪器观察它们实际也是运动的。

3、太阳是银河系中数千亿颗恒星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

与银河系紧靠的是仙女星系,它距我们超过200万光年。

地球是银河系中太阳的行星,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4、光年(l.y)是长度单位。

光年是指光在,我们把的平均距离称为一个天文距离(1AU)。

5、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目前大多数宇宙科学家都认定:

宇宙是来源于“原始火球”——诞生于“”。

6、大爆炸宇宙模型:

【小组讨论】

1、古代对宇宙的认识

观察课本P34图7-21、7-22和7-23,了解古代我国和西方科学家对宇宙的认识。

我国古人对宇宙的认识:

盖天说: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浑天说:

——汉.张衡“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

西方古代科学家对宇宙的认识:

托勒密的地心说:

哥白尼的日心说:

2、

(1)宇宙中的星体到底是怎样的呢?

(2)恒星是不是静止的?

(3)银河系是由什么组成的?

(4)散布在宇宙中的星系约有多少个?

(5)它们之间的距离远不远?

【交流展示】:

自主先学与讨论部分

【质疑拓展】

1、如图,为电子的发现者英国的汤姆逊建立的“原子葡萄干蛋糕模型”和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在实验基础上建立的“原子行星模型”。

(1)查资料,说说这两种模型的具体内容。

(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行星模型”更接近原子的真实结构,

学生“打败”了老师.对此你有何评价?

(3)通过上两个故事,你觉得学习物理时应注意什么?

2、请你想像一下,宇宙的归宿会怎样?

是一直膨胀下去呢,还是膨胀到一定程度会收缩,或者是可能出现其他的情况?

 

【检测反馈】

1.关于宇宙起源,根据大多数宇宙科学家的认定,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①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的一次大爆炸

②大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的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

③大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④宇宙温度下降至一定程度,逐步形成超星系团、星系团、星系及恒星、行星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2.关于宇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B.宇宙就是指天体中的银河系

C.宇宙只包括太阳系和银河系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3.关于宇宙的产生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是()

A.宇宙没有起源,天然而成的

B.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C.宇宙肯定是恒星的湮灭造成的

D.宇宙产生于气候的变化

4.光的速度是每秒行走m,经历一年时间光行走m,已知光从银河系的一边射出,当光到达对边时所经历的时间是70000年,则银河系的范围

l.y。

5.天文学上“光年”是()

A.速度单位B.长度单位C.时间单位D.能量单位

6.首先创立“日心说”的科学家是()

A.托勒密B.哥白尼C.牛顿D.布鲁诺

7.科学家们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

A.星系在离我们而去B.星系在向我们靠近

C.星系保持不动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8.人们规定1个天文单位是()

A.地球到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B.地球到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

C.太阳到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

D.地球到月球之间距离与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之和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恒星是指宇宙中不动的星球B.宇宙是由几千个星系组成的天体系统

C.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D.银河系只是由群星组成的天体系

10.散布在宇宙中的星系多达1000亿个,人们发现,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

【小结反思】

1、本节课你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

2、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课后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