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理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5574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保理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保理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保理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保理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保理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保理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docx

《中国保理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保理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保理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docx

中国保理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中国保理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文/叶玉军

本文拟分析中国(文中“中国”或“大陆”若无特别说明,均指中国大陆;台湾均指中国台湾)保理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展望其未来发展。

一、保理已经成为全球热门的金融业务

(一)保理业务的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随着易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并不可逆转,除了以高质量、低价格作为竞争手段外,赊销方式开始盛行,传统的付现交货和信用证结算的比例逐年下降,不占交易量的20%,而赊销占据贸易结算的主导地位。

在赊销方式下,卖方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买方信用风险和资金占压问题,而保理业务恰好能解决这两大难题——为卖方提供买方信用风险担保,提供账款催收服务,解决流动资金融资,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保理业务为保理商(即银行和商业保理公司)带来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和融资利息收入,成为保理业者的利益驱动。

因此,近年来,保理业务在国际上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2010年全球保理再创历史记录,总量达到2.1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9.31%。

其中国内保理1.86万亿美元,增长17%,国际保理3,267亿美元,增长高达38%。

在金融危机之后,在全球贸易萎缩的大环境中,2010年全球保理业比起其他金融和保险业的恢复要快得多。

尽管2009年保理业务量受危机直接影响导致下滑,而2010年的数据也远远超过了2008年。

(二)全球保理业务发展的趋势

纵观最近十多年的数据,全球保理呈以下变化趋势:

(1)亚洲和新兴市场日益崛起,特别是中国台海两岸保理业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保理业务的发展是与国际贸易流动保持同步的。

在出口保理方面,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的地位整体下降,老牌发达国家英、法国、西班牙以及德国仍不减当年,亚洲和新兴市场崛起;在进口保理方面,欧美国家更加强势,美、英、德、法、西班牙、意大利、荷兰、葡萄牙仍实力雄厚,特别是美国12年来一直雄踞进口保理霸主地位。

2001年及2010年进出口保理业务全球十大国家(地区)排名

出口排名

 

进口排名

2001

2010

 

2001

2010

1

台湾

中国

1

美国

美国

2

土耳其

台湾

2

英国

德国

3

日本

西班牙

3

德国

法国

4

意大利

土耳其

4

法国

西班牙

5

香港

法国

5

意大利

意大利

6

荷兰

香港

6

西班牙

英国

7

德国

英国

7

丹麦

中国

8

法国

希腊

8

比利时

台湾

9

西班牙

葡萄牙

9

荷兰

荷兰

10

美国

日本

10

日本

葡萄牙

我们惊喜地看到中国台海两岸保理的地位稳步上升,在全球保理的舞台上,成为耀眼的明星。

2010年业务增长最快的几大阵营,大陆增长130%,台湾98%。

在出口保理业务中,2008年前连续七年,台湾一直位居全球第一,2008年后,大陆跃居全球第一;在进口保理业务中,2009年之前连续五年,台湾位居全球第八,大陆无法进入前十行列,而在2009年之后大陆跃居第七,而且后劲很足。

除了大陆和台湾地区外,全球还有几个快速发展的市场:

比如土耳其+92%,巴西+65%,德国+35%。

(2)国际惯例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

在2000年以前在商界影响较大的国际保理惯例主要是1988年5月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发布的国际保理公约(UNIDROITConventiononInternationalFactoring)。

2000年以后,商界更加重视应收账款转让和保理的国际惯例。

影响最大的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成立于1966年12月),2001年12月审议通过、2004年修订的《联合国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公约》(UnitedNationsConventiononTheAssignmentofReceivablesinInternationalTrade)。

当然,在保理业界最具影响力的是国际保理商联合会制定的《国际保理通用规则GRIF》,该规则也被另一国际保理组织IFG完全接受。

这些惯例的推广和实施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企业对保理业务的认知,有利于解决业务争端。

(3)保理业务电子化平台广为使用

除了FCI和IFG所提供的EDI交易平台之外,各大保理商都致力于发展自己的保理业务系统,并且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业务电子化的趋势,为应收账款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世界贸易格局的更加稳定,日益增长的保理业务将在全球贸易舞台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企业客户创造着价值。

二、中国保理业务的发展历程

从世界保理业务的发展史来看,现代保理业务在欧美至少有将近60年的历史,在20世纪60年代时开始步入繁盛时期,保理在亚洲的发展比欧美晚了近20年。

在亚洲,日本保理起步较早,1994年开始日本从意大利人手中夺得出口保理全球第一的宝座,保持了7年,直到2000年。

台湾则比大陆也要早十余年着手探索和试办保理业务。

从2001起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保理市场,保持了七年之久。

在此期间,香港的保理业务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中国大陆地区保理业务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从2008年起赶超台湾,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保理市场,保理总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英国。

台海两岸保理业务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在全球保理业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台海两岸保理业务的发展有许多相同点。

比如,我们有着相似的发展轨迹,都是先发展国际保理,后发展国内保理;出口大于进口;银行在保理市场份额中占大半江山。

但是台海两地发展的轨迹又不尽相同,台湾地区商业保理机构先于银行保理的发展,而大陆地区恰好相反,商业保理至今没有什么起色。

在分析大陆保理业的发展之前,我们不妨着重对比回顾一下台湾保理业。

(一)保理业务在台湾的发展历程

1.台湾保理从商业保理起步

台湾是亚洲保理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就开始初试办保理业务(Factoring,台湾译为“应收账款承购(或收买)”或“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等)。

据有关资料,尽管早在1980年就有台湾的银行邀请美国的银行举办保理研讨会,甚至也有银行(譬如华南银行)向美国的银行介绍业务、合作办理国际保理,从中赚取佣金,但显然还只是充当保理中介的角色。

直到1997年,台湾仅有3家会员,保理总量仅9.41亿美元(据FCI的数据)。

台湾保理业的发展始于专业的保理公司从事商业保理活动。

1998年以前,保理业绩较佳的只有中租迪和公司,该公司1986年开始办理保理业务,次年加入FCI,2001年和2002年分别获得FCI年度“最佳保理商”、“最佳出口保理商”等项殊荣,2006年保理业务量达9亿欧元,2007年被台湾汇丰银行收购时为台湾第六大保理商。

由此可见,在1998年以前,台湾的银行在保理业务上还没有什么作为。

始于1997年7月的亚洲金融风暴,使银行面临更大企业信用风险的威胁,开办保理业务正是降低赊销项下企业信用风险的最佳选择,而企业面对逐渐攀升的赊销账务急需避险工具缓解风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保理业务越来越受到银企重视。

台湾财政部金融局1997年12月5日发出的一份通函要求:

岛内各银行必须经财政部许可换发营业执照后才可以办理应收账款承购业务。

从1998年台湾迎来了高速发展保理业务的崭新时期。

2.从银行保理介入走向繁荣

2001-2010年的十年,是台湾保理最为辉煌的十年。

从2001年起,台湾取代日本坐上全球出口保理的第一把交椅,并长达7年之久。

在此期间,台湾保理商一度激增到20多家,截止2010年底还有保理商18家,保理总量增长到890.2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5倍,比1997年增长94倍!

台湾保理业务发展图单位:

百万美元

台湾

保理商数

国内

国际

总量

2000

5

1,953

1,442

3,395

2001

8

2,862

1,782

4,644

2002

20

6,363

2,625

8,988

2003

20

14,625

5,375

20,000

2004

25

20,250

10,800

31,050

2005

25

28,320

14,160

42,480

2006

25

36,960

15,840

52,800

2007

25

42,340

19,710

62,050

2008

24

46,178

22,560

68,738

2009

20

29,458

18,876

48,334

2010

18

40,260

48,763

89,023

比2000年增长倍数

19.61

32.83

25.23

台湾保理辉煌的时期也正是大陆保理业务崛起的时期――2008年,大陆赶超台湾,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保理市场。

(二)大陆保理业的发展历程

与台湾相比,保理业务在大陆起步较晚,相差了十多年。

究其原因,这与大陆当时商业信用不良,没有建立商业信用体制,金融业发展落后,银行贷款呆账严重等经济背景相关。

最主要的,大陆的保理发展轨迹,与大陆所经历的外贸体制变迁大环境息息相关。

我先介绍下大陆外贸宏观经营体制的演变过程。

大陆的外贸经营体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外贸专营时期(1949-1978):

单一的公有制、外贸统制、统负盈亏、贸易保护。

当时大陆实行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

与之相适应,大陆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

这一阶段又可细分为:

第一阶段(1950-1957):

国家统制,外贸集中与第二阶段(1958-1978):

高度集中,统一经营。

2.外贸承包责任制改革时期(1979-1993),分为三个阶段:

简政放权过渡时期(1979-1987):

1984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简政放权、政企分开,打破外贸专业总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外贸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

据统计,简政放权时期大陆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贸公司2200多家,较1979年增加了11倍多。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时期(1988-1990):

外贸承包,财政包干。

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解决了大陆经营体制上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让企业逐步走向自主经营的道路。

外贸企业经营体制转变时期(1991-1993):

取消补贴,自负盈亏。

国家提出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外贸企业进行股份制的试点工作,鼓励专业外贸公司实行进出口代理制,鼓励工贸结合,发展集团化、国际化经营,从整体上促进全国外贸规模的发展。

3.市场经济下的外贸体制确立时期(1994-2001年):

汇率并轨,宏观调控。

1994年,大陆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保持对外贸易政策在全国范围的统一性,增加透明度这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观要求,也是国际贸易规范之一

4.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全面改革时期(2002年至今):

以法律形式规定外贸经营权完全放开、市场化管理、大幅度削减贸易壁垒,朝自由贸易方向迈进。

大陆外贸政策已经从保护走向更加开放和自由,外贸经营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看都呈现出逐步放开,主体多元化的特点。

同时,大陆的外汇管理体制也正在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向转变。

保理业的发展与大陆经贸体制的变迁相适应,与外贸体制改革阶段向对应,大陆保理业的发展也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保理缺失,计划体制下没有孕育保理的土壤

1949-1978年,在产品经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外贸实行国家统制,外贸集中和统一经营的经营管理体制。

这一时期,大陆出口贸易结算方式以预付货款、信用证以及双边记账结算方式为主。

赊销出口比较罕见,保理业务自然没有用武之地。

第二阶段——萌芽起步,大陆保理业务诞生于外贸企业经营体制改革之未央

始于1979年的一系列外贸体制改革,逐渐将外贸企业推上现代企业轨道,大陆外贸局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可以肯定地说,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外贸体制的改革,经济和外贸的强势增长孕育了庞大的保理市场潜力。

.

大陆保理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87年。

中国银行于当年10月与西德贴现信贷公司签署了国际保理总协议,拉开了大陆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序幕,但实际业务的进展缓慢,然而业务量甚微。

大陆保理业务的诞生随着从上世纪末大陆外贸体制的巨大变革而开始。

1993年大陆颁布《公司法》(后经三次修订),下调公司成立的准入门槛,给中小企进入外贸行业提供了通道。

随着外贸体制改革,大陆私营外贸企业数量大幅度增长。

企业拓展了国际视野,开始适应国际贸易规则。

当企业意识到以预付和信用证结算为主的外贸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并逐新认识到赊销对市场竞争意义时,开始认识和逐渐接受保理业务。

在这样的外贸背景下,大陆保理业务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起步。

1992年中国银行在大陆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1993年2月成为大陆首家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的会员。

随后交通银行于1994年5月入会。

但是,从1992年到2000年的八年间,大陆中资银行还基本上只有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极小部分分行试办保理业务,保理市场还处于孕育期。

2000年,大陆保理商增加到3家,保理业务总量还只有区区1.97亿美元,其中国内保理1.67亿美元,国际保理0.3亿美元。

当年,大陆出口保理在全球排名第25位,而同期,台湾已位于全球第2位;进口保理方面,大陆位于全球第44位,台湾则位于第17位。

大陆的国内保理比国际保理起步更晚一些。

直到1999年中国银行开始试办国内保理业务,大陆的国内保理市场才真正建立,稍后我会详细介绍大陆的保理业务。

在2002年3月以前,中国人民银行虽然没有明确限制或开放国内保理业务,但由于大陆内部的商业经营环境不够成熟,绝大多数银行和企业客户都不熟悉保理业务的性质和作用,只有中国银行与中国光大银行小规模经营国内保理业务,基本上只办理对卖方有追索权的保理。

第三阶段——高速发展,大陆保理业紧跟千禧年入世的步伐登上世界大舞台

2001年11月11日和12日,中国大陆和台北相继签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成为WTO第143和第144个成员。

“入世”促进了大陆、台湾与世界贸易的大融合。

加入世贸组织,大陆外经发展进入到高速时代,同时也带动了一个庞大的保理市场兴起。

与世界接轨后,企业主体面临着坏账风险加大的压力,大陆银行也面临着国际同业的竞争压力。

在供需的双重压力下,大陆的国际保理市场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首先从企业主体来看,入世后以赊销为主国际贸易给大陆企业带来了市场,也给带来了爆发式增长的风险。

私营企业的崛起、中国制造基地(世界工厂)的形成和大陆的入世都支持了外贸的快速增长,赊账交易越来越普遍。

在陌生的国际舞台上,赊账贸易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出口企业的坏账比例逐年攀升。

据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在2005年所做的500家外贸企业抽样调查表明,大陆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仅为0.25%-0.5%。

如果按照这个抽样结果推算,大陆每年新增的出口应收账款坏账高达至少300亿美元,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要数四川长虹通过美国APEX公司出口彩电的巨额坏账案。

在该案件中,2001-2004年的4年时间累计了巨额的应收账款。

截止2004年12月25日的数据,应收APEX账款余额高达4.675亿美元。

随着应收账款拖欠的时间和金额加大,回收的概率将逐渐降低。

按照长虹公司的估计,以可能收回其中1.5亿以上计算,坏账金额也将高达3.1亿美元(26亿元人民币)左右。

此后曝光的与美国APEX公司之间有着应收账款纠纷的还有江苏宏图高科技股份和天大天财公司,二者先后通过APEX公司向美国出口DVD播放机。

宏图高科技股份公司在1999年9月与APEX签约,通过APEX公司将宏图的DVD播放机打入Wallmart、BestBuy、Sears等全美连锁店销售。

截止2004年12月31日,形成的应收APEX账款余额折合人民币达8,293万元,账期为1年。

截至2004年底,天大天财公司造成坏账损失约1,050余万元。

在大陆家电业历经本土市场疲弱、过度竞争后,长虹等家电企业大都选择“走出去”开发国际市场,跑马圈地。

在国际竞争中,对全方面的风险估计不足,只是一味地以超低价抢占海外市场,忽视了在贸易往来中的各类信用风险,为企业埋下了隐患。

根据邓白氏(Dun&Bradstreet)的一份调查数据,应收账款逾期的时间越长,追账的成功率就越低。

当逾期时间为一个月时,追账成功率为93.80%,当逾期为半年时,成功率急降至57.80%,一年之后,成功率会锐减为26.6%。

而当逾期两年左右时,成功率只能达到13.50%。

而大陆企业委托收账时货款拖欠时间一般都在18个月左右,甚至更长。

总之,随着大陆出口的迅速扩张,企业出口应收账款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也暴露无遗。

然后,我们从银行角度来看,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及开放金融市场之后的危机感,面对来自欧美先进国家银行的竞争压力,大陆的银行业认识到开办保理业务的重要性。

大陆迅速发展保理业务直接的导火索是2002年3月发生的震撼大陆金融界的“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

爱立信熊猫公司是上市公司熊猫电子和瑞典电信巨擘Ericsson的合资公司,因为向大陆商业银行寻求保理服务无门,从2001年起陆续归还了江苏省内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合计19.9亿元的贷款(包含有追索权保理融资),转移基本账户并与上海的汇丰、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签署8.27亿元无追索权国内保理业务协议。

爱立信熊猫一夜之间弃内资选外资的异动,让内地的银行们开始深思保理业务对客户维护的重要性。

爱立信熊猫公司在熊猫电子剥离彩电主业后收入可观,销售收入达到了135亿元人民币,南京熊猫电子拥有这家合资公司45%的权益,合资公司己成为熊猫电子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而此时,南京熊猫电子的存货和应收账款高居不下,1997-1998年巨亏9亿元人民币,需要大量周转资金,为了降低应收账款、降低负债比、增加现金流,公司提出了无追索权保理业务的需求,但当时该项业务在中资银行仍然是个空白。

中资银行认为国内没有保险公司承担买方信用风险(注:

直至2001年12月18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Sinosure才成立),因此,银行不能买断应收账款。

于是,爱立信公司从中资银行“倒戈”投奔承诺提供账款买断服务的外资银行。

其实,当时这些外资银行也都还没有加入FCI,只能办理单保理业务。

但媒体对“爱立信事件”的跟风炒作促使中资银行开始真正下决心办理保理业务。

从2002年开始,大陆银行争相向人民银行报批,陆续开办保理业务,蜂拥加入FCI,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汇丰银行(中国)、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商业银行先后入会。

正是由于这一批异军突起的后起之秀进入保理市场,大陆保理业务量在2001-2010年的十年里,取得了空前绝后的历史性飞跃。

从2008年起,大陆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保理市场;2009年大陆第一次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这为大陆出口保理再次增添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截至2010年底,大陆会员已增长到23家,大陆保理业务总量跃居全球第2,仅次于英国,占全球保理业务总量的9.4%(台湾位列全球第9)。

2010年大陆保理业务总量2,053.51亿美元,为2000年总量的1,041倍。

其中国内保理951倍,国际保理1,543倍。

大陆保理业务发展图单位:

百万美元

年份

保理商数

国内

国际

总量

2000

3

167

30

197

2001

4

1,032

82

1,114

2002

10

1,995

389

2,384

2003

12

3,000

300

3,300

2004

12

4,799

1,026

5,825

2005

14

4,897

1,982

6,879

2006

15

15,840

3,036

18,876

2007

15

24,309

23,836

48,145

2008

16

42,300

35,250

77,550

2009

18

74,646

21,593

96,239

2010

23

159,391

45,960

205,351

比2000年增长倍数

951.16

1543.35

1040.54

在国际保理方面,据FCI2010年统计数据,出口保理业务量较大的保理商有:

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汇丰银行;其中:

FCI会员出口双保理业务,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占据全球前三。

进口保理业务量较大的有: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国内保理较大的有: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光大银行等。

从2008年开始,大陆出口保理排名全球第一。

由于个别会员没有公开数据以及报送口径有所差异,对排名稍有影响。

仅就口径完全统一的2010年FCI双保理数据看,排名前10位的银行是:

中行、招商、民生、交通、建设、浦发、汇丰、工商、中信、深发展等。

尽管大陆保理业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国际保理总量占大陆GDP、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还很低,预示着国际保理在大陆市场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国际保理仅占近4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6万亿美元)的GDP总值的3.4%;在近3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的占比为1.5%。

我们有理由相信,从2008-2018的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大陆会长期作为全球出口保理大国。

从全球看,国内保理业务量大大高于国际保理,由于国际保理的发展更加迅猛,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从2001年到2010年之间,逐年下降,从12:

1到6:

1。

在大陆,2010年二者比例大致为3.5:

1。

在国内保理方面,大陆有关方面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给出“应收账款”明确的法律界定。

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统一商法典》(UniformCommercialCode)第九章中,给出了应收账款转让明确的界定;在台湾则有“民法典”的支持。

大陆直到2007年3月才通过“物权法”,首次在法律上认可了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权利质权出质。

随后,当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

该办法规定“应收账款是指权利人因提供一定的货物、服务或设施而获得的要求义务人付款的权利,包括现有的和未来的金钱债权及其产生的收益,但不包括因票据或其他有价证券而产生的付款请求权。

人民银行这一办法对应收账款给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这使得大陆银行界办理国内保理的做法更加灵活,不但可以涉及现在和未来的应收账款,而且可以涉及货物、服务和设施的应收账款,甚至国内保理不强求应收账款的转让,应收账款质押也可以办理保理。

与国际保理相比,大陆内部的保理口径更大。

但是,据我们调查,大陆国内保理业务在实务中,主要是解决企业融资需求,对企业真正提供全方位保理服务(即为提供买方信用担保、管理应收账款等)的并不多。

第四阶段——质的飞跃,顺应国际惯例、服务质量提升

随着保理业务量的逐渐加大,当大陆贸易企业和商业银行对保理业务进一步认识之后,市场开始出现竞争,保理业务的发展已经从无序、盲目、自发的阶段,需要过渡到统筹管理、集中运营阶段。

开办保理业务的银行,在人员配置上从单一的专岗专员发展到成立专门的业务部门,以期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及服务质量。

1.保理部门的设立

在大陆银行中,真正成立专门负责应收账款融资或保理业务部门的并不多见,一般设立比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